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 教案.doc_第1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 教案.doc_第2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 教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明文的阅读禄劝秀屏中学 李银芳【教学目标】 1、复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2、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2、学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课型】复习课【方法】讲、练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并出示课题:说明文的阅读二、复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一)、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二)、如何阅读说明文呢?(即阅读说明文的方法)A、判断说明对象 B、抓住说明特征C、掌握说明方法 D 、理清说明顺序 E、品味说明语言 F、弄清说明结构1、常见的说明文分哪两大类?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核舟记;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2、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它,才能说明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3、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几种?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等。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如核舟记:头舱尾背。(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如活板:唐宋升死;(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事物的内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并列关系等。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现象原因4、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总分 分-总 总-分-总” 并列式 递进式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平实6、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1)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科学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如等边三角形是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2)举例子:举一些通俗易懂、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或事理。(如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课文举了赵州桥、卢沟桥的例子加以说明。(3)分类别:将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的说明方法。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中第3-5段将恒星划分为大、小、中恒星。(4)打比方:就是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文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从地球上望去,银河就想一个环。” (5)作比较: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同要说明的事物相比较,从而得出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如:宇宙里有些什么密度小:比我们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第5、6段。(6)列数据;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点最准确、最有说服力的方法。如:恒星的表面温度至少有3000摄氏度。(7)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征作些解释。(8)作引用: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9)、摹状貌:为了使说明对象形象、具体而进行状貌描写。 这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v 作比较:能够更加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v 下定义:能够科学、准确、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内涵),使说明更加严密。v 作引用: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特征,增强文章说服力。v 列图表: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明了的认识,便于比较和记忆、理解。v 摹状貌:使说明的对象更形象、更生动,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v 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更具体、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和认识。v 分类别:使文章说明的条理清楚。v 打比方:能够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v 列数字: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得更准确具体,令读者更信服。v 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性质与特点。注意:说明方法一般用三个字表达,不要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混淆,表述要规范。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实战演练:(使用课件举例)下列句子各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1、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2、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叫克隆。3、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4、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5、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他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6、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三、阅读探究练习。阅读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能吞能吐”的森林(1)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2)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四亿年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的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3)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涨,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4)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康,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1、第一段中画横线处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据、引资料、打比方。作用是:列数字:通过具体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森林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作引用:引用农谚说明森林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增强文章说服力。打比方:把森林比作“吞水吐雨器”,形象生动地说明森林特殊的“吞吐”功能,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2、文中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其理由是: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3、第二段的“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过渡) 4、第三段中“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