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异彩纷呈的节日》阅读材料.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异彩纷呈的节日》阅读材料.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异彩纷呈的节日》阅读材料.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明节的传说清明节起源很早,大概在我国的周朝时代就出现了,但是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清明在唐宋后具有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并且其节俗意义日渐增强。在清明节前有一个寒食节,这个寒食节是祭祀鬼神的节日,它们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但是由于时间上比较近,在民间逐渐将二者合二为一,于是就出现了清明具有寒食扫墓的风俗。清明本是一个节气,那么它如何与祭祀扫墓有联系的呢?在很早以前,我国的先民们对于祭祀就非常重视,但是当时还没有祭祀坟墓的习俗。到春秋战国时期,祭祀坟墓的风俗逐渐盛行。据孟子记述的一则笑话说,在齐国有一个无所事事又颇好脸面的穷人,其人外出,常常醉饱归家,声称自己有诸多富贵朋友。对妻妾颐指气使,其妻生疑暗地跟踪,发现丈夫并不是出入于富贵之家,而是乞讨于墓地之间。由此可见,当时已经有了以酒食在墓区祭祀先人的习俗。但是这种祭祀活动只限于富贵人家,而家庭贫困的百姓们根本没有能力祭祀。汉代时儒家学说盛行,于是人们日渐要求返本追踪,对祭祀祖先的活动更加重视,祭祀扫墓的风气也慢慢兴起。唐代时,人们逐渐接受了清明祭祀扫墓的风俗,且越演越烈。据汉唐书玄宗纪载,唐玄宗鉴于士庶之家无不寒食上墓祭扫,于是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但由于寒食与清明的节气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了关联,并且在这一时期将清明与寒食并称。不仅如此,清明节还将寒食节的一些娱乐活动沿袭过来,如后来的蹴鞠、荡秋千就是寒食节的风俗。尤其是到了宋代,清明节已将寒食节完全替代,承载了许多原属于寒食节的节俗功能。宋代关于清明节的风俗和活动,在一些古人的著述中已经有所注明,如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说,人们到郊外去上坟扫墓的目的是为了尽自己对祖先的思念和敬仰之情,说明扫墓的风俗已经成了清明节的主要内容。这在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表现的最为明显,这幅图完整地表现了人们在上坟踏青归来时的景象。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更加盛行,清明是从寒食发展而来的,那么关于寒食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跟着他一起出奔的臣子也都相继离他而去了,只剩下几个人,一直忠心地追随着他,其中有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介子推便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他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可是唯独忘记了介子推。当有人对晋文公提起介子推时,晋文公才想起旧事,于是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但介子推一一回绝。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这时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军队上绵山搜索,结果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熄灭后,晋文公看见,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人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他的遗体,却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血书藏人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天定为“寒食节”,下令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大柳树死而复生。晋文公敬重地走到柳树前,珍爱地掐下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大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从此以后在清明节这天有插柳枝佩戴的习俗,大概就是来源于这里。思考:1、 多媒体出示古诗,说说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2、 这时你还会想到我国自古以来还有哪些忠臣良将?3、 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全国那一天怎样做呢?4、 你知道清明时节人们做的事情还有哪些吗?彝族的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盛大的节日。这个用火来表达感情的节日的来历有种种传说。相传彝族摔跤名手额其拉巴竟把天皇派来的摔跤能手摔死,而闻名天下。这可触怒了天皇,便派下无数”天虫”来吃庄稼,危害彝民,以此报复。额其拉巴就率众砍来无数竹子,捆成火把,烧死了”天虫”,保证了丰收。从此,弊民为庆祝胜利而确定了火把节。另一个传说是:古代云南地区六诏割据,最强的是蒙舍,他企图并吞其他五诏,相约于六月二十四日在松明楼相会,火烧松明楼,把五诏王全部烧死。邓嗔诏王的夫人慈善前来认尸,蒙舍见慈善美貌,要强娶为妻,慈善夫人不从而亡。彝族人民为了纪念贤明坚贞的慈善夫人,便在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举行火把节。节日清晨,人们穿起盛装门男的穿绣花的右开襟短衣,下穿像长裙一样宽脚的长裤,头顶留着一绺儿头发,叫“天菩萨”。右耳戴红色或黄色耳珠,用青布或蓝布缠头,并在前额扎成锥形的“英雄结”,以示英武。女子穿镶边绣花的上衣和五彩缤纷的“百褶裙”,双耳戴耳环,领口别看银排花,头顶着一块布或用头巾缠头。男女都披着披毯,服饰极有特色。在白天,人们相互饮酒庆贺,举行摔跤、斗牛、射箭、赛马等活动。节日夜晚具有独特风貌。大家汇集在村头、寨边或广场,举行篝火晚会,燃起千百支火把游行。人们手中的火把,在村村寨寨的田野间游动,照亮山坡,形成灿烂耀目的火海。其中,最热烈有趣的是“泼火”:人们用左手执着一束燃烧的火把,而在衣袋或挎包里装满掺着松香的易燃的香灰面,当火把骤然挨近对方时,就用右手抓出一把香灰面,猛然地朝火把上洒去,“嘭”的一声响,就会在对方的脚前或身后,腾起一团金星耀眼的光焰,等对方惊喜地看着火焰像闪电般消失时,“泼火”的人已欢笑跑开了。于是,对方也只好举着火把去追赶那人,以便用同样热情去”泼火”。这样,整个彝家山寨,只见无数火把像条条金龙游来窜去,又似天上的星星闪烁在人间。“泼火”之后,彝族男女清年又围着一支支继续燃烧的火把,进行欢乐的歌舞活动。男子吹起激扬的竹笛,弹起深沉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边弹边舞;姑娘也合拍地跳起优美的舞步,拍掌跳转,情绪热烈。被称作“阿佃跳月”的这种民间舞蹈,有时一直进行到天明。许多青年恋人,都趁此良机相互吐露爱情;没有恋人的,也在各找对象。人们甜美地唱道“彝家有多少幸福的青年,节日之夜就有多少燃烧的火把。”“熊熊之火,点燃在人们心头;熊熊之火,照亮每一个山寨,到处是欢笑声、歌舞声,人们沉浸在节日之夜的幸福欢乐之中。思考:1、找出文章里写场面情景的地方,读读看看作者怎样写的?2、写场景主要抓住什么?侗族的花炮节花炮节是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花炮节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说在清朝光绪初年,广西三江县的富禄已是一个木材集散地,该地商人为招徕顾客,便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以燃放花炮来吸引四邻群众。按规定,夺得花炮者,除了获得荣誉外,还有酒、肉、蛋等物质奖励。年复一年,相沿成习,便成了传统的花炮节。节日清晨,人人穿上新装艳服,打扮得漂漂亮亮,汇集到山坡下,江岸边。随着乐队的唢呐声,侗族人民开始放花炮了。花炮一般放三次,分为头、二、三炮。旧社会统治阶级给抢花炮蒙上了一层迷信色彩,说什么抢得头炮是财源昌盛,二炮是高官厚禄,三炮是人丁兴旺;如今人们说:抢得头炮是胜利,二炮是团结,三炮是幸福!在每炮都系上一只象征吉祥的铁圈,外用五颜六色的丝线包扎好。主持者一声令下,便点燃火炮,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把铁圈冲入空中,然后徐徐下落。早已等候的三十多位壮汉,以小组为单位奋起争夺。他们一忽儿东,二忽儿西;从岸上抢到水里,又从水里夺到岸上;这组抢夺来了,那组又夺了过去。要把这个小小的铁圈送到二十米远的“主席台”,足足争夺一个小时。观看的成千上万的人群向铁圈夺得者欢呼,表示热烈祝贺。“抢花炮”的活动,不仅是比力气,而且是赛智慧,往往要智勇双全的小组才能夺魁。夺得花炮的选手,分别捧着镜屏及红蛋、甜酒、粽糕等奖品回家去,乐队和群众拥簇着他们,像欢送得胜回朝的将军。放过花炮后,便开始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比赛芦笙;青年男女有的比赛射击,有的唱歌跳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