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赤道为界 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为界 1 从东西两半球看 中国位于半球 从南北两半球看 中国位于半球 2 从五带的位置看 我国大部分位于五带的带 南部部分位于带 没有带 3 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大陆的东部 世界上最大的大洋 洋西岸 一 中国的地理位置 1 半球位置2 纬度位置3 海陆位置 东半球 北半球 主要在中低纬度 北温带 亚欧大陆东部 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典例1 有关我国地理位置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从东西半球看 我国位于西半球B 从南北半球看 我国位于南半球C 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和寒带 没有热带D 位于太平洋西岸 亚欧大陆东部 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答案 D 北极 南极 北极圈 南极圈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赤道 北纬66 5 南纬66 5 北纬23 5 南纬23 5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太阳光 二 五带的划分 P3活动题 1 俄罗斯位于北温带和北寒带 加拿大位于北温带和北寒带 巴西大部分位于热带 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南北气候差异大 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P3活动题 2 蒙古是内陆国 日本是岛国 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海洋资源丰富 利于发展海洋事业 海陆交通便利 利于对外联系 发展对外贸易 三 海陆兼备的大国 1 中国的四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 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 曾母暗沙 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帕米尔高原 中华人民共和国 1230E 530N 1130E 40N 1350E 480N 750E 370N 典例3 2010年广东东莞模拟 我国疆域辽阔 下列关于我国领土四端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有极昼现象B 我国领土的最东端在台湾省的钓鱼岛C 我国领土的最南端气候是长夏无冬D 我国领土的最西端号称 世界屋脊 答案 C 典例4 我国幅员辽阔 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 跨经度 60多度 这就造成了 答案 C 回答下列问题 1 我国陆地面积 居世界第 位2 我国濒临的海洋 从北到南 依次为 3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 隔海相望的国家 个 邻国 个 我国的陆地面积在世界各国中 居第三位 差不多同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 俄罗斯1707万km2加拿大997万km2中国960万km2美国937万km2巴西854万km2澳大利亚万769km2 P5活动题 1 我国南北跨度约50度 我国领土南北最大距离 50 110 5500KM 2 东西跨度约60度 量得最东端到最西端的图上距离为13 2cm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应急安全培训考证要求课件
- 秋季腹泻疫苗
- 新生儿休克的分型与抢救流程
- 拨款合同(标准版)
- 九江市公租房合同(标准版)
- 数字系统设计与VHDL(第3版)教案-3版-第6章 VHDL基础语法
- 2025年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高频难、易错点题附答案详解(基础题)
- 2025年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报告001
- 2025年康复医疗器械市场增长动力分析及产品创新技术应用案例报告001
- 2025年百货商场数字化门店布局与顾客流量分析报告
- 国庆节磨豆腐活动方案
- 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案全册
- 峥嵘岁月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 必修 音乐鉴赏
- 《用户体验设计导论》
- 税务法律服务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三年行业发展报告
- 职业本科《高等数学》课程标准
- 血常规室内质控模板
- YY/T 1943-2024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的包装实施和应用
- 盾构施工基本原理及操作常见问题与处理方法
-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超级演说家
- T-CUWA 20059-2022 城镇供水管网模型构建与应用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