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_第1页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_第2页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_第3页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_第4页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河北大城县一中 张屹一、概述游褒禅山记是高一年级语文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编选的四篇写景状物类文言文,以景物为依托,说理抒情,线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大的民族智慧。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古代文人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态度;领略主要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梳理和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通过一次十分扫兴的游历来阐发道理的说理性散文。作者借游褒禅山,阐发了人要有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和治学处事必须“深思慎取”的道理。文章记游,目的却是为了说理。记游时,语言朴素简洁,为说理留下伏笔;说理时,因事而发,生动自然,具有 很强的说服力。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吸取教益的启示。游褒禅山记的教学设计拟探讨以下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通过读懂内容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二是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本课用两课时完成。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体味游褒禅山记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形式美。 2、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3、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串讲翻译:通过文本的疏通,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3、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理清“志”、“力”、“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2、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难点: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2、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是通过疏通文本,学习文中文言文知识,从而领会作者阐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应在课前梳理清楚。本文又是一篇游记,可与学生自己的习作进行联系比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以及作者的游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引导学生利用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培养自学能力。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则。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示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煽情激趣,导入新课。播放褒禅山的相关图片,教师作简要介绍:登泰山而翻阅历史长卷,游桂林而观看水墨山水,攀黄山坐叹造化神工,览九华心熏佛国烟香。褒禅山无此佳境,褒禅山也是一座相当平淡的山。幸而由于历史的偶然,宋王安石到此一游,留有一记游褒禅山记(板书),山遂以文名。这篇游记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设计意图:多媒体导入,用大量的图片和简要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奠定了基础。2、熟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虚词、实词和特殊文言句式;标注出疑难字句。(2)听录音,有感情地小声读,读完之后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和原初体验。(3)师生交流,质疑释疑,完成对课文的翻译,熟悉课文内容。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思想内容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3、研读文本,探究赏析。(1)、速读全文,概括每段大意。(整体把握内容)明确:第1段山名考证;第2段游华山洞;第3段游洞心得:第4段观碑心得;第5段同游者谁(2)、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会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如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本文点明主旨的是哪句?为什么?明确:登山游洞的感受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仆碑的感受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华山前后洞各有什么特点,游人的情况怎样?(4)、朗读第3段,想一想要想领略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其中最为重要和可贵的是哪一点?明确:有志,有力,有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志”(5)、结合你读这一段的启发,谈谈怎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6)、课文的第一段和第四段有什么关联?(7)、有人认为王安石针对“仆碑”提出“深思而慎取之”的观点,游离于主题之外。结合王安石的处境,谈谈你的观点。明确:表面上看好像冲淡了文章的主题,细细琢磨,作者把这一小段放在大段议论之后写是有深意的。“仆碑”虽“仆”,毕竟是“碑”,但“其文漫灭”,谬种流传,不得识其真面目。学者不应该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追根溯源,求其本质。王安石变法,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危险,中国向来有“成者王侯,败者寇”的说法,一旦变法失败,王安石能否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呢?王安石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不是有人称王安石为“奸人”吗?王安石壮志未酬,他成了后世毁誉交织、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盖棺难定论的人物。仇视王安石的人极尽诬蔑栽赃之能事,欲“漫灭其文”。由此看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这是多么令人惊心的话语啊!由此而知王安石洞悉人生。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内容和找出理解作者思想内涵的关键句子的能力,领悟作者透过记游,重在议论,以小见大景的写作手法。4. 整理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如: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词类活用,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有泉侧出(3)、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习二。(4)、特殊句式,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判断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状语后置)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状语后置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加强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掌握一些文言文特殊句式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5.作业(1)熟读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设计意图:强化诵读,增强语感,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习重点,强化学习目标。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记叙 记山(山 院 洞 碑)仆碑 游洞(前洞 后洞) 后洞 议论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 漫灭谬传 深思慎取(4节)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结构严密、前后照应六、帮助和总结文言文是高一学生不感兴趣并且颇为头疼的,课堂上容易出现教师满堂灌,机械填鸭,学生却觉得枯燥无味,死学死记,教学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回首本课教学,借助多媒体通过大量的图片导入新课,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将学生带入了作者当时记游的情境当中,从而获得了那份独特的情感体验。“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只有在反复诵读之中才能增强语感,读出味道来,我用了常用的方法“以读带品,以品促悟”, 在反复的诵读当中,学生能较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产生情感上共鸣。教学过程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做到学完一课有一个收获。但在引导过程中,往往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难以达到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