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同驾一叶扁舟品诗情画意——《黄鹤楼》教学设计》.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同驾一叶扁舟品诗情画意——《黄鹤楼》教学设计》.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同驾一叶扁舟品诗情画意——《黄鹤楼》教学设计》.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同驾一叶扁舟品诗情画意——《黄鹤楼》教学设计》.doc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同驾一叶扁舟品诗情画意——《黄鹤楼》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驾一叶扁舟,品诗情画意 黄鹤楼教学设计区县:天津市滨海新区学校:大港海滨第三学校学科:中学语文姓名:孙辛未同驾一叶扁舟,品诗情画意黄鹤楼教学设计摘要: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后古诗的第五首。课外古诗的扩展学习,为学生学习诗歌鉴赏提供帮助。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连大诗人李白也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全诗引用典故、用乐景衬哀情,最后直抒胸臆,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的手法和情感。作为唐诗三百首中“七律”的第一首,可见其地位一斑。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因此,鉴赏好崔颢的这首黄鹤楼不仅对于学生掌握诗歌鉴赏手法十分重要,还能使学生更加了解唐代的诗歌。关键词:合作、鉴赏、诗歌、手法、情感一、内容和内容解析(一)、内容本诗是唐代诗人崔颢所创作的黄鹤楼。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后古诗的第五首。课后古诗虽然不是精讲课文,但是对于学生对诗歌理解,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掌握与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诗歌本身就很少,想要在课文的学习中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能,就相对更很。因此课后古诗的扩展学习,为学生学习诗歌鉴赏提供了有效的帮助。(二)、内容解析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连大诗人李白也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此诗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意境开阔、情真意切。语言生动平实,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崔颢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因此,鉴赏好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十分重要。二、目标和目标解析(一)、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崔颢黄鹤楼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熟背全诗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二)、目标解析目标教学的核心思想建立在美国教育家布卢姆“为掌握而学”的基础上,即为掌握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而教的思想。同时新课标中也对目标的设定有所要求。综合考虑到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以及课表要求和古诗文特有的学习规律,制定目标。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体会这首诗歌背后的故事,学习诗歌的手法,真正感受到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在中国律诗史上的重要地位。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我班学生处于八年级,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古诗词的一般方法,拥有一定的古诗词阅读能力。但是对于诗词中景物及景物被寄托情感的体味,他们稍显不足,尤其是本诗中采用了“乐景衬哀情”的写作手法,是学生们之前所没有接触过的,因此,再学习诗歌写作手法上,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实践,才能为将来古诗词鉴赏打下基础。另外,对于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自己了解本首词的意思、诗歌中所涉及的典故,以及所表达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将学生带入更广阔的领域中,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为他们提升语文素养奠基。基于这样的学情状况,将“朗读,了解诗歌中涉及的传说,品读诗歌语言,了解其内容。”设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本课的难点则是要求学生在联系诗歌背景的基础上,品味诗歌意境,感受其体现的物是人非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愁”情。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感,激情导入,创设情景,走进诗歌。教师活动:“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他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赏析崔颢的这首黄鹤楼。”(1).自读划分节奏;(2).译读理解内容 (3).说读体味情感;(4).背读积累词语。设计意图:从熟悉的大诗人李白的话,激起学生的注意力令学生保持好奇心走入课堂。(二)课前小测,预习检测教师活动:“那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首先请你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前小测。”课前小测:格律诗分为: 和 。学生活动:给出答案,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师:“那么我想问问你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这首黄鹤楼是属于哪一类,律诗还是绝句?”生:“律诗。”师:“好,那谁能给大家说说,律诗都有什么特点呢?”生:“1、四联八句;2、押韵;3、颔联、颈联写景。”设计意图:回顾格律诗诗歌的体材和特点。确定黄鹤楼的体材,引入读诗时的注意事项,为后面朗读时做铺垫。(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走进诗歌,感受魅力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1)读诗歌:师:“请同学们端好书,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初步感受诗歌的魅力。”“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要体会诗歌的节奏。学生自读诗歌。设计意图:学生自读诗歌,从学生的读中,教师纠正停顿不当的地方。师:“接下来,让我们听读这首黄鹤楼,感受其韵律以及节奏。根据刚才的音频,你们掌握好朗读这首诗的节奏了吗?应该在哪些地方停顿?下面请你们前后两个人,互相读读,感受一下这个节奏。”设计意图:学生听读朗诵,可以跟读体会。播放音频文件,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划分规律师:“我们来一起读一下这首诗吧,注意停顿。”设计意图:从题材上,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律诗有八句,四联,并押韵。课前小测,能够帮助学生掌握黄鹤楼这首七言律诗的朗读技巧。划分节奏为 “二二二一。”(四)小组合作,交流提升,同伴互助,促进成长2、译读-理解内容;黄鹤楼则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 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学生通过合作,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内容。找出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解释诗句。(2)品情感:师:“崔颢的这首诗,短短的8句话,却令大诗人李白看后不敢题诗;在严羽的沧浪诗话中,也把这首诗评为“唐人七律第一”,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同来品读学习这首诗。看看它到底好在哪里。师:“我们已经读了几遍,那么,你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吗?他写这首诗是为什么呢?换句话说,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啊?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设计意图:翻译解释诗歌,为理解诗歌情感做铺垫。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写作目的,体会诗歌情感,主要把握鉴赏诗歌以及文章时最主要的部分主旨。师:“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那么他为何而愁?愁的又是什么呢?生:“愁是因为离开了家乡,他思念家乡。”个人朗读感受,小组交流: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体会诗人在诗中体现思乡的情感。师:“你从之中哪写词语看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是思乡之情吗?”生:“日暮乡关何处是?”师:“一句乡关何处,写出了作者此时身处异地对家乡的怀念。那么你了解作者吗?他为什么离开了家乡啊?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吧。设计意图:PPT介绍诗人的经历以及诗歌写作的背景。此处引入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帮助学生理解“乡愁”之感。师:“因为仕途不顺,因为远离家乡,所以作者产生了愁思。既然抒发的是漂泊怀乡的情感,那么我们看看这首诗的第一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有什么作用呢?”生: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师:“昔人以成黄鹤离去,那诗人登上黄鹤楼,他看到的又是什么样的画面呢?”生:“晴天看汉阳的树木清清楚楚,鹦鹉洲上的草也极为茂盛。”师:“颈联描写了诗人登楼愿望所看到的景物。是实写。那么诗人眼前呈现了怎样的画面啊?”生:“美丽的景色。”设计意图:景色都是为了情感而做铺垫的,教会学生从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象仔细研读。我们可以说诗人清楚的看到了葱茏的树木和茂盛的草,这是美丽繁荣的景象,但回想刚刚体会的情感,诗人要表达的是一个“悲”字,可见,乐景美景使诗人内心的愁苦更加的深重,从而引出本诗中“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诗人就是用这样的繁荣之景反衬凄清之情。(五)总结全诗,理清手法,感悟主旨,联想自身师:“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崔颢的黄鹤楼全诗引用典故、用乐景衬哀情,最后直抒胸臆,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设计意图:整理整首诗歌的情感、手法等。带领学生回顾课堂所学,整理概括全诗引用典故、用乐景衬哀情,最后直抒胸臆,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的手法和情感。(六)、目标检验,拓展升华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落实本科教学目标,检验学生课堂所学,同时加深学生对诗歌的手法的掌握。黄鹤楼(贾岛)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晴对余晖。(分析角度提示:主题 ;描写角度;描写手法)五、板书设计图:1六、反思提升、教学相长黄鹤楼是崔颢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字里行间表达了一种诗人对家乡的怀念和离乡的愁苦。诗仙李白看到此诗而收笔,严羽的沧浪诗话也称其为“唐人七律第一”。在多媒体教学的信息化手段的帮助下,古代诗词语言精美,生动,淋漓地展现。学生在“读”中自悟、互研、互得、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用精心准备的导语和切合诗意的音频,烘托出一个浓浓的读书氛围,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由于这首诗是一首律诗,在学习之前,我设计了课前小测,检测学生对格律诗的分类以及律诗的特点的掌握情况。诗歌的重点在于朗读,除了要读准字音,律诗更要注意节奏,通过停顿和重音,来体会并抒发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找朗读好的学生示范读,再在小组间学生互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有了最初的感悟。从诗眼入手,抓住一个“愁”,体会诗人想要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从而赏析每联对表达主题上的作用。由于诗歌表达的是漂泊的思想之情,我的板书设计则以“愁”为核心。一页孤舟,承载着作者的心,在片片涟漪泛起的波涛中展现着作者的愁,而这波涛则是衬托“愁”的方法:引用典故、乐景衬哀情、直抒胸臆。板书设计新颖,使学生印象深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情感和方法。通过教学实际过程中发生的情况,课后自我反思,发现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第一,在读古诗的环节,学生读的时间有少许欠缺。虽然读出了节奏,但在情感的体味上,仍有不足。这一环节可以先让全班同学齐读,然后学生互读体会,再找同学示范朗读。在准确把握诗歌节奏的基础上,可以播放的朗诵音频,让学生进行听读欣赏,从音频中感受诗歌情感。通过音频的播放,也能让学生学习朗读的技巧,学会情感表达。在听音频之后,在让学生试读。通过“读、听、读”的方法,使学生领悟诗歌。第二,由于第一步“读”的欠缺,因此导致学生在诗人情感“为何愁”的理解上没有达到预想的脱口而出的回答“乡愁”。这一环节中所遇到的问题让我注意到,教学语言的引导十分重要。要准确、清晰的表示指令,让每一个学生理解老师问题所指,这样才能使他们很快的找出问题的答案。第三,诗品得不够。由于在“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