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汇总:0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课件汇编(22套)三国两晋南北朝.ppt_第1页
知识汇总:0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课件汇编(22套)三国两晋南北朝.ppt_第2页
知识汇总:0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课件汇编(22套)三国两晋南北朝.ppt_第3页
知识汇总:0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课件汇编(22套)三国两晋南北朝.ppt_第4页
知识汇总:0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课件汇编(22套)三国两晋南北朝.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国两晋南北朝 220 589年 阶段特征 政治 国家大分裂 政权更迭频繁 各种矛盾交织经济 江南迅速开发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民族关系 五胡内迁 民族大融合文化 科技继续领先 佛教盛行 文艺大放光彩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魏蜀吴 220 265 221 263 222 280 西晋 建立 265 316 统一 280 316 十六国 东晋 304 439 317 420 北魏 建立 386 统一 439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589 一 政治 十六国 东晋 政治特点 国家分裂 政权更替频繁局部统一实现 为大一统创造条件 曹操统一黄河流域前秦苻坚统一黄河流域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周统一黄河流域 士族制度 魏晋以来 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了士族制度 东晋时期得到充分发展 东晋南朝时 士族的势力很大 他们在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 经济上占有很多土地和劳动力 文化上崇尚清谈 当时的皇帝都得依赖士族支持 由于士族日益腐化 南朝末年 士族势力逐渐衰落 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地位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 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 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 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 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先在各郡 各州设置中正 中正根据家世 才德的评论 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 称为 品 品共分为九等 即上上 上中 上下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但类别却只有二 即上品和下品 一品无人能得 形同虚设 故二品实为最高品 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 上品 以后降为卑品 下品 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 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 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 家世则越来越重要 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 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 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 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隋代 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 此制终被废除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改革的背景 1 鲜卑族建立北魏 统一北方 统治者开始参照汉族的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2 社会矛盾激化和统治危机宗主督护制的弊端 吏治混乱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导致各种矛盾尖锐 3 冯太后和孝文帝的远见卓识和全力推动 二 目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 发展生产 巩固统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改革的背景 三 改革的内容1 前期改革 迁都洛阳前 1 推行均田制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战乱 内容 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 土地不得买卖 不种则由政府收回农民向政府交租 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影响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 抑制了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改革的背景 三 改革的内容1 前期改革 迁都洛阳前 1 推行均田制 2 废除宗主督护制 改行三长制内容 设邻 里 党三长 直属州郡 职能 清理户口 田亩 征发徭役 兵役影响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 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改革的背景 三 改革的内容1 前期改革 迁都洛阳前 1 推行均田制 2 废除宗主督护制 改行三长制 3 整顿吏治内容 俸禄制 考核与任期挂钩制影响 吏治得到改善 人民负担减轻农民安心从事生产 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改革的背景 三 改革的内容 1 前期改革 1 推行均田制 2 废除宗主督护制 改行三长制 3 整顿吏治 2 中后期改革 自迁都洛阳开始 4 迁都洛阳迁都的原因 a 旧都平城气候恶劣 不利农耕b 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威胁c 洛阳经济文化先进 地处要冲 便于控制中原d 便于就近接受汉族先进文化e 削弱保守贵族势力f 伐齐的需要迁都的影响 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 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胡 汉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改革的背景 二 改革的内容1 前期改革 迁都洛阳前 1 推行均田制 2 废除宗主督护制 改行三长制 3 整顿吏治 2 中后期改革 自迁都洛阳开始 4 迁都洛阳 5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措施 穿汉服 改汉姓 说汉话与汉族通婚 官制 礼仪 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影响 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加速了胡汉间的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改革的背景 二 改革的内容1 前期改革 迁都洛阳前 1 推行均田制 2 废除宗主督护制 改行三长制 3 整顿吏治 2 中后期改革 自迁都洛阳开始 4 迁都洛阳 5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总结 均田 三长 整吏治 迁都 易俗 改汉制 四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 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和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顺应了时代潮流 封建生产方式的扩展 促进了鲜卑族社会的封建化 3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 性质 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二 经济发展情况 工具的进步 土地所有制 1 农业 三国时 马钧改进翻车士族地主的田庄规模很大 自给自足程度强化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主要地位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主要地位 由于士族享有特权 佛教盛行 地主庄园经济 寺院庄园经济膨胀 这一时期 战乱频仍 社会精壮劳动力的损失极大 庄园经济恶性膨胀 大量隐匿农户 封建国家与地主 寺院争夺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也就非常剧烈 二 经济发展情况 工具的进步 土地所有制 江南的开发 南北差距缩小 1 农业 三国时 马钧改进翻车士族地主的田庄规模很大 自给自足程度强化 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南方的开发和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 秦汉 黄河流域关中地区是全国经济中心南方开始正式开发 迁徙 灵渠 设郡 派官 2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时期 南方经济开始发展 西晋末年 南方经济呈上升趋势 但整体水平不高 东晋南朝时期 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开始赶上北方 3 隋唐 经济中心仍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已与之接近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 南宋 江南超过北方 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江浙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5 明清 江南成为农业 工商业中心 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二 经济发展情况 工具的进步 土地所有制 江南的开发 南北差距缩小 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 耕作技术 1 农业 三国时 马钧改进翻车士族地主的田庄规模很大 自给自足程度强化 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北魏贾思勰的 齐民要术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 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犁耕法推广到嘉峪关 深耕细作 实行轮作和推广绿肥种植 比西方早一千多年 二 经济发展情况 2 手工业 南北朝时期发明了灌钢法 提高了钢的质量 产量大增 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瓷器生产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 南方盛产青瓷 扩大到北方 数量激增 品种丰富 装饰丰富多彩 还成功烧制出白瓷 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丝织业 曹魏在襄邑 洛阳等设有专门织造机构 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 蜀汉生产了闻名的蜀锦 造纸术进步明显 纸张质量高 产量大 取代简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造纸中心 洛阳 长安建业 扬州 吴国造船业发达 二 经济发展情况 工具的进步 土地所有制 江南的开发 南北差距缩小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 耕作技术 1 农业 2 手工业 三国时 马钧改进翻车士族地主的田庄规模很大 自给自足程度强化 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北魏贾思勰的 齐民要术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 实行轮作和推广绿肥种植 比西方早一千多年 南北朝时期发明了灌钢法 提高了钢的质量 产量大增 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瓷器生产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 南方扩大到北方 数量激增 品种丰富 装饰丰富多彩 还成功烧制出白瓷 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 商业 a 社会动荡 商业发展受一定影响 货币作用减小 以物易物成为主要交换手段b 北方发展时起时伏c 南方有小幅发展 有关商税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d 田庄经济盛行 二 经济发展情况 工具的进步 土地所有制 江南的开发 南北差距缩小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 耕作技术 1 农业 2 手工业 三国时 马钧改进翻车士族地主的田庄规模很大 自给自足程度强化 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北魏贾思勰的 齐民要术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 实行轮作和推广绿肥种植 比西方早一千多年 南北朝时期发明了灌钢法 提高了钢的质量 产量大增 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瓷器生产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 南方扩大到北方 数量激增 品种丰富 装饰丰富多彩 还成功烧制出白瓷 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 商业 a 社会动荡 商业发展受一定影响 货币作用减小 以物易物成为主要交换手段b 北方发展时起时伏c 南方有小幅发展 有关商税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d 田庄经济盛行 4 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民族大融合的加强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 并逐渐融合为一体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民族融合中汲入了新的发展能量 又为下一时期 即隋唐的繁盛提供了新的台阶 5 租调制 主要实行于魏晋 南北朝时期 北魏的租调制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 调帛或布1匹 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 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 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它是与均田制相配套的 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 思想方面 佛教 道教迅速传播 信徒众多 儒学的发展也逐渐出现了危机 为百姓找到精神解脱 也适合统治者需要2 科技 2 科学技术的进步 刘徽 祖冲之 贾思勰 裴秀 郦道元 提出圆周率计算方法 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 早一千年 著 齐民要术 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 提出了因地制宜 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最早最完整 绘 禹贡地域图 著 水经注 综合性 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 思想方面 佛教 道教迅速传播 信徒众多 儒学的发展也逐渐出现了危机 2 科技3 艺术 3 大放光彩的艺术 书法 条件 士人群体形成 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特点 起笔之藏露 运笔之迟速 转折之方园 收笔之锐钝 都能曲尽其妙 代表 书圣 王羲之的行书 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他所书 兰亭序 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楷书 王羲之 草书 王羲之 王献之 行书 王羲之 第一阶段魏晋前为 自发阶段 第二阶段魏晋以后 自觉阶段 3 大放光彩的艺术 书法 绘画 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 士人群体的追求体现在绘画上 开始出现凸现个性的文人画 代表人物 顾恺之 以形写神 女史箴图 和 洛神赋图 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