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复习.doc_第1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复习.doc_第2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复习.doc_第3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复习.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教学目的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二、学习课文。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3.理解内容。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4.分析韵律。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韵。5.齐读、背诵。江城子教学设计一、课文分析、集体背诵。、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内容与形象分析: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明确: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以本词为例,概括豪放词风格。(课后记:学习这首词,不能撇开词本身去分析豪放派的特点,而要紧紧围绕词,让学生从词出发,去体会,去感悟。)、联系学习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二、课堂训练、熟背二词。(让学生再体会、感悟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词风。)、根据浣溪沙江城子的句数、字数、调数,任选其中一个词牌试着填词一首。三、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宋词,初步接触风格迥异的宋词两大流派,对诗词的意境、形象、风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四、布置作业联系辛弃疾的生平、思想、风格自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后记:训练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做到;训练只要求有能力有兴趣者完成即可。)第二课时一、复习、交流、检查1、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指名背诵)2、交流“联想与想象”短文。(自由交流)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风波。三、放录音,交流初读印象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问。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明确】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五、鉴赏分析,探究交流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明确】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明确】“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不是。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不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4、学生自由讨论:你自己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首词对你有何启迪?【明确】从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去谈。写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阐发人生哲理。学生练习 江城子密州出猎【答案】1、江城子密州出猎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2、词作描写太守率众会猎的壮阔宏大场面形象的动作描写挽弓劲射的英雄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狂豪放派3、婉约派诗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细节描写对昔日那种和睦融洽、幸福美满的夫妻生活的追忆和向往此时无声胜有声移情入景凄清哀伤4、提示:(1)思想感情方面: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上阕描绘了太守会猎时千骑奔驰如潮、倾城围观如堵的壮阔场面,再现诗人“聊发少年狂”的情景。下阕写诗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他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卫国杀敌的爱国热忱。情感基调激昂狂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是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悼亡词,表现了诗人对亡妻深势的怀念之情。感情深挚细腻,哀婉缠绵。(2)表现手法及意境营造方面:江城子密州出猎主要通过描绘阔大壮观的场面、刻画具体的人物形象、借助典故以及直抒胸臆等手法,营造出“狂放豪迈”的意境。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主要通过直接抒情、融情入景、摹写生活细节、白描等手法,渲染出一种“凄清哀伤”的意境。(3)语言风格方面:江城子密州出猎语言豪迈狂放、洒脱不羁,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又以凝练厚重的典故,使词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语言平淡朴实,处处如诉家常,字字吐自肺腑,自然而又极为觉悟,平淡中寄寓着真淳。六、布置作业1、背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2、完成优化探究相关练习。诵读欣赏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中国古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2、欣赏诗歌中含义深刻的句子。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品读、默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1、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2、“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二、教师范读后,学生反复诵读。三、结合课文小注,翻译本文。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长安古西部,思绪沉郁又起伏。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四、分析结构特点。(学生讨论后回答)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五、思考探究。1、这首曲表达了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