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2 专题11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整合提升教学案 人民版.doc_第1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2 专题11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整合提升教学案 人民版.doc_第2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2 专题11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整合提升教学案 人民版.doc_第3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2 专题11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整合提升教学案 人民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1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基本过程时间推动因素主要表现世界市场雏形15、16世纪之交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商品输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整体世界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科技发展,两极格局结束,跨国公司,市场机制区域性经济组织,国际贸易,市场经济体制针对训练1“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段话说明全球化()a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b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c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d对当今美国来说弊大于利a材料反映了中国、英国、美国在不同时期既受益于全球化,又受全球化危害的影响,说明全球化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故a项正确,b项错误;尽管英国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但不能说是全球化导致英国衰落,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虽然一直是全球化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可知当今美国也受到全球化危害的影响,但不能由此推断全球化对美国弊大于利,故d项错误。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1第一阶段: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1)概况: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2)原因: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实力强大。而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处于普遍衰落的时期。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1)概况: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2)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1)概况: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2)原因:生产力和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针对训练21975年,欧共体与46个非洲和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签订了为期五年的洛美协定。协定规定,欧共体在不要互惠的条件下,允许46国的全部工业品免税、不限量地进入共同市场。这说明()a不结盟运动冲击了世界格局b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c欧洲经济复苏奉行独立外交d世界经济两极分化严重d在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经济发展迅速,实力大为提高,而非洲国家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故洛美协定规定“欧共体在不要互惠的条件下,允许46国的全部工业品免税、不限量地进入共同市场”,故d项正确。从全球化视角审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阶段表现自我隔绝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7世纪至1840年)明清时期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8401949年)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市场和资本输出地游离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1949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到西方国家的敌视,中国推行计划经济体制迅速融入世界市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1978年以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针对训练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全球化”概念产生于西方社会,最终被全球接受和使用。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相继发现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上与国际接轨才能实现救亡图存,洋务运动、改革立宪都加速了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步伐。1902年梁启超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认为中华民族由多民族混合而成。1907年杨度认为中华民族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五四运动后,“中华民族”一词几乎家喻户晓。这次“全球化”启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这是一个古老文明重新被西方规则“国际化”的过程。 材料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此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是有利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美、英等国提出“新自由主义”政策,减少政府干预,如减少个人税和企业税等,扩大海外市场;美苏“冷战”缓和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等都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条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 摘编自王栋、曹德军著再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并比较中国两次参与“全球化”的不同特征。解析第(1)问,结合近代中国相关史实,从全球化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国际地位、对世界的认识等方面的影响,说明近代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第(2)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此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是有利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美英等国提出新自由主义政策”,可总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近代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特点,与现代中国参与全球化在原因和接受方式等方面特征进行比较,总结二者不同特征。答案(1)积极影响: 使中国对外部世界进行审视: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之后,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 推动经济近代化: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并发展,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较大发展。推动政治近代化:探索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康有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思想文化近代化: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思想解放。推动社会生活近代化:从通商口岸开始,中国的社会生活融入了很多西方因素。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作为参战国发挥了重要作用。(2)有利条件: 世界形势进入到“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时代,美苏“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