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手册.doc_第1页
语文知识手册.doc_第2页
语文知识手册.doc_第3页
语文知识手册.doc_第4页
语文知识手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知识手册一般知识一、认识语文:语言和文字(小学)语言和文章(初中)语言和文学(高中)语言和文化(大学)二、认识语文书三、认识自己四、语文考察的八个字:字 词 句 章 听 说 读 写五、中国历史各阶段:(传说中的黄帝)-1860-1919-1949-至今(古代)鸦片战争 (近代)五四运动 (现代)动荡不安 (当代)六、记叙类文章记叙的顺序:1、顺叙 2、倒叙 3、插叙(补叙、追叙) 4、平叙七、词语情感色彩:1、褒义词 2、贬义词 3、中性词八、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聚)初中生必读中外名著10部一、中国1、西游记-吴承恩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最优秀的长篇神话(神魔)小说。西游记达到了 中国古代长篇浪漫小说的高峰。2、水浒传-施耐庵中国第一部成功长篇白话小说,第一部反映农民战争的长篇小说。3、骆驼祥子-老舍(舒庆春)表现了一个老北京车夫的悲惨命运,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表现了作者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4、繁星春水-冰心(谢婉莹)受印度泰戈尔影响5、朝花夕拾(旧事重提)-鲁迅 (回忆)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范爱农 父亲的病 无常五猖会 锁记 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二、外国1、鲁滨逊漂流记-英福笛生存2、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英国讽刺小说,从童话形式揭露英国的黑暗事实小人国游记(利立浦特) 大人国游记(布罗丁夸格) 飞岛国游记(勒皮他) 慧骃国游记(智马国)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主人公:保尔柯察金4、童年-苏联高尔基(笔名)自传体长篇小说,我的大学、在人间主人公:阿辽沙(阿廖沙)5、名人传-法罗曼罗兰(1)音乐家:贝多芬传,德国,二、五、六、九交响曲,月光曲(2)雕塑家:米开朗琪(基)罗传,意大利大卫(3)文学家:托尔斯泰传,俄国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通过记录三位杰出艺术师与命运抗争的人生经历,激励我们去追求丰富而伟大的人生。通用知识1、一般文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2、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剧本)、(童话、寓言)3、文章的表达方式(5种):记叙(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4、描写的分类:(1)描写的内容:人物描写:外貌(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景物描写)、社会环境场面描写细节描写(2)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正面描写)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3)被描写事物的状态:动态 静态(4)描写的手法:工笔(细描) 白描5、“四书五经”-南宋朱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6、记叙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 “她”7、近体诗(隋唐): 4句-绝句 8句-律诗8、某一自然段的作用?(1)结构上的作用:开头段落:引起下文 总起下文 领起下文中间段落:承上启下 过渡作用结尾段落:总结下文 总结全文 照应前文(2)内容上的作用9、特殊句式的作用反问句:增强(加)语气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排比句:增强语言的气势双重否定句:增强肯定语气倒装句:强调(作用)10、小说的三要素:(1)人物:主人公的判断:一般说来谁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谁就是主人公线索人物:(穿针引线)(2)(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11、律诗:(4联)对偶首联(1、2)颔联(3、4) 严对(1对)颈联(5、6) 宽对尾联(7、8)12、古诗文考试形式:(1)朗读:节奏(2)默写:直接默写 XXX(空前型),XXX (绝后型) 按要求默写(3)解释(4)翻译(5)作家、作品分析13、节奏划分五言:221(23) 212(23) 七言:2221(223) 2212(223)13、文言词语:(1)古今异义词语间居 古:一会儿 今:常用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如邻里之间 古: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之前,表示经过的时间 今:居住或所处(2)至今广泛使用的词语复:又、再一次 益:更、更加及:达、到 索:寻求(3)现在基本不用的词语:使:派 是以:因此,所以 遂:于是(就)(4)通假字:说-悦(愉快) 女-汝(你) 知-智(智慧)还-旋(回转,掉转) 汤-烫(用热水焐) 齐-剂14、自然或景物描写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文章的主题15、散文的分类(写人)叙事散文 状物散文(写景)抒情散文 哲理散文 例美在何方16、感官 感觉(触觉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特殊修辞方式:通感17、顺序分类:空间顺序 时间顺序 逻辑顺序18、照应:是指文章上下之间的呼应、关照,前有交代(伏笔),后有照应能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突出中心。照应方式:首尾照应 与标题照应(文题照应) 前后照应19、悬念:悬念和伏笔有类似之处。设置能推波助澜,引人入胜,又能前后呼应,使情节环环相扣。20、伏笔(埋下伏笔):作者在叙述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伏笔有助于结构严谨和情节发展的合理性(出现在记叙文、小说、回忆散文中)。21、病句修改原则:尊重原则 忌:大删大改 改动要小方法:增 删 调 换符号: 22、童话的定义: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往往采取拟人的手法。23、句子赏析的角度修辞方法(修辞+修辞作用+所写对象+所写对象的特点)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写作手法(方法),如:对比、衬托语气(如:反问语气) 人称语言风格 感觉(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词语的感情色彩(褒、贬) 哲理性24、写作手法(1)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起另外有关(有联系或相似性)的事物的一种心理过程。(2)想象:在已知的事实和已有的基础上,在思想上创造出新的形象。(3)幻想:从个人的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4)夸张:修辞方法 艺术手法:指文艺创作中突出描写对象某些特点的手法(5)象征:(写作手法):常用于诗歌、散文。代表作海燕、小橘灯概念:凭借具体的意象,表示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感情。 作用:运用象征手法可以使用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还可以使思想感情表现得含蓄而耐人寻味。(6)(设)悬念:概念:是读者对文中叙述的人物或事件的未来的关注的心态,在记叙中作者往往在事件发展中设下一个扣子,引起读者对故事人物命运的关切。好处:悬念能使作品引人入胜,唤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悬念往往与波澜离不开,能使故事曲折动人,有起有伏。25、反复:连续反复 间隔反复26、成功:主观条件(因素) 客观条件(因素)27、写景的顺序(1)空间方位:低-高(高-低)、上-下(下-上)、近-远(远-近)(2)时间顺序:季节的先后 一天中时间的先后(3)逻辑顺序:整体局部(局部整体)wi28、 动词:做,为所欲为 为: 介词:为所 句式=被子句wi 介词:因为,为了 诗 歌1、诗歌分类:(1)按表达方式和有无情节叙事诗:代表木兰诗、石豪吏抒情诗:代表水调歌头哲理诗:代表有的人(2)按形式和时代(体裁)旧体诗古体诗:代表蜀道难、木兰诗 绝句(五绝、七绝)近体诗: 律诗(五律、七律)(格律诗) 排律(8句以上)词、曲(诗余、长短句):小令、中调(双调)、长调 词(标题):词牌名、题目新体诗:自由诗、散文诗(代表海燕、野草)(3)回文诗例:上海自来来自海上 外国传教士教传国外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人中柳如是,是如柳中人议 论 文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驳论3、议论文的种类:一般性正论文 评论 杂文 演讲稿 读后感 序跋4、论证方法:事实论证(含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含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5、论据的种类:(1)事实论证(事实胜于雄辩),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证据、可靠的事实(2)道理论证,包括:人们公认是正确的,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定理、原理等。6、比喻论证:(1)概念: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用人们理解的浅显的事物和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和道理。(2)好处(作用):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深入浅出,容易让人理解接受。7、论证方法的作用(4种)(1)事实论证(含举例论证),又称“例证法”概念: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作用: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会增加文章的说服力。(2)道理论证(含引用论证),又称“引证法”概念:是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证明论点的方法。作用:引用的内容具有权威性,有很强的论证力量。(3)比喻论证,又称“喻证法”概念: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论证论点。作用:可以把抽象深刻的道理讲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4)正反对比论证,又称“对比论证”概念:就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作用:对比鲜明,所以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以更鲜明深刻的印象。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一、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二、如何描写景物1、观察和描写景物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定点观察:观察点固定观察的景物固定动点定景: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以俯视、仰视、环视,远看近看移步换景: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对象或同一对象也不断变化。这是游记散文最常见的写法。2、描写景物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常见顺序(1)空间顺序(方位):低-高(高-低) 上-下(下-上)近-远(远-近)(2)时间顺序:一年中的不同季节 一天中的不同时间 如海滨仲夏夜(3)逻辑顺序:整体局部(局部整体)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概括整体(整体概括)3、观察和描写景物方面了解,感知 我们平常学习习惯只要用视觉感觉和描摹,结果往往犹如一幅没有生机的平面画,所以我们要从多角度,多侧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去描写景物。调动人的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去感受景物,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还要注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内外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5、还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巧妙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其他内容1、冰心作品的核心思想:“爱的哲学”冰心作品的三大主题:赞美母爱 童真 大自然 +探索人生 2、仿句:形式-形式 内容-风格协调3、“怀疑与学问”-论题(标题)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论点4、题材-素材 体裁-文体5、说明文中心句:段首(多)、段末、段中 中心句以外的句子-支撑句6、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黄鹤楼崔颢岳阳楼:岳阳楼记范仲淹腾王阁:腾王阁序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7、纪传体:代表作史记 国别体:代表作战国策 与通史相对的是断代史8、诸葛亮上联:收二川, 排八阵, 七出六擒, 五丈原前, (收东川、西川)(八阵图)(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秋风五丈)点四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三顾茅庐)下联:取西蜀,定南蛮, 东和北拒, 中军帐里, (得西蜀)(平定南蛮) (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在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yo) (赤壁之战)说 明 文 的 阅 读一、概念和特点: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说明的对象)和事理进行解说和阐释。特点:具有科学性 知识性 准确性二、分类:1、按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代表作苏州园林事理说明文:代表作大自然的语言2、按语言:平实(一般)说明文:代表作镜子文艺性(生动)说明文:代表作大自然的语言、苏州园林三、说明文三要素1、说明对象及特点2、说明的顺序:(1)时间顺序:多用于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例从甲骨文到微缩图书(2)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的结构,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远近、前后、里外、上下左右中间。例人民大会堂(3)逻辑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的说明文,逻辑顺序往往要符合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以及人们的逻辑思维规律。例中国石拱桥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它符合人们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概括具体 主要次要(首先、其次、再次、此外)特点用途 现象本质 原因结果 整体部分3、说明的方法:举例子 下定义 作诠释 列数字 作比较分类别 打比方(比喻说明) 描写说明 列图表 引用说明四、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 +生动形象-文艺性说明文开头讲故事、做描写、介绍事例现象、引材料、引用名言、设问的作用: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1、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2、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其他内容1、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代表作坟、二心集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3、留白绘画(留有余地) 飞白书法4、晚清四大谴责小说(鲁迅)老残游记(刘鄂) 孽海花(曾朴)官场现形记(李伯元)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jin)5、开放题:言之有理观点成立,言之成理成文6、按句子的用途分类(1)陈述句:肯定句、否定句(2)感叹句(3)疑问句:一般疑问句 特殊疑问句 选择疑问句 反问句(4)祈使句文 言 文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则 达通畅原则 雅用词典雅二、文言文翻译1、加:例:方七百里 由单音节词增加为双音节词2、改(替):例:高万仞 用熟悉的词语代替新词3、补:补充省略成份 省略:主语、宾语、量词4、调:倒装句:例;甚矣,汝之不会宾语前置:例;何陋之有? 莫我肯顾定语后置:例:隧率子孙荷担者三夫5、省:省略句中的结构助词、语气助词、句首发语词6、留:保留人名、地名、官职名 例:太行王屋三、文言虚词“之”1、代词:代人、事、物 2、动词:“去” 例:吾欲之南海 3、助词:(1)结构助词:“的”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舒缓语气,协调音节,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起强调作用,不译(2)音节助词:补充音节,不译 例:学之四、“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苏轼、辛弃疾:豪放派,“苏辛”散 文 阅 读一、散文阅读复习三步走:1、回顾经典 2、授之以渔 3、临渊垂钓二、散文知识储备1、明确概念:何谓散文?散文诗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感悟的一种文体。2、理解特点:形散神聚形散: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神聚:主题集中鲜明3、散文分类:抒情散文 记叙散文(记人、叙事、状物) 议论散文4、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例:海燕、小橘灯) 衬托(例:爱莲说)对比(例祈求)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例:爱莲说)寓理于事(例:敬畏生命)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例:荔枝蜜)、预抑先扬 以小见大(例:散步)5、散文的线索散文的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6、找线索的方法要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要注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要特别注意文章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7、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感悟,把握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8、散文的语言质朴、自然 生动、形象 深刻、隽永 清新、优美三、散文的常见题型分析1、整体感知考点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考点为什么写?(协作意图,文章表达的情、理、观点)考点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2、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比喻:生动,形象 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反问:加强语气反复:强调 对比:突出其中一个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夸张:极力的表现3、理解词语的语境及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4、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集中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象为它遮上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5、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应两方面分析: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定情节发展、点题、总领上文等作用角度去分析6、仿句仿句式 仿修辞手法 仿语法 仿语意的内容和范围(意境)7、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方法:必须用第一人称 必须在整体感知基础上,仔细研究具体语境8、自拟题目并作答(1)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讨疑难问题(2)此类题目要求着眼于全段,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入手命题,作答并要求正确。方法指导:问一个句子的修辞及作用 仿、续写句子理解重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几深层含义 概括短意谈谈读完本段后的感受 请在第几段自选两处做批注9、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10、感悟扩展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思想感情的倾向,能作出评价。方法指导: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来小 说一、小说知识储备三要素:人物 情节 环境刻画人物的方法: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故事情节包括哪几部分: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环境描写分类作用: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二、小说的常见题型分析1、整体感知(同散文)2、找线索:线索是连接文章的始终的脉络,也可说是文章的纲。线索:物线 情线 人线 事线 见闻感受线3、理解题目的含义:题目是文眼,其作用不言而喻作用:点明中心 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是本文的线索主要人物 主要内容4、理解词语的语境义5、人物形象分析方法指导:只要塑造人物的手法入手,并通过对内容的分析,便能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6、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也就是自然环境描写,它在小说中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其作用一般有:渲染气氛 衬托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主题7、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方法指导:表述时要用第一人称,想象要合乎情节发展8、对主旨的把握小说的主旨是文章的核心,只有主旨把握正确了,人物、环境才有章可循。方法指导:分析文章的标题入手 分析文章的开头入手分析篇末入手 分析文中的抒情议论字句入手概括短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9、谈感悟(见散文)总结: 方法与技巧克服畏惧心理,树立必胜信心。用心浏览全文,整体宏观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巧辨文章题目。结合语境释词意,紧扣内容析人物。景物描写显作用,人物心理细揣摩。谓动生活多积累,简洁清晰表观点。其他内容文言文1、语体色彩: 书面语口语现代文(白话文) 2、词语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3、倒装句: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省略句词类活用:名词动词 形容词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判断句式:“者也”“是”4、连词“而”的用法顺接: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例:学而不思则殆并列:例;黑质而白彰 修饰:例:拨山倒树而来新闻知识一、定义: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简直的事实的及时报道。二、内涵1、广义:广义的新闻泛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关于现实情况的情报文章,包括:消息、通讯(通讯报道)、特写、社论、评论、典型报告。2、狭义:消息(就是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三、特点1、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与夸张(这是消息最突出的特征)2、报道及时3、语言要简明扼要四、新闻(消息)的结构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尾)(倒金字塔式)这是消息最基本、最有效的结构形式。1、标题:全文的眼睛,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分类:主标题:揭示消息的核心事实副标题:对主标题进行补充、注释引(肩)题:从一个侧面对主标题进行引导说明2、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3、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4、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5、结语:对消息内容做小结,或指出所报道事件的发展方向。五、新闻的要素(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表达方式:叙述(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综合运用上述五种表达方式,以叙述、描写为主,而消息以叙述为主,兼议论。六、通讯与消息的区别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2、程式上:消息程式强,通讯创造性强。3、写作技巧: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4、表达方式:消息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通讯叙述描写为主,兼有抒情。诗 歌一、概念:诗歌是以精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构成的生活画面,创造典型的形象,抒发强烈的感情,表达深刻思想的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二、功能:抒情言志(感情是诗的基础)三、表现形式:1、直抒胸臆命题鲜明2、含蓄,把真意藏匿起来,而以曲折和折射的方式加以表达注:第2类难懂,鉴于此,作者需要借助熟悉诗歌创作的一些技巧,艺术表现手法,透过表象,找出表象背后的言外之意,通过联想、想象,调动自己知识、经验,设身处地,推己及人,举一反三,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创作主旨。四、小结1、诗歌以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为前提,联想与想象既是思维方法,也是创作方法,更是解读作品的重要手段。2、诗歌创作常用的艺术手法有:象征手法 修辞手法 虚实结合 情景交融 动静互衬,色彩搭配3、其他常用的写作手法:对比、衬托、卒章显志、渲染等。五、联想:联想就是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心理过程。1、接近联想: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的事物形成的例:星星和萤火虫2、类似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的3、对比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的4、因果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的六、想象:想象就是在原来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些新形象是靠人们累积知觉材料,经过加工改造形成的,人们虽然想象出从未感知过或实际不存在的形象,但形象内容总是来源于客观事实。七、联想与想象既是思维方式,也是创作手法其他内容1、插叙:概念: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或另几件事好处: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结构紧凑。2、顺叙:概念: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好处: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3、倒叙:概念:先写结果或高潮部分或精彩部分,再交代前面所发生的事。好处: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生动性。4、人物描写中肖像描写的方法,要注意三点:抓特征:必须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人,避免“千人一面”。有视角:要选择一定的角度对观察去描写,把人物放到具体的环境中,使外貌描写富有层次。(如:对鲁迅先生三次外貌描写)表现性格:写外貌必须要注意表现人物的性格,不能为了写人的外貌而进行外貌描写。字 词一、形声字1、定义: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字的意义,另一部分表字的读音2、(造字法)汉字六书:象形 指事(示) 会意 形声转注 假借 (仓颉造字)3、形声字的类型:左形右声-材、铜、证 右形左声-攻、功、故上形下声-管、露、霄 下形上声-架、案、贡外形内声-固、病、裹 内形外声-闷、问、闯二、词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三、名词:1、定义:表人或事物名称的词。2、类型:表人名-孔子、父亲 表处所-三味书屋 表时间-正午、晚上 表方位-中间、下面 表具体事物-梅花鹿 表抽象事物-历法四、动词:1、定义:表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意思的词。2、类型:表动作行为 表存在变化 表心理活动 表可能意愿 表趋向五、形容词:1、定义:表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2、类型:形状 性质 状态六、数量词:表数目、数量,表单位七、代词:1、定义:起指代作用的词2、类型:人称代词 疑问代词 指示代词八、副词、连词:1、定义:用在动词与形容词前面,表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范围、时间、频率、气势、语气的词,叫副词。 起连接作用的词,叫连词。2、类型:副词主要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九、句子结构:六种可分为:主干(主、谓、宾)、枝干(定、状、补)(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定语) 补语 宾语 名、代 动、形 名、代说明文常见题型一、说明文基础知识:1、说明的对象及特征 2、说明顺序的判断3、常见说明方法辨别及作用 4、理解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5、说明文的结构 6、综合素质考察7、说明文类型的判断:对象及特征 顺序 说明方法 (“三要素”)二、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 4、(程序顺序)三、(按说明对象)说明文类型:1、事物性说明文 2、事理性说明文四、(按说明文表达方式)说明文分类:1、平时性说明文(一般说明文) 2、文艺性说明文(生动说明文)五、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和事理进行解说和阐释。 说明对象特点:说明文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准确性的特点六、理清说明文顺序1、空间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 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2、逻辑顺序:原因结果 现象本质 主要次要概括具体 整体局部 (结果原因) (一般个别)3、时间顺序:年代:古今 季节:春冬4、程序顺序:七、说明方法:(列 举 下 分 作 打 摹 诠 画 引)举例子 列数据(字) 作比较 打比方(比喻说明)画图表下定义 作诠释 分类别 摹状貌(描写) 引用八、说明文结构:(常见)1、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代表作苏州园林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按并列式安排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代表作向沙漠进军九、说明文语气特点:准确、严密平实性说明文:准确、严密 文艺性说明文:准确、严密、生动、形象十、典型试题: 限制词语可否删除,以及其作用。如“更、估计、大概、大约、常常、也许”等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科学性。1、表程度:更、非常、最、很、比较、几乎、相当2、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3、表时间:当时 4、表数量:之一例1:(见前说明文阅读)例2:“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的灌木和小乔木。” “部分”可否删去,为什么?答:不能。“部分”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十一、答题方法归纳:1、表态:不能删2、定性(是什么上的限制)+(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3、若删去,句子的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十二、顺序的例题:例1:旅人桥(282年)赵州桥(605年)卢沟桥(1189年)长江大桥(1962年) (时间顺序)例2: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 (一般个别)例3:光辉成就首先其次再次 (结果原因,主要次要)例4:船头坐3人东坡鲁直佛印 (概括具体)例5:介绍3人:东坡(中)鲁直(左)佛印(右) (时间顺序)逻辑十三、掌握说明方法:1、举例子:例如:比如、据说、譬如2、列数据:数词、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倍数、度数(区别于年份)3、分类别:一类(一种)一类(一种)4、作比较:也、相对于、比较、较5、下定义:科学、完整、判断句6、打比方:像、仿佛十四、说明方法的作用1、作比较:能够更加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2、下定义:能够科学地,准确而简明揭示说明对象本身的特征,使说明更加严密3、举例子: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认识4、分类别:使文章说明的条理十分清楚5、打比方:能够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特征,增强说明文的趣味6、列数据(字):能把说明对象说明的更加准确,令读者更信服7、引用说明:使说明的内容有更充分的依据,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说明文开头引用材料、讲故事、作描写、介绍事例、现象、用设问句的作用: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8、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9、摹状貌(描写):使读者获得清晰、具体的印象总结:这些说明方法能使深奥的(知识)道理通常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变得简单具体,来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十五、揣摩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方法1、抓住关键性的中心语,分析它的同义词,在语境领悟其准确性2、抓住修饰限制词,分析它如何修饰或补充说明中心语3、一些表面上不肯定的词语有时反而使表达的意思更准确、严密4、严密性体现在前后词、句、段之间相互联系、呼应文 言 文 知 识文言文与白话文是汉语的两大书面系统,它们是同一民族书面记录,只是产生时代有先后之分。一、字:汉字六书(6种造字法或用字法)独体字象形日、月 指事 (下) (上)合体字会意休 (旦) 形声材、钢转注考、老假借通假字(异体字)二、词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子 其 而 以 为 于 焉 所 者也1、古今词义差异的几种情况:词义扩大 “河” 词义缩小 “汤”意义转移 走行 牺牲祭祀品 感情色彩变化 “卑鄙”2、一词多义3、词类活用动化:名词动词 (寇) 形容词动词 (又“绿”江南岸,甚“异”之名化:动词名词 “竭”其庐之人 形容词名词 义不杀“少”而杀“众”名词作状语 其一犬坐于前4、动词的特殊用法使动用法 “劳”其筋骨 意动用法 甚“异”之 为动用法三、句1、特殊句式倒装句: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者” 状语(介词宾语)后置 “起”于鲁 (翻译提前)判断句:“者也”句式 副词帮判断省略句被动句:“为所” “见于”2、方法:对偶、对仗、借代、夸张、互文、双关、顶针、排比、比喻、拟人、铺陈、赋比兴(诗经)3、礼貌称谓:谦称、敬称4、宾语前置疑问句:(代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四、关于先秦诸子散文先秦时代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墨子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春秋战国之前: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律2、战国中叶: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辩文 庄子接近专题论文3、战国后期: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叙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词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五、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简称传。1、从创作方法来看历史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传记文学:多用形象化手法,描写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以其历史背景,属文学的范畴2、从篇幅长短来看:小传 大传3、从立位的角度来看:自传 别传(他传)六、记1、解释经文(四书五经)著作: 例:左传(古代春秋) 2、传记:列传(史记、屈原列传)自传 别传(他传) 正传 外传3、叙述历史故事的作品(多为小说):水浒传4、自传的特点:篇幅不宜过长 用第一人称,写自己的生平事迹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 语言朴实七、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十表记大事年月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 十二记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公侯兴亡 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体八、歌行体:古体诗中的一种,形式比较自由,保留了叙事性长恨歌白居易 兵马行杜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驯行奉送出师西征参岑九、元曲1、尾小曲 2、散曲:套曲、小令十、现代文章理解:1、形式:结构、语言、写作方法、表达方式2、内容:材料、情感主题、人物、情节、环境3、结构理解:从表现形式上看:是对文章全部内容的组织从主观因素上看:是作者思路的体现4、结构包含:过渡、照应(伏笔、铺垫) 开头、结尾的设置详略(突出中心) 层次段落的划分5、关于思路 大凡阅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主要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 -叶圣陶6、现代文阅读的一般规律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结构、写作方法、其实抓的是思路)为什么这样写?(写作的目的、主题、意义)议 论 文一、基础知识1、语言:逻辑严密,简明概括补充:语言风格: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才华)2、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文章的结构和语言)(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对论点进行论证的材料依据)分类:事实论据、道理论据(3)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方法:事实论证(含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含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驳论方法: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3、标题的种类标题即论点 标题是论题(论述的内容、范围) 引子(代表作哨子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5、结构方式:(1)横式:总分式、并列式(局部)、对照式(局部)(2)纵式:递进式(层层深入)、起承转合6、文章开头讲故事、陈述事例、引用名言(有时名言本身就是论点)、介绍现象的作用:引出论点或论题 作为事实或道理论据证明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可读性,如果是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二、如何把握论点1、首先,弄清所论述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的看法(即分析论题和论点) 如:谈骨气,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2、其次,注意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论点的提出在开头(开宗明义) 在结尾(归纳总结,篇末点题),旨示论述中心,大多有预期标志:“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因此”、“由此可见”等表示总结性的话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