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1).ppt_第1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1).ppt_第2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1).ppt_第3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1).ppt_第4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情景导入 距今5000年至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 是目前发现的浙江省内距今最早的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历史遗存 2011年12月 在余姚的田螺山遗址 考古人员将探杆探入7000年以下的地层 发现河姆渡人不仅会种植水稻 还知道将 生米煮成熟饭 更令人惊讶的是聪明的河姆渡人建造的 杆栏式 底层架空形式 木构建筑 可以说这是现代高楼大厦的鼻祖 问题 1 河姆渡人建造的 杆栏式 底层架空形式 木构建筑 可以说这是现代高楼大厦的鼻祖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文化道理 2 透过上述文字描述 你能发现中华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 1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一脉相承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一脉相承 学习目标 课标内容 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知识重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自学新知研学教材一 古代辉煌的历程1 殷周时期 思想 思想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 天命神权 敬德保民 雏形 3 秦的统一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 的意义 4 汉代 儒家学说确立了 地位 5 隋唐时期 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 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 进入了气度恢弘的 时代 划时代 至尊 全盛 6 宋元明时期 中华文化在史学 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 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 7 明清时期 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传入 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 的冲击 理学 西方工业文明 温馨提示 注意中华文化发展的三个特殊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汉代 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隋唐时期 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 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二 薪火相传 一脉相承1 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 与 是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 的见证 源远流长 汉字 史学典籍 1 文字 是文化的 载体 文字的发明 标志着人类进入 时代 2 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 的重要见证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 其规模之大 存留之丰 为世界所仅有 温馨提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是汉字与史书典籍 注意是汉字 而不是文字 文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文字的发明 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基本 文明 一脉相传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 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中国 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 的巨大冲击 2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 只有在 的领导和 封建统治 工业文明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的指引下 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 相适应 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既保持 又体现 当代社会 民族性 时代性 简要回顾 探究提示教材P62 探究问题 提示 1 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生生不息 它虽历经沧桑 但始终显示出其顽强的生命力 3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教材P63 探究问题 提示 神舟八号 飞船和 天宫一号 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 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在高科技领域的创造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并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能创造辉煌的过去 也一定能创造辉煌的未来 教材P65 探究问题 提示 1 政治上 随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开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世界历史进入了世界近代史时期 经济上 18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 随之扩展到欧美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诞生了两大对立阶级即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思想上 文艺复兴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 启蒙思想运动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新航路开辟后 密切了欧 亚 非之间的联系 西方国家开始了殖民掠夺与扩张 2 封建专制主义禁锢人们的思想 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 残酷压制进步思想 中国自然科学发展缓慢 日益落在世界潮流之后 闭关自守 思想意识落后 人们的民族 民主意识淡薄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渐渐消失 西学大量传入中国 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3 经济 政治决定文化 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政治 国家衰落使文化失去发展的政治 经济条件 加速了文化的衰微 国家衰落是文化衰微的决定性因素 文化衰微是国家衰落的重要表现 反映了国家衰落 不利于国家发展 核心知识突破 1 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兴衰 2 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 特别提醒 中华文化发展史及其各个阶段的地位必须准确记忆 抓住关键词 巧妙记忆 殷周影响 春战雏形 秦划时代 汉儒至尊 隋唐全盛 宋元明延续 明清衰微 再创辉煌 隋唐时期 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 在中华文化史上之所以能成就气势恢宏的全盛时期 重要原因在于 批判继承发展了前人文化成就 经济发展 政治昌明 以博大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 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传入A B C D 解析 从文化继承发展的角度指出了隋唐时期文化全盛的原因 从经济 政治与文化关系的角度指出了隋唐时期文化全盛的原因 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角度指出了隋唐时期文化全盛的原因 均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是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的原因 应舍去 答案 C 1 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1 文字 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文字的发明 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2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 数千年来 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 方块字 为书写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汉字的出现是中国文化从 史前时期 走向 有史时期 的界碑 在汉字产生以前 汉族曾经历一个相当长的仅用口语进行交流的时期 有了汉字 民族才有书面的历史记录 从此进入 有史时期 其次 汉字记录了中华文化 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媒介 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说中华文化灿烂辉煌 从流传下来的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籍就足以证明 而这种功劳 是应该归属于汉字的 2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 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 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 古代史官大都终身世袭 这使他们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 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 其规模之大 存留之丰 为世界所仅有 如 春秋 左传 史记 资治通鉴 等 它们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传承了中华文明 温馨提示 中华文化中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包括各民族的语言 艺术 传统习俗 如音乐 舞蹈 戏曲 祭祀 婚丧礼仪 中医药技术和陶瓷制造 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些都是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 的重要见证 2011 高考广东卷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 可以浮动的 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 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 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 B C D 解析 民族文化对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 的重要性 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生生不息 有顽强的生命力 正确且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项 否定了文化能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 故错误 优秀文化能促进经济发展 落后 腐朽文化则阻碍经济的发展 故 错误 答案 A 方法总结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目的问题指向 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实际就是辨识对题中引文理解正确的选项 虽然都是对引文的理解 但 观点错误 不是引文探讨的命题 且本身表述错误 可见 解答选择题不仅要弄清问题指向和材料主旨 还要注意据此审读备选题肢 进而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易混易错点拨 易混比较 汉字与文字 1 文字是包括汉字 拉丁字母等在内的记录语言的符号的统称 文字的发明 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2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它为书写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易错警示 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完全得益于汉字与史书典籍的存留提示 1 文字 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文字的发明 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的发明和使用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 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 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 3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相处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保证了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一脉相承 2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中华文化面临西方各国 强势文化 的冲击 正日益走向衰落提示 1 在当今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全球化中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华文化确实在遭受着西方各国 强势文化 的冲击 2 面对冲击 中华文化要发扬其 包容性 的优点 既要 求同存异 又要 兼收并蓄 在文化交往中既要与其他各国的文化和谐相处 又要吸收 借鉴其他各国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自主性 这样中华文化就不会走向衰落 而会走向辉煌 古骆越表意文字的发现 背景材料 链接生活实例 2011年12月20日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对外称 经过两年多的田野调查 发现古骆越人在4000多年前的大石器文化时期就创制了真正意义上的表意文字 据称 骆越文字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成型于4000多年前大石铲文化鼎盛时期 和中原的古甲骨文以及水族的水书都有一定的渊源 这一发现终结了长期占据史学界的壮族先民古骆越人没有文字的论断 证明了骆越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 思维视角 打开思维之窗 视角1 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特点 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分析 1 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2 文字 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古骆越表意文字为书写壮族古骆越人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发挥了巨大作用 作为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 的见证 古骆越表意文字是很有说服力的 视角2 结合材料说明古骆越表意文字发现的文化价值 分析 1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古骆越表意文字的发现 终结了长期占据史学界的壮族先民古骆越人没有文字的论断 证明了骆越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 2 文化遗产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古骆越表意文字的发现 不仅对研究壮族先民古骆越人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3 文字 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古骆越表意文字的发现 为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 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见证 创新体验 提升做题能力 1 有一首歌唱道 最爱写的字是方块字 做人堂堂正正也像它 方块字 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 关于汉字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它是中华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它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它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A B C D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汉字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的发明使中华民族从此进入文明时代 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所以 都是正确的 2 近年来 国学 在争辩声中渐渐复兴 这实为势所必然 国学 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 从来是代代相传 难以中止 又与时俱进的 国学的发展 弘扬 复兴 一要深入研究 二要生活化 材料说明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征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的特征 国学的发展要有时代性 生活化是实现国学复兴的充分条件 A B C D 解析 选A 解答本题一定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代代相传 难以中止 又与时俱进 体现 故答案选A项 生活化是实现国学复兴的必要条件 错误 3 茶 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它发乎神农 闻于鲁周公 兴于唐朝 盛在宋代 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 茶叶 咖啡和可可 之一 这主要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的特点 A 博大精深B 源远流长C 民族性D 世界性解析 选B 它发乎神农 闻于鲁周公 兴于唐朝 盛在宋代 反映了茶文化源远流长 故答案选B项 编后语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 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 收拾课本文具 下课铃一响 就迫不及待地 逃离 教室 实际上 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 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 黄金两分钟 那么 课后的 黄金时间 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一 释疑难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 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 下课时 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 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 如果老师已经离开教室 也可以向同学请教 及时消除疑难问题 做到当堂知识 当堂解决 二 补笔记上课时 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 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 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 下课后 再从头到尾阅读一遍自己写的笔记 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 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