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必修二必修二七单元.ppt_第1页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必修二必修二七单元.ppt_第2页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必修二必修二七单元.ppt_第3页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必修二必修二七单元.ppt_第4页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必修二必修二七单元.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社会主义苏联的建设与教训 考试说明 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二 斯大林模式 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三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 俄国 苏联 发展线索 1917年十月革命 1922年 沙俄 苏俄 苏联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1917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1991年12月 阿拉木图宣言 独联体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 社会主义改革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探索 斯大林 模式 苏联改革 弊端 赫鲁晓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苏联解体 俄罗斯 列宁探索 坚冰已经打破 道路已经指明 坚冰 如何打破 道路 如何指明 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时间 内容 特点 新经济政策 必要性时间内容特点 实质 评价 见一轮 启示 1918 1921 1921 1928 材料一 书本114页 学思之窗 材料二 1918年列宁说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 实行余粮收集制 禁止自由贸易 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 已经超越 一般革命 的任务 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 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根据材料一二 判断当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目的是 战争的需要 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材料三 1920年 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 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 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 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四 列宁说 我们原来打算 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 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 材料四说明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是 当时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材料五 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 整个国家满目疮痍 1920年国民收入只有40亿卢布 比1917年还少70亿 工业总产值只及1913年的14 其中钢和生铁的产量只及1913年的5 和3 煤也只有1 3 谷物总产量比1913年减产1 3 全国陷入一片饥荒 人民连基本的面包和衣服都得不到满足 此时1920 1921年苏俄又遭遇了大旱灾 粮食极端匮乏 原料能源缺少 工厂也无法开工 现象 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濒临崩溃 归纳材料五反映的现象 分析原因 原因 战争 灾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六 国内战争结束后 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 反而强化了 1920 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 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贬值99 5 的 彩色纸片 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 农民已不堪忍受 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 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 1921年春 在彼得格勒 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 更为严重的是 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 他们抛出了 贸易自由 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 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 他们的情绪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 加上自然灾害 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濒临崩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 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模式 必要性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客观原因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作用的比较 余粮收集制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配给制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部分国有化允许私人投资 恢复自由贸易 允许商品买卖 实行按劳分配制 减轻负担 缓解矛盾 巩固工农联盟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 比较两种政策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 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高度集中 行政管理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新经济政策的 特点 实质 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 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允许资本主义 进而使社会主义成胜战时资本主义成分 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作用 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巩固了工农联盟 稳定了政治形势 是列宁根据俄国的国情 是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大突破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在实施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 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1 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2 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 与时俱进 3 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4 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拓展认识 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 曾说过 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这表明列宁认为a 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c 俄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部分恢复资本主义d 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 2002上海23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小说 静静的顿河 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 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 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 连小石磨都抬走啦 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 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 余粮收集制b 企业国有政策c 粮食税d 劳动义务制 1922年 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 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 结果应是a 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b 他被处以罚款c 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d 行为合法 没有人干预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 主要 新 在a 国家控制经济命脉b 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c 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 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制订新经济政策时最基本的依据是a 从俄国的国情出发b 利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c 加强和巩固工农联盟d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000全国33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1996上海24 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政策的相似点是 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 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 最主要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 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a b c d 1996全国25 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政府完全禁止私人买卖粮食 在当时粮食匮乏的情况下 国家必须以有限的粮食资源来满足前线和城市居民的需要 禁止投机分子通过粮食买卖来使个人发财致富和扰乱民众 与这一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有必然联系的是 a 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中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d 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美国人哈默被称为 红色资本家 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 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 列宁接见了他 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他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 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 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分别是a 苏俄实行战争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 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c 苏联实施 一五 计划的时期 中国处于 大跃进 时期d 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中国处于 文革 时期 1931年初 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 大部分是美 德两国提供的 同年 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 3 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a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b 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c 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d 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二 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建立过程 建立原因 外因 内因 个人因素形成标志 主要表现 见一轮经验教训 见一轮斯大林模式特点 启示 工业化时间 背景 特点 成就农业集体化时间 原因 特点 实质 影响 1936年新宪法 材料一 在资本主义国家 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 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 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 这才轮到重工业 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 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 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 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 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 如果这事作迟了 那就要失败 摘自 斯大林选集 下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原因 外因 内因 个人因素 材料二 列宁逝世后 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 20年代末 斯大林和另一位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进行了激烈的论争 下面是双方的主要观点 关于农业问题 布哈林认为 从长远观点看 需要改造个体农业 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 只要国家政策得当 个体农业还有很大潜力 斯大林认为 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 投机倒把的问题 因此 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 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关于工业化问题 布哈林认为 在工业化过程中 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 否则也会出现经济危机 斯大林认为 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 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开始 工业化必须高速度 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 战争不可避免 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 布哈林认为 群众消费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斯大林认为 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 通过进行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后果 经济建设指导方针 农业改造途径 社会发展动力 经济体制 所有制 经济管理体制 农业集体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 牺牲农民利益 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发展 单一公有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排斥市场 商品关系的作用 特点 后果 国民经济比列严重失调 牺牲农民利益 挫伤积极性 出现大清洗运动 造成企业生产消耗大 经济效益低 启示 1 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 3 经济政策制定要符合国情 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2 要保证农 轻 重平衡发展 4 任何一种模式不能作为唯一模式 强行推行 有一段时期 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 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 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 这一时期应该是a 沙皇统治时期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c 新经济政策时期d 斯大林体制时期 一 两男一女在沉船后沦落荒岛 如果两个男的是西班牙人 他们会用决斗来决定谁拥有那个女人 如果他们是法国人 一个是女人的丈夫 另一个是她的情人 如果他们是苏联人 则会把报告书塞入瓶子 让水流把它漂回祖国 请上级指示他们谁可以娶她为妻 二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 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看 我们有炸鱼吃了 没有油啊 那就煮 没锅 烤鱼 没柴 伊万气死了 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 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 上身出水 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 斯大林万岁 三 苏联改革 1 赫鲁晓夫改革 内容 政治 见书经济 评价 改革失败根本原因 2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经济政治后果 激化民族矛盾 加剧社会危机 导致苏联解体 四 苏联解体原因 根本 直接 外部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 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 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 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 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 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的主要含义是a 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 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c 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d 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20世纪20年代开始 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 新经济政策 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 并开创 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城市 的道路 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实施 新政 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互相学习借鉴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 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一位学者认为 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 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它体系 并认为 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 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 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 环境问题 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 上述说法应出现于a 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b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c 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d 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 苏联国旗降下已经16年了 当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 这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其共同点在于 a 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 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c 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d 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电力与核能的广泛应用分别是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