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价值观论文过度消费抑或低碳生活——生态价值观重.doc_第1页
低碳价值观论文过度消费抑或低碳生活——生态价值观重.doc_第2页
低碳价值观论文过度消费抑或低碳生活——生态价值观重.doc_第3页
低碳价值观论文过度消费抑或低碳生活——生态价值观重.doc_第4页
低碳价值观论文过度消费抑或低碳生活——生态价值观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 QQ:1003 59168 低碳价值观论文:过度消费抑或低碳生活生态价值观重建的思考摘要:近两百多年来,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除带来了社会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财富的增长和民主法制的完善外,还带来了地球自然生态性的改变,造成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生态灾难,对人类生存形成威胁。为了捍卫地球的自然生态性,进而保障人类能够长远地可持续发展,应从重建生态价值观,使消费与低碳二者平衡等方面着手,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关键词:市场经济;过度消费;全球变暖;低碳生活;生态价值观乔治马歇尔曾说:“当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事实之后,关键在于如何让人们面对现实做出改变,而不是摇摆于心血来潮和义务之间。”1一、低碳生活需要重建的生态价值观近来,一个新鲜而时尚的概念“低碳”( low car-bon)似乎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瞬间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它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而跟随这个概念而来的另一个概念“低碳生活”(low carbon living)则指人们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倡导人们以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同时也是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为现代人的行为准则的话,那么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应急需建立和提倡的生态价值观与绿色生活方式。著名人类学家乔治马歇尔在他的戒碳:带你一步步现实面对气候变化一书中指出,人们在变暖的世界中如何反应,关键要看性格与核心价值观。人们的核心价值观是其行为的关键。他认为全球变暖的讨论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人类无法头脑冷静,严肃对待。因为这个问题实在太大了,也太长期了。经济全球化以及人类追求过度的奢侈消费观念急速地转变了很多地球人的生存价值观,已使我们这颗星球不堪重负。要保卫家园,除了政府、企业要做的工作外,我们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如何树立人和自然和谐一体的生态价值观,以致产生有效的消费行为变化是一个亟须探讨的问题。中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发展跨越了西方百年的工业化历程,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到低碳经济,各种“经济概念”层出不穷,并迅速融入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急剧变化着。过去,我们的生产追求产能规模,GDP就是一切,用有限的资源的浩劫和社会人心不古的代价换来了经济的变化,对环境造成的是一种不可逆的破坏性影响。生产和消费变得无序和无限量,豪华的别墅、奢侈的装潢、高档的轿车等成了大家比拼实力的标准之一,勤俭节约逐渐失去了美德的光环,继而替代的概念是“吝啬”与“穷酸”。就像我国知名民间环保事业倡导者和活动家、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兼主任廖晓义所认为的那样:“今天的过度消费像癌细胞一样,扩散到每个地方”,“消费的原意是消耗,是吞噬,对人类来说,就是死亡”。她清醒地提醒道,中国人消费的急剧膨胀、逐渐失控的生活方式,会使所有的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当我们的生活水平刚刚上升到可以精神享受的层面时,“山清水秀”在许多地方已变成了一种美好回忆,“蓝天白云”也成了奢侈的向往。久而久之,城市乡村一样是垃圾越积越多,灾害愈加频发。此时人们才意识到自己生存空间的质量越来越差,这让我们对现有的生活价值观念产生质疑。是什么让我们背离了地球母亲而自掘坟墓呢?又是什么让我们屡屡突破人类生存的价值底线呢?可能还是要从市场经济产生的负效应中去寻找大部分答案。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之一鼓励高消费邱吉尔1947年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过:市场经济是一种很坏的经济制度,不过它在现有的各种经济制度中是最不坏的一种。原因何在?其中之一就是鼓励人们过度消费,从而促进生产和发展。众所周知,市场的前提就是纵欲。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核心是追求个人权利,满足个人欲望。它不理睬人们的身份高低和亲情深浅,只关心实现交往的功利和自由。市场经济促使人们用更科学的手段赚更多的钱,因而必然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和民主法制的完善。它高扬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其游戏规则就是满足人类对物质利益追求的本性,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鼓励人类多消费、快消费、高消费,像市场上各种形式华丽诱人的商业广告,实际上引导和控制着人们的消费和生活;被时尚华丽地包装而不知其本来面目的歌星、球星、影星、企业明星和政客,成为刺激世俗社会精神高亢的吗啡,大众不管是否愿意,都只能在这种“制造”出来的偶像光环下生活。这种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和由此带来的消费理念引发的过度消费必然会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而把人类引向生存危机,而且在加速人类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加速了人类社会末日的来临。这不仅降低了地球村民的幸福指数,也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态价值观。另外,市场价值导向的另外一方面,就是高扬工具理性而轻视价值理性。市场经济的逻辑就是优胜劣汰,社会只关注功利,歌颂胜者,漠视道德,促使社会生活进一步异化,科学和金钱从为人类发展服务的工具,异化为人类的“上帝”。再者,市场文化的泛化使本来多元的人文生活、丰富的感情生活、多向的审美生活、多层的伦理生活都被单向的功利生活侵蚀。市场经济给予了商品化生活方式的充分自由,却剥夺了其他生活方式的自由。社会生活中充斥着金钱崇拜、权力崇拜和科学崇拜,唯独不崇拜自然这个供我们立足的天地。北京大学哲学系汤一介教授在他的论文论儒学的复兴中谈及我国为什么在21世纪初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想,就是因为目前社会存在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身心”之间的种种难以协调的矛盾。这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类毫无止境的消费需求造成的对自然界无序和无限量乃至于野蛮的开发,残酷的掠夺,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二是由于人类片面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权力欲望的无限膨胀,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致于进行残酷的战争;三是现代人过分注重金钱的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心灵扭曲和人格分裂以及人类相残,这已成为积重难返的社会病。而这一切所形成的人的市场价值观的后果便是导致我们唯一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家园地球的在劫难逃,成为人类演绎天灾人祸、悲欢离合的不祥舞台。同样,这一切无疑也在呼唤人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的变革,迫切要求对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以及对市场经济做新的梳理、反思和考量。三、消费与低碳二者的平衡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也是人类未来生产和生活很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影响地球温度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温室气体是最紧迫的一个。温室气体的成分也有很多种,二氧化碳是最关键的一种。而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在影响气候变化的所有因素中占一半以上,其中化石燃料的燃烧更是占到80%左右。因此,解决二氧化碳问题成为气候变化领域的重中之重。另据媒体报道,在举世瞩目的哥本哈根会议期间,丹麦展示了一个82 m82 m82 m的立方体装置,它由12个远洋运输使用的集装箱连接而成,这是1吨二氧化碳在标准大气压下测量和存储的体积,也是工业化国家平均每人每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一生动的展示让世人着实吃惊不小。也正是这次哥本哈根会议,加上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事实以及灾害性天气的频繁加剧,四季的无常,才使“碳依赖”、“碳足迹”、“低碳生活”、“零碳生活”等有关生态、环保的新概念步入了寻常百姓家,也使人们意识到了我们地球人生存的环境已经严重恶化,且已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和平及可持续发展,“生存还是灭亡”这一莎士比亚的追问已鲜活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统计,全球每天排放8 000万吨二氧化碳,美国人均每年排放229吨,欧洲106吨,而印度只有18吨。在我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27吨。但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4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在2 611吨。网上还有人列出了家庭碳排放量计算方式:家庭用电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耗电度数0785家用自来水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自来水使用吨数091出行开轿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油耗升数27家用天然气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天然气使用立方数019虽然不知道这些从网上相关文章得来的数据是否准确,但据国内最早的乐活研究者沈立在北京香山观察到的北京夜晚的上空是一个锅盖,一个深褐色、带点铁锈、由尘埃组成的大锅盖的描述,可以见出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已不可小觑,节能减排势在必行。而令人遗憾的是,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却早已习惯了灰蒙蒙的天和砖石瓦砾不见绿的地,奢侈到连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喝一杯洁净的自然水、吃一碗没被污染的饭菜也要利用双休日、节假日驾车离城远去的境地,不仅增加了碳排放和生活成本,也花费了人生宝贵的时光和精力,还徒增了不少烦恼和疲惫。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高科技,高思维(HighTech,HighTouch)一书中指出,高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远离了自然,这对人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21世纪的发展趋势应该取得一种高科技和高感触的阴阳平衡。2也就是说,人们生活的重点应该关注身体、心灵、精神与自然,把物质和资源当做人类自身的一部分,也把人类看成自然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人类与自然、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和谐与均衡发展。显然,消费和低碳在某种层面上是相互矛盾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不消费,生产就是为了消费而存在。而且一个国家的GDP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如何通常要看他们的消费程度。因此,反应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形成一种悖论,让人不知作何选择才好。就拿汽车消费来说,政府一方面鼓励民众出行多选公交、少开私车,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量,即所谓“绿色出行”;而另一方面又进行政策刺激,减税降价,鼓励人们买车,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仅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 3791万辆和1 3645万辆,同比增长483%和4615%,跃居世界第一,而且还将继续领跑世界汽车消费市场。这种左手“鼓励”减排,右手“刺激”消费,如此相悖的做法在百姓看来实在不知所措,常识是总不能让人买了汽车当摆设吧。而笔者认为这二者之间如何平衡的关键在于消费是否非常必要和有节制,是否不浪费和是否可持续。如果按照传统的贵族生活方式,或者我们追求美国的生活方式的话,那么我们每个人就要占据和消耗很多的资源,对环境的二氧化碳的排放的占有率相应地也会很高。看来如何解决消费和低碳问题,重构人类的生态价值观和转变生活方式已刻不容缓地摆在了世人面前。据世界风力发电网报道:“低碳”,是我国2009年“两会”最热门的词汇之一。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概念,还是代表、委员的分组审议讨论,“低碳”两字都被反复提到。而且代表委员关注的“低碳”,不仅仅是几句口号和节约几张纸、少开几盏灯那么简单,而是“公务消费中的绿色采购工作”、“推进住房实施节能装修”、“发展低碳能源”、“推广绿色出行计划”等,体现了政府和民众代表们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另在3月3日开幕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九三学社提交的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也被列为会议的一号提案。此外,2010年2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2010中国新视角高峰论坛”上,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李正风谈到:面向2049,面向更长远的未来,中国实际上面临着双重挑战,一个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二个,要培养人文精神,培养怀疑的精神,培养批判的一种态度。3, 4笔者的理解是这第一个挑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包括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环保技术(开发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改善人们的消费环境,解决社会资源的分配过程当中的不公平现象,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加快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有利于低碳环保的企业生产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提高管理的创新能力。为民众提供一个环保、健康、和谐、快乐的,能够低碳生活和消费的环境,提高公众的勤俭节约意识,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并从法律和政策层面引导大众在追求更美好生活和提高自己生活水准的过程中,在利用资源消费能源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及废弃物的排放,实现废物利用,节约电、水、油、燃气、煤等能源的消耗,购买节能产品、关注碳抵消(多种绿色植物)、崇尚低碳生活。而另一方面,美化环境,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宣传、鼓励和组织市民绿化居住地一切可以生氧的地方,如楼顶、阳台,路边道旁种植有机蔬菜,果树等,缩短“菜地与厨房”的距离。美国倡导在都市花园与绿化区种植健康蔬菜的“品尝风景”运动发起人罗杰杜瓦隆(RogerDoillon)2009年通过请愿,让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将白宫南草坪改造成菜园,努力将城市生活方式转为“乡村生活方式”,一手抓低碳,一手抓增氧。同时有序开发自然资源,及时有效地补救或消除因开发而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像在北京的八达岭,一个碳汇林林场已经成形。号召人们尽己所能抵消自己的碳排放,采取购买碳汇林木或种树等各种增氧去碳的措施。这比起强迫人们少开车、不开空调来说,让更多的人容易接受。另外,政府要关注那些低碳产品的制造本身却要以更高的碳排放作为代价的现实。比方说被公认为环保主力的新能源产业,如利用玉米等生产生物燃料本身就是碳排放大户。像2009年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纠正气候变化的计算错误的报告认为,新型生物燃料与汽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致相当,如果考虑到生产生物燃料时产生的碳排放,比如肥料、农药和对森林的砍伐等,它的单位碳排放水平甚至可能高于汽油的碳排放水平。就连看起来完全绿色的太阳能也有排放隐患,因为光伏电池的主要原料是多晶硅,而生产多晶硅过程中的能耗十分惊人。据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能源课题组估算,中国作为太阳能电池出口大国, 2009年每生产1千瓦的多晶硅光伏电池组件能耗约在2 600千瓦时,多晶硅在制造过程中还会产生四氯化硅等有毒物质。除此之外,很多替代能源项目如煤制油、煤制气等在生产过程中也要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这就需要人们不断研究和创新,以科学精神和相应的技术来解决变化中带来的新问题。笔者理解的第二个挑战所谓培养人文精神、怀疑精神和批判的一种态度,就是要重新定义美好生活的方式,重视市场经济的价值理性,具备区别善恶的是非标准和理想信念,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被工具理性淹没的现实。在充分认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诸如人的丰富的世界变成了没有人文精神的金钱和科学的“殖民地”等负面效应的基础上,学会反思探究和怀疑批判,树立适合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而不是盲目跟风,赶所谓的时尚潮流,不动脑筋地让人牵着鼻子走。这次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之所以被冠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等各种重量级头衔,就是因为它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并试图建立一个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性框架。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气候变化,不仅仅和南极的冰、北极的熊有关,更是自己身边的事儿。你怎么出行,怎么吃饭,都和“碳”相关。低碳生活是人的一种生存态度,一种价值观,一种日常行为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良好习惯,而不是能力。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首先要改变生活和消费观念,对什么样的生活是有价值的生活,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