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1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2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3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诗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感情。2、感知诗歌内容,品赏重点词句。3、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登幽州台歌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写诗背景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二、写诗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镇守东北的松藩总督李尽忠背叛朝廷,企图割据,契丹人便乘机举兵南侵,连陷幽、冀、营三州。通天元年,武则天选派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草包军事统帅武攸宜领兵北伐,陈子昂也随军北上,任参知军事。但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才一接敌,便大败亏输,先锋王孝杰全军覆灭。陈子昂屡献破敌策,武攸宜概不理睬。而敌人来势汹汹,不容坐视;陈子昂便请分军万人为前锋,以阻敌势。武攸宜这次不但不采纳他的意见,还将他降职处分。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偶尔登上了幽州台,放眼河山,极目苍莽,便有了纵临千载、旷视四海的无穷感慨。三、幽州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为战国燕昭王所建,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zu)衍(yn)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四、读诗歌1、正音 怆()然 2、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背诵五、品诗歌1.诗的前两句是从 角度写的,其中“古人”指 ,“来者”指 ,从中可以分析出作者 的境遇和 的 情感。2.后两句诗是从 角度写的,诗人见此景感到 怆然而涕下 3.从诗中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陈子昂? 4.诗人由个人感受产生了怎样的哲思?5、主旨:诗人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 的惆怅、孤寂情怀。 望岳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的诗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二、背景介绍 望岳是望东岳泰山。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三、读诗歌1、正音:岱( )宗 未了( ) 决眦 ( )2、解释下面的字词:岱宗 青 未了 钟 阴 阳 割 决眦 入 会当 凌 四、品诗歌1、诗题中贯穿全篇的词是 ,诗中无一“望”字,但“望”字蕴含在每一句中,从望的角度说前六句是 望泰山(从望的距离看,依次是 望泰山、 望泰山、 望泰山),最后两句写诗人心底的愿望:登上顶峰 俯视众山,由“望岳”转为“ ” ,表现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 的特点,前六句写望中所见,直接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泰山的高大雄奇之美,后两句用众山的“低小” 泰山之高大。 3、一、二句从空间(横跨齐鲁)和时间(千古常青)上写泰山的 和 ,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夫”传达出诗人乍望泰山时的 之情。三、四句运用 和 修辞描写泰山的 和 。五、六 句通过描写山上的景物 和 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尾两句由“望岳”而产生登岳愿望 ,表达诗人雄心壮志。 4、从内容、练字、修辞上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5、最后一句写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怎样的哲理? 登飞来峰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他勇于革新,不畏众议。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二、读诗歌解释词语:千寻 不畏 浮云 望眼 自缘 最高层 三、品诗歌1、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 ”突出塔之高,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3、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人生态度? 4、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哲理。 5、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游山西村一、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做过宝章阁待制。幼年时正当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西一带,参加军队生活,前后九年,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激情,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他晚年失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报国信念始终没有衰退。 一生留下九千多首诗,大都洋溢着爱国热情,充满收复失地的信心。抒发了自己“一生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和“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风格豪迈是他诗歌的特色。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作于次年春。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二、读诗歌1、字音:豚( ) 萧( )2、解释词语:腊 酒 浑 足 豚 复 柳暗花明 箫鼓 春社 古风存 若许 闲乘月 无时 三、品诗歌1、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 。 腊酒,点明此时的季节应是 。2、颔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 。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写景中又寓含哲理。画面: 哲理:3、颈联写诗人在村中所见所闻。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4、尾联诗人情不自禁表达了自己与 愿望, ,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5、小结:整首诗以 字贯穿全篇,生动的描绘了山西村优美的 和淳厚的 ,刻画了农民 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 。 己亥杂诗一、龚自珍(17921841),号字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官至礼部主事,诗气势纵横,有龚自珍全集。他是开一代新诗风的大诗人,体现出崭新的独创精神,代表了清诗的成熟个性面貌,被誉为古代的最后一位和近代的最初一位杰出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二、背景简介:已亥杂诗这是龚自珍在已亥年48岁写的大型七绝组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内容涉及范围极广。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清王朝表面繁荣之际,就向当局发出了警告;在众人酣歌太平之时,就指出了危机四伏的前景。他称当时的社会为“日之将夕,悲风骤至”,极力呼吁改革。但他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官职卑微,抱负无法施展。于是在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于是就写下了这一组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