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亚述文明兴衰之原因.doc_第1页
管窥亚述文明兴衰之原因.doc_第2页
管窥亚述文明兴衰之原因.doc_第3页
管窥亚述文明兴衰之原因.doc_第4页
管窥亚述文明兴衰之原因.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窥亚述文化兴衰之原因以亚述古城为例 高新唐南中学 徐佳程摘要:“亚述国家”产生于公元前30世纪中叶,公元前612年为新巴比伦和米提亚联军所灭亡。其文化兴衰的原因有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多方面的因素。本文将就亚述古城遗迹浅谈亚述文化兴衰的原因。 “亚述国家”产生于公元前30世纪中叶,公元前612年为新巴比伦和米提亚联军所灭亡。在亚述国家存在的2000余年中,它曾经三次崛起,创造出了辉煌的亚述文明和统一了当时亚述人所知道的全部天下的亚述帝国。它的铁蹄踏遍了西亚和北非,它的奴隶和农业移民(相当于农奴)遍及整个两河流域然而这样的一个泱泱大国,却在公元前615年公元前612年间突然灭亡。这究竟为何,不禁使人深思。在漫长的亚述发展史中,始建于公元前2000年,并于公元前14世纪前9世纪作为亚述帝国的第一都城和宗教中心的“亚述古城”无疑是亚述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见证了亚述帝国的兴起,也预示了亚述帝国的灭亡。因此,我们不妨从这座古城入手来探讨亚述文化兴衰的原因。兴起之因一、不断地军事扩张对于民族文化的刺激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亚述宫廷的大礼堂墙壁一般均饰以表现宫廷生活、战争和狩猎等种种场面的浮雕图像。这些富丽堂皇的建筑装饰当然是用来颂扬领导巨大军事国家的国王并证明亚述军队的威力的。事实上,亚述历史上的三次崛起都是以战争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建立亚述帝国之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依靠不断地侵略他国(城邦),强迫他国(城邦)居民移民形成“联系松散并与土地相联系,且可以买卖的近似于农奴的移民”,并让这些移民耕种纳税或借高利贷来维持国家正常运行的。并且亚述帝国享有特权的上层奴隶主中的军事贵族集团,为了使士兵有发财的机会进而巩固亚述军事上的威力,十分热衷于不断地发动掠夺性的征讨。连年的征战,使得亚述的统治者们必须通过发展宗教文化的方式增强亚述民族内部的民族凝聚力,从而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而在发展宗教文化的同时,史诗、宗教诗歌、壁画、雕刻等文学艺术便在不知不觉中得以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正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带来的文化繁荣一样,不断地侵略和强制性移民也使得包括亚述人在内的不同民族的人们混居在一起,加速了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繁荣。最后这些融为一体的文化又汇聚到了亚述人民之中,以亚述文化的方式体现了出来,成就了亚述文明的辉煌。二、繁荣的商业贸易促进了亚述文化的发展20时世纪初期,德国考古队在发掘亚述古城时发现,阿达德尼拉里一世(公元前1307年前1275年在位)曾在城东底格里斯河修建了一座巨型码头,森纳谢里卜(公元前705年前681年在位)也在河边修建了名为穆什拉鲁的凸出的港口。不难想象亚述帝国鼎盛之时这里是何等的繁荣。并且在杜尔沙鲁金地方萨尔贡二世的宫殿曾发现藏有大量铁器(锤、锄、锹、犁铧、犁、链子、马嚼子、钩、环等)的仓库。显而易见,早在公元前9世纪,亚述在技术上就已经发生了从青铜向铁的过渡。生产力的发展,为亚述帝国军事、经济上的成就提供了条件。而且亚述本部处在底格里斯河上游河谷,这里到四面八方都有商路可通:南可沿底格里斯河至波斯湾,向东可沿河谷至伊朗高原,向北可经由山地到达南高加索地区,向西北同样沿底格里斯河可至叙利亚与小亚细亚的边界。因此早在公元前18世纪,西亚细亚北部,包括北叙利亚、小亚细亚和阿尔明尼亚便处于亚述的强大经济影响之下了。同时,发达的经济与军事也为亚述帝国带来了许多本国没有的东西,如:史料记载:亚述人曾经试图栽培稀有的输入品种橄榄树和一种“产生羊毛的树木。”(从南方输入的木棉),在亚述古城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从米迪亚和阿拉伯输入的各种宝石。正如中国唐朝的海纳百川为唐朝带来了鼎盛一样,繁荣的商业贸易也使得亚述聚集了美索不达米亚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主要是巴比伦文化)于一身,从而使得亚述文化在不断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例如:亚述王提格拉特帕列沙尔三世的宫殿残址中曾出土了一副大约200块的精美的象牙版(显然是用于制造宝座或宫廷家具的),其中的一些是按照埃及和塞浦路斯风格制成的,很像在巴勒斯坦的米吉多和撒玛利亚发现的那些同类的象牙版。这些东西完全可能是腓尼基工匠制造的。三、古巴比伦文化的影响和对古巴比伦文化的传承在亚述古城众多的建筑之中,亚述巴尼拔建立的尼尼微王家图书馆是最具有考古价值的地方之一。其中藏有大量泥板文书,包括宗教神话、艺术作品、天文、医学等。在这些泥板文书中就包含有许多亚述人从巴比伦人那里借用的宗教文学作品,特别是关于“世界创造”的史诗(埃努玛埃立什)和对于古代的神恩里克和马尔都克的赞美诗。另外,在阿淑尔城中的废墟中发现的“亚述法”中存在着许多对于汉莫拉比法典以眼还眼、等级思想、奴役女性的立法思想继承的体现。例如:“如果奴隶在主人的家中自然死亡(很难证明,也常常无人关心),主人无罪。”“如果奴隶或女仆从自由人的妻子手中取得什么东西的话,那么就应当割去这个奴隶或女仆的鼻子和耳朵。他们应当赔偿偷去的物品。当事人叫人割去自己妻子的耳朵。但如果他认为自己的妻子无罪,那么他就不叫人割去奴隶或女仆的鼻子和耳朵,也便不必要他们赔偿被盗窃的财产。”“如果有谁把自己妻子的头发剃掉、毁了她的容貌、弄成残废的话,那么他是无罪的。”衰亡之因一、连年战争拖垮了强大的帝国正如上述情况,亚述帝国自建立之初直至衰亡都在不断地征战,然而这样的连年征战带给帝国的不仅仅是文化的繁荣,更重要的是毁灭的危机。一方面,帝国在满足军事贵族集团巩固军事威力和军事贵族利益的同时也伤害了祭祀和高利贷贵族的利益。因为为了保障亚述有足够的税源和兵源,就必须限制甚至取消神庙、城市的特权和自治权。如此不仅损害到了祭祀和高利贷贵族的政治利益,更重要的是过于频繁的军事掠夺和专制王权十分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严重损害到了祭祀和高利贷贵族的经济利益(通俗的说就是砸了人家的饭碗。)。虽然由于两河流域祭司集团势力雄厚,亚述统治者不得不向他们妥协,但靠战争支撑的国家现状又使得两个集团围绕着特权和自治权问题的斗争从未停息。另一方面,连年的战争也使得人民怨声载道,国内的不安定因素不断升级。同时,在战争中亚述帝国的实力不断减弱,然而随着征服地域的不断扩大,强制移民将亚述同殖民地孤立开来,便逐渐出现了征服地区的起义叛乱。史料记载亚述巴尼拔在位时(即公元前668年前627年),曾九次出征镇压各地起义。如此亦使埃及于公元前655年独立。二、落后的债务奴隶制以及宗法制家族和家族奴隶制的影响在阿淑尔城废墟中发现的“亚述法”清楚的记载着有关自由民借款不还或无力偿还者,要将妻儿或自己偿还给债主做奴隶,父亲可以将自己的孩子或妻儿卖掉等债务奴隶制、宗法制、家族奴隶制的内容。亚述帝国的战士阶层主要是由自由劳动居民通过募兵的方式补充的,而奴隶是不具有当兵的权力的。然而落后的法律制度使得自由劳动居民在祭司和高利贷贵族的不断剥削下逐渐减少,以至于到了亚述帝国后期,国内遍地奴隶而自由劳动居民却寥寥无几。无兵可征的亚述统治者不得不从心怀仇恨的被征服居民(即那些近似于农奴的移民)中扩招新兵,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亚述军队的战斗力,而战斗力的大幅度下降对于依靠战争维持国家运行的亚述帝国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同时,奴隶制作为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关系日益与亚述帝国内的农业生产力不相符合,而亚述帝国的经济基础随着其疆土的不断扩大也日益凸显出不稳固或不发达。简而言之,相对于落后的奴隶制而言亚述的生产力已经太过发达,而相对于其广阔的疆土,它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力又太不发达。这样的矛盾局面导致亚述帝国自其建立和发展之初就注定了它内部的动荡不安,而这样的情况对于军事、经济日趋堪忧的亚述帝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总结历史的作用正在于其能够启示后人以史为鉴,亚述文明的兴衰亦是如此。首先,正如亚述的博采众长造就了亚述文明的辉煌一样,唯有海纳百川的发展理念才能创造出历久弥新的文化。其次,亚述文明的辉煌还源于它无意之间促使的民族融合,因此搞好国家内部各民族关系,使得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其三,历史中的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和国家的,亚述拥有值得骄傲的军事、经济成就,然而由于它落后的生产关系和残暴的军事统治使得它早早退出了历史舞台。由此,我们应当看到,一方面国家或个人都应不断地审视自己,发现自身内部存在的矛盾,及时解决矛盾。另一方面,国家应当不断通过改革来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维护社会的稳定。这对于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更是尤为重要。题外话回望两河亚述帝国的衰亡其实在其建立之时就已经注定了。然而文化的灿烂与否并不以政治的兴衰为依据。亚述帝国虽灭亡了,但亚述文明却依旧焕发着光彩,给予现代人以震撼。亚述文明是辉煌的,比亚述文明更为辉煌壮阔的是自苏美尔城邦建立至新巴比伦王国毁灭所谱写的五千余年的慷然慨然的两河史诗。这部史诗属于苏美尔人,属于埃兰人,属于巴比伦人、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以及他们的后代伊朗人、伊拉克人、叙利亚人属于每一个曾经操着闪含语驰骋在西亚和小亚细亚的民族的子孙们。然而现实中的很多事都充满遗憾。正如中国十二兽首散落欧美一般,两河文明的成果也部分远离故土。如:帕祖祖(亚述病神)青铜像和石像被搬去了大英博物馆;伊诗塔女神门(古巴比伦城门)被搬去了德国贝加蒙博物馆;汉莫拉比法典石柱被搬去了卢浮宫;这使人不禁深思,当文明成果离开了创造它的土地和人们,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后人又能领会到几多?不知又有多少前人的智慧被后人所误解或遗漏?然而,如果从保护人类文明遗产的角度思考外国人拿走了他们的和我们的东西似乎还值得庆幸。正如我国文革之时毁弃了一大批国宝级的文物一般,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不也曾几乎毁掉了巴比伦古城?若外国人不将这些异国的文物拿回他们那里,又不知有多少灿烂的文化会凭空消失。维护文化遗产说到底是维护蕴含在每一个遗产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