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五首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引导学生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查找作者的简介和每首诗的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诗歌,结合思考探究自主探究诗歌。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我国古代的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透出了我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炽烈的情感和杰出的智慧,它使我国的文学殿堂翰墨飘香。今天,我们将欣赏五首古诗,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让我们走近诗人,体会他们的感情吧。 21世纪*教育网二、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方法。三、课堂活动过程学习登幽州台歌活动一:激发兴趣,导入古诗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登幽州台歌。活动二: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2、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活动三: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的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1、读准下面字音。怆然(chung) 涕下(t)2.读出韵味和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前:过去。 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译文:(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原诗: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活动四:知人论世,体会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自己就是才华横溢的陈子昂,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心中是怎样想的呢?1、你能不能把登台的这个情景详细的描述出来呢?示例:夜已深了吧?迷雾阻挡着我的前路,荆棘撕破我单薄的衣服。我独自一人登上这高台,借着微微的月光眺望远方。此时此刻,我忽然感觉自己迷失了方向,我不知身在何处,身后无人跟随,前方也没人引路。难道我错了吗?难道上天是公平的吗?遥望历史,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已经远去,后世也许会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然而我却无缘相见。我感到无比的悲伤,仿佛有巨大的石块压在我的胸口,使我透不过气,那种感觉强烈地压抑着我的本就孤独的心。自古以来,成大事者,总是孤独的。只是谁又知道我的心酸楚,谁又懂得我内心的痛苦?面对这茫茫的天宇和原野,我感觉自己是多么反渺小,沧海一粟而已,人生只有几十年罢了。我忍不住仰天长叹!我的悲伤已充满肺腑,无法抑制。人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说,只是未到伤心时。在这清冷的夜晚,在这幽静的幽州台上,我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2、你能否理解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呢?点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活动五: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情感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点拨:前两句诗是从时间角度(前、后)写的。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点拨:后两句诗是从空间角度(天、地)写的。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3、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点拨: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点拨: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总结:这首诗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学习望岳活动一:激发兴趣,导入古诗同学们,五岳之首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墨客被泰山所吸引,纷至沓来欣赏,留下了许多诗文名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望岳,了解杜甫看到泰山后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活动二: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传世。2、文题解说“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3、创作背景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的人们普遍具有较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万里封侯是当时文人普遍的人生目标。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活动三: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的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1、读准下面字音。岱宗(di)青未了(lio)决眦(z)2.读出韵味和节奏。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认为认为在朗读这首诗时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情感来读?点拨:用喜爱赞叹的语气朗读。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割:分。 昏晓:黄昏和早晨。 “曾”,通假字,同“层”。决眦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会当:终当,终要。凌:登上。 小: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原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原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译文: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原诗: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译文: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原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文: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活动四:知人论世,体会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想象自己就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杜甫,年轻的你豪气冲天,登上泰山后你心中是怎样想的呢?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诗人登上泰山时的心境呢?点拨:杜甫登上泰山后,发现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心潮澎湃,心胸开阔了,禁不住热情地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活动五:理解泰山形象,探究作者情感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1、望岳围绕“望”字写的,但望的角度不同,望到的景象也不同,你能分析出来吗?点拨:(1) 远望: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2) 近望: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3) 细望: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点拨:地域之广阔 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 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 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点拨: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4、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字用的巧妙,请你结合诗句分析一下。点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大自然把天地之间所有神奇与秀丽全都聚集在这座高山之上,高耸的山峰入云蔽日,乃至山南山北在明暗上竟有早晚之别。“钟”即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使之富有情感。“割”即划分之意,“割”字用得很奇妙,不但把阴阳这一自然现象拟人化,神奇之妙蕴含其中,而且表现出昏晓界限的分明,从而突出了山之高大。5、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做赏析?点拨: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21教育网总结:这首诗中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献身精神。学习登飞来峰活动一:激发兴趣,导入古诗同学们,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抒怀,刚才我们欣赏了望岳,了解到杜甫登上巍峨的泰山,表达了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现在,我们欣赏一下北宋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的一首诗登飞来峰,探究一下他登上高山以后,会有怎样的情怀呢?活动二: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名列“唐宋八大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2、文题解说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3、创作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活动三: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的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1、读准下面字音。千寻塔(xn) 自缘(yun)2.读出韵味和节奏。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一说为七尺),形容高耸。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缘:因为。 眼:视线。塔:铁塔。 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最高层:最高处,有两层含义。一指千寻塔的最高层,二指政治的最高层。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原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译文: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原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不怕浮云层层遮住视野,都(只)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广。活动四:知人论世,体会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联系王安石的生平及其时代,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年轻气盛,抱负不凡的文学家王安石,当你登上飞来峰时,心境是怎样的?王安石的主要生平: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来源:21世纪教育网】点拨:此时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本诗作者通过对自己亲身登临千寻塔远望,一览无余的视角直接描写,来抒发他心中兴奋愉悦的心情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活动五: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情感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点拨: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飞来峰上千寻塔,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表达登高望远的感受:站得高看得远。2、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出示: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积极推行新法,抑官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
-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考题及答案
- 第一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过关检测试卷(含答案)2025-2026学年浙教版2024 数学八年级上册
- 资金垫付合同范本
- 源画摄影合同范本
- 租赁厂房抵押合同范本
- 工地搬迁运输合同范本
- 关于买房定金合同范本
- 建筑股东合作合同范本
- 国企劳务聘用合同范本
- KET教学课件新版
- 头位难产识别和处理
- (完整版)文献调研报告模板
- CS4000高级过程控制实验装置设备操作说明书
- 《透视灵魂看人生》-曾仕强
- 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 企业安全标准化班组建设PPT课件
- 超长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分析
- 金沙县网约车从业资格考试模拟试卷
- T∕ACSC 01-2022 辅助生殖医学中心建设标准(高清最新版)
- 中医内科学专业高级职称考试大纲―正高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