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的标识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一、 图片导入新课 老师发现今天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有没有信心和老师一起上好今天的课?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都去过哪些城市?看来啊,你们去过的城市还真不少,下面老师也要带大家去几个大城市(播放幻灯片)知道这是哪个城市吗?为什么猜不出来?是呀,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城市都高楼林立被钢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那么怎么来辨认识别它们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城市的标识板书题目二、探究新知(一)解读课题好,同学们齐读题目。大家注意在题目中有一个多音字,大家说是哪个字啊?谁能告诉我这个字都读什么?在这里读 “标识”与“标志”同音同义,只是两种写法而已,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课件出示)(二)了解作者背景资料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课文选自谁的作品吗?对张抗抗,那么对于张抗抗你又了解多少呢?看来同学们课下预习的很认真,老师再来补充一下,谁能大声的给大家阅读一下!(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好,同学们了解完作者,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你不认识的字和词。2、同学们,课文读完了吗?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字典或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生词。并把你们组认为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的读音,用彩笔写在空白卡片上。3、同学们,任务完成了吗?哪个小组派代表来汇报!同学们,他汇报时,你们跟读!他们组认为这些字词的读音易读错。还那个组想来?他们汇报过的字你们就不要说了!4、嗯,同学们真像一位合格的小老师,老师也有一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谁能根据拼音提示大声的读一遍!他读得准不准确?谁再来读一读?我们共同来读一读好吗?5、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还隐藏着很多成语,谁试着给大家读一读?我们共同读一遍!课前预习时老师让你们查自己不理解的成语,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吗?除了成语之外,这两个词语什么意思?谁能试着说一说?6、大家看,本课中还有这些字要求大家会写,我们共同读一读!在这些字中,你认为哪个字比较难写,谁能跟大家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个字,在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本来把这个字写2便。(四)同学们,刚刚我们已经扫除了字词障碍,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求大家要把课文读通读顺。(五)同学们,老师一直觉得我们班的女生阅读能力很强,谁愿意把你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大家?男孩子们你们也不能示弱,谁敢向她们发起挑战?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段落啊?每人读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边认真听边思考:1、作者认为城市的标识是什么?2、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同学们总体来说,他们读得怎么样?那我们要向他们学习,那谁来说一说?(主要写了我们的城市与城市越来越雷同,只有树是城市中唯一的标志,作者为城市文化的流失而感到焦虑、痛惜,呼吁大家爱护城市的树木,保护城市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六)同学们了解完这些之后,下面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城市标识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 复习导入新课1、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张抗抗的散文城市标识,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本课字词,(出示幻灯片)学生齐读,开火车读。2、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课文,谁能回忆一下,作者认为城市的标识是什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主要写了我们的城市与城市越来越雷同,只有树是城市中唯一的标志,作者为城市文化的流失而感到焦虑、痛惜,呼吁大家爱护城市的树木,保护城市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二、 探究新知(一) 解读城市雷同过渡:是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们的城市被钢筋水泥所包围,于是,我们的城市和城市越来越雷同。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6段,画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师:嗯,同学们找的很认真,汇报的也很全面,这些细节说明了城市雷同的现象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细枝末节。2、作者很善于归纳,她是怎么形容城市的这些雷同现象的?出示句子,分析“双胞胎”“连体人”“克隆弟兄”的意思。(1)齐读句子。(2) 这几个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连体人”是什么?“双胞胎”“连体人”“克隆弟兄”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双胞胎,连体人,克隆弟兄都是极其相像的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失去了特有城市文化,描写中带有讽刺。)(4)正式如此,所以出示“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在这里你能感受到作者是什么心情?(被迫无奈,沮丧)(5)谁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来,谁再试试!(二) 理解树成为城市的标志1面对着像多胞胎一样的城市,作者认为城市的标志是什么?(板书:树)2自读课文714自然段,出示自读要求(1)边读边画出文中描写了哪些树,是哪个城市的标识,有什么特点?做好批注;(2)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合作交流,统一意见后,填写表格。(3)填写“气质”一栏,要从树的特点里找出能概括树的气质的词语。说明:什么叫气质?就是风格,给别人的一种感觉,通常是形容词。3学生汇报,师出示相应的树的图片,集体订正表格。4、谁愿意给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下你喜欢的树?(1)香樟树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香樟树,你有什么感受?(枝繁叶茂、有王者风度、端庄、有生命力等)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好吗?谁能再试一试?(2)法国梧桐:师:我仿佛置身于南京或上海的街道,看到了一排排的法国梧桐;摸到光滑的树皮;你感受到什么?(浪漫、壮观等,)分别读出感受。(3)北京国槐:学生读,师评价(好像感受到了京城气息;)。师:谁再来读?我还想闻到槐花的香味。(4)其它城市的树。小结:多么美丽的树,它们不仅带给我们视觉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引领我们找到回家的路,不同的树有不同的气质,代表着不同城市的文化和人文精神,树是城市的标识。(三) 理解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1下面默读1416自然段,找出作者为什么要以树来作为城市的标志呢?学生汇报。嗯同学们汇报的很准确。师: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在张抗抗看来,出示句子,学生接读: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在冰冷冷的建筑和街道中,它是最有耐心与人们相伴的鲜活生命。(1)提问: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连续用三个“只剩下树”,说明了什么?明确:这既是排比句,又是拟人句,连续用三个只剩下树,说明了树在城市的重要作用。它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所以说树就是城市的标识。(2)树代表着什么?三个“只剩下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树代表着城市的文化,代表着一种人文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树的珍惜,对树所代表的城市文化的珍惜)(3)下面让我们怀着作者对城市文化的珍惜之情男女生分角色再有感情的朗读一遍好吗?男孩女孩们看谁读得好,一决高低的机会来了,准备好了吗?嗯,难分胜负,老师觉得你们都很出色!(4)正是这种珍惜之情让作者大声疾呼:出示“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吧,那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也是城市仅存的个性了。”(四)写法指导。同学们,学习完这篇文章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文章明明是写城市的标识,为什么作者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城市的雷同?(明确:其实,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写城市的雷同,是为了反衬出作为城市标识的树是多么的珍贵。)三、拓展延伸。同学们,你知道吗:出示除了树以外,有些城市可能还保留着一些标识性的建筑、街道、景观、雕塑,还有遗迹、方言、饮食、生活习俗、地方戏曲、风俗民情,这都可作为城市的标识。1、你觉得什么是咱们家乡的标志呢?(同学们说的都对,这些代表着每个城市的不同文化、不同地理特征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标识)2、作为未来城市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市公司员工购车补贴与股权激励结合合同
- 电动汽车充电桩项目投资合作与分红协议
- 建筑工程退款及合同履行协议范本
- 城市建设研学合同书:城市规划与发展趋势研究
- 历史专业考试题及答案
- 维修专业面试题目及答案
- 俄语专业四级试题及答案
- 英语专业知识试题及答案
- 消防安全治理培训课件
- 传送带项目汇报
- GB/T 11718-2021中密度纤维板
- 商务英语情景对话100主题(迅速提高口语)
- 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第五章-班队建设课件
- 《高频电子线路》课后答案-曾兴雯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 《舞蹈艺术赏析》课件
- PLC项目实操练习题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教学课件-04电化学能源材料与器件
- 轻型门刚设计中风荷体型系数取值的适用标准讨论
- 2022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日语水平统一考试真题
- 动力照明施工方案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平行与垂直 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