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唯一”建构“体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专题化”.doc_第1页
超越“唯一”建构“体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专题化”.doc_第2页
超越“唯一”建构“体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专题化”.doc_第3页
超越“唯一”建构“体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专题化”.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超越“唯一” 建构“体系”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专题化”武汉市第二十中学 曾 萍【 摘 要 】 本文结合具体实践,探讨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建立大语文观,充分利用阅读资源, 以一个“原点”向诸多相关阅读材料辐射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切实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探究发散阅读平台,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 阅读教学 专题化 自主探究 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师与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这对矛盾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从“教”的方面来看,我国自五六十年代开始,阅读教学就普遍采取一种程序:起始课一一新授课一一总结课。通常先检査复习;再通读新课,识字解词,分析层次、人物形象、情节,归纳段意,理解思想;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个教学过程往往不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的不同,灵活设计,从而形成了一个固定模式,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尽管现在提出了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学法指导,但在一定范围内,语文老师仍然讲风太盛,常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于学法指导也是泛泛而谈。从“学”的方面来看,学生普遍存在阅读兴趣不浓厚、习惯不好、方法不科学、感悟能力不强的问题。在各种传媒空前繁荣的今天,很少有学生能静下心来进行阅读,即使阅读,也流于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或一味依赖老师的分析讲解, 根本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鉴赏能力。因此,长久以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费力不小,却收效甚微。出现了教师讲解时学生全懂,独立阅读时学生又无所适从的怪现象。看来,恐怕我们一直都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古人的这句话,通俗地说明了授予方法的重要性。的确,方法得当,阅读可以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要改变当前阅读教学效率低、质量差的状况,我认为,我们首要的任务是要在知识体系的设计上动动脑筋。要建立一种大语文观,在这种“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丰富的阅读资源,以一个“原点”为契机,辐射到诸多相关阅读材料,抓住其间内在联系,大胆重组优化,切实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发散阅读的广阔平台。并最终将这种观念和思维方式渗透给学生,以培养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这是一篇感情深切、意境独特的经典散文, 读来别有一番意味。作者视故都北京的万千庄严、绮丽而不见,独恋故都之秋, 那一椽破屋,一碗浓茶,驯鸽飞声,牵牛疏草,槐树落蕊,秋蝉残鸣,阵阵秋雨, 盛秋枣树,给饱经人生忧患与困惑的作者以别样的心灵慰藉。因而故都的秋景凄美动人。指导这篇课文的阅读,我将重点设计为反复吟诵,难点为品读重要的景物描写,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把握了此点,便能深刻理解渗透凝结在秋景中作者独特的秋的心境。解决这个重难点花不了太多时间,随后,我便引导学生把余力施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检索教材,我们找到了鲁迅的散文诗秋夜(语文读本),这篇文章又把我们带入到另一番秋的世界。我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的诸多意象:奇怪而高的天空,闪着冷眼现出微笑的星星,胆怯的月亮,夜游的恶鸟,落尽了叶子却直刺天空的铁似的枣树,极细小的粉红花,扑火的小飞虫。接下来,我便引导学生查找有关作者所处时代以及他对生命之路求索的相关资料,进一步理解作品的象征意蕴。继续检索,还找到了苏轼的赤壁赋。作者秋游赤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秋景” 的激荡无不拨动着作者心灵的琴弦。于是我又引导学生反复玩味苏轼笔下“秋景”所折射出的内在情怀,体会那无限情思,怎一个“秋”字了得!李清照也在“秋” 字上大加玩味。我又让学生读声声慢和一剪梅。声声慢中“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一系列典型的秋的意象,营造出一个色彩黯淡、愁情浓郁的世界。无限的孤寂,无限的悲凉,便在秋景的渲染中入心透肺、绵绵不绝。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一落笔便是一幅特征鲜明的秋景一一户外, 红荷凋残;室内,竹席生凉。内心的伤感,难捱的孤独。一个“秋”字,境界全出。学生越读兴致越高,机会难得,我趁势鼓励他们走出“秋文”,再从教材或读本中找一些秋诗、秋词来品读。于是,学生在课下广泛搜集,建立了自己的“秋诗、秋词素材库”。梁小斌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诗人唱秋天的河流与土地、耕耘与收获,唱秋天带来的优美思想和无限希望,作者饱含赞美的笔下,秋成了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永恒。屈原的湘夫人,在抒情主人公的想象中,秋天的河流沙滩,香草荷花,片片落叶,营造出一个纯净而凄美的世界。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传秋声之悲,长亭傍晚现秋色之暗,“骤雨初歇”透秋意之凉,再加上“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的苍茫与缠绵,寥寥几笔,便点染出一个凄恻入骨、令人容颜失色的清秋时节。这样的秋景似乎专为离恨而设,令人伤感。白居易的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唯见江心秋月白”,秋景的渲染与烘托,使诗人积压心头的“天涯沦落”之苦毕现。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描绘了一方远离尘嚣、纯净无染的世界。诗人的心灵也犹如经过一番涤荡,有了“秋”的空和洁净。杜甫的登高因秋而生悲愁,因悲愁而成苍凉惨淡之秋,这般秋景也正是诗人惨淡人生的写照。此外还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秦观的鹊桥仙,牛郎织女难得的相逢“佳期”恰在“金风玉露”时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等等,这些诗篇,引领学生走进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秋的世界。这次探究以“秋”为核心,以“秋”为线索,给教与学的活动提供了自由的空间,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反映很有收获。近年来,研究性学习说得很多,叫得很响。热闹是有的,但总觉得缺乏实质性的东西。我想,要走出阅读教学的困境,合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