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乞巧-徐传东.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乞巧-徐传东.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乞巧-徐传东.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乞巧-徐传东.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日照港第一小学 徐传东【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会认4个字,会写8个字。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3复述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4拓展阅读关于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的诗歌,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5. 用简单的平仄诵读法读古诗。【教学重点】入情入境,诵读古诗,了解两个神话传说。【教学难点】走进诗的意境,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课时内容安排】第一课时:诵读第一首古诗,了解作者,理解诗意。第二课时:拓展阅读,交流感受;书写生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图片导入同学们,课前搜集神话故事了?考考大家!请用神话故事的名称回答。 海天本一色,黄沙爱漫天,天和地是怎样分开的?(盘古开天地) 天边五彩云霞,谁作的画?(因为女娲补天) 天上的太阳,怎么就剩一个了?(后羿射日) 月亮上住着美女吧,怎么会这样美丽?(嫦娥奔月) 一道银河隔两星,七月七日喜相逢。(牵牛织女七夕相会)二、 平仄读诗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生齐读古诗乞巧师评价,读得字音准确,字正腔圆。今天,我们学古人的方法读这首诗。现在我们有四个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和四声,古人只有两个声调,平声和仄声。我们的一声二声是平声,三声和四声是仄声。平声要读得声音绵长,仄声要读得短促。试读第一句,“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我们在书上,边读边标上平仄符号。然后师生一起读一遍。(注意根据节奏,读出七言古诗的那份平仄美。)三、指导写字,认字 先看题目,写“乞”和谁很像?乞和气很像,但是,因为“求人气短”,所以要少一道横,最后一笔的笔画,也有差别,让你想到了什么?就像跪地乞讨的身体。(给他掌声。你有丰富的想象力,学古诗时,就应该大胆、合理地想象。)四、理解乞巧节风俗七月七日的人们跪在地上,怀着万分的虔诚,是在干什么?乞巧节时,人们的心里在许愿,手在穿针引线。古代,女孩会像同学们一样上学吗?她们的时间都用来干什么了?木兰辞中的第一句记载,“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从军之前是在家里“唧唧复唧唧”地织布啊!施肩吾的幼女词。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乞巧歌生:(齐)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姊妹千万年。找出同音字“宵”“霄”,如何区分?一个是“宝盖头”,另一个是“雨字头”。“宝盖头”,就像一间房子。古时候,人们没有电灯,照明主要靠太阳,所以就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天凉了,如果母亲要为孩子赶做棉衣的话,到了很晚,还会加餐,吃份“宵夜”、“夜宵”。“雨字头”的“霄”,雨是从(哪里)天上落下的,就是“天”的意思。“雨字头”的霄就是“天”的意思。我们学过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的“九天”就是“九霄”的意思。我们这句诗里的霄,也换成“天”吧,读读看相机加拼音:霄、桥、条。标出共同的韵母。五、诵读乞巧,体会押韵的韵律美,理解诗意。原来,古诗是“押韵”的,这首诗的“韵脚”是o。押韵的古诗,读起来,真是朗朗上口,充满韵律美啊!(板书:押韵)我们再读出古诗韵律的美吧!再读一遍。同学们,这首诗不仅有韵律美,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哪句诗?生齐读。同学们讲故事讲得很短啊,老师还没听够呢?生再读“牵牛织女渡河桥”六、美丽的传说,练习说话。林杰用了短短的几个字写清楚了一个神话故事?虽然短短七个字,却将这个故事的重点写清楚了。你也能用最少的话,讲得清楚,能吗?生讲神话故事,师相机点拨。(你记录的神话故事肯定很精彩。)整整一年的分别终于盼来了团聚,什么心情?生幸福地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看你幸福地笑了,你读时的幸福,让神仙也羡慕。七、体会“望”,写下心愿。天上牵牛织女在银河相会了,人间又是怎样的情形?生齐读“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句诗中有一个字,最能体现当时人们的心情?你知道是哪个字。渴望得巧。渴望得巧的人多吗?PPT呈现生齐读。就连六岁的小女孩都开始学人拜新月,许下心愿。天上的牵牛织女相遇了,此时,人间的景象是生齐读“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读到这里,你发现了,这首诗里有一对近义词,是“看”和“望”,能不能都用“看”,或者都用“望”?怎么就不能?“看”“望”里边含有“渴望”“盼望”的意思。(给他掌声。你和小神童林杰的见解相似,对词语如此仔细地推敲、日积月累,有朝一日也能写出千古名诗。)我们怀着梦想,在乞巧节时,做什么?这位姑娘,你在月下做什么?这位姑娘呢?这种景象和同一朝代的诗人崔颢看到的是一样的啊!“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穿针线。”这家在穿针引线,那家也在穿针引线,家家都在穿针引线,但是本诗的作者林杰,崔颢多了一点儿担心,你看出来了?八、体会“尽”的盛大场面有一个字儿,写出了作者在担心,是“尽”红丝真的穿“尽”了吗?哦,没有,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也可能真的有几万条,所以这是合情合理的夸张。写出了当时乞巧节的盛况。(板书:夸张)师:这是怎样的盛况呀!你看到了什么?读出你的感受。生齐读“家家乞巧望秋月”九、升华情感,激发民族情怀。 这浩瀚无边的银河是那样广大,又是那样神秘莫测,那里有人吗?会发生什么事?古往今来,人们都在想象,留下了多少民间故事和千古佳句,其中就有我们今天学的这两首古诗,每到七夕节,我们会吟诵乞巧。神话故事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想象力,也抒发了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可惜的是有些精彩的民间神话故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