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_第1页
高一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_第2页
高一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_第3页
高一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_第4页
高一语文语法基础知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一)一、语法知识概述(一)词类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来,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的词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代词:人称代词:我,我们,你们,他们指示代词:这,那,彼,此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其他代词:某、每、各、另外、其余、其他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有的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介词: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连词: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如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助词: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一类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喂、哟、嗨、哼、哦、哎呀。拟声词:这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呼啦啦。(二)短语(三)句子成分 句子有六个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主语和谓语:主语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在一般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1) 大伙都散了。(分马)(2) 满树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荔枝蜜) (3)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4)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大自然的语言)(5)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 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宾语和补语:宾语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补语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1)桥脚上站在一个人,却是我们母亲。(鲁迅社戏)(2)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3)萧队长说过:先进的要带落后的。(分马) (4)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纪念白求恩)还有一种宾语叫做双宾语,如:(5)现在人们叫它 故宫。( 故宫博物院)(6)我给她 一本书。它她是近宾语(间接宾语),故宫一本书是远宾语(直接宾语)。 (7)说起来可笑,小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痛得我差点儿跌(荔枝蜜)(8)我独自一人游荡。(挖荠菜)(9)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 荔枝蜜)(10)我那时真是聪明。( 背影)(11)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尖括号里的全是补语,都补充说明了前面的动词、形容词。定语和状语:定语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状语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 (1)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背影)(2)李四光这一生中还从来没有过一次这样舒畅和快乐的谈话。( 地质之光)(3)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朱自清背影)(4)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草坪旁用卵石铺成的小径 走到北海跟前。(萧乾枣核)圆括号里的是定语,方括号里的是状语。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3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4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1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2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3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宾语的省略例如:民说之,使(之)王天下4介词的省略例如:各隐卷底衣褶中5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有时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倒装句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介词结构后置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置于谓语之前状语,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捕蛇者说中“孰知赋敛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