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docx_第1页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docx_第2页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docx_第3页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docx_第4页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姓名王新宇课堂教学实录名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选择此课例的理由。从文章角度看:这篇课文是一篇值得研究的文章,是一篇有一定深度的课文,文章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知识点,需要教师讲解。这篇课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文章的题材还是比较贴近学生的。并且,文章的结构十分清晰,围绕着两件事情,突出一个人物的品质。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怎样写人物,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其思维的困惑点,有其思维的提升点。二、课堂教学特色。 轻轻松松的课堂,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学习。感受思辨的乐趣,得到思维的提升。在朗读中表达感受,在朗读中激发情感,在朗读中感悟人物。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2. 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3.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二、教学目标确定的理由:(一)教材分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选自四年级上册第25课。是肖复兴在叶圣陶先生去世四年后,写的一篇回忆叶老的文章,在选入教材时有改动。课文中,作者记述了叶老帮“我”修改作文,邀“我”去他家做客这两件事情。通过这两件事的描写,突出了叶圣陶老先生做事情的认真,待人的平和,对青少年的关心,是一位作品和人品俱佳的人。 纵观全文,详写了叶老先生帮我修改作文这件事情。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抓住具体事件,写出了自己的感受,突出叶老的品质。略写了“我”去叶老家做客这件事情。作者主要抓住了感受,突出叶老这个人物。 这篇课文作者还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三次提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把自己的感受通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表达出来,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使得文章具有了文学美。并且,使得作者的感受有了外在的表现。第一处写爬山虎,表达了“我”兴奋、激动、紧张的心情。第二处写爬山虎,表达了“我”对叶老先生的敬佩之情,表达了我受到了叶老的鼓励后充满了自信,充满了斗志,准备做出一番事业的心情。叶圣陶先生就像那爬山虎看上去平凡,然而却又是那么的伟大,那么的厚重。第三处写爬山虎,表达了“我”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之情,敬仰之情。文章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二)课前调研与学情实证分析1学生预习,课前质疑学生质疑对学生质疑的分析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叶老先生,为什么叫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个问题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问题,是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学生没有了解“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之后,引导学生辨析这个题目的含义。 2)为什么,我们才见面进行交谈,“我”就觉得“我仿佛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课文中只是写出了“我”和叶老见面后,“我”的感受,没有写当时叶老和“我”到底聊了什么?怎么聊的?因此,需要给学生补充资料。3)为什么说: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这个问题出现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两句话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整体评价。二是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对我的影响。第一层含义的理解放在讲完两件事之后,请学生再次整体感知人物的时候解决。第二层含义的理解,一方面借助课文中的信息,一方面教师补充资料解决。4)为什么说“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这个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借景抒情”写法的时候,加以解决。学生没有读出、读懂的信息:作者在叙述到叶老家做客这件事情的时候,两次具体写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什么描写爬山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学生没有关注到。也就是说:学生更多地关注了文章的内容,没有关注文章的写法借景抒情,没有了解作者把情感寄托于爬山虎的用意。3教学策略1) 整合课文的内容,抓住事件,理解感受,感悟人物。2) 深入品读时,要抓住教学契机,将上述问题顺势抛出,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探讨。3) 适时补充课外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学的基本过程及设计思路。(一) 回忆事件,理思路。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是作者肖复兴,在叶老先生去世四年的时候,为了纪念叶先生而写的回忆文章。2.回忆事件。请你打开语文书,浏览全文,回忆课文讲了我和叶圣陶老先生之间的什么事情?3.梳理思路。预设:帮我改文;邀我做客【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二) 帮我改文,明作品。(重点教学部分)1. 师引问:当我看到叶老先生为我修改的作文后,我的感受是什么?(用书中的话回答)2. 生回答: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3. 师引问: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近叶老先生,看看他对我作文的修改,从哪些地方能够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4. 请学生找到叶先生批改作文相关的语句,画横线,把感受写在旁边。5. 学生发言。*体会叶先生的认真。(1) 第三自然段:抓住“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体会修改得多,细。 抓住“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体会修改得多,细。(2) 朗读指导。(3) 过渡:还从哪里感受到叶先生修改作文的细致?(4) 学生发言: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师引问:这样改作者说准确了,你认为呢?(引导:“一张”一般形容什么?“一幅”一般形容什么?)师归纳:这是对题目的修改。一个字都不放过。师引导:还有哪里写到了叶老先生的认真?预设: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学生:叶老先生删掉多余的字,修改用得不够准确的词语。学生:叶老先生从题目到内容,从一个字的修改到一句话的调整都用心修改。(5) 引:作者只举了两个小例子,而像这样的修改,在作者1500字的作文中,有上百处之多。(出示PPT课后的链接)在这上百处的修改中,叶先生从题目到内容,从字、词到句、篇,包括标点。十分认真地帮助“我”改、删、增、调。(6) 生再读第三自然段: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都是红色的圈、钩或者直线、曲线。【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紧扣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抓词、抓句,练习批注,体会“我”的感受,从而自身也体会到叶圣陶先生对作品的认真态度。这部分的教学,还力图潜移默化地渗透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先生给“我”带来的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的感觉。(1)教师引问:这种温暖的感受,如春风拂面的感受还能从哪里感受到?(2)学生发言:预设:第五自然段中,叶老先生指出了我的作文有真情实感,我受到了鼓舞,心中暖暖的。叶老先生不仅指出我作文中问题,还提出我作文的优点,给予了我信心,我读后有春风拂面的感受,十分舒服。(3)资料补充。 1963年,叶老先生69岁。当时是教育部的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他的工作可忙了,可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一篇地修改作文。(4)教师引问:看了资料后你有什么更深刻的感受吗?预设:叶老先生对少年很关心,让我们很感动,很温暖。很敬佩叶老先生。【设计意图:学生对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认真是很好理解的,但是对叶圣陶先生的平和、给“我”带来的温暖,如春风拂面的感觉理解不够到位,因此这部分除了抓住文中的内容,还适当的加入了课外资料补充学生对叶圣陶先生的认识。】6. 师整合第一件事中叶老的做法和我的感受,突出叶老的品质。师配乐导读:师:灯光下,69岁的叶老先生,一篇一篇地评改我们的获奖作文,当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生: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都是红色的圈、钩或者直线、曲线。师:他不仅帮我修改作文,还给予我鼓励的话语。生: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师:我虽然没有见到叶老先生,但我强烈地感受到了,感受到了他的生: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三)邀我做客,感人品。1.师:还没有见面叶老先生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好的感受,让我知道了叶老先生对作品是这样的认真。当我应邀去他家做客后,我的感受是什么呢?2.学生发言。预设:(1)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2)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得老朋友。(3)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3资料补充,创设情景,请学生分角色读。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或指南之类。 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 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期望。 那时候,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他笑着点点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 4.教师引问:你眼前浮现了一个怎样的叶圣陶?(亲切的、和蔼的、慈祥的老人)5.引导:这样的一位老人,他的话语,他的举动,怎能不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呢。6.生再读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得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设计意图:文章中对于对话的描写很少,因此,学生对于“我”的感受不能够理解,所以,我在这部分教学中加入了资料的补充,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叶圣陶先生的平易近人。】7. 师:这次和叶老先生的亲密接触,使我对他的认识更加深刻了。文中的第十自然段进一步写出了我的感受。8. 学习课文的第十自然段。(1)引生回忆课前的质疑,讨论以下问题:重点理解:“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理解“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借助资料理解叶老先生对我的影响: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小时候,捏着可怜巴巴的一角七分钱,踮着脚尖从家门口对面的邮局里买来一本少年文艺时,我开始迷上文学。我渐渐沉浸在我国现代文学之中。鲁迅、冰心、叶圣陶、许地山一位位相继闯入我的心中。他们的作品令我爱不释手。冥冥幻想里,我像今天青少年朋友一样,想入非非地想像着他们的模样、为人及性格。但是,我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结识他们当中的一位,并且能够聆听他的教诲。 二十余年弹指飞去,当他白发如银时,我竟如他一样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他起的作用举足轻重。他就是叶圣陶先生。【设计意图:再次引用资料,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叶圣陶先生对“我”的影响,深化对“这个夏天意义非凡”的理解。】 (四)借景抒情,悟写法。1.学到这里,我们再次回望课文,课文中除了记述了我和叶老先生之间的两件事情,写出了我的感受,还三次描写了叶老先生家那一墙的爬山虎。请你从文中找到画下来。2.引导学生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1)师引导:当得知叶圣陶先生要见“我”之后,我的心情是那么的( )预设:兴奋、忐忑、激动。(2)师引导:带着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忐忑走进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我”看到了满墙的爬山虎。(3)学生读:我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4)师导读,引导学生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师:绿葱葱的爬山虎包裹下的小院是那么的幽静,是夏日里难得的居所。走进这个小院,我的心一下子平静了许多生: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师:我期盼着和叶圣陶先生的会面,那颗激动地心都要跳出来了。生: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师:此时的爬山虎表达了“我”的心、“我”的情。这种写法叫做“借景抒情”的写法。3学生自己体会“借景抒情”的手法。(1)我和叶圣陶先生亲切地交谈,我的心被融化了,我有了目标,此时,我隔窗又望爬山虎,我又把自己怎样的感受通过爬山虎表达出来了呢?A学生齐读“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B学生发言。叶老先生就像那绿绿的爬山虎,平凡中见伟大。他是那么的平易近人,是那么的关心青少年,我的心中充满了对叶老先生的敬佩之情。有了方向,心中充满了斗志,充满了希望。4齐读: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5.引导学生思考:你明白题目为什么叫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了吗?预设:看到绿绿的爬山虎就想起了叶圣陶先生;叶圣陶先生就如同那爬山虎一样的平凡,但又是那么的不平凡。让我永远忘不掉他。【设计意图:“借景抒情”的写法是学生头一次在课文中接触,因此,教师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用导读的形式,和学生共同感受“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告诉学生什么叫做“借景抒情”。之后,请学生自己体会景中所蕴含的情,并用朗读来表达。】(五)板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