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纲辨证歌诀表证歌病在表时须记得,发热恶寒鼻子塞,头痛身痛脉来浮,舌苔薄白咽痒咳.里证歌外感里证辨周详,高热烦躁语谵狂,腹痛便秘小便赤,面红脉数舌苔黄.寒证歌寒时唇面白茫茫,恶寒喜热不思汤,肢冷踡卧痰涕薄,小便清长大便溏.热证歌热证面赤且通红,唇燥舌干便不通,口渴喜凉脉象数,心胸烦闷热烘烘.阳气虚歌面色苍黄阳气虚,精神萎顿汗多时,懒言气短唇舌淡,肢厥形寒脉细迟.阴血虚歌眩晕形瘦五心烦,盗汗颧红口燥干,肢麻挛急舌苔少,阴血亏虚仔细看.实证歌邪盛形强多实证,气粗息涌痰涎盛,胀痛拒按身如焚,二便不通神不静,痰瘀食积水邪停,脓肿食滞也相应.论六经与八纲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后世注家因有六经之辨只限于伤寒的说法。其实六经即来自于八纲,乃万病的总纲,为便于说明,以下先从八纲谈起。一、八纲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表、里之中还应有半表半里,按数来论本应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涵有半表半里在内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之为八纲,今依次说明于下。表、里和半表半里:是病情反应的病危。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表证;里,是人体的极里,即由食管、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里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里、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人体诸脏器所在之地,则谓为半表半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需要说明的是,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应,即是说,不论什么病,就其病位反应来说,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亦有时其中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不出三者之外。这里必须强调:这里所说的病位,是指病邪反应的病位,不要误认为是病变所在的部位。就是说,即使是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体表,即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同理,虽病变、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人体里位,即称之为里证,抑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余则同此,不再赘述。阴和阳:指病变的性质。阴即阴性,阳即阳性的意思。人若患了病,正邪相争,未有不影响人体功能的改变,尤其首先是代谢功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如其不及,则患病人体亦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一系列不及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阴证。如其太过,则患病人体亦必有相应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一系列太过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阳症。故疾病虽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为阳,便为阴。寒和热:疾病从症状的性状来分类则有寒热两种,寒即寒性,热即热性的意思。若患病人体反应为寒性的证候者,即称之为寒证;反之,若患病人体反应为热性的证候者,即称之为热证。基于以上阴阳的说明,则寒为不及,当亦阴之属,故寒者必阴;热为太过,亦当阳之属,故热者必阳。不过这里要特别指出,寒热是一具特性的阴阳,故若泛言阴则不一定必寒;若泛言阴则不一定必热。过病有不寒不热者,但绝无不阴不阳者。虚和实:虚指人虚、正气虚。实指病实,邪气实。病还未解而人的精力、正气已有所不支,人体的反应显示出一派虚衰的形象者,即称之为虚证。病势在进而人的精力、正气并亦不虚,人体的反应显示出一派充实的病症者,即称之为实证。基于以上的说明,则虚实当和寒热一样,同是一种具有特性的阴阳。不过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寒热有常者,即如上述,寒者必阴,热者必阳,在任何情况下永无变异之谓。但虚实则不然,当其与寒热交错出现时,则反其阴阳,故为无常。即如虚而寒者,当然为阴,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实而热者,当然为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以是则所谓阳证,可有或热、或实、或亦热亦实、或不热不实、或热而虚者;则所谓阴证,可有或寒、或虚、或亦寒亦虚、或不寒不虚、或寒而实者。二、六经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的三阳,和少阴、太阴、厥阴的三阴而言,伤寒论虽称之为病,其实即是证,而且是来自于八纲。兹先就其相互关系述之于下。基于以上八纲的说明,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三者,均属病位的反应。则所谓阴、阳、寒、热、虚、实六者,均属病情的反应。临床实践说明,病情必反应于病位,而病位亦必因有病情的反应而反应,故无病情则亦无病位,无病位则亦无病情,以是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都必伴有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为证反应。同理则所谓阴、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时亦必保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为证反应。由于寒、热、虚、实从属于阴阳,故无论表、里或半表半里的病位是,均当有阴阳两类不同的为证反应,这样三乘以二为六,即病见之于证的六种基本类型,亦即所谓六经者是也。其相互关系可如下表所示:六经 八纲 病位 病情 太阳 表 阳 阳明 里 阳 少阳 半表半里 阳 太阴 里 阴 少阴 表 阴 厥阴 半表半里 阴 由上表可以看出,六经的实质即是表、里、半表半里、三阳、三阴的六类证型。可能古人未明其来源真相,或以为与经络有关,或以六经气化说,遂称之为六经。然此确实与经络无关,反复分析仲景全书,贯穿着八纲辨证精神,对此当已有所认识,但仍沿用六经以名篇,又未免美中不足。六经辨证实即八纲辨证,六经名称本来可废,不过本文是通过仲景书的阐明,为便于读者对照研究,因并存之。如以上所述,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具抽象,而六经乃有定型,因此伤寒论于各篇均有概括的提纲,今照录原文,并略加注释如下: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本条是太阳病提纲,太阳病,即表阳证,它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的证候为特征的,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见有以上一系列的证候者,即可确定为太阳病,便不会错误。按:这里应当注意到,太阳病的提纲是以临床证候为依据,不是以经络走向、分布为据,更与肺主表无关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本条是阳明病提纲,阳明病,即里阳证。胃家实,指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按之硬满而有抵抗和压痛的意思。胃家实为阳明病的特征,故凡病胃家实者,即可判明为阳明病。按:阳明病也是以证候为提纲,不是以经络为准绳。更突出的是,提纲强调胃家实,而脏腑经络的阳明病要包括胃家虚、胃家寒等。而在伤寒论全书中胃虚、胃寒不属阳明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本条是少阳病提纲,少阳病,即半表半里的阳证,它是以口苦、咽干、目眩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明确辨证为少阳病。按:口苦、咽干、目眩,是肝胆疾病的部分症状,但作为半表半里阳证,它有广泛的概括意义,咽炎、肺炎、胃肠以、心脑疾病等急慢性病常出现此类证候。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本条是太阴病提纲,太阴病,即里阴证。它是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明确辨证为太阴病。此腹满为虚满,与阳明胃家实实满有显著区别,若误为实满而下之,则必致胸下结硬之变。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本条是少阴病提纲,少阴病,即表阴证。这是对照太阴病说的,意思是说,若在表的证似是太阴病(有头痛、恶寒等)而见脉微细,并其人但欲寐者,即可明确判定为少阴病。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本条是厥阴病提纲,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它是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明确判定为厥阴病。半表半里证不可下,尤其阴证更不可下,若不慎而误下之,则必致下利不止之祸。三、六经八纲辨证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六经八纲辨证的顺序:关于六经八纲,已略述如前,兹再顺便谈一谈有关其辨证的顺序问题。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虽为辨证的基础,但辨证宜从六经始,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就是这个道里。六经既辨,则表里别而阴阳判,然后再进行寒热虚实分析,以明确阴阳的实情。至此,六经八纲则俱无隐情了。表里相传和阴阳转变: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病常自表传入于里,或半表半里,或自半表半里传入于里,或自表传入于半表半里而再传入于里。凡此种种,均谓表里相传。病本是阳证,而后转变为阴证,或病本是阴证,而后转变为阳证,此即谓阴阳转变。并病和合病:病当表里相传时,若前证未罢而后证即见,有似前证并于后证而发病,故为并病。如太阳、阳明并病,少阳、阳明并病等均属之。若不因病传,于初发病时,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有似合在一起而发病,故为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三阳合病等均属之。4、治则简介所谓治则,即通过六经八纲辨证确立的施治准则,今分述如下。太阳病:由于证在表,宜发汗,不可吐下,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均属太阳病的发汗法剂。少阴病:此与太阳病虽均属表证而宜汗解,但发汗必须配伍附子、细辛等温性亢奋药,如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均属少阴病发汗法剂。阳明病:热结于里而胃家实者,宜下之;但热而不实者,宜清热。下剂如承气汤,清热如白虎汤。若胸中实者,则宜吐,不可下,吐剂如瓜蒂散。太阴病:里虚且寒,只宜温补,汗、下、吐均当禁用。如理中汤、四逆汤等,均属太阴病的温补法剂。少阳病:半表半里证,法宜和解,汗、吐、下均非所宜。如柴胡剂、黄芩汤等,均属少阳病的解热和剂。厥阴病:此虽亦属半表半里证宜和解,但须知和之以温性强壮药。如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等均属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者,谓寒证治宜温热药以驱其寒,如以干姜、附子、乌头等配剂,均属温热驱寒药。热者寒之者,谓热证,治宜寒凉药以除其热,如以栀子、黄芩、黄连、石膏等之配剂,均属寒凉除热药。虚者补之,实者攻之:虚者补之者,谓虚证,宜用强壮药以补其不足,汗、吐、下等法均当严禁,如炙甘草汤、建中汤、肾气丸等均属补虚剂。实者攻之者,谓实证宜以汗、吐、中医五脏辨证及组方遣药中医特效祖传秘方五脏辨证(和八纲辨证配合)是中医最常用的辨证方法。它是根据中医脏腑有病时所表现的证候来加以分析和归纳的。中医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除三焦外,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名称是相同的,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的意义,却不尽相同。目前中医的五脏辨证学说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且确是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价值。一、心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神明情志(相当于大脑皮质的功能)内经说:“心者,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忧愁思虑则伤心。”“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2心主血脉(相当于部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内经说:“诸血皆属于心。”“心者,其充在血。”3心开窍子舌,其华在面内经说:“心主舌。”“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者,其华在面。”4汗为心液内经说:“心为汗。”“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从上述心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所讲的心,基本包括了西医讲的心脏和部分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变。心病证治1心阳(气)虚弱证症状 以心悸,气短,自汗为主证。兼见面色苍白,喜出长气,舌胖嫩为心气虚;兼见心区憋闷,心痛为心阳虚;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心阳虚脱。心神经官能症,及某些器质性心脏病可见心气衰竭虚证。周围循环衰竭等可见于心阳虚脱证。病机 本证多因久病体虚,或精神刺激等,损伤心气,心阳。治法 温补心阳,益气通脉。方药 参附汤加味。心气虚的,可用四君子汤加枣仁、远志、五味子以养心安神。心阳虚的可用瓜蒌薤白桂枝汤以通心阳,可加蒲黄、五灵脂、丹参以活血。脉结或代的一般用炙甘草汤加减。舌淡苔白润或腻,脉结,是心阳为痰浊阻滞,宜用温胆汤加党参以除痰通阳。2心血(阴)不足证症状 以心悸心烦为主证。或有易惊、失眠、健忘。若兼见低热,盗汗,口干,舌尖红,舌苔薄白或无苔为心阴虚。若兼见眩晕,面色苍白,口淡,舌淡嫩,脉细弱为心血虚。某些器质性心脏病,贫血,神经官能症等可见此证。病机 外邪入侵传里,或精神刺激,耗伤心血、心阴,或由于其他出血疾患,导致心血不足。治法 滋阴养血,宁心安神。方药 用补心丹加减。心悸眩晕等心血虚证,可用四物汤加阿胶、柏仁、炙甘草治疗。若心动过速而见舌红无苔,脉细数等心阴虚证,可用生脉散。3痰蒙神明证症状 以神志痴呆,意识朦胧,苔白腻,脉滑为主证。或有呕吐痰涎,或昏迷不醒,喉有痰声,舌强不语。若兼痰热,则舌红苔黄,脉滑而数。癔病,精神分裂症可见此证。病机 因精神刺激,气机不舒,或因气郁化火,煎炼津液为痰,痰火交炽,以致蒙蔽神明,狂躁妄动。治法 化痰开窍。方药 用导痰汤加减。痰迷心窍而昏迷不醒的,用温开法(苏合香丸);属于痰迷心窍而舌红苔黄脉滑数的,用凉开法(至宝丹、牛黄丸)。4痰火扰心证症状 以神志错乱,狂躁妄动,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主证。或胡言乱语,时歌时哭,甚至打人骂人。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性精神病,癔病等可见此证。病机 多由情志不舒畅,抑郁不遂,五志化火,痰热内扰,甚则上蒙心包,则神不守舍。治法 清火化痰。方药 用礞石滚痰丸或清气化痰丸。5心血瘀阻证症状 以心悸,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或闷痛,舌暗红或舌边有瘀斑,脉涩为主证。或胸痛不安,指甲青紫,汗出,四肢冷,苔少而润。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心力衰竭等可见此证。病机 因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结,气滞则血行不畅;或因久病,心气不足,无力运行血液,均能引起心血瘀滞,脉络阻塞。治法 活血通络行瘀。方药 用血府逐瘀汤加减。6心火炽盛证症状 以口舌反复生疮,心烦口渴,小便黄短,舌尖红,脉数为主证;或有小便淋沥刺痛,尿血,苔黄或白。神经官能症,心脏病及舌炎,膀胱湿热,月经不调等可见此证。病机 因精神刺激,气机不舒,郁而化火;或平时喜食肥腻食品及有烟酒嗜好,久而化热生火,以致火热内扰心脏,心神不安。治法 降火泄阴。方药 用导赤散。若兼便秘,消化不良等加大黄、山楂、谷芽、麦芽等消导药;若精神紧张,失眠,脉细数加麦冬、枣仁、鸡蛋黄等养阴药;若与月经有关而脉弦,加柴胡、白芍等疏肝养肝药。心病兼证1心配小肠内经说:“心合小肠。”“小肠者,化物出焉。”“心移热于小肠。”诸病源候论)说:“心主血,与小肠合。若心家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小肠之病,多因饮食失节,损伤脾胃下传而引起,其病理表现为清浊不分,转输障碍,证见小便不利,大便泄泻,临床上可分为虚寒,实热,气痛三证。小肠虚寒证症状 小腹隐隐痛喜按,肠鸣溏泻,小便频数不爽,舌淡苔薄白,脉细而缓。治法 温通小肠。方药 用吴茱萸散之类。小肠实热证症状 心烦口疮,咽痛耳聋,小便赤涩,或茎中痛,脐腹作胀,矢气后稍快,脉滑数,舌质红苔黄。治法 清利实热。方药 用导赤散或凉膈散之类。小肠气痛证症状1 小腹急痛,连及腰背,下控睾丸,苔白,脉沉弦或弦滑。治法 行气散结。方药 用天台乌药散。二、肝肝的生理功能1肝主谋虑疏泄(相当于情绪活动时,对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内经说:“肝者谋虑出焉。”“肝主疏泄。”“肝藏血,血舍魂。”“肝在志为怒。”“悲怒气逆则伤肝。”“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相当于内脏感觉在体壁上(胁部)的反映),令人善怒、善恐”2肝主藏血内经“肝藏血,血舍魂。”“饮食人胃,散精于肝。”3肝主爪筋(相当于运动神经中枢功能)内经说:“肝生筋。”“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肝者,其华在爪,其主在筋。”4、肝开窍于目内经说:“肝主目。”“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目得血则能视。”从上述肝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讲的肝在分泌和贮藏胆汁方面,与西医的肝胆基本相同。但在精神情志、主筋、藏血等方面,与西医的肝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中医的肝与西医的脑、脊髓、植物神经、心血管、内分泌、生殖等系统有关。肝病证治肝气郁结证症状 以急躁易怒、两胁胀痛、脉弦为主证。或有精神抑郁、头晕、嗳气、胸胁窜痛,食欲不振,口苦或呕吐,腹痛,腹泻,月经不调,舌苔白润。若肝郁日久,引起血瘀,则兼见痞块(肝脾肿大),舌边有瘀点,脉弦或涩。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胆囊炎,神经官能症,肺结核,月经失调等可见此证。病机 因精神刺激,肝气不能疏泄,经脉之气阻滞所致。治法 疏肝理气。方药 用柴胡疏肝汤加减。肝郁及月经不调可用逍遥散加减。兼血瘀可加入治血药。阴虚可选用小柴胡汤,去燥湿药加首乌、女贞子、沙参等养肝药。肝火上炎证症状 以头痛剧烈,眼红而痛,易怒,舌尖边红,脉弦数有力为主证,或有眩晕,耳鸣或聋,睡眠不安,吐血衄血,胁痛,苔黄或厚而干等症。高血压病、狂躁型精神病、中耳炎、上消化道出血、眼部急性炎症可见此证。病机 因气郁化火;或嗜好烟酒,多食肥腻,以致蕴热化火,火盛于上。治法 泻肝泄胆清热。方药 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肝阳上亢肝火盛的,用龙胆泻肝汤去柴胡(因有升发作用)加石决明、牛膝以增强其降火之力。上消化道出血由于肝火盛引起的,可用龙胆草、栀仁、黄芩、大黄、生地、旱莲草、紫珠草、侧柏叶等清肝泻火止血药治疗(凡上部出血忌用升提药)。白血病属于肝火盛而有出血的,用当归芦荟丸。肝阳亢盛证症状 以头痛、眩晕、易怒、脉弦为主证。或有视物不清、胁痛、口苦、舌边红、苔白等症。脑血管意外可见此证。病机 由于素体阴不足,加以脑怒忧思,气郁化热,及嗜好饮酒,多食肥腻,生湿生痰,痰热内蕴,又能耗阴,阴不制阳,肝阳偏亢,升发太过。治法 平肝熄风潜阳。方药 用羚羊钩藤汤。肝阳上亢,可用石决钩藤饮以平肝熄风潜阳;若苔黄脉数是兼热,可加黄芩、莲子心以清热。肝阴不足证症状 以眩晕、头痛绵绵、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弦细或弦数为主证。若有耳鸣耳聋,视蒙夜盲,手脚麻木、震颤,苔少或无苔。慢性肝炎、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及眼部慢性疾患等可见此证。病机 或因湿热久蕴,或因气郁化热消耗肝阴,以致肝阴不足,阴虚而生内热。治法 柔肝养阴(滋,肾养肝)。方药 用杞菊地黄丸加减。晕眩属于肝阴不足的可加龟板(或鳖甲)、牡蛎、玉米须。视蒙夜盲属于肝阴不足的,可加用鳖甲、蝉蜕育阴潜阳。肝胆湿热证症状 以右胁阵发性剧痛、黄疸、尿短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为主证。或有口苦咽干、寒热往来;或恶心呕吐,食少腹胀;或妇女带下黄绿色、质粘、有臭气等。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肝脓疡、宫颈炎、阴道炎可见此证。病机 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或嗜好饮酒,多食肥腻,酝酿而成湿热。治法 清热利胆。方药 用山栀、黄芩、郁金、玄明粉、柴胡、枳壳、虎杖、金钱草等药。若兼大便秘结,可加大黄、枳实。若疼痛较剧,可加木香行气,加蒲黄、灵脂活血止痛。黄疸明显加茵陈、大黄。肝病兼证1肝配胆内经说:“肝合胆。”景岳全书说:“肝气虽强,非胆不决,肝胆互济,勇敢乃成。”肝合胆、互为表里有两种含义:1指功能:肝主谋虑,而胆主决断。2指生理:从经脉循行上,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互为联系,互为影响。胆虚证症状 头晕欲呕,易惊少寐,视物模糊,苔薄滑,脉弦数。治法 养心神,和肝胆。方药 用酸枣仁汤之类。胆实证症状 目眩耳聋,头晕,胸满胁痛,口苦,呕吐苦水,易怒,寐少梦多或往来寒热,苔黄舌红,脉弦数实等。治法 泻肝清热。方药 用龙胆泻肝汤。三、脾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相当于消化系统的消化与吸收功能,以及营养物质和水液的运送)内经说:“脾胃者五味出焉。”“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饮食人胃,游溢精神,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2脾统血内经说:“脾统血。”3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内经说:“脾主口。”“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4脾主肌肉、四肢(营养四肢、肌肉)内经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径,必因脾乃得禀也。”李东垣说:“脾胃俱旺,则饮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5,脾舍意内经说:“脾藏意。”“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愧乱,四肢不举。”孙思邈说:“脾藏者意之舍,意者存忆之志也。”从上述生理和病理看来,中医的脾具有消化和调节体液,管理血行等作用,与西医的脾基本不同。而中医的肠胃和西医的肠胃基本相同。在临床上消化系统的疾患主要应从脾胃来治疗,同时应顾及肾肝(先天与后天关系)。出血疾患和水肿、呼吸道疾病,有时也可以用治脾的方法来治疗。脾病证治脾气虚弱证症状 以倦怠,食欲不振,脘痛喜按,脘闷腹胀,大便稀薄,舌淡嫩或有齿痕为主证。或有面黄,嗳气,吐酸,舌苔白,脉虚等。可出现声低气短,动则气有下坠感,或有胃下垂,肾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症。或出现各种出血症状或发热。或出现脘痛,胁腹胀满,吐酸或肠鸣腹泻,苔白腻,脉弦等肝胃不和症状。慢性肠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小儿营养不良、内脏下垂、脱肛、乳糜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可见此证。病机 因饮食失调,水湿困阻,或过于思虑劳倦,或其他慢性疾患病程较久,损伤脾气,以致形成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营养不足,脾胃气虚。治法 补中益气(升阳补气)。方药 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脾不统血皮肤有紫癜的加当归、熟地、仙鹤草等。脾阳虚弱证症状 以面黄少华,脘腹痛而喜热喜按,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倦怠无力,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尿少浮肿,舌淡,苔白润,脉缓弱为主证。或有胃脘胀痛,口泛清水,久泻久痢,肌肉消瘦等症。慢性肠炎、溃疡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可见此证。病机 多由饮食失调,水湿伤脾;或其他慢性病损伤脾的阳气,以致脾阳虚弱,不能运化饮食,供给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治法 温运中和(温中健脾)。方药 用理中汤加减。寒湿困脾证症状 以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口淡或粘,头重如裹,肢体困倦,舌苔厚腻,脉缓为主证。或有恶心欲吐、喜热饮、懒说懒动或浮肿、泄泻、白带多等症。急、慢性肠胃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可见此证。病机 多因淋雨受寒,多食生冷,水中作业或住处潮湿等,使寒湿之邪内侵于脾。脾阳为湿所困,气机不畅,湿浊阻碍了脾的运化功能。治法 运脾化湿。方药 用胃苓汤。若舌质胖嫩而脉虚,是脾虚湿困,宜健脾去湿,用五苓四君汤。湿热蕴脾证症状 以巩膜及全身发黄,不思饮食,身体倦怠,小便赤黄为主证。或有皮肤发痒,脘胁痞胀,口渴口苦,发热,大便稀薄,舌苔黄腻,脉濡数。急性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胆囊炎等可见此证。病机 外感湿热之邪及饮食不节、脾不运化、湿热酝酿、中焦之气阻滞,湿热内蕴于脾胃,可影响肝胆的疏泄作用。治法 清热利湿。方药 用茵陈蒿汤或茵陈四苓散。虚寒胃痛加佛手、煅瓦楞之类。久泻可加赤石脂、石榴皮之类。久痢可加木香、白芍、当归之类。脾病兼证1脾与胃内经说:“脾合胃。”叶天士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胃宜降宜和,脾宜升宜健。” 脾与胃相为表里,同司运化,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能接受和初步消化饮食物)。脾主运化输布精微(脾能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及运送营养水液等)。互相配合完成后天给养任务。胃为水谷之海。凡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冷热不适,均能影响胃的功能,而发生病变。胃寒证症状 胃脘胀满疼痛,绵绵不止,喜热喜按,泛吐清水,呕吐呃逆,脉迟,苔白滑。治法 温胃散寒。方药 用高良姜汤之类。胃热证症状 口渴思冷饮,消谷善饥,呕吐嘈杂,或食人即吐,口臭,牙龈肿痛、腐烂或出血,脉滑数,舌赤苔黄少津。治法 清胃泄火。方药 用清胃散之类。胃虚证症状 胃脘痞满,饮食不化,时作嗳气,大便不实,脉软弱,苔少。治法 益气建中。方药 用小建中汤之类。胃实证症状 食滞胃脘,脘腹胀满,大便不爽,口臭嗳腐,或呕吐,脉滑,苔薄黄。治法 消导化滞。方药 用保和丸之类。四、肺肺的生理功能1、肺主治节(主气)(相当于呼吸功能)内经说:“肺者治节出焉。”“诸气皆属于肺。”2肺主肃降,通调水道内经说:“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3肺合皮毛内经说:“皮毛者,肺之合也。”“太阴者(肺),行气温于皮毛者也。”“肺主一身之皮毛。”4肺开窍于鼻(鼻是呼吸系统一部分)内经说:“肺主鼻。”“五气入鼻,藏之于肺,肺有病鼻为之不利。”“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5肺与声音(呼吸振动声带而发音)肺气足则声音宏亮,肺气虚则声音低弱为之“金破不鸣”(肺结核等)。风寒犯肺,肺气壅塞则声音嘶哑,为之“金实不鸣”(如伤风咳嗽等)。从上述肺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的肺,主要指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和肺),但与体液调节,血液循环有一定关系。因此,在临床上呼吸系统疾病大多宜从肺治;一部分体液和血液循环方面的疾病及一部分皮肤病,也和肺有关,有时要考虑用治肺的方法进行治疗。肺病证治肺气虚弱证症状 咳嗽气短,声音低弱,舌质淡嫩,脉虚或弱。或有喘促,痰多清稀,疲倦,懒言,怕冷,自汗,面色苍白。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哮喘可见此证。如兼见胸痛,舌边有瘀点,是气虚兼血瘀。病机 由于感受外邪,或因情志不舒,饮食失调等,导致肺的宣降功能失常,日久损伤肺气,而使肺气虚弱,不能散布津液,化而为痰引起咳嗽气短,声音低弱。治法 宜补益肺气。方药 用补肺汤加减。若肺气虚又兼血瘀,应在益气除痰中加入三棱、莪术等活血去瘀药。若血瘀又兼痰中带血,可加百草霜或血余炭等止血药。哮喘气短的宜在除痰定喘方中加黄芪、党参、白术等补气药。肺阴虚亏证症状 以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潮热,手足心热,午后颧红,舌红嫩,少苔,脉细数为主证。或有咳嗽带血,盗汗,失眠,口干咽燥,或声音嘶哑等证。肺结核或肺炎恢复期,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可见此证。病机 多因外邪犯肺化热;或肺脏内伤日久以致肺阴耗损,津液不足,肺不滋润,失其清肃之职。治法 滋阴润肺。方药 用百合固金汤加减。风邪犯肺证症状 咽喉作痒,咳嗽,初起有表证(恶风,怕冷,发热)分三个类型:1)如兼寒邪,初起怕冷较明显,不出汗,伴见鼻塞,流清涕,咯白色稀痰,舌苔薄白。2)如兼热邪,初起发热较明显,汗出,伴见咽喉红肿疼痛,咯黄色稠痰,舌红,苔黄。3)如兼燥邪,伴见咽喉干痛,口唇鼻腔干燥,干咳或有少量粘痰,舌干,尖红。以上三型在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等可见此证。病机 外感风邪,侵入肺脏。但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寒热,或燥邪合并犯肺,使肺气不能清宣肃降。治法 1)宣肺散寒;2)宣肺清热;3)宣肺润躁。方药 1)用止嗽散。2)用桑菊饮。3)用桑杏汤。痰湿伏肺证症状 以咳嗽、气喘、咯痰为主症。兼见胸脘痞满,咯白色粘痰,量多,舌苔白腻,或有眩晕。慢性单纯性支气管炎可见此证。病机 乎素饮食不节,或嗜好甘肥,使脾的运化功能不健,津液不能正常转输,湿聚生痰,停留于肺。治法 燥湿化痰。方药 二陈汤。饮停胁下证症状 以咳嗽、气喘、咯痰为主证。兼见胸胁胀满,疼痛,特别是咳嗽转身时可加重疼痛,舌苔薄白。渗出性胸膜炎等可见此证。病机 由于肺部疾病(肺结核等)导致肺气虚弱或郁滞津液停聚为饮,留于胸胁之间。治法 攻逐水饮。方药控涎丹。寒饮伏肺证症状 以咳嗽频而剧烈,气急,痰粘白而量多,苔白滑,脉浮紧为主证。或有稀痰而不易咳出,严重的则喘咳胸闷,不能平卧,或兼发热恶寒,脉紧等。某些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可见此证。病机 肺有寒邪或寒痰,肺气不能肃降。治法 宜发散风寒或温化寒饮。方药 用麻黄汤发散风寒,解表化饮汤温化寒饮。痰热蕴肺证症状 以咳嗽喘促,痰黄粘稠,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为主证。或有咳吐脓血,气味腥臭,咽喉胸痛,或恶寒发热等症。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并发感染,支气管扩张及肺炎,肺化脓症等可见此证。病机 由于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以及情志不舒,气郁化火,火热煎熬津液为痰,痰与热蕴结于肺,以致肺失清肃。治法 清肺泄热化痰。方药 用麻杏石甘汤加减。若舌红,苔黄而干,下午热是肺热伤津,可用泻白散,如哮喘加麻黄、苦杏仁,咳甚加贝母、瓜蒌。肺闭喘咳的,可用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加败酱草、鱼腥草、贝母、蒲公英等。肺病兼证1肺合大肠内经说:“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大肠者变化出焉。”传导就是输送,变化是指食物变化不被吸收的糟粕,大肠的功能是运转糟粕。古人认为饮食的消化过程是:饮食胃(腐熟)脾(运化)小肠(分清浊)大肠(传导)或膀胱(排尿)。所以治疗大便燥结或里急后重的痢疾,治疗方法首先疏导和通利大便。大肠寒证症状 腹痛肠鸣,大便溏泄,溲清,脉缓,舌苔白滑。治法 散寒止泻。方药 用胃苓汤之类。大肠热证症状 口燥唇焦,大便秘结,或大便腐臭,肛门灼热肿痛,小便短赤,脉数,苔黄燥。治法 清热泻结。方药 用凉膈散之类。大肠虚证症状 久痢泄泻,肛门下脱,四肢不温,脉细数,舌淡苔薄。治法 厚肠固摄。方药 用养脏汤之类。大肠实证 症状 腹痛拒按,或发热,呕逆,便秘,或便而不爽,脉沉实,苔黄。治法 清热导滞。方药 用承气汤之类。五、肾肾的生理功能1肾主伎巧内经说:“肾者伎巧出焉。”“肾不生,则髓不能满”“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肾气实,则齿更发长。”2肾主藏精(指生殖系统功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内经说:“肾为生身之本。”“两精相搏,合而成形。”“肾为元阴元阳之府。”3肾主水(相当于泌尿系统及部分消化系统功能)内经说:“肾主五液。”“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腑肿,腑肿者聚水而生病也。”4肾主纳气内经说:“肾主纳气。”5肾主命火(相火)肾主水藏精,又主命门之火,肾阳是维持生命的主要力量,故把肾阳称为命门之火。6其华在发7开窍于耳及二阴内经说:“耳者肾之官。”“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从上述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的肾与西医的生殖、泌尿、内分泌(如肾上腺、垂体、性腺、甲状腺等)、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等系统都有关。在临床上,上述各系统的一部分疾病可以用治肾的方法治疗。此外,如骨骼、牙齿等疾患也可以考虑从肾施治,如骨折常用补肾药物能促进断骨的愈合。都是根据“肾主骨”和“齿为骨之余”的理论而来的。肾病证治1肾气虚弱症状 小便频数而清,甚则小便失禁,夜尿多,腰酸或脊软,遗精早泄,尿后余沥,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慢性肾炎,尿崩症,小便失禁,小儿遗尿,性神经官能症,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可见此证。 病机 多因久病体虚,年老衰弱,或先天不足,以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红酒相关知识培训课件
- 红酒定制知识培训课程表课件
- 红色基因代代传课件
- 企业年度法律顾问服务合同协议
-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课件
-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课件
- 红楼梦第九回课件
- 健康咨询与管理协议
- 诗经中齐风鸡鸣课件
- 诗经中的植物课件
- 人美版《书法练习与指导》四年级上册整册教案
- 汉字形旁分类及其组字表
- NY-T 4251-2022 牧草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
- 代建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办法20191226
- YS/T 690-2009天花吊顶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
- GB/T 26463-2011羰基合成脂肪醇
- 静脉治疗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 连铸坯质量控制与缺陷控制课件
-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件
- 雕塑基础教学课件
- 沥青混合料低温弯曲试验200236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