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2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题型训练10:实验题(光学、热学实验)B卷.doc_第1页
教科版202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题型训练10:实验题(光学、热学实验)B卷.doc_第2页
教科版202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题型训练10:实验题(光学、热学实验)B卷.doc_第3页
教科版202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题型训练10:实验题(光学、热学实验)B卷.doc_第4页
教科版202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题型训练10:实验题(光学、热学实验)B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202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题型训练10:实验题(光学、热学实验)B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实验探究题 (共9题;共45分)1. (5分)利用图示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 (1)让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方向射向镜面,在纸板B上可看到光线沿OF方向射出,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序号ir130302454535050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在反射现象中,_;当入射角变大时,光线OF_(选填“远离”或“靠近”)直线ON。(2)以直线ON为轴线,把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B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F,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_(选填“同一”或“不同”)平面内。 (3)某同学在第一次实验中将r记为60,原因可能是将反射光线与_的夹角当成反射角。 (4)实验中,从教室各个方向都能观察到粗糙纸板表面反射的光线,这种反射属于_(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5)若沿着FO的方向再入射一束光,它的反射光线沿OE方向射出,此现象说明在反射现象中,_。 2. (6分)如图甲是某实验小组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1)该小组同学选取两根相同的蜡烛做实验,这样做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关系; (2)如图乙是该小组的实验记录,通过分析他们发现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 (3)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_像(选填“虚”或“实”)。 3. (4分)如表是小海同学用焦距f10cm的凸透镜探究其成像规律的记录表,根据表格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次数物距u/cm像的性质虚实大小正倒18虚像放大正立210不能成像312实像放大倒立414实像放大倒立516实像放大倒立620实像等大倒立722实像缩小倒立825实像缩小倒立(1)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当物距u满足条件_(选填“uf”、“fu2f”或u2f”)时,凸透镜会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应用了凸透镜的这个成像规律。 (2)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移动蜡烛使物距由20cm变为22cm时,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小海应将光屏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4. (4分)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1)使光线以不同角度入射进行实验,测量结果如表格所示。由此可得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_入射角。 实验次数入射角反射角130302404035050(2)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到O点,若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_内,此时在纸板B上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B沿F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_方向射出。 5. (5分)公共场所中经常看到有人饶有兴趣地低头玩手机游戏,殊不知手机中还有很多其它功能。爱好物理的“620”创新小组的同学们,发现手机有一种“镜子”功能。于是,激起了他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兴趣。 (设计实验)由于用手机中的“镜子”作平面镜进行实验,无法找到像的位置.于是他们选用了玻璃板、规格相同的两个棋子、白纸等,组装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小华同学将棋子A移到玻璃板前某位置不动,小普同学在板一领帮忙移动棋子B,无能小普在水平桌面上怎样移动棋子B,小华都看不到棋子B与棋子A的像重合。善于观察的小林同学发现这是因为玻璃板与桌面_,调整后,小华便能看到棋子B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 (2)把棋子A在玻璃板前移动多次,同时调整玻璃板后棋子B的位置,每次都使得棋子B与棋子A的像的位置重合,这不仅可以找到像的位置,还可以比较出像与物的_关系。 (3)实验中还需要_,用来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_。 (分析与论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的大小_;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_。利用数学中的知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也可以表述为:像与物关于镜面_。6. (4分)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现律”的实验。 (1)如图甲,小明让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_(选填“同一直线”或“同一高度”)上。 (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占透镜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 (3)如图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_(选填“A、B、C”)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像是图丙中的_(选填“1、2、3、4”)。 (4)在图乙实验完成之后,小莉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_凸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7. (5分)小凯用如图乙所示装置探究某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记录数值如下表。时间t/min0123456789温度T/-6-4-20000123物态固态固态固态固液共存固液共存固液共存固液共存液态液态液态图1(1)某时间温度计的读数如图1甲所示,此时的温度是_。(2)由表格可知,第4min时该物质是否正在熔化?_,依据_。 (3)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1丙中的坐标纸上面出该物质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一时间图象_。由图象可知该物质属于_(选“晶体”或“非晶体”)。(4)随后小凯又接着利用图2乙中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根据图2甲表格所提供的数据1标准大气压下)可知,小凯应选用_(选“水银”、“酒精“或“水”)温度计来完成实验。(5)小凯记录数据并绘制了如图2丙所示的水的温度一时间图象:小旋利用与小凯同样的装置、初温相同但质量较小的水,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请在图2丙中帮小旋大致描绘水的温度一时间图像。8. (6分)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_(选填“A”或“B”) (2)按图甲安装好实验器材后,为缩短实验时间,小明在烧杯中倒入热水,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 的是_(选填“A、“B”或“C”),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_。 (3)在水温升高到 90后,小明每隔 1min 观察 1 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 3min 后 停止读数; 时间/min012345678温度/909294969899999999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_。小明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_图,(选填“C或D”);并看到有“白气”不断从烧杯 中冒出,这些“白气”是由于水蒸气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而产生的。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丁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_。9. (6分)(2015漳州)如图所示,甲气球装入少量水后,将甲,乙两个气球吹成一样大小,用细绳把它们挂在横杆上,烛焰靠近气球的底部加热,发现乙气球“啪”的一声破了,而甲气球加热很长时间,仍安然无恙(1)在加热过程中,由于“烧不破”的甲气球装有水,水的比热容较_ , 且水蒸发过程需要_热,所以甲球的温度升高的慢(2)在加热过程中,乙球内气体内能增大,是用_的方法改变气体的内能 二、 填空题 (共2题;共13分)10. (5分)眼睛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取一烧杯,里面冲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然后在杯底放一凸透镜,用手电筒射出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入烧杯中,现象如图所示: 你发现的实验结论是:_;烟雾的作用是:_11. (8分)在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时, 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不对水加热,能让水重新沸腾吗?老师马上将一杯停止沸腾的水放进能抽气的密闭玻璃罩中,接通抽气机电源,随着玻璃罩中空气的抽出,热水居然沸腾起来通过分析,同学们知道了发生此现象的原因是:抽气机抽气时,玻璃罩内的气压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水的沸点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因此在不加热的情况下,水能重新沸腾.山顶气压比山底气压_(填“高”或“低”).第 11 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