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1晚最新版本.doc_第1页
周1晚最新版本.doc_第2页
周1晚最新版本.doc_第3页
周1晚最新版本.doc_第4页
周1晚最新版本.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言论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二)-学案2013-3一、经典回顾(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3、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 角度自选;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思考:上面材料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忧”与“爱”。(二)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1、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二、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70分) 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说: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 2012网络经典语句: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以上两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立 意: 三、片段欣赏我所不能了解的是: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包德甫的苦海余生英文原本中有一段他在台湾的经验:他看见一辆车子把小孩撞伤了,一脸的血。过路的人很多。却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帮助受伤的小孩,或谴责肇事的人。我在美国读到这一段。曾经很肯定地跟朋友说:不可能!中国人以人情味自许,这种情况简直不可能!回国一年了,我睁大眼睛,发觉包德甫所描述的不只可能,根本就是每天发生、随地可见的生活常态。在台湾,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蝉螂,而是“坏人”,因为中国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他宁可闭着眼假寐。我看见摊贩占据着你家的骑楼,在那儿烧火洗锅,使走廊垢上一层厚厚的油污,腐臭的菜叶塞在墙角。半夜里,吃客喝酒猜拳作乐,吵得鸡犬不宁。你为什么不生气?你为什么不跟他说“滚蛋”?哎呀!不敢呀!这些摊贩都是流氓,会动刀子的。那么为什么不找警察呢?警察跟摊贩相熟,报了也没有用;到时候若曝了光,那才真惹祸上门了。所以呢?所以忍呀!反正中国人讲忍耐!你耸耸肩、摇摇头!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受折磨的你首先应该双手叉腰,很愤怒地对摊贩说:“请你滚蛋!”他们不走,就请警察来。若发觉警察与小贩有勾结那更严重。这一团怒火应该往上烧,烧到警察肃清纪律为止,烧到摊贩离开你家为止。可是你什么都不做;畏缩地把门窗关上,耸耸肩、摇摇头!选自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龙应台)四、片段练习选取“课堂练习”的一个立意,写一个议论性的片段,字数200左右。五、自求自得: 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龙应台在昨晚的电视新闻中,有人微笑着说:“你把检验不合格的厂商都揭露了,叫这些生意人怎么吃饭?”我觉得恶心,觉得愤怒。但我生气的对象倒不是这位人士,而是台湾一千八百万懦弱自私的中国人。我所不能了解的是: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包德甫的苦海余生英文原本中有一段他在台湾的经验:他看见一辆车子把小孩撞伤了,一脸的血。过路的人很多。却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帮助受伤的小孩,或谴责肇事的人。我在美国读到这一段。曾经很肯定地跟朋友说:不可能!中国人以人情味自许,这种情况简直不可能!回国一年了,我睁大眼睛,发觉包德甫所描述的不只可能,根本就是每天发生、随地可见的生活常态。在台湾,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蝉螂,而是“坏人”,因为中国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他宁可闭着眼假寐。我看见摊贩占据着你家的骑楼,在那儿烧火洗锅,使走廊垢上一层厚厚的油污,腐臭的菜叶塞在墙角。半夜里,吃客喝酒猜拳作乐,吵得鸡犬不宁。你为什么不生气?你为什么不跟他说“滚蛋”?哎呀!不敢呀!这些摊贩都是流氓,会动刀子的。那么为什么不找警察呢?警察跟摊贩相熟,报了也没有用;到时候若曝了光,那才真惹祸上门了。所以呢?所以忍呀!反正中国人讲忍耐!你耸耸肩、摇摇头!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受折磨的你首先应该双手叉腰,很愤怒地对摊贩说:“请你滚蛋!”他们不走,就请警察来。若发觉警察与小贩有勾结那更严重。这一团怒火应该往上烧,烧到警察肃清纪律为止,烧到摊贩离开你家为止。可是你什么都不做;畏缩地把门窗关上,耸耸肩、摇摇头!我看见成百的人到淡水河畔去欣赏落日、去钓鱼。我也看见淡水河畔的住家整笼整笼地把恶臭的垃圾往河里倒;厕所的排泄管直接通到河底。河水一涨,污秽气直逼到呼吸里来。爱河的人,你又为什么不生气?你为什么没有勇气对那个丢汽水瓶的少年郎大声说:“你敢丢我就把你也丢进去?”你静静坐在那儿钓鱼(那已经布满癌细胞的鱼),想着今晚的鱼场,假装没看见那个几百年都化解不了的汽水瓶。你为什么不丢掉鱼竿,站起来,告诉他你很生气?我看见计程车穿来插去,最后停在右转线上,却没有右转的意思。一整列想右转的车子就停滞下来,造成大阻塞。你坐在方向盘前,叹口气,觉得无奈。你为什么不生气?哦!跟计程车可理论不得!报上说,司机都带着扁钻的。问题不在于他带不带扁钻。问题在于你们这廿个受他阻碍的人没有种推开车门,很果断地让他知道你们不齿他的行为,你们很愤怒!经过郊区,我闻到刺鼻的化学品燃烧的味道。走近海滩,看见工厂的废料大股大股地流进海里,把海水染成一种奇异的颜色。湾里的小商人焚烧电缆,使湾里生出许多缺少脑子的婴儿。我们的下一代眼睛明亮、嗓音稚嫩、脸颊透红的下一代,将在化学废料中学游泳,他们的血管里将流着我们连名字都说不出来的毒素你又为什么不生气呢?难道一定要等到你自己的手臂也温柔地捧着一个无脑婴儿,你再无言地对天哭泣?西方人来台湾观光,他们的旅行社频频叮咛:绝对不能吃摊子上的东西,最好也少上餐厅;饮料最好喝瓶装的,但台湾本地出产的也别喝,他们的饮料不保险这是美丽宝岛的名誉;但是名誉还真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健康、我们下一代的健康。一百位交大的学生食物中毒这真的只是一场笑话吗?中国人的命这么不值钱吗?好不容易总算有几个人生起气来,组织了一个消费者团体。现在却又有“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卫生署、为不知道什么人做说客的立法委员要扼杀这个还没做几桩事的组织。你怎么能够不生气呢?你怎么还有良心躲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数”?你以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为你不生气、你忍耐、你退让,所以摊贩把你的家搞得像个破落大杂院,所以台北的交通一切乌烟瘴气,所以淡水河是条烂肠子;就是因为你不讲话、不骂人、不表示意见,所以你疼爱的娃娃每天吃着、喝着、呼吸着化学毒素,你还在梦想他大学毕业的那一天:你忘了,几年前在南部有许多孕妇,怀胎九月中,她们也闭着眼梦想孩子长大的那一天。却没想到吃了滴滴纯净的沙拉油,孩子生下来是瞎的、黑的!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你一定要很大声地说。原载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中国时报人间(二)分别确定下面两组材料的立意,并对立意和材料作比较。材料1 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立意: 材料2 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 徐特立 ,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立意: (三)总结: 1.求同法。提供的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2.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就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形成立意。四、“不同内涵的多材料作文”课堂练习。练习(一)全面理解下面文字,确定写作的立意。1、2010年2月21日凌晨,当全国人民还沉浸在春节的喜悦当中时,在山西百姓口中、手机中、电话中流传出消息,即将有大地震。山西几十个县市、上千个村落灯火通明,人们一片恐慌,半夜不睡觉挤上街道,焦虑地“等地震”。事实证明这是一场虚惊。上午,山西领导采取各种措施紧急辟谣。2、2010年1月24日山西运城发生了 4.8级地震。此前的1月22日,针对即将地震的民间言论,专家辟谣说:“我省地震专家并未做出山西境内近期将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预测意见。请广大市民不要轻信和传播传言,共同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解读1: 解读2: 整体立意: 总结: 练习(二)全面理解下面文字,确定写作的立意。1、玫瑰说:“我只有在春天开花!”2、日日春说:“我开花的每一天都是春天!”解读1: 解读2: 立意: 总结: 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点评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立意相对固定审视这一作文题,考生可能要表达的中心立意有三种可能:(一)认为“一切都会过去”有道理的;(二)认为“一切都不会过去”有道理;(三)认为“一切都会过去又都不会过去”。但是,从题干隐含的要求来看,考生应该选第三种立意,才符合出题者要考查考生要有辩证思考能力的要求。一些教育专家,如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和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的对此题点评,也点明了这点。而我们的考生应该都接受过这方面的强化指导,面对这样意图明显的作文立意要求,一般是不会冒险选其他两种的。换句话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选择这第三种立意,因而这一作文题实际上已经相对固定了文章的立意。课前练习用来对比阅读得出立意同义关系。指材料的性质、蕴含的意义、体现的观点相同。如2004全国卷所提供的材料中的这两则: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5.寻找材料的互补性-辩证法例一:材料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材料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分析】材料“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所以,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又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立意】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例一: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 !”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分析】贝利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勇于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立意】永不满足,再接再厉 勇于进取,奋斗拼搏艺无止境,不断创新 追求是无止境的 (3)综合法。有些多则材料的观点不相同也不相反,而是互为因果、互为补充的关系,可采用综合法审题,将几个观点加以综合,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立论。有人问球王贝利最喜欢自己的哪一个球,他说:“下一个”;有人问著名电影导演谢晋最喜欢自己执导的哪一部影片,回答是“下一部”;有位老师问一个考试成绩屡屡挂“红灯”的学生什么时候才能消灭“红灯”,回答也是“下一次”。有位老师问一个考试成绩屡屡挂“红灯”的学生什么时候才能消灭“红灯”,回答也是“下一次”材料中前两个与第三个是截然相反的含义,构成互为补充关系。可将这两者综合归纳,提炼出主旨:已取得成绩的人要向“下一个”更高目标攀登;未取得成绩或决心改正错误的人,要立足“这一次”。对比4.寻找材料的异同点-求同求异法例一: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徐特立 ,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分析】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立意】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成就事业不一定受年龄的限制互补:这种分析法适用于几则材料的内涵相互对立,且几则材料的观点都有道理,却又不全正确。对这类材料,不能简单地肯定某则材料的观点,或否定某则材料的观点,而应作辩证分析,归纳出一个辩证的观点,作为作文的论点,论述时突出一个方面,不能平均使用笔墨。如下面几则材料: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去做一件合理的事情,从此你的工作、生活都会有奇异的色彩。一个普通人说:我们或许免不了终生吃苦,但我们应该活精彩。【解析】对这类材料,应作辩证分析,归纳出一个辩证的观点。就这组材料而言,爱因斯坦的观点:做好一件事而精彩,普通人的观点:终生吃苦,活得精彩。由此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吃苦做好一件事活得精彩。可见,吃苦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做好一件事又是活得精彩的前提。据此我们可以引出这样的观点:我们不但要用吃苦精神做好一件事,获得精彩,我们也要用吃苦精神做好每一件事,这样我们可能终身吃苦,但我们一生都活得精彩例八: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1、87岁的中国画家吴冠中先生,最近在香港中文大学接受荣誉文学博士称号时说:“如果画,一定要画出新的想法、新的感受,重复自己是可耻的。”2、也有人说“重复是成功之母”,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不就是从一次次画蛋中走向成功的吗? 要求: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 立意分析:材料1创作要勇于突破,大胆创新。不能重复自己或别人,这种重复是可耻的抄袭。材料2强调的是要夯实基础,勤学苦练基本功,即反复实践、锲而不舍。二者有共性即重复,深入挖掘可以立意:简单重复,只能泯灭自我,失去未来。走向成功的重复是要夯实基础,要勇于突破,大胆创新。7、1、2010年2月21日凌晨,当全国人民还沉浸在春节的喜悦当中时,在山西百姓口中、手机中、电话中流传出消息,即将有大地震。山西几十个县市、上千个村落灯火通明,人们一片恐慌,半夜不睡觉挤上街道,焦虑地“等地震”。事实证明这是一场虚惊。上午,山西领导采取各种措施紧急辟谣。2、2010年1月24日山西运城发生了 4.8级地震。此前的1月22日,针对即将地震的民间言论,专家辟谣说:“我省地震专家并未做出山西境内近期将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预测意见。请广大市民不要轻信和传播传言,共同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分析】两则材料都交代了事情的结果,“无因不成果”,我们只要顺藤摸瓜,总能探求其原因。这道题很容易首先想到“找原因法”,也就是根据结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处立论。这两则材料都涉及到谣言和地震。材料1人民听信谣言,事实上却没有地震。材料2专家辟谣,却发生了小地震。为什么会有彻夜不眠“等震”事件呢?材料2的事件发生在先,虽然事后当地有关部门强调4.8级并非破坏性地震,以此来回应公众的指责,但当地有关部门在公众心目中的信誉度显然严重下降。因此当地震的谣言传出,山西的群众才会“急于采取行动”。常言道,谣言止于信息公开。可问题是,若政府遇到了公信力危机,谣言的传播威力可以想象。如此想来,学生们的立意似乎有些道理。可是细想起来,也只是抓住了材料的表面现象,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而没有深入理解两则材料放在一起的用意。材料2事件不一定是材料1事件发生的原因。除了有关部门公信力的问题,难道没有涉及到人们的判断力、辨别力方面?这样看来,两则材料同一但不全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又合理。互补叠加之后,就不难提炼出这样的观点:不要盲从他人,也不可迷信权威。有学生写到: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很正常的心理。但即便如此,遇到同样的问题,也应该理智、冷静的对待,不要迷信和盲从。也是不错的观点。例九: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1、当代著名作家池莉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做好一件事。”2、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玫瑰,整整二十年,他记录了170种玫瑰的姿容,绘成了被誉为“玫瑰圣经”的玫瑰图谱,至今无人逾越。3、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建树广泛的通才形象: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审题时,应首先该排除干扰内容“林语堂先生”,因为第3则材料讲的其实是苏东坡是个“通才”。接下来分析三则材料之间的多种关系。从池莉的角度,可提炼出“人一生可做的事很多”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雷杜德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一件事”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苏东坡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很多事”的观点,这也是正面立意;而再从池莉的角度,还可提炼出“没有一件事做得好”的观点,这是反面立意。“做好一件事”和“做好很多事”反映的深层内涵其实是“专”与“通”的关系。而从“专”与“通”的关系角度入手,又可归纳出以下多个观点:做好一件事,才可能做好很多事;做好很多事,为的是把一件事做得更好;企业讲求团队合作精神,更需要专精人才;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通并举”,等等。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面对此类材料,考生寻找切合题意的突破口可从两方面入手。提炼中心。提炼中心法是准确理解材料最实在、稳妥、有效的方法,材料的中心提炼出来了,对材料的理解也就及时到位了。 文中老师的感慨和四位学生的议论,表面上看是谈“书信”的兴衰,但这绝不是命题专家的终极目的。如果你只写书信的变化,就太实,立意太实就显拙。新材料作文就是要考生将材料的含意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在这里,书信不仅仅是家人之间传递的信件,还是亲情的纽带,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很多东西都在改变,我们要理性看待。有了这样一个中心,你可以写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传承,写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渐行渐远的伤感,也可写科技的发展对传统的冲击,大胆扬弃、与时俱进等等。如果你离开了由材料规定的主题范围去随意发挥,那就是偏题离题。这是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本质不同。抓关键语。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湖北卷四位学生的争论,其中最关键的是学生丁的话,抓住“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考生就可以由书信引申到其他方面,材料中的“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则明确告诉我们,如此改变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抓住这样的关键词语,文章就不会偏题。取舍二、同中求异这种方法适用于几则材料的内涵相对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的多则材料。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或意义),再比较出相异点,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作文的立意所在。如下面这组材料:玫瑰说:“我只有在春天开花!”日日春说:“我开花的每一天都是春天!”在审读上面的材料时,首先要审明材料蕴涵的观点、态度。“我只在春天开放!”中的“春天”,代表美好的时期,“只在春天”隐含着与“春天”相对的“夏天、秋天和冬天”。既然此话中的“春天”代表美好的时期,那么,“夏秋冬”就代表“不美”的时期。分析到此,“玫瑰花”的生活态度就显露出来了:在美好的时候开放,而在不美的时候就不开放。换句话说,像玫瑰花这样的人只有在优越的条件下才能快乐地、幸福地生活,否则,就会陷入痛苦之中。而“我开花的每一天都是春天”是说,只要“我”开花,外部环境不管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在“我”看来都是美好的。也就是说像“日日春”这样的人,只要他生活着,不管生活怎样,但在他看来,一切都是合理的、美好的。通过分析,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就明确地显现了出来:消极、悲观、低沉和积极、乐观、向上。两种人生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我们就能够很容易地看出命题人的观点,即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由命题人的观点态度可以进一步推论:人生观决定人生命运。以各个角度的观点为基础,可以引出很多话题,如:微笑、态度、心态、命运、乐观与悲观、幸福与痛苦、心态与生活等等。(二)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内涵或主旨相反,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立意成文。如:阅读下列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甲:有人想,如果全国人都把节约一根火柴的钱交给我,那我就成百万富翁了。乙:也有人想,如果能够给全国每一个人作出一根火柴的贡献,那我就很有价值了。分析:这两种人的观点对立,进一步分析,是两种不同价值观的问题。所以,两者的“关联点”就是人生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是奉献还是索取。异中辨异 有些相异的材料,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分歧点,我们找出分歧点,从它们的分歧点处入手提炼观点。 示例3 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