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人民版必修3.ppt_第1页
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人民版必修3.ppt_第2页
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人民版必修3.ppt_第3页
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人民版必修3.ppt_第4页
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人民版必修3.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程目标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了解孔子 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学思想的形成 列举李贽等思想家 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纲要求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命题热点预测 1 孔子 孟子 荀子与早期儒学 老子 庄子与道家思想 法家思想 墨家思想 2 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仲舒 太学 科举制 3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经世致用 思想 4 理学兴起的背景 理学的创立 成熟与发展 张载 朱熹 王守仁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 百家争鸣 二 儒学的兴起 三 宋明理学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继承与发展 发展为新儒学 确立正统 理学 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批判继承 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春秋 儒学的创立 战国 西汉 宋明 2007山东卷 29 35分 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 结合史实 从政治 经济 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 1 中国古代强调 家齐而后国治 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4分 4 父母在 不远游 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 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5分 08山东 27 25分 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 札记 09山东卷 27 25分 书籍承载文化 传播知识 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作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三字经 1 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 4分 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4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时期 儒学的创立 战国时期 继承与发展 秦朝 遭受重创 西汉 发展为新儒学 确立正统 东汉末年 唐末五代 地位削弱 宋明 理学 新发展 理学成为儒学主流 明末清初 批判继承 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 百家争鸣 二 儒学的兴起 三 宋明理学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 2 主要流派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3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特点 2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够确立正统地位 如何成为正统思想的 有何影响 1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2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 3历史地位 3影响 1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背景 2主要思想家及主张 4主要特点 一 百家争鸣 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 经济 政治 阶级 文化 生产力大发展 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分封制 宗法制崩溃 周王室衰微 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士 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私学兴起 学在官府 到 学在民间 第一课百家争鸣 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的反应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子 以德治国 无为而治 以法治国 兼爱非攻 二 主要流派 第一课百家争鸣 1 孔子 政治思想 提出 仁 和 礼 的学说 正名 注重政治和人事 对鬼神敬而远之 民本思想 教育方面 兴办私学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原则 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 务实 德治 思想 为政以德 现实意义 保守性 文献 六经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春秋时期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和奠基人 圣人 孔子的思想后经过发展 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孔子也被推崇为圣人 一 儒家 以德治国 1 地位 2 主要贡献 3 历史意义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仁 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 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格 他倡导的 礼 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规定了应当为 可以为 不得为的行为方式 具有很强的规范性 限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 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观念障碍 他所强调的 不怨天 不尤人 不正视矛盾 不具开拓精神 形成中国人内敛的性格特点 礼 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 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 礼 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 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 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敬老爱幼 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 这种通过修身 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 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2 孟子战国 1 提倡 仁政 与孔子的 仁 区别开 2 主张 民贵君轻 民本思想 3 性善论 与荀子 性恶论 区别开 4 人格精神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 5 价值观 先义后利 舍生取义 3 荀子战国 1 天人关系 天行有常 2 人道有为 制天命而用之 3 重礼 学习的最高目标就是把握 礼 4 主张施政用 仁义 王道 以德服人 治国应 礼法并用 王霸兼用 5 提出 舟水之喻 民本思想 6 主张 性恶论 一 儒家 以德治国 2 庄子战国 1 把 道 作为世界的最高原则 2 提出了 齐物论 的观点 3 提出了 逍遥 的人生哲学 4 认为天与人 不相胜 人必需服从自然规律 5 他在文学艺术上 如寓言 散文上有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浪漫主义风格 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1 老子春秋 1 道是世界的根本 道生万物 2 辩证法思想 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 3 方法论 以柔克刚 以弱胜强 4 政治思想 小国寡民 5 治国主张 无为而治 二 道家 无为而治 三 法家 以法治国1 特点 奖励耕作 实施严刑峻法2 韩非子 1 将 法 术 势 糅合为一 2 加强中央集权 厉行赏罚 奖励耕战 3 主张改革 与时俱进 四 墨家 兼爱非攻1 基本特征 刻苦俭朴 自我牺牲 讲求功利2 墨子 非攻 尚贤 尚同 非乐 非命 节葬 节用3 影响 汉代以来 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 3 影响 1 有利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 2 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3 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 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 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三 百家争鸣 历史影响 1 在 百家争鸣 的过程中 各家学派互相诘难 批驳 又彼此吸收 融合 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2 春秋战国的 百家争鸣 是中国学术文化 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3 在很大程度上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4 百家争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 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课百家争鸣 孔子 孟子 荀子思想比较 1 时代背景 相同点 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不同点 a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主要目的 b 战国时期则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孟子 荀子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为了缓和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2 主张 3 历史地位 孔子 孟子 荀子思想比较 孔子的 仁 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 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 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 仁学 思想出发 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 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 即是 仁政 孟子的 仁政 在政治上提倡 以民为本 孟子认为 对一个国家来说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他还说 国君有过错 臣民可以规劝 规劝多次不听 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 他认为战争太残酷 主张以 仁政 统一天下 在经济上 孟子主张 民有恒产 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 要减轻赋税 孟子 仁政 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性善论 孟子说 侧隐之心 人皆有之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 仁政 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 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全民教育 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 非攻 平等博爱 热爱和平 反对战争 认识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以与时俱进的精神 批判继承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 百家争鸣 二 儒学的兴起 三 宋明理学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 2 主要流派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3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特点 2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够确立正统地位 如何成为正统思想的 有何影响 1 内容 1 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春秋 大一统 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2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 提出 君权神授 与 天人感应 3 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 发挥 仁政 提倡轻徭薄赋的观点 民本思想 4 针对统治秩序问题 提出 三纲五常 的观点2 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主 外儒内法 兼有道家 阴阳家等思想 一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特点 第二课儒学的兴起 1 汉代儒学能够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 现实需要 汉武帝时期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但也面临许多现实问题 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国家统一 3 人才 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4 主观努力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 二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够确立正统地位 如何成为正统思想的 有何影响 2 汉代儒学如何确立其正统地位的 1 经董仲舒改造的儒学体系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2 采纳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建议 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 启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4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儒学垄断了教育 5 兴办太学 确立了儒学在中央的地位 6 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确立了儒学在地方的独尊地位 二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够确立正统地位 如何成为正统思想的 有何影响 3 评价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积极 1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国家的统一2 有利于限制君主的权利 使君主实行 仁政 3 兴办学校 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4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5 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 结束各学派平等竞争局面 6 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事 7 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 消极 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第三课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兴起背景 形成与发展 影响 1 汉末以来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2 唐代韩愈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3 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为大夫复兴儒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1 程朱理学 2 陆王心学 理学的概念 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 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 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 开创者 二程 程颢 程颐 集大成者 朱熹 核心思想 世界观 理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并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天理的核心是 仁 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 仁 个人修养 认识论 方法论 格物致知 研究自然界的具体事物 政治理论 伦理观 提出 存天理 灭人欲 实质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 王守仁 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陆九渊认为人的本心就是天理 心即理也 求理的方法是 体验 即进行内心的反省 不需要学习体会 王守仁认为良知就是人的本心 内心反省的最高境界在于 致良知 并用 良知 支配自己的行动 知行合一 主观唯心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