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1课 《六国论》(课件)新人教版选修系列.ppt_第1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1课 《六国论》(课件)新人教版选修系列.ppt_第2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1课 《六国论》(课件)新人教版选修系列.ppt_第3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1课 《六国论》(课件)新人教版选修系列.ppt_第4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1课 《六国论》(课件)新人教版选修系列.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国论 苏洵 论 是散文的一种 以论证为主 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 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 实际应是 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借古讽今 解题 六国论 宋苏洵 一 作者简介苏洵 1009 1066 字明允 号老泉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诗书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 人称 老苏 与儿子 大苏 苏轼 小苏 苏辙 并称 三苏 后人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嵋共比高 当年苏老泉 年已二十七 方知需用功 发奋读书籍 并同儿与女 思究圣人语 寒窗多少年 青丝根根白 父子同进京 三人皆中举 皇城咸震惊 争诵苏洵名 读书从不晚 辛勤为第一 六国论 宋苏洵 1 六国2 故事 宋仁宗嘉佑二年 公元1057年 苏轼二十岁 到京师卞梁 开封 去考进士 在京师等考期间 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 瞧不起他 有意戏弄苏轼 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 延请素轼喝酒 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 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 喝酒要行酒令 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 联系那样菜 那样菜就归谁吃 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 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 好 好 好 姜尚渭水钓鱼 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 秦琼长安卖马 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 苏武北海牧羊 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 张飞蜀都卖肉 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 关羽荆州卖豆腐 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二 解题 六国论 宋苏洵 诸葛亮隆中种菜 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 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 苏轼开口了 各位 该我行酒令了 他说出了六个字 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 然后笑眯眯地说 诸位兄台 请 请大家想一想 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嬴政并吞六国 战国七雄 秦 楚 燕 韩 赵 魏 齐 秦 强楚 大齐 富 六国地图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和燕 前221年灭齐 统一全国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和燕 前221年灭齐 统一全国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 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 秦兵解去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和宜安 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 又被李牧击退 六国论 宋苏洵 合纵 苏秦 连横 张仪 请同学根据历史 文学知识讲述 三 重要词语弊 弊病赂 贿赂率 都邑 城镇暴 p 抱 通 抛 薪 柴草嬴 秦王姓洎 j 谗 谗言诛 杀殆 将近向使 假使 理 与 数 命运积威 蓄积的力量劫 胁制从 跟随故事 旧事 六国论 宋苏洵 四 课文分析第一段 1 全文纲领 提出中心论点 评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第二段 2 论证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正论 第三段 3 论证 不赂者以赂者丧 反论 第四段 4 5 作出小结 提出告戒 旨借古讽今 六国论 宋苏洵 五 结构 中心论点 分论点 事实 论断 结论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赂者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不赂者 诸候所亡固不在战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齐附于秦燕行刺客始速祸焉赵诛良将用武不终 不战胜负判 智力孤危败亡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无使为积威所劫 毋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六国论 宋苏洵 六 中心文章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在赂秦 指出以土地贿赂敌国 只能增加敌人的力量 削弱自己的力量 必然导致灭亡 告诫统治者一味屈辱求和将重蹈覆辙 七 写法1 逻辑严密 结构完整 2 言简意明 富于词采 课堂训练 解释古今异义词 其实百倍 思厥先祖父 始速祸焉 可谓智力孤危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那实际情况 实际上 祖辈和父辈 指父亲的父亲 招致 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 一个词 指人认识 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 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例 旧事 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课堂训练 解释词类活用词 不能独完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以地事秦 义不赂秦 始速祸焉 6 李牧连却之 7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9 日割月削 日 月 名词作状语 事 用作动词 侍奉 义 用作动词 坚持正义 完 形容词用作动词 保全 却 使动用法 使 退却 礼 名词作动词 礼遇 礼待 终 形容词作动词 坚持到底 速 形容词作动词 招致 战 名词作动词 作战 打仗 解释下列多义词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所亡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以荆卿为计邯郸为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为国者无使为 六国破灭薪不尽 火不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而秦兵又至矣斯用兵之效也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良将犹在 丧失 丢失 动词 灭亡 动词 作为 动词 成为 动词 被 介词 治理 动词 灭亡 动词 熄灭 动词 如果 连词 朝着 动词 名词 军队 名词 军事 战争 动词 好象 副词 还 或曰 或未易量以地事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始速祸焉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故曰 弊在赂秦也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强弱胜负已判矣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有人 有的人 无定代词 也许 或许 连词 事奉 动词 事情 名词 起初 副词 才 副词 终于 副词 用到底 坚持到底 动词 所以 因此 连词 旧 形容词 胜利 名词 战胜 动词 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诚不得已暴秦之欲无厌则秦之所大欲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 得到 获得 动词 适宜 得当 形容词 能 能够 动词 想要 追求 动词 欲望 名词 暴露 显露 动词 凶暴 凶恶残酷的 形容词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2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判断句 3 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 洎牧以谗诛 5 举以予人 6 至丹以荆卿为计 7 赵尝五战于秦 被动句 被动句 省略句 省略宾语 省略句 省略动宾词组 介词结构后置 2 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 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日割月削 以地事秦 义不赂秦 不能独完 李牧连却之 暴 同 曝 读p 晒 引申为 暴露 意为 冒着 厌 同 餍 读y n 满足 无 通 毋 读 不 不要 名词 事 带宾语 秦 用作动词 侍奉 义 用作动词 坚持正义 日 月 名词作状语 完 形容词用作动词 保全 却 动词使动用法 使 退却 击退 六国论 宋苏洵 八 练习1 六国论 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一句话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2 下面句子与原文不附的一项是 a a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b 秦以攻取之外 小则获邑 大则获城 c 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 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 d 齐未尝赂秦 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 六国论 宋苏洵 3 下列断句 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 较 秦之所得 与 战胜而得者 其实 百倍 b 思 厥先祖父 暴 霜露 斩 荆棘 以有 尺寸之地 c 然则 诸侯之地 有限 暴秦之欲 无厌 a 4 为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 盖失强援 不能独 完 a 齐全b 完整c 尽 没有了d 做成 b 2 故曰 弊 在赂秦 a 骗人的坏事b 弊病 害处c 弊端 c 六国论 宋苏洵 3 奉之 弥 繁 侵之愈急a 满 遍b 更加 越c 补 合 4 刺客不行 良将 犹 在a 如同b 仍然c 还 b c 5 解释下列句中加括号的 以 的词义 1 不赂者 以 赂者丧 2 秦 以 攻取之外 3 以 地事秦 4 洎牧 以 谗诛 由于 介词 凭借 介词 把 介词 因为 连词 六国论 宋苏洵 5 至丹 以 荆卿为计 6 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7 以天下之大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8 暴霜露 斩荆棘 以 有尺寸之地 9 日削月割 以 趋于亡 10 子孙视之不甚惜 举 以 于人 用 介 用 介 凭借 介 而 连 而 连 而 连 六国论 宋苏洵 6 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虚词 较秦 所得 与战胜 得者 其实百倍 诸侯 所亡 与战败 亡者 其实亦百倍 则秦 所大欲 诸侯 所大患 固不在战矣 与尔十矢 尔 无忘乃父之志 庄宗受 藏 庙 之 而 之 而 之 之 其 而 之 于 7 将下列各句中的省略部分填在括号里 1 秦以攻取 之外 小则获邑 大则得城 土地 因受贿赂 六国论 宋苏洵 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 郡 且燕赵处秦革灭 殆尽之际 秦之一 另四国 判断正误对的打 错的打 三苏 指苏轼 苏辙 苏小妹 六国论 选自 嘉右集 权书 文中 故事 与今口语 故事 不同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包括燕太子丹重用的荆卿 六国论 宋苏洵 苏洵借 六国论 来论古讽今 批评宋王朝赂契丹 西夏的不当 古契丹 西夏在进西北地区 西夏的首府就在宁夏或者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 九 鉴赏阅读 阅读苏辙的 六国论 节选 回答后边的问题 六国论 宋苏洵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 而天下之诸侯 藉之以蔽其西 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 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 而四国休息于内 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将何为哉 不知如此 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 背盟败约 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 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可不悲哉 1 父子两文的共同点是 2 父子两文的不同点是 1 洵文的中心论点是 辙文的中心论点是 认为六国没有团结一致抗秦 弊在赂秦 背盟败约 自相屠灭 六国论 宋苏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