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武传语文教案素材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苏武传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苏武传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渗透目标 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二)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 给加点的字注音。 1.稍迁至栘中厩监( ); 2.数( )通使相窥( )观; 3.汉天子,我丈人行( )也; 4.既至匈奴,置币遗( )单于; 5.后随浞野侯没( )胡中; 6.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归汉; 7.置煴( )火,覆武其上; 8.拥众数万,马畜( )弥山; 9.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 解释加点的词,在横线处解释整个词语。 1.稍( )迁至栘中厩监; 2.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 3.汉天子,我丈人( )行也; 4.武帝嘉( )其义; 5.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6.因厚赂( )单于,答其善意; 7.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 )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 8.既至匈奴,置币( )遗单于; 9.方( )欲发使送武等; 10.会( )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11.及卫律所将( )降者; 12.阴( )相与( )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13.会( )武等至匈奴; 14.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 )胜曰; 15. 常能为汉伏弩( )射杀之; 16.吾母与弟在汉,幸蒙( )其赏赐; 17.单于出猎,独( )阏氏子弟在; 18.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 19.单于使卫律治( )其事; 20.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 21.事如此,此必及( )我; 22.虞常果引( )张胜; 23.引( )佩刀自刺; 24.驰召医,凿地为坎( ); 25.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 )张胜; 26.武益( )愈,单于使使晓武; 27.会论( )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8.剑斩虞常已( ),律曰; 29.副有罪,当相坐( ); 30.复举剑拟 ( )之,武不动; 31.苏君,律前负( )汉归匈奴; 32.幸( )蒙大恩,赐号称王; 33.畔主背亲,为( )降虏于蛮夷; 34.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 35.律知武终不可胁( ),白( )单于; 36.乃幽( )武,置大窖中; 37.武卧啮( )雪,与旃毛并咽之; 38.羝乳( )乃得归; 39.武既至海上,廪食( )不至; 40.武使匈奴明年( ),陵降; 41.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 )待; 42.前长君( )为奉车; 43.扶辇( )下除( ),触柱折辕; 44.劾( )大不敬,伏剑自刎( ); 45.孺卿从祠( )河东后土( ); 46.独有女弟( )二人,两女一男; 47.且陛下春秋( )高,法令亡常; 48.大臣亡罪夷灭( )者数十家; 49.常愿肝脑涂( )地; 50.子为父死,亡所恨( ); 51.自分( )已死久矣! 52.陵见其至( )诚,喟然( )叹曰; 53.匈奴诡言( )武死; 54.使者大喜,如( )惠语以让( )单于; 55.单于视左右而惊,谢( )汉使曰; 56.前以降及物故( ); 57.名副( )其实 无济( )于事。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少以( )父任,兄弟并为郎; 2.乃( )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3.因(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4.恐前语发,以( )状语武; 5.即( )谋单于,何以复加? 6.屈节辱命,虽( )生,何面目以归汉? 7.会论虞常,欲因( )此时降武; 8.君因( )我降,与( )君为兄弟; 9.后虽( )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10.朝鲜杀汉使者,即( )时诛灭; 11.若( )知我不降明; 12.羝乳乃( )得归; 13.单于使陵至海上,为( )武置酒设乐; 14.因( )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15.始以( )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 2.宜皆降之( ); 3.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 4.置煴火,覆武其上( ); 5.惠等哭,舆归营( ); 6.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 7.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 8.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 9.空以身膏草野( ); 10.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 11.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 12.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 13.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 14.推堕驸马河中溺死( ); 15.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 16.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 17.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 )。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征。 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 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 3.单于募降者,赦罪( ); 4.信义安所见乎?( ) 5.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 6.子卿尚复谁为乎?( ) 7.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 1.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 2.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 3.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 4.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 5.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6.空自苦亡人之地( ); 7.陵始降时,忽忽如狂( ); 8.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 10.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 11.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 )。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3.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二、整体感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明确】*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鞋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 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2.【提问】*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首先,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其次,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3.【提问】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明确】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 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 苏武传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班固及汉书。 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鉴赏*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把握*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教学难点评价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分析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2、走近作者 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史书有汉书(前汉书);辞赋有两都赋;诗有咏史诗。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内容: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3、汉书的价值 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出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4、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帝、景帝时代,汉一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二、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 第一部分(1):叙述苏武的出身,奉命出使匈奴。 第二部分(23):叙说苏武及其属下被扣留在匈奴的直接原因和苏武临变时的表现。 第三部分(4):面对威逼利诱,苏武不动声色,断然拒绝,并痛骂卫律。 第四部分(56):记述苏武被幽禁、流放到北海所受的折磨和艰苦的经历。 第五部分(78):李陵劝降苏武遭失败。 第六部分(910):汉匈和亲,苏武终回汉朝。 学生自读课文或听录音朗读,然后再细读课文,根据情节发展的脉络,为各个情节阶段添加小标题。小标题尽量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参考标题】 (一)按六部分划分拟写的小标题 1、出使匈奴,以求通好 2、虞常谋反,祸及苏武 3、卫律逼降,苏武不屈 4、流放北海,杖节牧羊 5、李陵劝降,完全失败 6、苏武归汉,名垂青史 (二)不按六部分划分拟写的小标题 1、出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三、理清*思路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后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8段):重点记叙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这部分也是*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抑制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 具体描写到的匈奴招降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第二次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 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所表达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第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叙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的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的时光都在前列中渡过,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持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四、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一)小标题概括*情节,因此我们从小标题中就能概括出苏武的性格特征: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二)从小标题概括出的苏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们还需从细节的分析入手。 探究一:*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探究二: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体会到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探究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明确】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小结:我们在把握*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也正体现了传记纪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五、布置课时作业 1、 完成优化探究第99页“双基集萃”。 2、 课再次全面细读课文,体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问题探究 1、在第三、四段的叙述中,主要体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结合课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 明确:体现了苏武以死报国、义不受辱的浩然正气。 具体表现在语言和动作上:“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表现了苏武未考虑个人安危得失,而是想到如何才能不喜闻乐见国家和民族的使命。“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说明苏武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表现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在苏武出使匈奴时,因随行人参与谋反而被扣押,在危难时他处处维护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也不愿意“屈节辱命”,对卫律的劝降从容处之,甚至以自刎来避免受辱。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仍没有屈服,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信念,仍念念不忘自己的使者身份。通过这些描写,塑造了一个爱国者的光辉形象。 2、复习归纳史书的形式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二、文言基础知识集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稍迁至栘中厩( ji )监。 数(shu )通使相窥(ku)观。 汉天子,我丈人行(hng)也。 既至匈奴,置币遗( wi )单于。 后随浞野侯没( m)胡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nzh )归汉。 置煴(yn)火,覆武其上。 (附:此课本注音“yn”错误) 拥众数万,马畜( ch )弥山。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 )。 2、通假字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与武决去决:通“诀”。 3、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三、艺术手法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班固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艺术才华绝不逊于司马迁,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探究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问题探究】 (一)*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1、学生讨论:*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参考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2、学生讨论:*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4、*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5、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6、教师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二)学生总结*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 结构体现出作者精于剪裁、善于布局的特点。 作者始终围绕苏武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落笔。苏武的一生经历共有八十余年,但班固只截取他出使羁留匈奴的十九年生活。在这十九年中,又只选取了几个典型场面作浓墨重彩的描绘,如两次自戮、幽禁断食、北海牧羊、李陵劝降等等。这几个场景中,随着人物经受一次次考验,其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 2、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 在苏武这个具有坚定的民族气节的人物形象周围,环绕着一批屈节仕敌的投降者,如卫律、张胜、李陵等等。他们当中,有的还数次易节,这种出尔反尔、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德州十中住宿班考试题及答案
- 天然药物学实操考试题及答案
- 期末数量关系专项测试卷(含答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 2025年公需科目人工智能与健康考试题(附答案)
- 2025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高速监测员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级钳工试题题库及答案
- 读章程及运行管理办法
- 计量标签化管理办法
- 苏州青青菜管理办法
- DZ∕T 0227-2010 地质岩心钻探规程(正式版)
- 08水平四 七年级 田径单元18课时计划-《田径快速起动加速跑》教案
- 农贸市场消防整改报告
- (高清版)DZT 0337-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油砂
- 【培训课件】5S培训课程讲义
- 2000-2015年考研英语一真题及详细解析
- 2021年10月自考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试题及答案
- 假性软骨发育不全综合征介绍演示培训课件
- 保险行业纳税筹划案例分析
- 私立民办高中学校项目建议书
- 比亚迪汽车发展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