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论语》之《克己复礼》课件之六苏教版.ppt_第1页
高二语文:《论语》之《克己复礼》课件之六苏教版.ppt_第2页
高二语文:《论语》之《克己复礼》课件之六苏教版.ppt_第3页
高二语文:《论语》之《克己复礼》课件之六苏教版.ppt_第4页
高二语文:《论语》之《克己复礼》课件之六苏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课克己复礼一 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推崇的是周礼 礼与仁的关系 礼的本质是仁 礼仪形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仁的追求 仁礼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仁是礼的内在根据 礼与孝的关系 孝悌是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 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 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也看作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 又是一个人 修身养性 追求 仁 实践 仁 的根本 二 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 克己 12 1崇古 3 14 7 5秩序 3 1 6 25 12 11道 16 2正名 13 3孝悌 1 2 2 8报恩 17 21崇乐尚仁 17 11 3 3 三 章节梳理12 1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本章内容是克己 评析 克己复礼为仁 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 孔子以礼来规定仁 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 礼以仁为基础 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 礼是外在的 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克己 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贯穿于 论语 一书的始终 提问 1 礼与仁的关系怎样 2 实践 仁 的内容 成语 克己复礼 抑制自己的欲望 使言行都合乎礼 克 约束 克制 复 回归 3 14子曰 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本章内容是崇古 推崇周礼 评析 孔子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 他认为 历史是不能割断的 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 有沿袭 遵从周礼 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 但这不是绝对的 在前面的篇章里 孔子就提出对夏 商 周的礼仪制度都应有所损益 提问 1 孔子为什么要提出复周礼 五年高考 p192 2 周礼的内容是什么 五年高考 p192 7 5子曰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本章内容是崇古 推崇周礼 评析 周公是中国古代的 圣人 之一 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 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 这句话 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 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 3 1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 孰不可忍也 本章内容是秩序 评析 春秋末期 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 礼崩乐坏的过程中 违犯周礼 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 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 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 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 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句 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提问 孔子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秩序 五年高考 p192 成语 是可忍 孰不可忍 表示绝不容忍 6 25子曰 觚不觚 觚哉 觚哉 本章内容是秩序 评析 孔子的思想中 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 从井田到刑罚 从音乐到酒具 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 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在这里 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 主张 正名 尤其是孔子所讲 现今社会 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的这种状况 是不能让人容忍的 提问 孔子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秩序 五年高考 p192 16 2孔子曰 天下有道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 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 盖十世希不失矣 自大夫出 五世希不失矣 陪臣执国命 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 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 则庶人不议 本章内容是道 主张政治有道 评析 天下无道 指什么 孔子这里讲 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 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 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 对于这种情况 孔子极感不满 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 他希望回到 天下有道 的那种时代去 政权就会稳定 百姓也相安无事 提问 孔子认为 为政应坚守什么 13 3子路曰 卫君待子为政 子将奚先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 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 野哉 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 盖阙如也 名不正 则言不顺 言不顺 则事不成 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 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 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 无所苟而已矣 本章内容是正名 评析 以上三章所讲的中心问题都是如何从政 前两章讲当政者应当以身作则 要求百姓做的事情 当政者首先要告诉百姓 使百姓能够搞清楚国家的政策 即孔子所讲的引导百姓 但在这三章中讲得最重要的问题是 正名 正名 是孔子 礼 的思想的组成部分 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只有 名正 才可以做到 言顺 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提问 孔子为何要提出 正名 正名 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 成语 名正言顺 形容做事名义正当而且理由充分 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言必行 行必果 指说了一定守信用 做事一定要办到 手足无措 形容慌张的神情动作 12 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虽有粟 吾得而食诸 本章内容是秩序 评析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 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 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 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 所以他告诉齐景公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 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提问 孔子要建立的社会秩序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而宋儒说 君君 臣臣 就是 君叫臣死 臣不得不死 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 五年高考 p192 1 2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 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本章内容是孝悌 评析 有若认为 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 对兄长顺服 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 忠是以孝悌为前提 孝悌以忠为目的 儒家认为 在家中实行了孝悌 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 犯上作乱 的事情 再把孝悌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 民众也会绝对服从 而不会起来造反 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 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 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 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提问 礼 仁与孝的关系 对父母孝顺 对兄长敬爱 就不会 犯上作乱 吗 成语 犯上作乱 触犯上级 闹乱子 指叛逆活动 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 起义诬蔑为 犯上作乱 2 8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本章内容是孝悌 评析 孔子所提倡的孝 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 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 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一个共同的思想 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 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提问 怎样做到 色 有酒食 先生馔 就是 孝 吗 17 21宰我问 三年之丧 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 礼必坏 三年不为乐 乐必崩 旧谷既没 新谷既升 钻燧改火 期可已矣 子曰 食夫稻 衣夫锦 于女安乎 曰 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 食旨不甘 闻乐不乐 居处不安 故不为也 今女安 则为之 宰我出 子曰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 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本章内容是报恩 评析 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间 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 孔子的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 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 所以父母去世了 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 这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 他批评宰我 不仁 其实在孔子之前 华夏族就已经有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 经过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制度化 一直沿袭到今天 这是以 孝 的道德为思想基础的 提问 1 孔子为何批评宰我 不仁 2 孔子与宰我的观点 分歧在哪 为什么 17 11子曰 礼云礼云 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 钟鼓云乎哉 本章内容是崇乐尚仁 3 3子曰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本章内容是崇乐尚仁 评析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 在古代 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 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 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这里 孔子就把礼 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 认为没有仁德的人 根本谈不上什么礼 乐的问题 四 典型问题阐释例1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3 3子曰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12 1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1 2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 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在孔子看来 礼和仁是什么关系 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 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在孔子看来 礼 是一种制度 规范 而 仁 则是 礼 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 要实行 仁政 对个人来说 要以 仁 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 仁 也无所谓 礼 了 仁 是 礼 的内核 3 3 礼 是 仁 的目的与外在表现 12 1 礼 是建立在 仁 的基础上的 仁 是 礼 指导下的 仁 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 不是无差别的兼爱 博爱 1 2 2 8 17 21 例2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2 3子曰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3 14子曰 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3 1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6 25子曰 觚不觚 觚哉 觚哉 16 2孔子曰 天下有道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 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 盖十世希不失矣 自大夫出 五世希不失矣 陪臣执国命 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 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 则庶人不议 12 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虽有粟 吾得而食诸 1 2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 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人之本与 根据上述材料 说说你对 周礼 的理解 答案 1 孔子认为西周是完美理想的社会 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 2 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 制度 规矩 仪节 其特征确是将以祭神 祖先 为核心的原始礼仪 加以改造制作 予以系统经 扩展化 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 仪制 3 周礼的核心内容是 各安其分 强调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所以孔子强调 孝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 孝敬父母还是小孝 大孝者为孝于天下 看天下的老百姓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 到了这一步叫忠了 所以忠臣必出孝子之门 4 礼的作用 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 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 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 与法律互补 其作用有时甚至比法律更大 所以 孔子说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例3 阅读 论语 中的几段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4分 12 1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 是孔子在 礼乐崩坏 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1 你对孔子的 礼 和 仁 是怎样理解的 2分 2 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 存天理 灭人欲 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2分 答案 1 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反映 当人的言行举止都合乎礼 合乎义 这就是 仁 了 礼 是 仁 的前提 仁 是 礼 的必然 理解基本正确 言之成理即可 2分 2 宋儒把 克己复礼 看作是 存天理 灭人欲 不强调君父的责任 只强调臣民的义务 将父权君权绝对化 未免狭隘 孔子提倡要各安其分 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 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 在孔子看来 克己复礼 就是要克制自己 复归于礼 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 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 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 意思基本正确即可 2分 五 背诵句子12 1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3 1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