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7讲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7讲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7讲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7讲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7讲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11 (2015山西四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秦国是怎么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3)上述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解析第(1)问,三个“低下”、一个“落后”反映的是改革前秦国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存在的问题,故应结合商鞅变法中经济、政治和军事等相关措施回答。第(2)问,“愚民”是使人民愚昧无知,应列举文化专制政策;“辱民”就是侮辱人民,让人民没有尊严,从而尊崇权贵,敬畏皇家,故应列举严刑峻法措施;“穷民”就是使人民贫穷,应列举商鞅经济上与民夺利的措施。第(3)问,从“愚民、辱民和穷民”等措施分析可知,法家强调集权,实行严刑峻法等,这是将国家与人民对立起来。答案(1)实行军功授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设县置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使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2)愚民: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传播;辱民:实行严刑峻法,建立连坐制度;穷民:实行重农抑商,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3)将国家和人民对立起来。2(2015临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商鞅十分重视对法律制度的改革,他根据李悝的法经,制订了秦律。改“法”为“律”的做法,促进了古代中国法律观念的进步。变法过程中,商鞅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思想,动用严刑重法,鼓吹轻罪重罚。备注:说文对“法”的解释是“平之如水”,即强调法的公平;对“律”的解释是“均布”,即强调法律规范在适用上的普遍性和必行性,强调法律的实施。请回答:(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在政治方面是怎样贯彻“以法治国”思想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法治思想与实践。解析第(1)问,结合商鞅变法中有关政治方面如军功爵制的制定、连坐法的实施进行回答;另外,材料中提到“他根据李悝的法经,制订了秦律”,也是其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第(2)问,评价类的问题一般应一分为二看待。从材料“促进了古代中国法律观念的进步”“动用严刑重法,鼓吹轻罪重罚”,可以看出其利弊,并结合商鞅变法影响相关知识进行补充。答案(1)制定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特权;制定连坐法,强化统治;制定秦律,用法律形式固定各项改革制度。(2)积极:体现中国古代法律观念的进步;有利于打击旧势力,稳定改革成果。局限:法律严苛细密,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人民负担。3(2015临沂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曲折。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材料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请回答:(1)材料一中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改革的哪项措施最能证明这一观点?(2)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非常巧妙地”等措辞提炼出其成功的原因是注重改革策略(或运用迂回的策略排除改革阻力);第二小问,依据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迁都洛阳就比较好地回避了旧都平城的反对派或变法阻力,从而更加有利于汉化改革。第(2)问,属于史观的评述题。材料二中提炼的观点主要有两个:即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和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无论选择哪个观点,在作答时既要思维严谨,又要史论结合,并且表达清楚简练。答案(1)注重改革策略(或运用迂回的策略排除改革阻力)。如迁都洛阳。(2)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同时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观点二: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4(2015南通三模)王安石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它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待品评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青苗法者,不过一银行之业耳而银行之为业,其性质乃宜于民办而不宜于官办:但使国家为之详定条例,使贷者与借者交受其利而莫能以相病而不必直接与人民相贷,则其道得之矣。在当时,人民既无有设立银行之能力,而举国中无一金融机关,而百业坐是凋敝。荆公能察受敝之原,而创此法以救治之,非有过人之识力而能若是耶?梁启超王荆公材料二王安石变法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大无畏精神,力求把变法革新进行到底。他的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王安石变法是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关于“青苗法”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青苗法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王安石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内容的核心。(3)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从王安石变法中获得哪些改革启示?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不过一银行之业耳”“不必直接与人民相贷,则其道得之矣”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 “反映了也证明了”两句话中可概括得出;第二小问只需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3)问综合两则材料回答,从材料一中“荆公能察受敝之原,而创此法以救治之,非有过人之识力而能若是耶”体现出改革解决的是现实问题,材料二中“大无畏精神,力求把变法革新进行到底”“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体现了改革者的意志坚定和前瞻的眼光。答案(1)看法:青苗法相当于银行金融业务;政府不宜与人民直接借贷。积极作用:农户可以免受高利贷的盘剥;政府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2)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核心:理财(或富国之法)。(3)启示:改革者的意志要坚韧,眼光要高远;改革的内容要立足现实。5(2015黄冈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宋初统治者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内有武臣拥兵自重,掣肘皇权,外有契丹重兵胁边,伺机进犯;二是急需充实和调整各级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各项事业。为了应付当务之急和谋求久安之策,宋初统治者确定了“尚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宋初统治者在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中需要大批统治人才,尤其需要重用和补充大批文职官员。还有,宋初形成的新旧贵族仍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是统治者必然的政治诉求。宋初在继承隋唐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确定殿试制度,提高录取后的待遇,完善科举考试的程序(如“封弥、誊录”诸法),使宋代科举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其建议下宋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下令废除诗赋、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摘编自王炳照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科举制改革的目的。(2)比较北宋初期和中期的科举制改革,指出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特别之处。分析其实际效果。解析第(1)问,宋初科举制改革是为了应对当时面临的难题:“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急需充实和调整各级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各项事业”,宋初统治者确定了“尚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第(2)问,第一小问,废除死记硬背的诗赋、明经诸科,考时务策、律令、断案等,注重考查实际办事能力;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第二小问,王安石科举制改革为变法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强化了思想控制。答案(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忧外患的政治需要;推行重文轻武的策略,充实和调整官僚机构的需要;打击新旧贵族势力的需要。(2)特别:措施上废除死记硬背的科目,注重考查实际办事能力。目的上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效果: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6(2015青岛测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解析第(1)问,商鞅的做法从材料一中“食贵则田者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