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B卷.doc_第1页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B卷.doc_第2页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B卷.doc_第3页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B卷.doc_第4页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B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B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基础运用 (共5题;共21分)1. (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本文语言精练有力,警句较多,有的已经成为名言。B . 本文开篇提出论点,表达自己对读书的种种看法。C .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排比论证等方法,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D . 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读书(求知)的目的、方法及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种种缺陷,鼓舞人们读书(求知)。2. (2分)下列句子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不可专为挑剔辨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B . 人的天性尤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C . 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地读。D . 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3. (2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_;其傅彩也,_;其长才也,_。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A . B . C . D . 4. (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B . 木兰诗富有北方民歌特色,风格刚健质朴。如诗中多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以铺陈排比描述行为情态,最后以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C . “铭”和“说”都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说”是古代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现代的说明文大体相似。D . 儒勒凡尔纳是法国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海底两万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5. (13分)填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之时。作者杜甫,字_,自号_,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_”,因其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称为“_”。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歌行体(体裁)的古诗。诗中的“茅屋”指的是_。诗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_,_。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_,_。表现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是:_,_。二、 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9分)6. (5分)以“天生才干”与“读书”之间的关系为话题,按照例句,仿写句子。例句: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7. (4分)字形与字音练习及成语填空。zo_zhf_饰狡黠诘难_碍_彩吹毛求疵寻_摘句味同嚼_不求_解咬文_字因小_大_然贯通三、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9分)8. (2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高国成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一名军人过硬的本领,是拳头暴是意志;一支军队可持的法宝,是武器装备更是战斗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论是对抗反动派军队,还是对垒日本侵略军,我们从来没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总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军具有“逢敌亮剑、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这也充分印证了这样一句真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如今,少数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年轻官兵,对强敌有少许“恐高心态”,对精神能否战胜利剑有所怀疑,对传承军人血性的意义认知不足,对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决心不足。有的唯技术论,认为技不如人,打赢胜算不大;还有的唯武器论,认为器不如人,无法与对手较量。剑之利靠科技,剑之雄靠士气,剑之魂靠血性。战场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军人血性和勇气的较量。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上有“代差”、精神上有“落差”。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意志、精神和信念等因素来弥补,而心理上的“恐高”不消除,精神上的“准备”不到位,未战先怯、遇敌先怂,何足一战?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我初入朝的6个军无一辆坦克;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数十部,仅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依然靠军号和哨子。但是,志愿军打赢了战争,获得了对手的尊敬,靠的就是“东方之谜”的神奇、“钢少气多”的魅力,以及“原木在移动”的震撼。!气为兵神,勇为兵本。气实则斗,气夺则走。缺失战斗意志,丧失必胜信念,打仗必败!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装备差距不大,但少数官兵没有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拼命精神,一遇强敌,要么逃跑,要么投降。如此恐惧心理、恐战心态,再先进的武器也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枪是不会自己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驾驭。朱德元帅也说过:“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武器依然要靠人来操作,人始终是武器的灵魂和主宰。有了人的现代化,有了人的智慧和血性,人与装备才能完美结合,发挥最大战斗力。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装备力量、技术力量来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多么强大,恐怕都难以支撑。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意志、血性和精神。(选自解放军报)【注】原木在移动:朝鲜战场上,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虽动作僵硬如原木,但仍冲锋不止,视死如归,让敌军肝胆俱裂。于是联合国军士兵用“原木”来称呼让他们震惊不已的中国军人。(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分析文章第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结合语境,说说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4)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第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进攻意大利时,为了出奇制胜,拿破仑派了一支部队翻越高山,经过一条冒险的“死亡之路”。每当部队遇到特殊困难,雄壮的冲锋号声就会响彻群山之巅。尽管在危险的攀登中到处充满了障碍,导致部队被拉长到30公里,但始终没有一个士兵掉队。四天之后,这支部队犹如神兵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平原。9. (12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美丽的谎言我至今都记得我的第一位老师说的谎言。那年夏天,我被母亲领进了校园,迎候我的是一位五十多岁亲切和蔼的女教师。入学考试的内容是从1数到100。我站在校园大操场的阳光下,面对着老师的笑容,脆生生地一口气从1数到了100。老师拍拍我的脑袋,伸手在她的花名册上画了个红五星。我非常仔细地留意着她的这一举动,在心里暗自猜测着那个红五星的含义。开学了,看着班里四十多个同我一般大的孩子,我固执地想找出与他们的不同来。我心里一直惦着花名册上的那个红五星,终于忍不住了,跑到老师那里问她,是不是我的入学考试第一名才得到了红五星,老师笑着点了点头,当我满怀着希望从校园跑开时,快乐一直在我心里升腾。我是得了第一名的,我一定还可以再得第一名。这种信念一直鼓励着我。直到很多年以后,当我们一群同学聚在一起谈起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时,大家突然明白每一个人的入学花名册上都有一个红五星,而她几乎对每一个班上的学生都说过:你很棒,你是第一名!我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有一些用心说出的谎言是那么美好。这和真实意义上的欺骗绝不相同。因为前者是尊重,是关爱,是惦念,是为了让对方快乐。从我离家来美国,至今已快十年了。在这十年里,我跟母亲说过不少的谎话。刚到这座城市时,包围我的是陌生和孤独,连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都不那么容易。在5个月的时间里,我换过5次住处。那时我还是一个穷学生,担负不起租房的费用,就轮流住在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家里,每天早出晚归躲避那些家人敏锐的眼睛。但每次都是我自己先受不了而被迫转移。拎着一个大箱子,这座城市的东西南北我都住过。每天夜晚最感到无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遥远的家园和母亲的殷殷笑容。但是在每一封给母亲的信里,我都说我住得很好,一切都顺利。并且,用那些写给母亲的文字鼓励自己。之所以这样,惟一的原因是怕母亲知道了担心。而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那一次,母亲在电话里说她一切都好,每天散散步看看电视,连心脏病也多日没犯了。刚放心地挂了电话,就接到朋友的信,说是遇见了我的母亲,她病了,一个人去医院打针。我愣了好久,觉得心里很慌,赶忙往家里拨电话,拨到一半,又停了下来,我质问母亲又有什么用呢。我原本真切地知道她为什么要说谎的(1) 文中说了哪些美丽的谎言? (2) 用心说出的谎言是美好的,为什么这么说? (3)说说你对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理解 每天早出晚归躲避那些家人敏锐的眼睛。(4)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