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II )卷.doc_第1页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II )卷.doc_第2页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II )卷.doc_第3页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II )卷.doc_第4页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II )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II )卷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父母师长无时无刻都在关心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B . 阳春三月,游览园林固有情趣;可穿行在古城的大街小巷,目不窥园 , 亦别有风味。C . 一到活动课,操场上就人声鼎沸,气冲斗牛 , 显示出青春的活力。D . 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 , 钱钟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2. (2分)下面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为降低交通噪音对奥运村的影响,我国科研人员制定了总平面防噪音方案。B . 中语会即将在我校召开,这次会议规定每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超过30分钟。C . 随着电脑文字录入技术的应用,使人们逐渐不喜欢用笔写字了。D . 我们的报刊、电视、网络和宣传媒体,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现象不再发生。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12分)3. (12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山际见来烟,_。_ , 云从窗里出。(吴均山中杂诗)_ , 弹琴复长啸。_ , 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_ , 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_。(木兰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_ , _。(李白峨眉山月歌)故园东望路漫漫,_。马上相逢无纸笔,_。(岑参逢入京使)诗人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描述了自己听到洛阳城里有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油然生起思念家乡的诗句是“_ , _”。三、 字词书写 (共1题;共4分)4. (4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眼前的这f_山村农家的画面让我心里充y_着一种在都市里从不曾有过的清lng_与宁静。简单、平淡,生命在这里达到了与自然最完美的和xi_。选自小石花的梦想四、 语言表达 (共1题;共3分)5. (3分)请结合语境再仿写一句话。无助,不怕,只要重燃希望就好;寂寞,不怕,只要调整心态就好;_ , _ , _。五、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6分)6. (20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甲】魏收年十五,颜已属文。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荣阳郑伯调之日:“魏郎弄载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夏月 , 坐板床,随树阴讽诵 , 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以文华显。【乙】齐国好厚养布帛尽于衣袭材木尽于棺荐。齐恒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养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今曰:“棺桲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注】魏收:北齐人。荣(xng)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调:嘲笑。夏月:夏季。讽诵:背诵。布帛:泛指织物。衣袭:袭,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戮:侮辱。(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及随父赴边 及:_ 齐植公患之 患:_厚葬之风休矣 休:_(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齐 国 好 厚 葬 布 帛 尽 于 衣 裘 材 木 尽 于 棺 桲。(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积年,板床为之锐减。非名之则利之也。(4)对“遂折节读书”的理解,正确是( ) A . 就改变志向努力读书。B . 因此跟随别人读书。C . 于是埋头读书。D . 就斩断兵器致力读书。(5)根据你对上面两篇文章的理解,分别给甲乙两文各拟一个题目。 7. (16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节选自列子说符)【注释】干:这里是劝说的意思。宫:酷刑的一种。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让:责问,责备。(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羡/施氏之有B . 孟氏/之一子之秦C . 当今/诸侯力争D . 遂/宫而放之(2)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小国吾抚之 抚:_既反 反:_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 愠:_其一子之卫 之:_(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今之所弃,后或用之。(4)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六、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82分)8. (4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尊严的重量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一座法国城市,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正在一家咖啡馆里悠闲地享受着。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你被俘了,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个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帝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作为一名纯种的日耳曼人,他打心眼里瞧不起贝尔蒂一家,可他并不像别的德国军人那样飞扬跋扈胡作非为,不,那不是一名受过良好教育的德国军人的做派。所以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挺直胸膛得意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听我的命令,走!”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贝尔蒂举着缴获来的手枪在后面押着。等走到大街上一看,只见人来人往的,全是喜气洋洋的法国人,不时有举着双手垂头丧气的德国军人被押送着走过,原来全城真的改天换地了。这时迎面走来贝尔蒂的邻居迈尔。只见迈尔双眼赤红,冲上前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痰,骂道:“德国佬,魔鬼,你也会有今天!”霍夫曼却不动声色,先是掏出雪白的手帕仔细擦去脸上的痰迹,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虽然我们暂时失败了,可我仍然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殴打,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大伙的心情我能理解,可现在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贝尔蒂严词呵斥道:“收起你的那一套吧!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里。贝尔蒂同大伙正高兴,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就又被疾驰增援的德国军人重新占领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两个全副武装的德国军人粗暴地强拉出来,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随着尖利的枪响,那人就会脑袋开花倒在血泊中。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高昂着头颅,皮靴甩得老高地在大伙面前走过,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惶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了他的目光,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霍夫曼慢慢走到贝尔蒂面前,现场气氛顿时像冰窖一样,他这是要置贝尔蒂于死地吗?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曾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贝尔蒂得救了,这时突然听到霍夫曼大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一把揪出一个人来。贝尔蒂惊讶极了,俘虏霍夫曼的明明是自己,他为什么要说假话?再一看。明白了,霍夫曼指认的人正是迈尔。他这是在报复迈尔对他的污辱。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浑身颤抖,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霍夫曼的脸上顿时现出鄙夷的神色来,说:“猪猡一样的胆小鬼”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真让我失望,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问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贝尔蒂微笑着说:“因为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把腰弯了下去。(1)作为叙事类的文章,一般要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请通读全文,试概括本文记叙的“六要素”。时间:1944年8月 地点:_人物:_起因:_经过:_结果:_(2)作为叙事类的文章,一般要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请通读全文,试概括本文记叙的“六要素”。时间:1944年8月 地点:_人物:_起因:_经过:_结果:_(3)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将文章第段省略的内容补写出来,要求语言简明连贯,情节自然顺畅。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_(4)文章第段文字写道“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请认真揣摩品味这句话,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霍夫曼为什么会大脑里一片糨糊?(5)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将文章第段省略的内容补写出来,要求语言简明连贯,情节自然顺畅。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_(6)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贝尔蒂和霍夫曼,对于维护“尊严”各有其不同的表现。请对这两个人物的“尊严”进行比较,并做出自己的评价。(7)文章第段文字写道“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请认真揣摩品味这句话,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霍夫曼为什么会大脑里一片糨糊?(8)文章第段文字写道:“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结尾又写道:“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把腰弯了下去。”霍夫曼的两次“弯腰”各有不同的含义。试作简要分析。(9)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贝尔蒂和霍夫曼,对于维护“尊严”各有其不同的表现。请对这两个人物的“尊严”进行比较,并做出自己的评价。(10)文章第段文字写道:“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结尾又写道:“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把腰弯了下去。”霍夫曼的两次“弯腰”各有不同的含义。试作简要分析。9. (25分)阅读文段人生的老师,回答下列小题人生的老师卞杰少年梁实秋的老师姓徐,脾气大,学生给他起一绰号“徐老虎”。徐老师虽凶,但极敬业,他自己选辑教材,刻成蜡版,油印分发给学生。内容有古文,有白话,新旧兼收,这在当时是很开通的做法。所选文章篇篇文思精警,辞采斐然,说实话,梁实秋从心里喜欢国文,虽然有点怕徐老师。徐老师之“凶”,还表现于批改作文上。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他是不用的,提起笔来,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后,所余无几。梁实秋初次遭此斧削,很觉灰心气短。这时徐老师一改凶相,在办公室很耐心地对他解释:“你拿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趴趴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梁实秋静下心来,细一揣摩,果然。就在这删削之间,见出老师的功力。小小梁实秋由埋怨而钦服,乃至成名后仍念念不忘:“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这位老师的教诲。”如果说梁实秋的老师是严师,那么陆文夫童年的老师几乎就是慈父了。老师姓秦,乡间塾师。陆文夫原名陆纪贵,老师嫌缺少文气,给他取了现在的名。陆文夫聪明好学,在蒙童中被老师另眼相看。秦老师到外面处馆也要带上他,将之作为“附学”。“附学”的饭食也是由主家供给的,可抵偿束脩的一部分,老师宁可少些收入。在馆舍,秦老师并不逼他死读章句,除了经史,也教他吟诗填词,习字作画,并允许看闲书。秦老师桌上有许多不属于课本之类的书,其中还有小说。傍晚散学后,陆文夫便可翻看,诸如精忠岳传施公案七侠五义三国演义等都拿来看了。晚间无事,秦老师兴致一来,爱和他神侃,讨论书中的故事,臧否人物的忠奸,品评文辞的优劣,师生之间,无拘无束,谈得津津有味,忘乎所以,每至夜深。“这些都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生下了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私塾取消,秦老师回家种田,日子过得很艰难。但他没有忘记他的学生,常来陆文夫家,将他的藏书送给他,有古文,有诗词,还有碑帖。一代宗师金庸的启蒙老师是谁呢?陈未冬。陈未冬是金庸上小学时的班主任,教国文,也教历史。一次上历史课,讲到鸦片战争,清政府腐败无能,清军将士虽然奋勇抵抗,但刀矛枪剑怎抵得坚船利炮?他边讲边悲愤不已,情绪激动,突然掩面失声,金庸和同学们也都跟着哭了。这件事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他从小就感受到爱国激情。金庸功课好,作文出色,陈老师十分赏识他。金庸喜读课外书,尤爱古典小说,但那时社会还很保守,红楼梦水浒传被视为诲淫诲盗,在班上,陈老师唯独允许金庸一人看,金庸有写作天赋。陈未冬在我的故事中说:“我对他的每篇作文都细加圈点,认真批改,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评析。我曾把他的作文本交给诸暨民报的骆文华,他看后认为很不错,还选了几篇在诸暨民报上刊登了。”陈未冬还让金庸跟他一起编校刊。金庸从组稿到修改、誊清,干得不知疲累。开头出半月刊,后改为旬刊、周刊,小小校刊办得有声有色。金庸一生笔耕不辍,倾力办报,大约正得益于这初始的锤炼。这三位文学大家的启蒙师,除陈未冬外,其余两位“已归道山”,一生籍籍乎无名。“乡曲儒生,老死翰墨,名不出闾巷者,曷可胜道!”但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启蒙师点燃了文学大师幼时的文学心灯。这就是为什么几十年后他们仍要作文怀念,倾注深情。其实,不独文学家,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总有一个或几个老师令我们感恩,并铭心不忘。(选自新青年2015年11期)(1)选文写的三位老师性格特征鲜明,请用简洁语言分别概括。(2)阅读第段,梳理出梁实秋的心理变化。(3)阅读第段中的画线句子,说说你从这一细节描写中读到了什么?(4)阅读第段,说说陈未冬给金庸的成长带来了哪些影响。(5)在写作中,过渡非常重要。请找出文中的一个过渡句并写下来,简要分析其妙处。10. (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材料一】南京的灵谷寺里有成片的雪柳,春暖花开远远望去一片雪白,然而你走进细看就会发现每一朵小花都是精美工巧的艺术品,雪白的花瓣,浅绿色的花蕊,玲珑剔透,姿态万千。贺知章看到春天的万条柳丝,惊叹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同样可以追问,世间万紫千红的鲜花,究竟是哪一双巧手剪裁出来的呢?【材料二】我们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不纯粹是指诗歌的数量,这样说主要指以下两层意思,一是中国的一切文化艺术,无不渗透了诗的特点,比如汉字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有声调上的抑扬起伏,即平上去入的不同。二是从先秦到今天,我们的理论核心,真善美的原则标准是统一的,我们的美学思想,同真和善,不可分割,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汉人诗讲究温柔敦厚,都是与真和善紧密结合的,从上述两层意思说,中国确是诗的国度。【材料三】陶渊明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的例证,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是最深厚的。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渊明的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他饱经忧患,极端贫穷,逼得要自己种田,他逼的要去乞食。穷还不算,他一生很少不在病中,他的诗集满纸都是忧生之嗟,他的大半生中,国家兵戈扰攘,几无宁日,他一个穷书生,进不足以谋国,退不足以谋生,也很忧,陶渊明诗篇篇有酒,他要借酒压住心头极端的苦闷,忘去世间种种不称心的事。但渊明由冲突达到调和,并不由于饮酒,弥补这世间缺陷的有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活,尤其是他的极深广的同情。渊明由任何力量不能剥夺的自由,就在“樊笼”以外,发现一个“天空任鸟飞”的宇宙。他先是打破了现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载,发现许多可“尚友”的古人。在诗中,他把他所敬仰的古人排起队来,向他们馨香祷祝,更可以见出他的志向。渊明还打破了身处的小天地界限,他的世界中,人与物与我在一体同仁的状态中各自徜徉自得,如庄子所说的“鱼相与忘于江湖”。他把自己的胸襟气韵贯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这种物我的回响交流,有如佛家所说的“千灯相照”,互映增辉。所以无论是微云孤岛,时雨景风,或是南阜斜川,新苗秋菊,都到手成文,触目成趣。他没有由苦闷而落到颓唐,也正因此。渊明尽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