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县农函大“十一五”工作总结.doc_第1页
宁都县农函大“十一五”工作总结.doc_第2页
宁都县农函大“十一五”工作总结.doc_第3页
宁都县农函大“十一五”工作总结.doc_第4页
宁都县农函大“十一五”工作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都县农函大“十一五”工作总结“十一五”规划期间,我校在上级科协组织和省、市农函大的正确领导下,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自身职责,充分发挥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立足科学普及和技术培训,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既提升了农民素质,又促进了产业发展,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思想认识不断升华的五年,是政策保障不断加强的五年,是数量质量同步提高的五年,是亮点特色最多的五年,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五年。一、过去的五年,是思想认识不断升华的五年“十一五”规划的前期,我县的农函大办学工作出现过低潮,当时从领导到基层干部,对农函大办学的效果和发展方向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怀疑和动摇,真正使这项工作重新步入正轨,是中国科协七大、市科协一大和县科协五大召开之后,我们才重新思考、重新定位、重振旗鼓。大家一致认识到,农函大是科普惠农的重要平台,是农民学习技术、提升素质的重要阵地,是促进产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是加速新农村建设、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过去我们的农函大办学工作有过辉煌,只要我们提高认识,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再创辉煌。正是建立在这一认识之上,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农函大办学工作新的局面、新的效果、新的辉煌。二、过去的五年,是政策保障不断加强的五年1、出台了有利科协工作的政策文件。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上级农函大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我县早在2006年就以县委、县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协工作的意见(宁发200620号),文件明确要求“要结合农民知识化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切实有效地抓好农函大办学工作”。2、健全了农函大领导机构。2006年11月,县委办、县政府办下发了关于明确宁都县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校领导班子组成人员及乡镇科学技术协会与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辅导站设置的通知(宁办发2006193号),正式成立了宁都县农函大和全县24个乡镇农函大辅导站。农函大设名誉校长2名(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校长1名(科协主席兼),副校长5名(科协、组织部、农工部、扶贫办、残联等有关领导兼),下设教务处,主任1名(科协秘书长兼)。2009年,又与县委组织部等八家相关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农村致富函授大学赣州分校宁都函授部工作的若干意见。3、完善了农函大组织网络。2007年3月,中共宁都县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郑桑等同志任职的通知(宁组干字20075号),任命了全县24个乡镇农函大辅导站长;2007年5月,县委办、县政府办又下发了关于聘请胡常青等33名科技工作者为县农函大兼职教师的通知(宁办发200791号),正式聘请了33名科技工作者为我县农函大兼职教师,在这33人中,11人具有高级职称,13人具有中级职称。通过以上措施,目前我县农函大已形成了校、站、班三级各司其职、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高效动转的网络体系。4、经费保障更加有利农函大办学。我县财政虽然窘困,但每年仍在年初预算里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县委各部门,县属、驻县各单位以及各乡镇,都力所能及资助部分资金用于农函大办学,加上上级科协组织和省农函大支持的经费,可以说,农函大的办学经费是越来越有保障了。我们有一组统计数字,很能说明这个问题,2006年,各级各类统筹用于农函大办学的经费不到2万元,而2009年已累计达到12万元,相当于6倍。三、过去的五年,是人数最多、培训效果最好的五年自1986年农函大开展招生工作以来,我县农函大已累计培训50829人。其中函授招生15359人,短期培训35470人,结业率100%,保质保量完成了全部招生培训任务。我们的做法是:每年上级科协下达农函大招生任务后,我们联合组织部、农工部、村建办、扶贫办等单位,以县委办、县政府办名义下文,将招生任务分解下达各乡(镇)。同时,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对近几年招生学员普遍进行培训,提高办学效果。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我县共招收农函大学员7979人,开设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各类学科12门,免费为学员提供学习书籍1.2万册,举办各类学习班、辅导班500余班(次),经过自学与辅导,农函大学员按计划全部完成了学业,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如:第15届农函大学员黄安腾,2005年初倡议联办双孢菇种植基地,在他的带动下,第14届学员柯洪河、第16届学员黄作贵、第12届学员卢新华、第13届学员邓开生等及20户农民在我县长胜镇真君堂村建菇房68幢,种植蘑菇3万多平方米。通过几年的努力,蘑菇生产发展迅猛,先后吸收128户农民,建立无公害双孢蘑菇栽培科技示范基地30多万平方米,2009年人均年纯收入8600元,比其他群众高出二倍多,成为全省最大的蘑菇种植基地。四、过去的五年,是彰显特色和亮点的五年五年来,我县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绩效,多方联手,整合资源,扬优成势,农函大工作形成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齐抓共管,全民共同参与的大联合、大普及格局。自2006年以来,培训各类农民50829人。农函大办学30年共招生47921人,培育了一大批农民致富领头人。2010年农村干部、党员劳动力培训率为91.98%。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8年,县农函大被中国农函大评为先进分校,县果业协会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县科协连续两年通过市科协系统目标管理考评,被评为先进单位。1、上联各级组织,合力培育新农民。与省科协联合,跨行业、跨领域举办技术培训“精品班”。 2009年11月,通过省科协联系协调省心电学会,与南昌大学二附院共同举办了为期3天的乡镇卫生院心电图专业人员培训班,较大程度地提高了乡镇卫生院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与省农函大联合,有针对性地举办农民致富实用技术培训“精品班”。2008年以来,以乡镇为单位,以当地农民致富需要、产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聘请专家、教授授课,举办了12期“精品班”。如:2008年6月在赖村镇举办的“蔬菜栽培技术培训班暨科普大蓬车宣传活动”,省农函大廖红英校长和市科协温圣俊副主席莅临培训班指导,农民参训热情非常高,仅容150人的培训教室挤坐了200多人。培训结束后,领导和专家还冒雨到蔬菜基地进行现场指导。2009年10月与省农函大联合,举办了为期2天的全县村干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培训班,省农函大副校长廖红英亲临培训班指导并讲话。培训班由省林科院专家授课,参训人员274人,占应到人数的96%。与市科协、农函大联合,确定主题,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2009年全国科普日期间,围绕农村环保科普工作,开展了“千村万户农村环保科普行”系列活动,52支科普志愿者服务队分别深入到新村点进行了农村环保状况问卷调查,举办了农村环保科普讲座和培训,开展了咨询和田间地头实地指导等科普活动。整个活动发放图书资料8000余册,科普挂图5000余份,科普知识手册3000余册,受到当地政府与农民的一致好评。2、下联相关单位,广泛培育新农民。一是利用农函大平台,招生培训新农民。每年以两办名义制定下发关于做好农函大招生工作的意见,要求以新农村建设点为重点,招生、培训农函大学员。二是多方联手,广泛培育新农民。组织、劳动人事、农业、科协等部门联手,以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贫困农民和复退军人等新增农村劳动力为重点,每年制定计划,不定期开展种养加工、餐饮服务、电脑知识等职业技能培训。2008年,与新村办联手,用7个月的时间,对全县乡镇新村点驻点干部和农民(含周边村农民)开展致富实用技术培训,办班24期(次),培训农民8000人。三是围绕支柱产业,重点培训新农民。为壮大三黄鸡养殖、食用菌栽培、脐橙栽培等三大农业支柱产业,增强发展后劲,科协与各主管部门联手,整合资源,集中力量,进行了大规模的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的培训活动。近三年来,先后聘请中国知名专家50人次,省内知名专家60人次作专题讲座与学术报告,受益农民达9800余人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35班次,受训人数达14100人次,发放各类图书资料13种79000余册。3、外联有关企业,借力培育新农民。与企业联姻,共同办班,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培训,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培训方法。2009年5月,结合科技周,与南昌市惠民农化有限公司联合,在全县299个行政村举办了为期10天的“惠农扶农促农”大型科普惠农活动,投入培训车辆22台,授课老师46人,发放科普资料19000份,科普光盘10000多张,参加培训的村组干部、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达18300人。与过去的培训班比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由过去的“两点式”,即:一个点开展义诊活动、一个点组织讲课,改为“多点式”,即:乡镇有多少个行政村,我们就派多少个讲课组直接进村组织农民培训,不耽民工,不误农事,不劳民财,做到“科技直接入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二是由过去的“自己搭台自己唱戏”,改为“科协搭台,企业唱戏”,既解决了科协组织普遍存在科普经费不足的问题,又使企业解决了人员难组织的问题,实现了“双赢”,符合科学发展的理念与精神实质。活动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农民朋友激动地说:“以前听课得走很远的路到乡里、镇里去,来来回回很麻烦,现在听课就在家门口,有时老师甚至还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省时省力省工,而且科技成果直接入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比什么都实在!”五、过去的五年,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五年“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县农函大累计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520余期(次),培训50829人(次),其中,招生培训农函大学员7979人,培养科技示范户8000余户,带动农民62000户,有力地推动了我县优质稻、脐橙、白莲、加工红薯、席草、蘑菇、油茶、黄鸡等农业支柱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进程,促进了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据统计,2006年底,全县GDP419500万元,财政收入18502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