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噫吁戏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蜀道难 李白 思考 四川省大致可分为哪两个地形区 地形有何特点 西部山地高原 东部四川盆地 东部四川盆地 思考 盆地中部平原地区交通线路形态特点 川西山地高原地区 思考 多山地区交通线路形态特点 考纲 1 了解不同的地表形态 如山区 平原 河谷等对聚落的形成 分布与发展以及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 使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状况 可能对地球造成的影响以及人类必须采取的一些适应对策 3 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概念 紧张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 4 使学生了解台风 寒潮 洪涝灾害等的成因及危害 以及人类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 影响聚落的因素示意图 1 聚落的概念聚落 settlement 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2 聚落的分类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 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别 辨析概念 以下图示属于聚落景观吗 2 我国不同地区受地形影响 聚落分布特点不同 多分布在绿洲上 分布在河谷地区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规模较大 呈团聚型 棋盘式 人口较多 山区规模较小 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人口较少 喜马拉雅山区某交通不便的谷地中的景观图 读图回答 1 2 题 1 图中地质构造形成并出露地表的主要原因是岩层 a 受挤压 经侵蚀b 受挤压 经风化c 受张力 经搬运d 受张力 经沉积 2 形成图中乡村聚落最基本的环境条件应该是 a 地质灾害少b 土地可以耕牧c 河湖密度大d 旅游资源丰富 a b 相应训练 二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 图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 铁路 公路建设的区位因素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 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 以及冻土 积雪的深度等 桥涵孔径大小 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对线路的限制较少 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 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 城镇发展的关系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 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 在陡坡上修成 之 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 尽量避免跨越河流 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 泥石流多发地区 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带 尽可能从背斜部位穿越 可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 克服自然条件等对线路建设的限制和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 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铁路线和公路国道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 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 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 省道等地方性公路 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 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 车站 码头等 巩固国防 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2 在图所示区域内 准备修建从 城 120 5 e 28 到 城的公路 分析回答 1 2 题 1 在上图所示的四条线路备选方案中 最佳方案为 a b c d 2 图中显示 影响公路线区位的主导因素是 a 地形因素b 水文因素c 气候因素d 经济因素 对应训练 c d 想一想 1 对比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上的交通线路密度 2 讨论我国地形大势与交通线路密度分布之间的关系 并分析其原因 图 中国地势三大阶梯 图 2000年中国交通线路密度分布 1 交通线路密度第三级阶梯最大 第二级阶梯次之 第一级阶梯最小2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使得交通线路密度表现出西疏东密的特点 因为第三级阶梯地区海拔较低 以平原与丘陵为主因而交通线路线较多 密度也最大 第一第二阶梯以高原山地丘陵为主 地表起伏大 因而为交通线路稀疏 活动1 四川省地形复杂 大致上可分为两部分 西部是川西高原 东部是四川盆地 盆地中部又有平原 丘陵和低山等 简要说明四川省不同地形区内交通线路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 1 西部的川西高原 交通线路稀疏 多呈 之 字形分布2 东部四川盆地的平原地区 交通线路稠密 基本上呈网状分布 活动2 减缓道路的坡度 建设费用较高 高原山区之字形公路 平原网状公路 举例说明聚落分布特点 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提示 课本图4 5和图4 7前的阅读材料应认真读 同时仔细分析图 可以从图4 5及所给材料中提取出的信息有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所在省 地形 河流水文特征 居民 民族等 加深对该聚落认识 读图4 7及图前材料可以提取出的信息有 塔里木盆地地形 气候 水文特征以及聚落分布形态 为何分布在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等 可使我们对我国西部干旱地区聚落分布加深认识 你问我答 1 阅读资料 完成下列问题 图1 4 1 5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 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 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 并对人类的生产 生活造成影响 课后训练 1 甲 乙两路段多发浓雾 试说明其原因 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 时间更长 为什么 2 随着人口的增加 丙村要扩建居民点 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 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 东北方向 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狭窄 相邻山坡比较陡 有峭壁 存在洪水 滑坡等灾害的隐患 南偏西方向 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宽阔 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较多 相邻山地比较和缓 一般不存在洪水 滑坡等灾害的隐患 地势比较低 冷空气容易进入 水汽较多 靠近河流 易产生浓雾 乙路段 乙路段地势较甲路段 更 低平 离山较远 冷空气更容易进入 接近 开阔 河谷的路段比甲路段更长 水汽较多 解析 第 1 题 材料中已给出了浓雾产生的原因 再结合图中甲乙两路段的位置 从地形和水汽来源两方面去分析其原因 第 2 题 要仔细分析图中两个区域的差异 从平地是否开阔 相邻山地的陡缓 是否易发生自然灾害等方面作答 2 读下图回答 该地区地形基本上以 米等高线为界明显地分为 和 两类地形区 观察图中居民点分布的特点是 其原因是 城区为当地较大城市的有利条件是 图中的条件为 城市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 200 沿河流 及交通线分布 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