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黄厚江老师评课.docx_第1页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黄厚江老师评课.docx_第2页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黄厚江老师评课.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厚江老师评课我先对程明老师自己陈述的几个问题做个回应。程老师说自己讲得多了,我倒是觉得今天的讲,基本上是恰到好处的。教师所有的讲,都是作用于对学生思维的引导、点拨,既不是对知识的讲解,又不是对结论的讲解。这样讲,是可以的。程老师问,写作过程中找到一个好的种子如何去推进?程老师今天的推进方式是先把问题讨论清楚,遇到这样的材料怎么办?接下来提出写作的要求,然后交流讨论,这也是一种推进方式。我们还可以像程老师作文教学中的处理一样,用矛盾来推进。用来自现场的矛盾推进,这个同学说这样教,那个同学说那样教,你们说用哪种方法更好?这个同学是这样理解的,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理解了?实在推进不动,就把自己当学生,把自己的思考描述出来,这样教学过程也就能推进了。程老师今天选到这一个点非常好,天生具有生长性,推动起来并不难,一节课的成功就有非常好的基础。程老师很关注创意写作教学,这是目前较流行的一个写作教学的路数,以前我们讲写作教学的课型时没讲到,因为这主要是一种写作教学理念。创意写作教学强调写作过程中的虚构性、故事性、创造性。对此,中学语文教学界有分歧,我总体上是肯定的。至于写作过程中的真实问题怎么认识呢?不会写的人,把真的写成假的;会写的人,把假的写成真的。这全看你怎么写,这不是事件本身的问题。这事件不是生活里有,是真的就是好的。好作文都是半成品加工而成的,我们要关注学生自我作文的提升。学生考场得低分有两种常见类型,一是没材料可写,胡编乱造;另一就是老老实实生活原生态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就怎么样写。好作文应该以真实为基础,进行适当的加工和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好作文都是一半真一半假,这也是写作教学的规律。写真实与写创意要和谐统一,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写记叙文都应如此。哪怕写议论文,写到高级阶段,也还是要有一定的文学性的。下面我对其他老师的评课做个回应。张志亚老师说金句可以让学生记下来,我是赞成的。我经常让学生记录下我说的一些金句,一般高中三年可以积累100句,这些句子学生在考场也是可以用的。比如,高中生谈恋爱,我就说“不要把一个美丽的故事,变成庸俗的童话” “一个人无聊是无聊,两个人无聊是浪漫”。高一新生刚开学头十天,我一般不用教材,语文书不见得就是语文,我就和学生聊一些金句。如,“语文好治人,语文不好治于人”。我为什么聊这些?格言的提炼就是思想的提炼,这对高中生太重要了。刘凤光老师说这堂课是共生的课,确实,好的语文老师能让课堂教学与家庭生活共生。周敏亚老师认为应该讲一下冲突,我不赞成。但是她讲的有合理性,老师挑起了话题,结果又不讲,这会让学生失望,所以要慎重处理。孔维琴老师认为不要用小说的情节概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讲记叙文,这需要将两个概念明确一下。小说和记叙文其实是交叉概念,从文学概念看,可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大类,这个文本分类现在有些不适宜了。记叙文是文章学概念,和文学概念有交叉,其实小说就是一种记叙文。用小说的方法教记叙文,其实两者是不排斥的。但我们尽量不要用文学的语言上中学的作文课。你不要提小说,你只要提怎么写就可以了,中学课堂上的语言尽量用学生的语言,尽量把生涩的专业语言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鲁凤老师提出为什么要加,加到什么地步,这确实要对学生有明白的交待。要不然,会对学生有误导,认为加的都是好的。有老师提出来,摔伤情节的推演中是否安排一次让学生写片段,我是不赞成的。张年老师认为碎片化的讲也是写。我认为这堂课的说并不是碎片化的,这其实是立足于写的一种思维的碰撞。我强调过,作文课必须以写为重点,落在一个“写”上,可以有不同的策略。一写什么,二写什么,三写什么,三次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这是一种常见的把重心落在“写”上的策略,这更多的是让学生懂得一些道理。今天程老师是用了一种对话的方式,表面看是碎片化的对话,但由于全班同学很轻松地都投入了,所以这不是点对点的,这种立足于写作思维的交流对话,还是应该认定为是“写”的活动。最后一次“写”,有认同的,有理解的,也有不认同的。有的认为是时间不够,有的认为是写得不到位。我认为后面一次写,是有问题的。学生的思维之花没能尽情绽放,和老师也有关系。有老师认为前后两者是并列关系,我认为不是。前者只是后者的铺垫。前面一次是在思维的碰撞中弄清楚碰到问题该怎么写,有哪些方法策略。后者应该是一次实践,一次提升,至少前后应该相应的。接下来,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先总体谈,再顺着课的程序谈。总体上谈三点:一、这是一节清醒的课。听程老师的陈述,我们就明白,他是带着一个清晰的教学追求和探索主题来上课的。这不是一般的成熟的老师了,他不是来上一节课。他是把创意教学、自己教学的一些问题以及把我们上一次对他作文课的不同想法有意识地进行调整,来实践某种教学理论。他把自己的困惑抛在我们面前,让大家一起探索,这既是帮他解决问题,也是帮我们解决问题。他的清醒还体现在清晰的教学目标,清晰的教学思路等等。二、这是一个懂写作的老师。你们不要只看到他将和儿子的谈论拿来上了一节好课,这背后分析一下。首先,儿子和他谈作文,他敢指导,这就是懂作文的。不敢指导,这会这样:“去,一边去,自己写去!”儿子的写作他敢参与,这表明他是懂写作的。跟儿子的写作谈论,他敢拿过来上课,这也是懂写作的。而且上出了一节好课,这真的说明一点:懂写作才能把作文课上好。三、这是一节典型的课。参照以前讲的作文课型,这是一节典型的作文指导课,指导写一个题目难忘你给我的温暖,然后指导方法:替换、选择问,然后由方法归纳到写作实践,我们通常的作文指导课就是这么上的。这也是一节典型的方法教学课或者说能力作文课,有一个主线,有一个过程。这还是一节非常典型的共生作文课。四、这是一节实用的课。这堂课不仅对中差生,对好学生也有用。素材的加工和改造,对各类学生非常有用。最低层次是照搬,高一个层次是套用,再高一个层次是活用,最高的层次是化用。程老师这节课,是教学生如何活用,这对大多数学生会有启发。今后接着开发一个三到四课时的系统的写作,将来学生的写作意识会更强。上了考场,要让材料向题目靠拢,就是把材料变形、加工,今天就是做的这个工作。当然,也要让题目向材料靠拢,就是挖掘题目的弹性空间。接着从教学环节做一个分析。先谈好的几点:这节课的导入非常平易、非常生活化。它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写作材料的问题,有很特殊的价值。因为它是从写作到写作,从学生的写作到课堂的写作,从写作体验到写作体验。这是这堂课产生效果的重要起点。第三个环节对摔伤这一情节进行加工推演,这是让学生在规定的具体的情境中写作,情境规定越具体越好。此处对话效果为何好?一是情境来自学生生活,非常具体。二是把方法融合在过程之中,而不是讲方法。此课点和面的融合做得非常好。点很清楚,就是把旧材料加工得有新意,但是在收缩时,又能把情节、主题等相关内容做了融合,这就是面上的内容。不是只揪住一个点教一个点的,他能立足于整体的表达需要、人的表达需要。作文课是要选一个点,但一定是点与面的整体的融合,一定要放到整体写作的背景中去思考。这才是作文课,要不然就不是作文课。如果只揪住一个点,作文课的“文”的特点就不清楚了,作文的“文”就应该是一个整体。再谈问题:第二个环节我不太认可。教师问学生,旧材料如何翻新呢?经过讨论,他引导到悬念,引导到盗墓笔记等,我觉得这是节外生枝,对整堂课有破坏作用。因为你后面没有谈悬念。可以省去,直接进入后面的加工和思维碰撞。直接聚焦到两个内容:替换、选择问。因为这两个是重点,也是最有用的。后面的收缩就收到这两点上。在学生归纳完整的情节后,教师的归纳有些偏,所以导致学生的当堂练习效果不佳。你教的是情节的改造和加工,但是去要求学生对情节推演。这两者不是一回事。什么是情节的推演?故事怎么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