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doc_第1页
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doc_第2页
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doc_第3页
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doc_第4页
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积累与运用 (共3题;共21分)1. (6分)根据拼音写出汉字jnymnbnchz青头_鲜_黄_鸡_尖_红密_2. (10分)补充句子(1)_,欲上青天览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书云(2)念天地之悠悠,_。登幽州台歌(3)_,儿女共沾巾。送杜少甫之任蜀州(4)人生自古谁无死,_。过零丁洋(5)人们常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的“_,_。”来鼓励自己应对未来充满信心。(6)与朱元思书中,“_,_”以比喻和夸张写了水流之快,令人联想到山峡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御风不以急也”一句。(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道尽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_,_。3. (5分)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时曾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你赞同鲁迅对哪个人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说明理由。 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5分)4. (17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数据: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向智慧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同时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而由城市数字化到城市智慧化,关键是要实现对数字信息的智慧处理,其核心是引入了大数据处理技术,这必将成为智慧城市的新引擎。从智慧城市的体系结构来看,由于智慧城市的基础在于互联网技术,因此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和互联网的体系结构相类似,也可分为四层,分别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智慧城市相对于之前数字城市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了智慧的处理,因此也可以认为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感知层是智慧城市体系对现实世界进行感知、识别和信息采集的基础性物理网络,海量的数据在感知层产生。以视频监控为例,北京目前用于视频监控的摄像头有50万个,一个摄像头一个小时的数据量就是几G,每天北京市的视频采集数据量在3PB左右,而一个中等城市每年视频监控产生的数据在300PB左右,这些摄像头实时回传的信息,海量数据对数据存储、并发处理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同时,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不单是智慧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对IT投资的一种保护,否则非但不能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还将为海量数据所累。图:智慧城市的大数据处理应用从上图可以看出,大量各种类型的数据进入数据库,经过组织、分析、决策之后,将最后的处理结果提供给决策者供参考,形成了完整的大数据处理流程。如在智慧交通领域,目前已经实现了通过对交通流量的监测,从而动态调节红绿灯的间隔时间,实现缓解拥堵的目的,此外还可以为司机提供优化的行车路线,避开拥堵路段。由此可见,面对智慧城市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大数据技术将是必然的选择。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而大数据就像血液一样遍布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生活等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城市管理正在从“经验治理”转向“科学治理”。大数据为智慧城市的各个领域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在城市规划方面,通过对城市地理、气象等自然信息和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的挖掘,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强化城市管理服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交通管理方面,通过对道路交通信息的实时挖掘,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并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安防与防灾领域,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可以及时发现人为或自然灾害、恐怖事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网络舆情监控方面,大数据也为城市提供了智慧支持。大数据是智慧城市各个领域都能够实现智慧化的关键性支撑技术,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大数据。建设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范式和新战略。大产业布局和规划,直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在大数据支撑下走向“智慧化”,大数据成为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1)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数字信息智慧处理的核心是引入了大数据处理技术。B . 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在大数据支撑下已走向了“智慧化”。C . 大数据对数据存储、并发处理的要求是苛刻到极点的。D . 大数据处理技术更是对IT投资的一种保护,因为IT能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也能使人们不为海量数据所累。(2)上文中的插图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分析作者认为“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的原因。 (4)文章第段说“网络舆情监控方面,大数据也为城市提供了智慧支持”。请根据全文内容,推断“大数据”是如何在网络舆情监控方面为城市提供智慧支持的? 5. (8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说茶陈漱渝在中国,几乎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老话讲得明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家老舍甚至说:“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和干吗活着?”喝茶是家常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喝茶有学问,种茶、制茶、沏茶,也都有讲究,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经济、文学、美学、植物等方面的知识。茶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四五千年前。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尝百草滋味,一日遇七十二毒,幸亏喝茶才解了毒。这件事在汉代淮南子一书中即有记载。到了晋代,喝茶蔚然成风,唐代则成为喝茶的鼎盛期,出现了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这部书距离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而茶树在我国有一个由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过程,现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野生大茶树,据说云南镇沅县千家寨的一株树龄有2700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有关茶的诗文、书画、歌舞不胜枚举。弘扬文化的目的是“化人”,即用文明去教化人,感化人,使人类社会趋于和谐。科学饮茶,艺术品茶,不仅可以解渴、提神,还能“净化心灵”。喝茶其实是在练内功,使人内心变得宁静。人们在喝酒时往往觥筹交错,你劝我推,那种喧嚣之形、张扬之态,容易让人乱了心性。而品茶时神清气爽,心气平静,乐而忘喧,能使人心沉下来。喝茶有助于养成简朴的品质。古代虽然有“茶贡”,但茶不是权贵的专宠,而是寻常百姓的家常事。在北京、四川、广东、扬州等地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茶馆,人们在其中。一杯清茶,一碟茶点,就是一种生活的享受。抗战时期昆明的西南联大,宿舍少桌椅,图书馆缺座位,很多学生就在茶馆里“穷泡”。他们有些论文、著作就是在茶馆诞生的。现在每年春节政府举行团拜,也是清茶一杯,纵谈国事,呈现出一股廉政清风。喝茶更能喝出和睦。三五友人,数盅清茶,几碟茶点,推心置腹,气氛温馨,可以化解矛盾,增进缘分。在旧中国,一些地方的人发生冲突,常到茶馆“吃讲茶”。“讲”就是评理。冲突双方各自陈述立场,中间人调解斡旋,矛盾化解之后,彼此把茶水混合在一起,顿时化干戈为玉帛。文化需要交流融合,茶叶充当的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明代郑和下西洋,把茶叶作为国礼赠送友邦,增进了国与国的友谊。1607年,英属东印度公司从澳门、厦门、岭南收购茶叶,销往欧美各地,形成了当今各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当今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亿人饮茶,人均每年茶叶的消费量有一斤多,位居前三名的是爱尔兰、英国、科威特。茶叶作为文化使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1)从全文看,作者围绕“茶”介绍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_。_。_。(2)第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3)从文中看,第段顺序不能调换的理由是_(4)第段中“化干戈为玉帛”在文中的含义是_(5)对选文内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在中国,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B . 第段画线句以时间为序,说明在我国喝茶的历史非常悠久。C . 各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东印度公司收购茶叶,销往世界各地。D . 全文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说明茶文化。三、 古诗文阅读 (共2题;共33分)6. (15分)阅读观沧海,完成题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1)本诗的作者是 , 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2)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 , 紧接着的四句写。(3)说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景的妙处。7. (18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渐激渐深,至石之半_(2)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闻之笑曰B . 当求之于上流C . 一老河兵闻之D . 其反激之力(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B . 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C . 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D .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5)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四、 语言运用 (共2题;共10分)8. (5分)请根据下面的内容,以采荷花园社区的名义,给采荷中学写一封感谢信。(只写正文,不超过90个字)采荷花园附近的采荷中学初二(3)班学生,在班委会的组织和带领下,经常到小区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如打扫环境卫生,帮助孤寡老人买米买菜,受到小区居民的高度赞扬。9. (5分)歌手蔡琴说:“我是一个善于捕捉幸福的人。比如,阳光落到桌子上,温暖安静,那一刻好幸福。我喜欢养花,花开放了,我也感到幸福。”是啊,只要用心去捕捉,你会发现,幸福一直都在。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捕捉幸福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少于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