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1页
高中历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2页
高中历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3页
高中历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4页
高中历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 汉初郡国并行制 2 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3 唐朝三省六部制 4 元朝的行省制度 考试说明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本课知识结构 一 法令出一 二 君权和相权 三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四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五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1 汉初郡国并行制 2 行省的设置 小结 本课小结 讨论回答并成文 1 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解题关键 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发展轨迹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思路引领 分别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谈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以朝代为时间顺序作答 2 学过本课 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 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 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 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谢谢 请同学们课后注意预习 复习 阅读第一目 法令出一 思考 1 归纳认识 皇帝制 由来 特点等 2 中国封建社会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 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实质是什么 皇权至上 集 于一身 有 性和 性 国家的决策 都决定于 1 皇帝制度的发展 1 皇帝的权力 3 演进趋势 君主权力越来越集中 2 皇帝制度的消亡 1912年2月12日 2 认识 板书 一 法令出一 史料链接 司马迁在 史记 秦始皇本纪 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 法令出一 别黑白而定一尊 天下之事无论大小皆决于上 1 法令出一 别黑白而定一尊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分别是什么意思 2 历朝皇帝制度是否继承了这一特点 为什么 法令出一 国家的法律 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别黑白而定一尊 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帝集行政权 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这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 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 但是都以维护皇权 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巩固练习 1 秦王嬴政自称 始皇帝 的主要目的是a 永续秦的统治b 树立个人权威c 加强中央集权d 巩固秦的统一2 秦始皇本纪 载 秦初并天下 令丞相 御史日 寡人以眇眇之身 兴兵诛暴乱 赖宗庙之灵 六王成伏其辜 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 无以称成功 传后世 对此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b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赢政称霸的需要c 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d 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 3 宋朝大臣文彦博曾说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 非与百姓治天下 这明显地体现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a 皇权高度加强b 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的结合c 皇权制度与神权制度的结合d 以官僚体系为工具的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形成 返回 阅读第二目 君权和相权 思考 1 历代帝王调整相权的动机主要有哪些 从中可以推出二者之间矛盾属于哪一矛盾 2 汉 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等针对宰相 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有何共同特点 3 君权和相权发展的趋势如何 板书 二 君权和相权 1 目的 参p14 2 性质 3 措施 4 发展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皇权不断加强 汉朝 频繁的更换丞相 中朝 又称 内朝 和 外朝 特意从身份低微的人中破格选拔人才 唐朝 三省六部制 政事堂会议 宋朝 设中书门下 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院 三司使 史料一 两汉时期 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 丞相竭见皇帝时 皇帝起立 赐丞相座 丞相病了 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 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史料二 有一天 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 开始大臣还坐着 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 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 指给他看 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 座位已被撤掉 此后 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史料三 明代自朱元璋起 明文规定 大朝议 须 众官皆跪 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 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通过这些故事 大家能发现什么历史信息 相权不断削弱 君权不断加强 即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史料阅读 巩固练习 4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 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 国史新论 文中 委员制 指当时的a 三公九卿制b 郡县制c 三省六部制d 内阁制5 2008山东文综8 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 主要原因在于a 增设机构 独立施政b 分工明确 相互协调c 一职多官 互相牵制d 简化机构 总揽于上 6 据史料记载 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 天下谁人最快活 有的人回答 金榜题名 有的人说 功成名就者快活 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 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说 畏法度者快活 时 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 随后对其委以重任 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a 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b 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c 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d 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7 08海南单科 下列各项中 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a 秦朝的御史大夫b 汉朝的刺史c 唐朝的节度使d 宋朝的枢密使 8 07宁夏文综 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 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a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b 设置 中书门下 为宰相的办公机构c 由中书省草拟诏令 门下省审议d 尚书省统领六部 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9 2008江苏历史3 唐太宗说 以天下之广 四海之众 千端万绪 须合变通 皆委百司商量 宰相筹画 于事稳便 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 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a 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 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 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 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10 2008山东文综8 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 主要原因在于a 增设机构 独立施政b 分工明确 相互协调c 一职多官 互相牵制d 简化机构 总揽于上 11 2009年扬中2月月考 镇江市2008一调 有关唐朝的中央机构 资治通鉴 载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检察 中书诏敕或有差失 则门下当行驳正 这一材料只能说明a 唐朝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检察职能b 唐朝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度c 唐朝依据分权和制衡的原则来行使权力d 唐朝的中央机构相互牵制和监督 返回 阅读第三目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思考 1 为加强对官吏的监察 秦始皇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汉武帝对此有何调整 2 秦汉以后历朝都设有监察机构 你是如何认识封建社会监察机构的作用和实质的 板书 三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 目的 参p14 2 概况 3 发展趋势 不断完善 汉朝 汉武帝时代 唐朝 宋朝 元朝 秦朝 4 认识 返回 选官制度是与国家同步出现于人类历史舞台 苏东坡说 三代以上出于学 战国至秦出于客 汉以后出于郡县吏 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这段话 实际上划出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几个发展阶段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 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 军事民主制 时期的禅让制 而它的正式形成 则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事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选官制度的发展 大致可分三个大阶段 即 世官制 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时代 世官制是奴隶社会具有标志意义的选官制度 察举制和科举制分别是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与后期具有标志意义的选官制度 当然 标志意义的选官制度并不等于唯一的选官制度 特别是随着国家机器的日益复杂 官僚机构的日益完善 统治者总是采取多种途径来选用官吏 以达到政治上的平衡 阅读第四目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思考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历了几个阶段 各有怎样的弊端 隋唐时期统治者如何选拔官吏帮助自己管理天下的 新的选官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板书 四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 三个阶段 2 概况 1 世官制 2 察举制 4 科举制 开始 实质 评价 3 九品中正制 或 九品官人法 科举制实际上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它的开创 是社会经济发展 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 实质 积极作用 a 从表面上看 科举制吸收了不少寒士 庶族地主 进入政权 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突破了 封建前期 世族门阀垄断官场的情形 b 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士做官 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c 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 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 d 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 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e 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 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 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f 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如唐以诗赋取士 促进唐诗繁荣 消极作用 a 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 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b 特别是明清时期 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之人 不利于知识创新 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严重桎梏了人才的成长 科举制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 c 清末科举制度 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 知识延伸 伏尔泰曾经说过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 衙门任职 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巩固练习 12 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1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 自秦以来 科举兴于世 始以八股为试 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功禄 令学子神经麻木 岂真学识耶 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 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 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 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 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13 09盐城一调 下列诗句中反映古代选官制度的是a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朝看遍长安花b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c 朱门沉沉按歌舞 厩马肥死弓断弦d 金多众中为上客 夜夜算缗眠独迟14 淮安市2009届高三四调 唐朝时 缙绅虽位极人臣 不由进士者 终不为美 与此观念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 世袭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 返回 材料 论语 曰 学而优则仕 宋真宗在 劝学诗 中说 男儿欲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六经 易 诗 书 礼 乐 春秋 据 明史 记载 明代科举制 沿唐宋之旧 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15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1 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4分 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 稍变其试士之法 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 4分 1 核心内容 儒家学说 特点 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 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2 表现 内容专取四书五经 文体采用八股文 影响 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加强了专制主义 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汉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 又有封国制的存在 这是同秦最大的相异之处 西汉的封国制源于秦末楚汉相争时期 当时 刘邦为了分化项羽的阵营 壮大自己的力量 曾封韩信 英布等为王 这些人因为非刘姓 故称 异姓 西汉建立后 鉴于异姓诸侯王拥兵自重 威胁中央 先后加以铲除 铲除异姓诸侯王后 刘邦暂时还不具备控制全国的力量 加之他又主观地认为秦朝是因为没有分封子弟为王 导致孤立而亡 鉴于秦朝之亡在于天子之 孤立 的缘故 遂又大封同姓子侄为王 形成了郡国二制并行的局面 郡国并行制的由来 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 返回 阅读第五目 行省的设置 思考 1 从秦汉到元明清的地方行政区划是如何变迁的 2 元代统治者是怎样加强对地方控制的 3 行省制度的设置有何意义 巩固练习 秦汉到元明清 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1 秦至宋 唐 道 州 县 宋 路 州 县 秦汉 郡县两级 州郡县三级 2 元朝 3 明清 省 府 县 省 道 府 县 注 汉初是郡国并行制 州是武帝所设原为监察区后为行政区 返回 1 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 元代的行省 蒙古 东北 云贵 台湾 岭北行省 辽阳行省 云南行省 澎湖巡检司 2 行省 行中书省 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 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3 行省官员必须定期觐见皇帝 向皇帝述职 4 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 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 5 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1 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 返回 历史意义 返回 元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