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毕业设计96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榛子破壳机的设计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24页)
编号:52603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55.50K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5-11-18
上传人:QQ28****1120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孙**(实名认证)
辽宁
IP属地:辽宁
6
积分
- 关 键 词:
-
机械毕业设计论文
- 资源描述:
-
机械毕业设计96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榛子破壳机的设计,机械毕业设计论文
- 内容简介:
-
榛子破壳机的设计 吴志旺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机械电子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2003级 02班 指导老师 刘长荣 摘要:本设计的目的是解决食品加工厂人工对榛子破壳时劳动强度大、成本高的困难,用机器代替人工破壳,从而节约剥皮成本、提高工厂的效益。 该机主要由喂料斗,栅条式分级滚筒, 传动链条 ,导向辊 ,传动齿轮 ,挤压辊 ,弧齿板 ,传动链条 及一些传动联接件组成。以电动机为动力,动力由电动机输出轴输出,再通过传送带传递到 挤压辊 的主轴, 挤压辊配合弧齿板将送到的榛子破壳 .然后再传给 传动齿轮 。 目前在国内还没有榛子破壳机的 现有机械,本课题研究的榛子破壳机只是正在理论研究阶段。 关键词:榛子;破壳;划痕 引言 榛子 ,又名 棰子、平榛、山反栗。西亚,欧洲地中海沿岸,北美等国家栽培欧榛已有 700多年历史,有许多优良品种,为国际贸易市场四大坚果之一。我国北方有丰富的野生榛,据不完全统计 20 世纪50年代东北地区约有榛林 166.7万亩,年产榛子 2500 万公斤以上,畅消国内外 . 榛子营养全面、丰富, 榛子果仁据分析含脂肪 51.4 66.4,蛋白质 17.32 25.92,碳水化合物 6.6,水分 2.8 5.8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榛 油中溶解有维生素 C, VE, VB 等。榛仁可生食,炒食,不仅风味好,且热量高。在食品工业中榛仁是巧克力,糖果,糕点等加工食品的优质原料。榛仁也是榨取食用油及多种工业用油的原料,含油量 54左右,是大豆的 2 3 倍。榛仁还可入药。 经常食用可有效地延缓衰老、防止皱纹,对心脏病、癌症、血管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还可明目健脑,又因其是很有效的天然抗氧化食物,所以对女性来说润泽肌肤之佳品。 在我国,榛子以直接食用为主,而在其他国家 80% 榛子应用在巧克力、糖果业, 15%用百面食、糕点、饼干,零食仅占 5%。中国榛子加工食品人 均消费逐年增长,榛子食品开发大有可为,土耳其榛子以外形美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口感香醇、皮薄、出果率高等特点受到食品加工业青睐, 但我国目前的榛子破壳主要以手工为主 ,工人的劳动强度大 ,但生产效率低 .市场对 榛子破壳机的需求很大 . 在进行榛子制品的加工时 , 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脱壳。如果脱壳的目的是为了加工榛仁罐头 ,那么对脱壳的要求就很严格 ,不能破坏榛仁的外表面 ,更不能压碎榛仁 ,否则榛仁的淀粉会溶解在罐头汤中 , 出现糊汤现象。如果脱壳的目的是为了加工榛仁露和榛仁粉 , 那么对脱壳的要求 就稍简单一些。因此 , 榛子 的脱壳在 榛子 加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榛子破壳机的设计 1、结构与工作原理 1.1 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 榛子破壳机的结构如图 1所示,该机可将榛子破壳,使其壳仁分离,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该机结构简单,工作稳定、可靠,生产效率高。以电动机为其动力源。 nts 图 1 7、喂料斗 9、分级滚筒 4、皮带 6、导向辊 12、弧齿板 5、挤压辊 2、弹性联轴器 3、减速器 1、电动机 10、出料口 8、 清筛装置 11、机架 该机主要由喂料 斗、分级滚筒、皮带、导向辊、弧齿板、挤压辊、弹性联轴器、齿轮式联轴器、减速器、电动机、出料口、 清筛装置 、机架组成。该机由电动机输出轴输入动力,通过联轴器传至减速器,再通过带轮传递到挤压辊,使挤压辊绕轴旋转,挤压辊通过带传动将动力传给分级滚筒,分级滚筒再通过带传动将动力传给导向辊。工作时,榛子由喂料斗送入,进入分级滚筒,分级滚筒将榛子分成三级: 0 15mm,15 20mm, 20mm 30mm。同时为防止榛子卡在滚筒的洞里,配有清筛装置,将榛子与滚筒分离。从滚筒出来,榛子到达 导向辊,通过导向辊的导向,榛子 进入工作区。在工作区,榛子受到挤压辊的挤压,壳仁分离,再通过出料口,将分离的榛子输送出。 1.2 传动原理 将电动机输出轴传递的动力通过联轴器经过减速器、带传动传至挤压辊的主轴。挤压辊通过带传动将动力传给分级滚筒。分级滚筒再通过带传动将动力传给导向辊。 2.电动机的选择 14 电动机的选择取决于挤压辊的所用功率 Pw,取榛子的最大直径为 25mm, L23=2 DK=235.5mm,(其中 D为榛子的直径, K=1.2) 榛子的行数为: N=235.5/20=12 榛子的列数为: S=100/20=5 试验测得榛子破裂所需挤压力为 f=30N 挤压辊所受的平均压力为: F=60*30=1800N nts挤压辊所受扭矩为: T=1800*50=90N.M 挤压辊的转速为 n=60r/min 挤压辊的所用功率为: Pw=9550Tn=955060*90=0.56kw 从电动机到挤压辊的功率传递效率: 1 =2 23 24 25=0.99*0.99*0.99*0.94*0.942 *0.982 =0.774(其中为2为弹性联轴器的传递效率,3为带传动 的传递效率, 4 为减速器中齿轮的传递效率,5为减速器中轴承的传递效率) 电动机的所需功率为: Pd= 1wP=0.72kw 所以所需电动机的功率应为 1kw左右,转速在 1400r/min左右,由表 32-4查得应选 Y802-4型电动机 1。 电动机的参数如下表: 型号 额定功率 ( kw) 转速( r/min) 效率( %) 功率因数 质量(kg) 输出轴径( mm) Y802-4 0.75 1390 74.5 0.76 18 19 电动机的示意如图 2: 图 2 3.联轴器的选择 10 3.1 类型选择 因为此榛子破壳机工作时有轻微的振动与冲击,为了隔离振动与冲击,选用弹性套柱销联轴器。 3.2 载荷计算: 公称转矩 0 . 7 19 5 5 0 9 5 5 0 4 . 91390PT N mn ,( 发 动 机 实 际 发 出 的 功 率0 . 7 5 0 . 7 8 2 0 . 5 6 9p p d K W )由表 21-1 查得 KA=1.7,故由式( 21-1)的计算转矩为:1 . 7 4 . 9 8 . 3 3c a AT K T N m m 3.3 型号选择: 2 从 GB4323-84 中查得 TL1 型弹性凸缘联轴器 19x30 的许用转矩为 10Nm ,许用最大转速为8100r/min,轴径为 19mm,故适用。 联轴器 的示意如图 3: nts 图 3 4.减速器的选择 13 初选挤压辊的转速为: n1=60r/min,则减速器的传动比约为 i=139060=23.2 根据传递动力的需要,选展开式两极圆柱齿轮减速器( JB716-56) 查表 25-10( p1301) 减速器的参数如下表: 公称总 传动比 i 高速级传动比 i高速级传动比 i各级传动比 乘积 i*i22.4 4.5 5.0 22 5 5带传动系统的设计 通过皮带轮的传动使电动机动力传递到工作轴上。带传动系统是由 V型传动带和主从带轮三部分组成。 5.1 减速器与挤压辊之间的 V 带传动的设计 15 已设计出的条件: 减速器 的功率为 :P减=0.75* 1 /0.99=0.59kw, 转速为 :n减=n挤=1390/22.5=62r/min, 传动比为: i=1 5.1.1计算功率caP的确定 按所传递的功率 P、载荷性质和每天的运转时间等因素来确定计算功率。根据公式: P 0 . 6 5c a AP K k wg 减 (8) 式中:AK-工作情况系数。 P减-所传递的功率。 nts通过机械设计基础一书由表 14-7 我可查到 1.1AK 。 5.1.2选择带的型号 1 根据计算功率caP和小带轮的转速 n1 由设计手册选定带的型号为 A 型。 A 型带的技术参数如表 3。 表 3 A 型带的技 术参数 基本尺寸 b h mm 节 宽 pb mm 单根 V带的最大额定功率 (kw) 荐 用 带 轮 最 小 直 径mind(mm) 基准长度范围( mm) 13 8 11 1 7 80 400 1600: 5.1.3带轮基准直径 D1与 D2的确定 ( 1)初选主动带轮的基准直径 D1 根据所选 V带型号参考表 14-2及表 14-6选取 D1= D2=150 mm。 ( 2)带的速度 v 上面所选的 D1是否合适不确定,故应该进行速度验算。有公式得: 1 1 0 0 6 2 0 . 3 / 2 5 /6 0 1 0 0 0 6 0 1 0 0 0Dnv m s m s 减(9) 5.1.4确定带传动 的中心距 a和带的长度dL(1)根据传动的需要初定中心距0a它的初选范围公式是: 1 2 0 1 20 . 7 2D D a D D (11)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出中心距范围是02 1 0 6 0 0a m m。考虑到装配要求初步选定中心距为0 250a mm。 (2)带长的计算 带长可由公式求出: 2210 1 202 ( )24d DDL a D D a (12) 根据公式 12 可以计算得: 2 2 5 0 3 0 0 9 7 02dL m m 再按表 14-5 选取相近的基准长度dL和与 dL对应的公称长度 ,可以知道 933dL mm。这时的实际中心距可由公式得出: 221 2 1 2 2 12 ( ) 2 ( ) 88ddL D D L D D D Da (13) 代入数据可以得到 239a mm 。 5.1.5验算主动带轮上的包角 a1 包角 01 1 8 0 1 2 0 o ,故满足对包角的要求。 nts5.1.6确定 V带的根数 Z 根据公式 : 00caaLPZ P k k P k (15) 式中: P0 单根 V 带的许用功率,由手册查知 P0 = 0.44 kw。 k 材质系数 ,取 k = 0.75。 ak 包角系数,取 0.87ak 。 Lk 长度稀疏,取 1Lk 。 0P 单根普通 V 带所能 传递的功率的增量,其计算公式是: 0 0 . 0 0 0 1P T n k w 减(16) 其中 T 为单根普通 V 带所能传递的转矩的修正值, Nmg 。通过机械手册查知0 .5T N m g 。 n减 =62r/min 。将数据代入公式 16 可以得到0 0.03P kw将 已 知 的 和 算 出 来 的 数 据 代 入 公 式 15 中 可 以 得 到 : 0 . 6 5 0 . 9 8 10 . 4 4 0 . 8 7 1 . 0 0 . 0 3 0 . 7 5ZZ 即。所以可以确定此传动系统使用了 1 根 V 带。 5.1.7确定带的初拉力0F如果初拉力不足,则摩擦力小, V 带在工作时容易发生打滑;如果初拉力过大,则 V 带的寿命会降低,轴和轴承上的受力会增大,因此需要适当的初拉力。单根 V 带适当的初拉力 F0 可由下式确定: 20 500 2 . 5 1caPF q V NV Z k (17) 式中: q 普通 V 带单位长度的质量,由表 14-3 查得 q =0.06 kg/m。 将各数据代入可得: F0 = 200 N 。 5.1.8确定带传动作用在轴上的压力 Q 为了设计安装带轮的轴和轴承,必须确定带传动作用在轴上的压力 Q。 Q 值可以近似按下式算出: 11002 c o s ( ) 2 s i n2 2 2aaQ F Z F (18) 其中 F0 单根带的初拉力; Z 带的根数;1a 主 动 轮 上 的 包 角 。代入数据可以算出压力 Q = 800 N 10。 5.1.9 带轮的设计 1带轮的材料选择 因为带论的转速 v=0。 3m/s, v=180 以保证榛子在整个圆周上都产生裂纹,使壳的破裂全面而均匀。考虑到榛子在挤压过程中会出现滑动,通过修正工作弧长 l2的值,使实际挤压工作角 a大于上述理论值 ,从而确保 =180 (a为 挤压辊的工作角 ) 破壳弧板长度 L = L 1 + L 2 + L 3 , 式中 L 1 , L 3 分别为导入及导出弧板长 ; L 2 为工作弧长 , L2 = 2 D K ; D 为榛子直径 ; K 为滑动系数 ,取 K = 1.2 。 由 于该结构在破壳时保证了榛子在整个圆周上都能产生裂纹,因此该结构有利于壳的完全破裂。 挤压辊 工作角 = 2LrD( D 为榛子直径 ,r 为挤压辊的半径, L 2 为工作弧长 ) 较大的滚筒直径有助于提高破壳质量 , 但机器的尺寸、质量、制造成本都会增加 , 综合考虑取 第一级榛子对应的 挤压辊的参数 :D1=15mm,L21=113.04 , 180 ,r1=21mm, D11=8mm 第二级榛子对应的 挤压辊的参数 :D2=20mm,L22=150.72mm , 180 ,r2=28mm, D22=14mm 第三级榛子对应的 挤压辊的参数 :D3=25mm,L23=235.5mm , 180 ,r3=50mm,D33=20mm 10.2.2 挤压辊的 转速 挤压辊 转速大小对榛子破壳起着重要作用。 挤压辊 转速小时 , 榛子的破壳率较高 , 而破仁率较低 ; 随着转速的提高 , 破壳率减小 , 而破仁率增大。选取适当的转速 , 可有效地减少由于分级混杂对破壳性能的影响。同时为保证一定的生产率 , 挤压辊 转速不应过低。 经试验 挤压辊 的转 速取 n = 60 r/ min 。 10.2.3挤压辊的 间隙 挤压辊 间隙 也 是影响破壳的主要因素。 挤压辊 间隙的选择应遵照以下原则 : d仁 d核 ,其中为 挤压辊 间隙 , 即榛子的变形量不应大于壳仁间隙。 10.2.4挤压辊的 表面形状 挤压辊 表面形状主要影响轧辊对榛子的抓取、破壳和生产率的大小。两齿辊上的齿、槽相错开 , 可增强 挤压辊 的破壳能力 , 也便于榛仁从榛子中脱出 . 挤压辊圆周上密集着很小的 凸起的锯齿,与它相间的是与分级滚筒分得的榛子相对应的凹槽,凹槽的高度和宽度均为分级滚筒分得的榛子直径的 2/3。 弧齿板板面上有一道道的 凹槽与 挤压辊的 凸起的锯齿相对应。 nts破壳装置 如图 12(a) 所示 ,挤压辊 如图 (b)所示 图 12(a) 图 12(b) 1凹槽 2凸起的锯齿 10.2.5辊的安装 17 采用 轴承座外装式 , 即 将筒体和轴焊接成一体 , 筒体随 轴旋 转。轴安装在机架的轴承座上。 此方式 结构简单 。 11 出料装置 本装置的出料部分共 包括 3个出料斗均匀地分布在机体正 下方 。出料斗的底面与水平面呈 30 夹角,便于物料输出滚动; 出料斗的最下端距离地面 220mm并且在出料斗的两侧装有吊钩,便于集料袋挂放固定。 12 挤压辊 所在 轴的设计 3 12.1 初步确定轴的最小直径 按扭转强度来初步确定,由式( 18-3)得:30 npAd 轴的材料由表 18-1选用调质处理的 45 钢, MPaB 650 , P挤=0.57 kw,n挤=62r/min 由表 18-2取 A0=1103,于是得33m i n 0 . 5 71 1 0 1 1 0 1 662pd m mn 挤挤,轴的最小 直径显然是安装 用于传递电动机动力的 带 轮处 的 轴的直径,尺寸如图 12 示: nts 图 12 12.2 轴的结构设计 12.2.1根据轴向定位的要求确定轴得各段直径和长度 ( 1)根据以上的计算,初选 联结 分级滚筒的 带 轮处轴的直径 18d mm 。据 联结分级滚筒 带 轮设计的宽度 和所选键的长度 ,故选 32L mm 。 ( 2)初选联结减速器的带轮处轴的直径 21d mm 。据联结减速器带轮设计的宽度和所选键的长度,故选 80L mm -。 ( 3) 因为 挤压辊受到 轴向和径向两种力,所以 选择 角接触 球轴承。 轴段右端需要制出一轴肩,故取 段的直径 d -=25mm。 选 角接触球轴承 36105,其尺寸为 2 5 4 7 1 2d D B m m 。 段也安装一个 角接触球轴承 36105,故取 d -=25mm。轴承端盖的总宽度为 10mm,根据轴承端盖的装拆及便于添加润滑脂的要求,取端盖的外端面与 带 轮右端面的距离 l=20mm,再加上轴承的宽度和 内深轴的 的宽度,故取 80L mm 。 ( 4) 端上装 三个挤压辊 ,考虑到 挤压辊 之间的距离,取 520L mm -, d -=28mm 10.2.2 轴上零件的周向定位 带 轮处采用平键连接。按 18d mm ,由手册查得平键剖面6 7 ( / 1 5 6 6 7 9 )b h m m G B T 12。键槽用键槽铣刀加工,长为 26mm,轴承与轴的周向定位是借配合来保证的,此处选67/mH。 带轮处采用平键连接。按 21d mm ,由手册查得平键剖面8 7 1 0 ( / 1 5 6 6 7 9 )b h m m G B T 12。键槽用键槽铣刀加工,长为 40mm,轴承与轴的周向定位是 借配合来保证的,此处选67 /mH。 12.2.3 定圆角半径 r 值。 按前面所述的原则,定出轴肩处的圆角半径 r 的值,取 mmr 5.1 ,轴端倒角在轴的两端均为 0452 (详见 GB6403.4-86) 11. 12.3 按弯扭合成条件校核轴的强度 3 12.3.1 作轴的计算简图,如图( a)所示。 12.3.2 求轴上所受的作用力的大小 ( 1) 带 轮作用在轴上的压力 nts 10001 . 2 1 . 21 0 0 0 0 . 5 71 . 2 2 3 9 5 . 7 20 . 2 8pQFvN ( 2) 辊 轴上的力 mmNRRVV 8.3 6 9 64.1 8 4 822 11mmNRRVV 8.9519.47522 22 初步估计整个齿轮轴装配完成后的重量为 G=100N 所以将两个齿轮轴重力平移到主轴上。两根齿轮轴产生的重力平移后产生的扭矩相抵消了,估计重力 G2=80N,G1=120N. 将模板上受的力平移到主轴上 两根齿轮轴上所受模板的力平移道主轴上所产生的扭矩、弯矩均抵消了。 ( 3) 轴在水平面内所受得支反力如图( b)所示 NLLLLLLLQRH6.271 319152113 )1915211135.60(72.239 5)(43243211 NQRR HH 9.31772.23956.2713 12 ( 4) 轴在垂直面内所受支反力如下 NLLLLGRLLRGR VVv8.2505191152113191)808.951()191152()1208.3696()()(43242243111NGRGRR vVv 2.4398.9518.0525801208.3696 21112 12.3.3作弯矩图 6 在水平面内,轴上 A、 B、 C、 D、 E五点的弯矩为: 0 EHAH MM , mmNLQM BH 1.1449415.6072.23951 mmNLLRM HCH 7.109039)191152(9.317 )( 432mmNLRM HDH 9.6 0 7 1 81 9 19.3 1 742 作在水平面内的弯矩图如图( b)所示。 在垂直面内,轴上 A、 B、 C、 D、 E五点的弯矩 为: 0 EVBVAV MMM mmNLRM VCV 4.2 8 3 1 5 51 1 38.052521 mmNLRM VDV 2.8 3 8 8 71912.43942 作垂直面内弯矩图如图( c)所示。 合成弯矩为: nts0 EA MM mmNMM BHB 1.449411 mmNMMM CVCHC8.3 0 3 4 2 44.2 8 3 1 5 57.090391 2222 mmNMMM DVDHD1 0 3 5 5 62.8 3 8 8 79.6 0 7 1 8 2222 作轴的合成弯矩图如图( d)所示。 12.3.4 作轴的扭矩图 6 mmNTT AAD 9.1 6 2 5 0 985.32 559.0105.95 5 0DET 作轴的扭矩图如图( e)所示。 12.3.5 作当量弯矩图(弯矩,扭矩合成图) A点: mmNTMADA c a 8.958809.16250959.0B点: mmNTMM ADBB ca5.1 7 3 7 8 4)9.1 6 2 5 0 959.0(1.1 4 4 9 4 1)(2222 C点: mmNTMM ADCC c a4.3 1 8 2 1 3)9.1 6 2 5 0 959.0(8.3 0 3 4 2 4)(2222 D点: mmNTM ADD c a 8.958809.16250959.0 作轴的当量弯矩图如图( f)所示。 12.3.6 校核轴的强度 进行校核时,通常只校核轴上承受最大当量弯矩的强度(即危险剖面 C的强度)。由式( 18-9)及上面计算出 的数值可得: M P aWM C c aca 9.53381.0 4.318213 3 按表 18-6 , 对 于 MPaB 600 的 碳 钢 , 承 受 对 称 循 环 变 应 力 时 的 许 用 应 力 M P aM P a ca 9.3555 ,故安全。 12.3.74 主轴的静平衡 制造时要特别注意使两个齿轮轴(包括其上所有零件)的质量完全相等,它们到主轴的距离也要相等,就能保证主轴的静平衡。 12.3.8 主轴的动平衡 当两个齿轮轴绕主轴公转时,必将对主轴产生惯性力,其中每个齿轮轴所产生的 惯性力22 602 LnmLmmaF ,(其中 为主轴公转的角速度, L为主轴到齿轮轴的中nts心距, m 为齿轮轴及其上零件的总质量),即 NF 9.42115.12260 85.3214.3210 。因为两个齿轮轴通过轴承,支架固定轴套与主轴紧紧连接在一起,所以可知两个齿轮轴绕主轴旋转的角速度 相等,如果保证两个齿轮轴(包括其上所有零件)的质量 m完全相等,它们到主轴的距离 L也相等,则它们所产生的惯性力 F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将两个齿 轮轴上的惯性力平移到主轴上将相互抵消,所以主轴此时必将达到动平衡。 弯扭图如图 9所示: d图 14 13 结论与讨论 (1) 该工艺实现难度小 , 机器结构简单 , 制造成本低 ,操作容易。 ( 2) 该 破壳机的不足之处:壳仁分离尚未得到解决。 (3)在这次设计中,虽然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目标,但本机器同专业人员设计的机器相比,很明显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而且是初次设计,所以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需继续改进。 14 致谢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综合运用了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公差、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制造基础等各门课程中的知识,锻炼了自己独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改进创新及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使我们受益匪浅。系里的领导和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以及经济的援助,特别是指导教师刘长荣,给予我们极大的帮助,包括带领我们参观工厂,搜集资料,设计方案的提出,设计过程中的指导,设计结果的审核等,在此我对系里的领导以及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此外,各位同学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我们也同样非常感谢他们。 通过这次设计,我虽然收获很大,同时我也 意识到了自身知识的贫乏,实践能力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参考文献: nts1 张展主编,机械设计通用手册 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4.5 2 周开勤,唐蓉城,杨景惠主编,机械设计师实用手册 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3 孙先菊,郑玉才主编,机械设计基础 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2 4 龚惠义主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5 5 吴宗泽主编,机械设计实用手册 M.北京,化 学工业出版社, 2000.6 6 侯运启,杨紫钰主编,工程力学 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9 7 黄继昌,徐巧鱼等主编,实用机械机构图册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6.6 8 蔡春源主编,新编机械设计手册 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7 9 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机械设计制图手册 M编写组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1.8 10 张展主编,实用机械传动手册 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3 11 徐濒主编,机械设计手册( 3.4 卷) M.北京,机械工 业出版社, 1991 12机械设计手册联合组编,机械设计手册(上、中册)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0 13机械设计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机械工程手册第 31-33 篇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0 14 东北工学院机械零件设计手册编写组,机械零件设计手册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