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复习《红楼梦》分章回系统整理.doc_第1页
名著复习《红楼梦》分章回系统整理.doc_第2页
名著复习《红楼梦》分章回系统整理.doc_第3页
名著复习《红楼梦》分章回系统整理.doc_第4页
名著复习《红楼梦》分章回系统整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楼梦章回整理第一回一、关于红楼梦(第一回): 曹雪芹为了避免统治阶级的猜忌,故意模糊了红楼梦所反映的朝代纪年,地舆邦国,用浪漫主义(神话)的躯壳来包装其现实主义的内容,使得小说的前五回带上了浓重的浪漫主义的色彩。他假托“石兄”为作者,并引其言曰:“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二、书名的演变(第一回): 自“石兄” 撰石头记后,“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见一块大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因与“石兄”对话,并“从头到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且“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由)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回目,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据说原书整理抄出的只有80回。清乾隆56年(1791)由程伟元、高鄂搜集增补后40回,活字排印,题为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至此红楼梦名始定。 演变脉络: “石兄”石头记“空空道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风月宝鉴曹雪芹金陵十二钗程伟元、高鄂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红楼梦三、关于贾宝玉(第一回) : 在小说中,贾宝玉的前身是女娲“炼石补天”后剩下的一块顽石,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该石灵性已通,因“无才补天”,日夜在峰下悲号惭愧。偶值一僧一道路过此地,顽石听二人述说红尘荣华富贵之事,凡心已炽,被僧人点化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缩成扇坠大小,携往“昌明隆盛之都,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投胎,“幻形入世”,“携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炎凉世态”一段故事。宝玉诞生时“衔玉而生”,即是后来挂在他颈上的“通灵宝玉”。二者两位一体,密不可分。1简述红楼梦“木石前盟”故事。交代了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点明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前世缘分。宝玉前身是神瑛侍者,林黛玉的前身是三生石畔绛珠草。神瑛侍者曾浇灌绛珠草,使之久延岁月,脱去草木之胎修成女体。后神瑛侍者偕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投胎人间,即为贾宝玉。绛珠仙草为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投胎为林黛玉,用一生的眼泪相报答,故有木石前盟之说。(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2、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有一个癞头和尚看见甄士隐抱着女儿英莲,曾含了四句词道:“惯养娇生笑你痴,凌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此诗后两句在文中所指何事? 指的是在元宵佳节时霍启抱着英莲出去赏灯,将英莲丢失,在甄士隐夫妇为女儿走失悲痛欲绝之时,祸不单行,葫芦庙的和尚炸烘不小心引起大火,祸及甄家,将甄家烧成一片瓦砾,所以说在元宵之后,甄家便家破人亡,烟消火灭了。3、在红楼梦第一回中,贾雨村住在甄士隐家,甄家的丫环娇杏曾无意回头看了两次,在此曹雪芹为后文埋下了什么伏笔? 贾雨村看见娇杏回头看了他两次,贾雨村以为她对自己有意,在贾雨村升为知府后,便娶娇杏为妾,不久贾雨村正室死去,娇杏便被扶正,并为贾雨村生下了一个儿子,从此便成为人上人,所以后文有“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的说法。第二回1、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一是大致介绍了宁荣二府的主要家庭成员的情况,二是点明了贾府现时萧条的光景和面临的危机,透露出这样一个钟鸣鼎食之家,“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这些为我们理解小说是写一个处于“末世”的封建家族的衰亡提供了启示。2、冷子兴介绍宝玉: 次年又生得一位公子,因为是衔玉而生,就取名宝玉。宝玉周岁时,摆出各种物件,让他抓取,他却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贾政认为宝玉将来必是酒色之徒。宝玉长到七八岁,虽然淘气,但却聪明乖觉,说起话来也奇怪“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3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提到贾宝玉的取名和抓周,请简述这两件事。王夫人生了一位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便取名叫宝玉:周岁时,贾政要试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之物摆了无数,让宝玉抓取。谁知宝玉却抓了些脂粉钗环。贾政为此大怒,认为宝玉长大必为酒色之徒。这两件事为红楼梦的这个主要人物情节的推进定下了基调。4、贾宝玉和甄宝玉各如何评论“女儿”: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甄宝玉说“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比呢!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设若失错,便要凿牙穿腮等事。”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人物描写一、林黛玉: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细心敏感,自尊自重,言行小心谨慎。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于是投奔外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 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其次,有两段关于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1、众人见黛玉时对她的年龄、举止言谈、身体面庞和风流态度的描写(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2、宝玉见黛玉时,对黛玉的外貌、神韵的描写(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y)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运用对偶、比喻等手法,以华美对称的语言,写出了宝玉眼中所见的黛玉的娇容。表现黛玉的共同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尤其怕“哭”与“泪”,不但照应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又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二、王熙凤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课文从四个方面展示她的性格特征:出场,肖像,会见黛玉,回王夫人。1、写出场 这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难怪黛玉纳罕,觉得与那些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这张张狂狂的来者,实在是“放诞无礼”,正说明她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通过贾母介绍,更证明了这一点:“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管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老祖宗”能够用这样戏谑的语言与之谈笑的人实在不多,除了说明她性格泼辣之外,更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2、绘肖像 作品不但具体细腻刻画人物外貌,而且通过外貌的描写,透露出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肖像描写包含服饰和容貌两个方面。 服饰:(头饰、裙饰、服装)铺陈集珍宝珠玉于一身暗示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的空虚。 容貌:着重写她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她美丽外表隐藏着刁钻和狡黠。3、见黛玉 她的内心世界在她会见黛玉时的言谈举止表现得很充分。先是恭维(因为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儿,不惜恭维到了令人肉麻的地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继而拭泪(因为提到黛玉母亲,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掉泪,所以抢先“用帕拭泪”);最后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这个感情的转变) 小结:入木三分描绘了王熙凤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本领,揭露了她在贾府中得宠的原因。4、回王夫人 王熙凤回王夫人虽几笔带过,但进一步说明由于她的善于机变逢迎和果断能干,已取得王夫人欢心,成为贾府中的实际掌权人。三、贾宝玉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选文对贾宝玉的描写,有三个重点:出场前的侧面勾勒,出场后的肖像描写,西江月两首词的总结。1、出场前 通过侧面描写介绍了一般人对宝玉看法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许多人对宝玉持贬斥态度:王夫人说他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黛玉也曾听母亲说“衔玉而诞”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小结: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阶级的“叛逆”。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2、肖像描写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反映黛玉的客观观察。在黛玉看来宝玉却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感到非常眼熟,产生亲热感。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3、两首西江月其一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二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词中所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和形象。 似贬实褒,正文反作的方法,对宝玉的赞颂。表面上用世俗的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他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因此被看作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因此被人们看作“行为偏僻性乖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因此被人们看作“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钟情于女孩子,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行为偏僻”,常常“有天无日”地批驳不合理的现象,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誉”,“怕读”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具有莫大权威的四书之类的“文章”,却对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理学先生所最反对的书视如珍宝,这些都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可见“顽劣”“乖张”叛逆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作者对宝玉的态度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赞颂宝玉。该词作用。 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典型环境贾府,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来描写的:1、宏伟的外观: 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贾府建筑,在林黛玉的眼中,仅就外观,就突出地感觉到它“大”:门前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是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写着五个大字。几个“大”字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富丽,而且也暗示了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2、讲究的布局: 贾府建筑的布局十分讲究,比如贾母所住的正房大院,就设置了一个垂花门、两边抄手游廊和一个安放着大理石插屏的空堂做掩映,既庄严肃穆,又表现出豪门贵族气派。就是贾赦的住处,虽不似贾母正房那样,却也有仪门和厢庑游廊作映衬。至于“荣禧堂”的五间大正房,被仪门、耳房、穿堂、甬道簇拥着,更是轩昂壮丽。3、华贵的陈设: 对贾府华贵陈设的描写,主要以“荣禧堂”为重点:先以特写镜头详细介绍了堂屋中的匾额。无论是匾的质地花纹,匾上大字的规格,还是匾上的题字与印玺,都显示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室内陈设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金屏彝、玻璃盒、楠木交椅以及镶着錾银字迹的乌木对联,都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就是耳房内的陈设和器物也颇为华贵:洋罽、靠背、引枕、条褥,都饰以龙蟒,小几、香盒、酒觚、茗碗乃至痰盒都各具特色。吃穿用度,的确“与别家不同”。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1、课文中对贾府的环境都是通过林黛玉的一双眼睛而描绘的。黛玉虽然对贾府的情况有些耳闻,但并未亲见。所以在描写中带有黛玉初次观察的惊奇。 恰当的描写角度,更突出了贾府与众不同的特点。 2、作者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宁、荣二府都是奉皇帝之命“敕造”;“荣禧堂”的匾额又是皇帝御笔书赐;室内陈设的物品(如“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显示着对君王的忠诚与尊敬;来往的宾客也都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豪门贵族。1、简述“宝黛初会”的情节内容。 【答案】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宝黛初见,心有灵犀,恍若旧识重逢,两人一见如故。黛玉初见宝玉,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见过黛玉之后也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他见黛玉眉尖如蹙便送她“颦蹙:二字,闻知黛玉没玉,便要摔玉,后由贾母哄骗方才作罢。2、宝玉摔玉(请简述一个情节说明宝玉的叛逆性): “摔玉”是宝玉性格鲜明的突出表现。因为贾宝玉家中的姐妹都没有玉,他一向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本为家中姐妹们感到不平,而如今又得知神仙也似的妹妹黛玉也没有玉,于是宝玉顿时痴病发作,把自己与生俱来的“宝玉”狠命摔去。骂道: “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此举惊坏了黛玉,也吓得众人一拥争去拾玉,多方哄他才作罢。 摔玉写出黛玉的美,写出宝玉的“痴”。这第一次的摔玉又引出了后文多少次的因玉而起的种种波澜。“玉”是天命的象征,宝玉的摔玉正表现出他对天命的反抗,对世俗的鄙弃,对礼教的蔑视。3、结合作品说明“宝黛初会”时宝玉有一个摔玉的举动,他为什么摔玉?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答:原因: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来了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见这不是一个好东西性格特征:平等思想,率真任性。4、林黛玉进贾府初见宝玉,两人都觉得似曾相识,为什么会这样? 答:木石前盟:林黛玉本是仙山上的绛珠仙草,而贾宝玉原是神瑛侍者。一天,神瑛侍者无意看见了快被枯死的绛珠仙草,于心不忍,便用仙水精心灌溉它,终于让它重又存活,后来绛珠仙草得了仙水的灵气,投胎转世为一女子,就是林黛玉。所以贾宝玉第一次见了林黛玉,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绛珠仙草林黛玉也因为神瑛侍者贾宝玉上辈子的有恩于自己,所以决定这辈子要用眼泪来偿还。5、请简述红楼梦贾雨村夤yn缘复旧职的过程: 贾雨村中进士,任县令,由于贪财被革职,到盐政林如海家教林的女儿黛玉读书。京城起复参革人员,贾雨村托林求岳家荣国府帮助;林的岳母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去身边。林便托贾雨村送黛玉到京。贾雨村与荣国府联宗,并得林如海内兄贾政帮忙,得任金陵应天府。6、王熙凤出场: 林黛玉初进贾府正和贾母叙谈时,王熙凤“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在一群媳妇、丫鬟的围拥下盛装进屋。一进来,就拉着黛玉的手夸她长得标致,不像贾母的外孙女,倒像嫡孙女。接着又哀伤起黛玉的母亲,说哭便哭,用帕拭泪,待到贾母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忙又转悲为喜。7、简述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 黛玉的母亲死后,贾母怕她无人照顾便接她到贾府。黛玉进贾府先拜见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等人,然后到邢夫人、王夫人房间,最后回到贾母处与宝玉相见。宝玉见黛玉没有玉,便将通灵宝玉摔在地上,惹得黛玉伤心落泪。第四回1、请简述红楼梦贾雨村夤缘复旧职的过程。 【答案】贾雨村中进士,任县令,由于贪财被革职,到盐政林如海家教林的女儿黛玉读书。京城起复参革人员。贾雨村托林求岳家荣国府帮助:林的岳母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去身边。林便托贾雨村送黛玉到京。贾雨村与荣国府联宗,并得林如海内兄贾政帮忙,得任金陵应天府。2、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贾雨村“夤缘复职”后,一上任就遇到一起人命案:“呆霸王”薛蟠为争夺一个已被出卖的女婢而打死了小乡绅之子冯渊。贾雨村本欲秉公办案,正准备缉拿要犯时,门子拿出“护官符”,讲述了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关系。贾雨村为了攀附权势,不思甄士隐赠银之恩,胡乱结案。3、护官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贾雨村靠贾家的关系,复职补授应天府知府,一上任就遇上薛蟠为争买英莲(香菱)而打死小乡宦之子冯渊的案件。雨村不知底细,立刻就要拿人判案。手下的门子葫芦僧使眼色制止他,并呈上这份“护官符”,提醒他:金陵城这四大家族“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薛蟠就是“丰年好大雪”的薛家的公子,不可莽撞。俗谚口碑就是流传在民间的顺口溜,称之为“护官符”,是说巴结这四家官僚贵族就能保住官;得罪了他们不仅要丢官,连脑袋也保不住。在前半部中,四家由于“扶持遮饰,皆有照应”,它们是“一荣皆荣”的;后半部写他们由于“事败”,相互株连获罪而“一损皆损”。第五回1、简述宝玉游太虚幻境的见闻: 宝玉随贾母等人到宁府赏梅。宝玉在秦可卿房里午睡时,梦中随警幻仙姑进入太虚幻境,先翻看了记载金陵优秀女子命运的“金陵十二钗”图册,又看了“红楼梦”原稿,聆听了“红楼梦”曲。警幻仙姑见宝玉还未醒悟,把他带到可卿处。一次,两人携手游玩时忽遇迷津,宝玉受到惊吓,失声喊叫:“可卿救我!”方从梦中醒来。秦可卿在房外听见,十分纳闷。2、下列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判词,暗指红楼梦中诸多女子的命运。请依次指出这些女子是谁,并分别简述其身世与命运。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贾探春: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是最聪明、最有才干的一个。说她志向高,是她想有一番作为。“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一回,写她代凤姐管理一段大观园,把那么纷繁的事务,一宗一件管理得井井有条,表现出不一般的才干,其精明几乎不在凤姐之下。在封建观念影响下,她以自己是“庶出”为耻;加上赵姨娘为人卑琐,她就干脆不认她作娘。她同姐姐迎春懦弱的性格截然相反,人称“玫瑰花”,又鲜艳又有刺。在“抄检大观园”一回,尽力维护作主子的威严,居然敢打那个大太太的陪房王善保家的一个大嘴巴!她志向高远,精明能干,面对贾府大厦将倾的危局,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又身逢末世,“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娇小姐,随着家族末落,命运也一样令人悲哀,年轻轻的就远嫁异乡,路远山遥,断绝了与家人的联系。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贾惜春:宁国府贾敬的女儿,贾珍的胞妹。她是贾家四位千金中最小的一个,因母亲早逝,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诸事不管,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她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从小就厌恶世俗,向往当尼姑,小时爱和馒头庵的小尼姑智能儿玩,后来又和妙玉成了朋友。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当了娘娘的大姐元春短命天亡,二姐迎春出嫁不久被折磨死,三姐探春远嫁异国他乡音信渺茫),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栊翠庵为尼。【注释】“三春”语带双关。字意指初春、仲春、暮春,实指元春、迎春、探春。“景”此处取景象之意。全句字面上说看到春光短促,实际是说惜春的三个姐姐(元春、迎春、探春)都好景不长,使惜春感到人生幻灭。“缁衣”浅黑色的僧服。僧尼服缁衣,故为僧尼的代称。出家也叫披缁。“顿”以头或脚扣地,为顿首、顿足。此处谓从头至脚之意。缁衣句,即从头到脚全身均改变了昔日的衣着服装。就是说脱去俗服,改为尼装出家了。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贾迎春:荣府大老爷贾赦的妾所生的女儿,排行为贾府二小姐。她长得很美,虽然没有才华,但心地纯洁善良。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人称“二木头”。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丈夫孙绍祖忘恩负义、险恶狠毒,迎春出嫁后不久就被虐待而死。【注释】“子系中山狼”子,对男子的通称。系,即是。子,系合为“孙”字,此处暗示迎春的丈夫孙绍祖。语出明马中锡著小说中山狼传(亦说宋谢良著)记载:战国时,赵简子在中山打猎,追逐一狼。狼向东郭先生求救,脱险后反而要吃东郭先生。此小说喻人的忘恩负义,也提示了对坏人不能讲仁慈的道理。这里,用来刻划“应酬权变”而又野蛮毒辣的孙绍祖。他家曾巴结过贾府,受到过贾府的好处,后来家资饶富,孙绍祖在京袭了职,又于兵部候缺题升,便猖狂得意,胡作非为,反咬一口,虐待迎春。“黄粱”即黄粱美梦。据唐朝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记载:卢生在邯郸旅馆遇一道士,卢生自叹家贫,道士给他一个枕头,让他睡觉。店家正在煮米饭,卢生枕着枕头昏昏睡去,梦见娶妻生子,享尽荣华富贵,年过八十而死时,及至醒来却是一梦,见黄粱饭尚未熟。谓空想,此处指死去。一载句,指迎春婚后在孙家受尽折磨一载即死去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请问该判词暗示了红楼梦中哪两个人物的命运?请对判词加以具体解释。答:暗示了薛宝钗、林黛玉的命运。“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指薛宝钗,“金簪”喻“宝钗”,“雪”,谐音“薛”,句意暗寓其结局之冷落与凄苦。“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指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前三字倒读谐“林黛玉”三字,又暗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牵挂。 注释:“停机德”典出后汉书列女传河南乐羊子妻。原文:“东汉,河南乐羊子于路拾得遗金一饼,其妻谓志士不能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于是乐羊子远出求学,一年后思家归来,其妻又以织布为喻,织不能中断,学不能中辍。乐羊子感其言,复出,七年不归,终成学业。”意思是: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他妻子就拿刀割断了织布机上的绢,以此来比学业中断,规劝他继续求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可叹句,意思是宝钗有乐羊子妻那样劝夫读书求功名,合乎孔孟之道标准的贤惠与美德,但可惜徒劳无功。 “咏絮才”典出世说新语,东晋女诗人谢道韫的故事。一日下雪,谢道韫的叔父谢安,对雪吟句说:“白雪纷纷何所似?”道韫的哥哥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她的比喻十分贴切,谢安一听,大为赞赏。因此后人称赞谢道韫有咏絮之才。堪怜句,意思是黛玉徒有咏絮之才华,其命运是值得同情的。 “玉带”饰玉腰带。南朝梁江淹江文通集扇上彩画赋:“命幸得为彩扇兮,出玉带与绮绅。”唐制文武官员三品以上服金玉带。此处玉带倒读即谐黛玉之名。玉带句,喻林黛玉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 “金簪雪里埋”前三字暗点其名:“雪”谐“薛”,“金簪”指的是宝钗的“钗”字。此句意思是:本是光耀头面的首饰,竟埋没在寒冷的雪堆里,比喻薛宝钗最后的冷落处境(“雪里埋”)。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请问该判词暗示了红楼梦中哪个人物的命运?请对判词加以具体解释。 答:暗示了妙玉的命运。妙玉出身于苏州一个“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才出家当了尼姑。她“文墨也极通”,“模样又极好”,也是大观园中的一位姣姣者。洁,既指清洁,亦指佛教所说的净。佛教宣扬现实世界是污秽的,惟有佛国才算“净土”,所以佛教又称净教。妙玉有“洁癖”,刘姥姥在她那里喝过一次茶,她竟要把刘姥姥用过的一只名贵的成窑杯子扔掉,又身在佛门,故云“欲洁”。她想一尘不染,但那个社会不会给她准备那样的条件,命运将把她安排到最不洁净的地方去。出家就要“六根净除”,可她偏要“带发修行”,而且尘心末断。(第六十三回写宝玉过生日时,妙玉特意送来一张拜帖,上写:“槛外人妙玉恭肃遥扣芳辰”。一个妙龄尼姑给一个贵公子拜寿,这在当时是荒唐的,似乎透露出她不自觉地对宝玉萌生了一种爱慕之意。)“金玉质”,喻妙玉“出身不凡,心性高洁”,但“终陷淖泥中”。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是谁的判词?其中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概括了她的什么命运?请简述。 这段判词写的是王熙凤。其中的“一从”是指王熙凤在贾府顺从最高统治者贾母;“二令”是她在贾府可以发号施令;“三人木”的“人木”合成一个“休”字,是指她最终要被休弃的。王熙风的娘家在金陵(即现在的南京)被休后的她只有哭着回去,下场更悲哀。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的性命”,这是王熙凤判词中的一句。请简述能体现这句判词的一则故事。王熙凤在宁国府主持秦可卿丧事时,为贪人钱财,显示自已的权势本事,买通官府,通过长安节度使的关系,拆散了张金哥与赵公子的婚姻,受贿三千两银子。因此害得张金哥、赵公子双双殉情而死。贾府被抄之时,这件事也东窗事发,成了王熙凤的一大罪状。 史湘云判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湘云是保龄侯尚书令史家的姑娘,即史太君的侄孙女。她生下不久,就失去父母慈爱,成为孤儿,在叔婶跟前长大。她到大观园来,是她最高兴的时刻,这时她大说大笑,又活泼,又调皮;可是一到不得不回家时,情绪就顿时冷落下来,一再嘱咐宝玉提醒贾母常去接她,凄凄惶惶地洒泪而去,可见在家时日子过得很不痛快。这样一个健美开朗的女儿,结局如何呢?“展眼吊斜辉”,就是说她婚后的生活犹如美丽的晚霞转瞬间即失。第四句点出了湘云二字。湘江在湖南,地属古代的楚国,故有楚云之称。湘江流逝,楚云飞散,隐喻史家衰败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湘云的结局至今亦是众说纷云。“水逝云飞”,可能是预示她早死或早寡,或者命运蹇涩。一说史湘云后来和一个颇有侠气的贵族公子卫若兰结婚,婚后生活还比较美满。但好景不长,不久夫妻离散,她因而寂寞憔悴。) 其他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贾元春) 第一句写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人世间的荣辱甘苦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自己实到了“那不见得人的去处”。第二句石榴花开在宫廷里,喻元春的荣耀。写元春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时一般火红。第三句是说迎春、探春、惜春比不上元春的荣华富贵。第四句就说她在寅卯年之交就要一命呜呼!前三句极力渲染元春的荣耀,突然一句跌落下来,让你出一身冷汗。元春一死,这个赫赫扬扬经历百载的贵族之家就要迅速土崩瓦解。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巧姐) 巧是语意双关,明指凑巧,暗示巧姐。恩人,指刘姥姥。巧姐被舅父王仁,谐音忘仁拐卖,幸为刘姥姥带走,才逃出虎口。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李纨) 第一句这里李、完暗示出李纨的名字。李纨与贾珠结婚,生了一子,丈夫不到二十岁就一病而亡。她的青春就像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到结了果实,也就衰谢了。第二句是说在贾府的末代子孙中,谁也比不上贾兰有出息。第三句如冰水好写李纨年轻丧夫尊礼守节,抚孤成立,这种品德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像冰水一样得洁净美好。空相妒,指虽然贾兰中了举,李纨也博得了贞节的美名,但这无法挽回贾府的衰败,只能徒然遭人妒忌罢了。第四句意思是李纨一生奉行“三从四德”,只不过白白地供给别人当作笑料来谈论。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秦可卿)第一句中,情天情海指男女相思之情,深而且广。幻是虚幻,荒诞。第二句是揭露贾蓉之父贾珍和儿媳妇秦可卿之间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第三句意思是不要说不肖子弟都来自荣国府。第四句意思是造成祸患的实在是宁国府的人。可卿也是被贾珍奸淫而自尽。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晴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霁月”,明净开朗的境界,旧时称赞人品行高尚、胸怀洒落,就说如光风霁月(出宋诗人黄庭坚语);雨后新晴叫霁,寓“晴”字。“彩云”,喻美好;云呈彩叫雯,寓“雯”字。这两句说像晴雯这样的人极为难得,因而也就难于为阴暗、污浊的社会所容,她的周围环境正如册子上所画的,只有“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这是说晴雯从不肯低三下四地奉迎讨好主子,没有阿谀谄媚的奴才相。风流灵巧招人怨传统道德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要求安份守己,不必风流灵巧,尤其是奴仆,如果模样标致、倔强不驯,则必定会招来一些人的妒恨。寿夭短命夭折。晴雯被迫害而死时仅十六岁。多情公子指贾宝玉。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袭人)堪羡值得羡慕。在这里带有调侃的味道。优伶,旧称戏剧艺人为优伶。这里指蒋玉菡。公子指贾宝玉。作者在八十回后原写袭人在宝玉落到饥寒交迫的境地之前,早已嫁给了蒋玉菡,只留麝月一人在宝玉身边,所以诗的后面两句才这样说。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香菱) 首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写的是莲根荷花同长在一根茎上,一样芳香。荷花也称莲花,这里暗示香菱原名英莲。“自从两地生孤木”的“两地 生孤木”寓一个“桂”字,点 出夏金桂的名字。最后一句“致使香魂返故乡”指的是死亡,暗示香菱被夏金桂虐待致死。香菱由地主阶级出身的小姐而终于 落入四大家族的罗网,这种遭遇深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的斗争中,中、小地主必然破败的命运,也抨击血淋淋的妻妾制度的残酷,从而揭示封建“末世”女子的悲惨命运。3、简要分析红楼梦第五回在小说结构上的作用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十二钗统统归入薄命司中,说明作者对女子的同情和对时代的深思, 并用太虚幻境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荣国府加以对照。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摸出来的。第六回1、刘姥姥一进大观园(荣国府): 京官后代王狗儿。因祖上曾与王夫人、凤姐的娘家联宗,便让岳母刘姥姥到荣国府求助。刘姥姥在周瑞家的引荐下见到了王熙凤,恰此时贾蓉来借玻璃炕屏,让刘姥姥见识了凤姐的威严。凤姐说起家事的难处,刘姥姥以为告助无望,可风姐还是给了二十两银子刘姥姥满意而归。2、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刘姥姥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呢。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刘姥姥的这段话是对谁说的?为何说这话?请简叙事情的经过。 刘姥姥因家中生活艰难,到贾府攀亲,见到了凤姐。凤姐从言谈中知道她的来意,先是诉说贾府表面轰轰烈烈,却大有大的难处,而后答应施舍二十两银子。于是刘姥姥高兴地对凤姐说了上述这番话,拿了银钱千恩万谢地回去。第七回1、周瑞家的送宫花,各位姑娘奶奶收到宫花的反应。迎春、探春忙收住了棋,都欠身道谢,命丫鬟们收了。惜春:“我这里正和智能说明儿剃了头做姑子去,若剃了头,可把这花戴在哪里?”命丫鬟收了。凤姐处,平儿打开匣子拿了四枝,后又拿出两支叫送往小蓉大奶奶处去。黛玉:“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2、为什么黛玉对周瑞家的送来的宫花不屑一顾,还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不是对宫花本身不屑一顾,而是对周瑞家的看碟子下菜的不礼貌行为的反击。同时是黛玉自尊心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反映。黛玉当时还是贾府的客人,按理(不管是待客之道还是公府大家的规矩)应该先客后主,先把宫花送给黛玉,再分送贾府三姊妹。而周瑞贪图省事,先送路近的,黛玉离得最远,最后送,是说明她对黛玉不恭。如果是一个普通老嬷嬷,肯定不敢不按规矩顺序送,但周瑞家的自恃是王夫人陪房,地位高,懒得多走,宁愿“失礼”于黛玉。也是看中黛玉一投靠的小丫头,能奈她何?这就是人情冷暖的势利眼。黛玉当然不甘心被藐视,为了自己的尊严的,不惜对周瑞家的冷嘲热讽。)3、薛宝钗的“冷香丸” 薛宝钗是个青春少女,“小小年纪儿却作下了病根”(淮按:周瑞家的语)。据她自己说,曾请过一个和尚看病,说她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给她一个海上仙方。又给了一包异香异气的末药作引子。方子十分繁琐:要春天的白牡丹、夏天的白荷花、秋天的白芙蓉、冬天的白梅花四种花的花蕊各十二两,于次年春分之日晒干,和末药一齐研好;又要雨水之日的天落水、白露之日的露水、霜降之日的霜、小雪之日的雪各十二钱,把这四种水调匀了,团成龙眼大小的丸子,盛在旧瓷坛里,埋在花根底下。发病的时候吃一丸,用一钱二分黄柏煎汤送服。单是配这一丸药,就要三年之久。还要雨水有雨、白露有露、霜降有霜、小雪有雪。4、焦大骂街:焦大不满派他送秦钟回家,便仗着酒醉,当着凤姐和宁府诸人的面把贾府上下痛骂一遍,尤其是骂贾珍等人,说他们“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回,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结果焦大被捆起来塞了一嘴的土和马粪。王熙凤则让宁府的人把焦大远远打发掉。第八回1、金玉良缘:探微恙互看金玉(比通灵) “金”主要是指薛宝钗所佩戴的癞头和尚送的金锁,“玉”则是贾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宝玉从娘胎里带来的通灵宝玉上刻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宝钗金锁上刻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刚好组成一幅对联,象征他们的婚姻。2、探微恙互看金玉 宝钗生病,宝玉到前去看望。宝钗要看宝玉之玉,只见正面写着通灵宝玉,下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莺儿说玉上的八个字与宝钗锁上八个字正好一对儿,宝玉也要看宝钗的金锁。上面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莺儿觉得这几字和宝玉的像是一对。黛玉来了,见宝玉、宝钗在一起,心下不悦。雪雁给黛玉送手炉,黛玉趁机奚落宝、钗。3、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宝钗生病,宝玉来看望。黛玉也来看望,看见宝玉独自一人来到,黛玉便吃醋了,笑道:“ 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后来宝玉要喝冷酒,却被宝钗劝住,黛玉看着更不是滋味,刚巧雪雁来送热炉,黛玉就借机调侃宝玉,说宝玉只听宝钗的劝。这些情不自禁地表露出微微的妒忌。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概述:宝玉准备入塾,袭人为他收拾妥当,劝他念书,不然就潦倒一辈子了。宝玉向家中长辈辞行,贾政训斥李贵,叮咛让宝玉不要念诗经古文,讲明背熟四书。之后,又独去向黛玉作辞,不辞宝钗。宝玉提出不和秦钟论叔侄,而称兄弟。上学期间,宝玉与秦钟形影不离,引发不少风言风语。秦钟又因与“香怜”交好而引发贾家远亲金荣(贾璜之妻的侄儿)争风吃醋,金荣取笑,适逢代儒外出,秦、香向其孙儿贾瑞告状。贾瑞偏袒金荣,处理不公,引发学堂内的一场大混战,贾蔷激茗烟闹事,李贵息事,最后以金荣被迫磕头道歉而告一段落。第11、 十二回1、秦可卿病重,熙凤和宝玉前去探望,宝玉为什么哭了?宝玉和熙凤来到秦可卿房中,看见可卿屋里挂着一幅海堂春睡图和“嫩寒锁梦因春冷,芳乞笼人是酒香”的对联时,想到自己在这个房间里睡晌觉梦到“太虚幻境”的事,后又听到秦氏说了一些“未必熬到过年的话”等来,一时如万箭攒心,那眼泪不知不觉流下泪来。2、“见熙凤贾瑞起淫心”请简要描述这一情节。 宁府上下为贾敬贺寿,王夫人、邢夫人、凤姐、宝玉前去祝贺。凤姐正自看园中的景致,一步步行来赞赏,猛然从假山石后走过来一个人,向前对凤姐说道“也合该我与嫂子有缘,我方才偷出了席,在这个清净地方略散了一散,不想就遇见嫂子也从这里来,这不是有缘么”,一面说着一面拿眼睛不住地觑着凤姐儿,又接着说“要到嫂子家里去请安,怕嫂子年轻,不肯见人”等,在走的时候又一面走一面回头看。凤姐儿故意的把脚步放迟了些儿,见他去远了,心里暗忖道:“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那里有这样禽兽的人呢。他如果如此,几时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平儿骂贾瑞癞蛤蟆想天鹅肉吃,没人伦的混账东西。3、毒设相思局: 王熙凤看出贾瑞意欲对她图谋不轨,熙凤假装会意,约贾瑞晚上到西边穿堂,再把东边门锁上,腊月天寒,白冻一晚而归。代儒惩罚贾瑞跪在院内读文章,打了三四十大板,不许吃饭。但贾瑞邪心未改,第二次凤姐又约他到房后小过道里头的空屋子,被贾蓉、贾蔷捉弄,并写下字据,又浇了他一身的尿粪。回来就病了,贾瑞不听跛道人之言,正照风月宝鉴,一命鸣呼。第十三回主要内容:主要内容:秦氏病夭,给凤姐托梦。凤姐听秦氏死吓了一身冷汗;宝玉心中似戳了一刀。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奢华办丧事,秦氏丫环瑞珠触柱而亡。小丫环宝珠甘为义女。尤氏犯旧疾不出。宝玉向贾珍荐凤姐理家。贾珍拄个拐请凤姐理家。凤姐协理宁国府显才华。1、秦可卿死前为什么只给凤姐托梦,交待贾府后事? 在宁荣二府中,各有一位善于管理家政的少奶奶,这就是秦可卿与王熙凤,“裙钗一、二可齐家”即指她们。秦可卿才貌双全,“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秦可卿临终,托梦给凤姐,嘱托贾家后事,并说:“非告婶婶,别人未必中用。”这实际上是“一语贬尽贾家一族空顶冠束带者”。而“从小杀伐决断惯了的”“脂粉队里的英雄”王熙凤也终不能改变贾府颓败的命运。2、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是贾府从兴荣到衰败的一个预兆。请简要概括秦可卿临死前对王熙凤托梦的内容。 嘱咐王熙凤“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劝告他们收敛行事;在祖坟附近多买田地,祭祀的钱就从这里出,为自家找好后路;设家塾在祖坟附近,让族里以后就算败落了也有依靠。3、梦中秦氏临别赠言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说明 秦可卿死时,王熙凤梦见她前来告别,劝凤姐为将来贾府不可避免的衰败早作打算,临别时,又赠凤姐这两句话,预示“盛筵必散”。 “三春”句表面上说春光逝去后,众花都要落尽,实际上是预言后事,说待到元春、迎春、探春死去和远嫁,大观园姊妺们也都要死的死,散的散了。 “各自”句各自都得寻找各自的归宿,也就是“飞鸟各投林”的意思。第十四回1、贾珍操办丧事 儿媳秦可卿死了(秦氏的丫鬟瑞珠,也触柱而亡)。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商议尽其所有料理丧事,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请一百零八众僧人、九十九位全真道士超度鬼魂,贾珍恣意奢华,选最贵的棺材,花一千两银子为贾蓉捐个五品龙禁尉的票,灵前用物按五品职例呈设,尤氏犯了旧疾,不能料理事务,贾珍怕亏了礼数,被人笑话,宝玉推荐凤姐来料理丧事。2、协理宁国府: 宁国府长孙贾蓉之妻秦可卿死后,宁府家长贾珍过于悲痛且忙于迎送前来吊唁的官客,贾珍之妻尤氏正在病中,二人无力操持家务,致使府内秩序混乱。此时贾珍认识到必得有一强人出面主持宁府局势。宝玉看出了其兄贾珍的心事,保荐凤姐协理宁国府。凤姐上任后,凭借敏锐干练,很快看出宁国府的诸种弊端,马上有针对性地一一加以整治,召集训话,分班负责,杀伐决断,令行禁止。此后,众人兢兢业业,不敢偷懒。3、王熙凤精明能干,要强逞能。红楼梦中许多地方表现了她的治家才能。尤其是第十三回、十四回“协理宁国府”,更是突出表现了她的才干魄力、威重令行。请简述具体措施。 她先摆出存在问题,分析弊端造成的原因,总结五条: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事无专职,临时推诿;需用过费,滥支冒领;任无大小,苦乐不均;家人豪纵,不服管束。然后不辞辛苦,以身作则,严格制度,奖勤罚懒,不讲情面,威重令行,立见成效。第十五回1、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简述凤姐或“贪”或“狠”的一个故事情节。 )(王熙凤既是贾府的管家,又是贾府的蛀虫。若用“欲壑难填”一词来形容她的贪财好利,亦不为过。)(“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瞧瞧我忙的,那一处少了我。既应了你,自然快快的了结。”(红楼梦第十五回)以上是王熙风答应净虚老尼的话,请简述她所答应之事的来龙去脉。)王熙凤为秦可卿送葬夜宿铁槛寺旁的馒头庵,庵里老尼告诉她: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看中张财主的女儿金哥,但金哥已许配给一个守备的儿子,两家相争,打起了官司。老尼求凤姐摆平此事,凤姐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