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点滴.doc_第1页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点滴.doc_第2页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点滴.doc_第3页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点滴.doc_第4页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点滴.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点滴收录于2010-12-23 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决),自1988年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首次转载以来,引起了广大中医爱好者的幸趣,屡有转载。此卷子曾在太老师张大昌先生家秘传三世,我虽不敏,毕竟有近水楼台之便,现不揣浅陋,略述如下。 一、辅行决问世的意义 据马氏所载辅行决,可分为两部分,从卷首至阴阳二十五味药,为第一部分;二旦、四神及神仙救急方,为第二部分。应说明的是,马氏所载辅行决是王雪苔先生1974年访问太老师时,因原卷毁于文革,据抄本及太老师的背诵录音整理而成。由于种种原因,漏掉了金石药部分,此事引起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的注意,和我们一起,对辅行决正在进行重新整理,不久,大家就会见到这部分内容。根据它在太老师60年代的亲笔秒本位置,紧接阴阳二十五味药之后,当为第二部分。那么二旦、四神等就只能算第三部分了。现分述于后。 (一)、第一部分的意义 1、首次明确提出了内伤杂病五脏辩证的题纲。伤寒论每篇各有题纲,颇受历代医家的重视本书五脏虚实证候(即题纲)对临床辩证起着大海航灯的作用。如:“肝虚则恐,实则怒;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脾虚则腹满、飧泻,实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肺虚则鼻息不利、少气,实则喘咳、凭胸仰息;肾虚则厥逆,实则腹满、泾溲不利”。记得我们这些晚辈,初次接触太老师时,他总是把这些内容抄下来,让我们背诵。可见太老师对题纲是多么重视。 2、五脏各具休味、用味、化味,以及五角图的出现,是包括素问灵枢在内,讲解五行、五味最系统、最规范、最实用、最权威的专著。正如陶氏自言:“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则医道毕矣“。 3、五角图休、用相合产生化味这一理论,是经方的精髓。说明了经方的治疗作用,是不同药物的有机结合,是合理配伍后产生的化机,不似药物学单强调某一味药的作用。难怪贤如孙真人也有“经方难精”之叹。经方临床家也有“经方以不加减为贵”的经验。 4、过去虽有“七方、十剂”的名称,但对七方、十剂的具体格式,未有专论,此书小方三(四)味,大方六(七)味,首次明确了大方、小方的格式,对方剂休例格式的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5、某些方剂丰富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治法,如大补肝汤治“关目苦眩,不能坐起”,弥补了金匮要略泽泻白术汤单一的治法。 (二)、第二部分的意义 陶隐居以其卓越的仙才,将登真永年的金石药,应用到祛邪疗疾上,填补了中医专用金石药的空白。神农本草经三品均以金石药为首,仲景曾用五石散防治王仲宣二十年后必死之病,看来,金石药用的好,疗效远胜草木之品,故名“金丹”。这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处女地,若没有现有政策的限制,是很有前景的。 (三)、第三部分的意义 据我初步体味,前两部分是陶氏自撰,第三部分是陶氏从汤液经法中摘录的内容,二旦、六神(应为四神,笔者注)诸方,解决了伊尹汤液只闻其名,不见其实的的问题。将经方的历史,从仲景所处的东汉,上溯到商代。规划了经方的命名,为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汤液经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首次站在伤寒杂病论以上的高度,审视伤寒杂病论,避免了后世注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 二、泻、下有别 陶氏笔下,泻与下是有区别的,不似现在方剂学所称的泻下剂。篇首自序有“服药汗、吐、下后”等语,这里的下,就是现在泻下剂的意思,后文诸泻汤,当与下有别。如小泻脾汤由附子、干姜、甘草组成,正是伤寒论的四逆汤,为回阳救逆的温里剂,可见陶氏诸泻汤的命名有他的原则,不可将诸泻汤理解为泻下剂。观五脏补泻小方,二用一体加化味为补;二体一用为泻,也就是方中用味多为补,体味多为泻。 三、通则和别则 通过对辅行决五脏大小补泻诸汤的学习,可以看出一个规律,以小补肝汤为例,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薯蓣原缺用量,据其它四小补汤的体制,应为一两,六辛三酸一甘,小泻肝汤,枳实、芍药、生姜各三两,六酸三辛,或二辛一酸,我们把这种不拘药,只论味与量的法则称为“通则”,通则审视天下群方,就如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任妖魔千变万化,均逃不过他的法眼。仍以桂枝汤为例,桂枝六两五味子三两 薯蓣一两,可以看作小补肝汤。干姜六两 五味子三两甘草一两,也可以看作是小补肝汤。甚至大蒜(辛)米醋(酸)白糖(甘)也可看作是小补肝汤。余皆类推。 再据阴阳二十五味药,“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可以看出,五脏补泻均有君药,不可混用。如桂枝、细辛、附子,三味虽同为辛药,桂枝是补肝的代表,附子是泻脾的代表。同为甘药,人参是补脾的代表,茯芩是泻肾的代表。余皆仿此。我们把这一原则称为“别则” 以上能则和别则,如车之两轮,相辅相承,不可偏废。 四、阴阳二十五味药的重新整理 辅行决于虚劳五补汤后,列有阴阳二十五味药,正如陶氏所言,诸药可默契经方之旨,可明五行互含,五味变化。自以为此是对前五脏补泻的总结,鉴于马氏所载辅行决,此处有明显的差错,决定重新整理,以期真正做到五行互含,循环无间,如齿轮之运转,环环相吻。 以下为辅行决原文: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 椒为火 姜为土 细辛为金 口口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 大黄为木 泽泻为土 厚朴为金 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 甘草为木 大枣为火 麦冬为金 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 枳实为木 豉为火 芍药为土 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 黄芩为木 黄连为火 术为土 竹叶为金” 可疑者1、椒前方中未见用。2、麦冬据小补肺汤作君药,可知应属酸味。3、薯蓣小补肝汤作化味,故应属甘味。4、厚朴前方未见用。5、硝石当是金石药误入于此。 味苦皆属水五药,若将黄芩、竹叶互换一下,最为规范。试分析如下:地黄、竹叶苦以补肾,黄连、黄芩苦以泻心,术为水中之土,于属土的不小补脾汤作化味。并且,补肾的地黄、竹叶,相生(水生木),泻心的黄连、黄芩,相克(火克金)今仿照这一原则,对其它诸药重新整理: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 生姜为火 干姜为土 细辛为金 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牡丹皮为之主 大黄为木 旋覆花为土 葶苈子为金 泽泻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 薯蓣为木 炙甘草为火 甘草为金 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麦门冬为之主 枳实为木 豉为火 芍药为土 五味子为水 味咸皆属水,地黄为之主 竹叶为木 黄连为火 术为土 黄芩为金 说明:凡是改动过的地方,均用粗体加以区别。虽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比上文要规划地多。个人观点,不足为据,仅供参考。 五、建中补脾汤的组方解析 辅行决有救诸劳损病方五首,为什么单建中补脾汤呢?因为此方不仅与伤寒论小建中汤的药味药量基本相同,而且各个传抄本只有此方完全一致(注:伤寒论小建中汤桂枝三两,辅行决桂枝二两)。 辅行决建中补脾汤的方药: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 黄饴一升 芍药六两 桂枝二两 此方以黄饴一升为君,即内经“五谷为养”的具体实践。大枣为果,也即“五果为助”的体现,生姜为菜(也可作药)是“五菜为充”具体应用。 一般认为劳损诸方是在补汤的基础上,加谷、菜、果而成。细观建中补脾汤余药,桂枝芍甘草 芍药 生姜(即可作菜,也可作药),完全是辛酸化甘之制,其中,甘草为化味,芍药六两,桂枝、生姜共好五两(按伤寒论为六两)体、用基本均等,即非泻肝,也非补肝,实为平调肝木之剂。 初读辅行决,于此颇为不解,既言补脾汤为何反多用调肝之药。后见徐灵胎有“木能克土,亦能疏土”之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胆、胰分居人身左右,一分泌胆汁,帮助消化脂肪,一分泌淀粉酶,消化淀粉,共同帮助胃完成“腐熟水谷”的任务。大悟辅行决建中补脾汤多用调肝木药的原理。原来劳损诸方,以谷直补本脏,菜、果相助,药则调克我之脏,并非在补汤的基础上加谷、菜、果而成。难怪陶隐居说:“方义深妙,非俗浅所识先圣遗奥,出人意表”。 观其它劳损四方,多是由相应补方,加谷、果而成。直到80年代,太老师亲笔抄录的别集出现,劳损诸方才统一了与建中补脾汤一致的组方格式。这是我们应该留意的地方。 六、辅行决处方应用 1、大泻肺汤治验 患者,男,28岁,广宗县城关镇东街人。1989年9月5日,经广宗县医院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中等量积液,已抗痨治疗数日。症状:咳喘,左胸刺痛,夜间尤甚,不能平卧,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处方:大泻肺汤加柴胡、白芥子。 葶苈子15.0(布包) 枳实15.0 大黄15.0(后下)细辛6.0 黄芩12.0 炙甘草12.0 柴胡15.0 白芥子20.0(炒) 水煎服,每日一剂。 用药二剂,咳喘减轻,痛止,大便每日三行,小便量多,停药。过数日,到县医院胸透胸水已消失。 2、患者,男24岁。1995年10月7日,感冒发热,自服西药退热,数日后复发,体温39度,咳吐黄痰,粘稠难咯,胸闷痛难忍,常自奋力捶打,听诊两肺大量湿罗音。处理:先肌注安痛定以退热,煎小泻肺汤以泻热除痰。 葶苈子(布包)30克,大黄30克,枳实30克。 加水1000毫升,煎取500毫升,分3次温服,于一日内服完。 尽剂,腹泻数次,咳、痰、热均失,数日后随访,其病未复发。 3、大补肝汤治验 患者,女40岁,本村人。 1995年秋在县医院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服西药三天,不见好转,天旋地转,甚则呕吐,不敢翻身,心悸,自汗,血压80/40mmHg舌淡,苔薄,脉细欲无,处理:外双侧太阳,内关,炙百会,煎大补肝汤 肉桂20克 干姜10克 五味子20克 山药20克 旋覆花10克(布包)丹皮10克 竹叶10克 生姜6片 加水1500毫升,煎取500毫升,分温三服。 二剂,头眩呕吐停止。五剂,汗出心悸全愈。小其制,续服十天,血压100/80mmHg脉象沉缓较前有力。 4、大补脾汤治验 患者,男72岁焦庄村人。慢性乙肝病史十年,1996年春,腹胀,乏力,不能进食,夜晚尤甚,大便时溏,体瘦面黑。肝未触及,脾大,胁下二横指,腹部移动性浊音(-),舌淡,苔滑,舌下脉络青紫,脉沉细而紧,处方:大补脾汤加麦芽、内金 太子参20克 干姜20 克 炙甘草20克 白术20克 枳实(炒)20克 白芍10克云苓20克 炒麦芽15克 鸡内金10克 加水1500毫升,煎取500毫升,分数次温服,每日一剂。 服药五剂,胀满稍减,早晨、中午饮食基本正常,晚饭只进流质食物。 上方服至20天,饮食基本正常,大便成形,每日一次,面色转润,自觉有力。 至40天时,三餐过常人,胀满全消,脾也明显回缩,改丸药已巩固。 5、大补肺汤治验 患者,女,45岁,广宗县李怀乡李磨村人。高血压病史三年,现鼻塞,不闻香臭,兼咳嗽,血压160/90mmHg,体温37度,查双侧鼻胛红肿,舌红,苔黄,脉细数。据题纲肺虚则鼻息不利,以大补肺汤合升降散 麦门冬15.0 五味子10.0 旋覆花(布包)10.0 细辛6.0 黄连5.0 黄芩10.0 白芍10.0 白僵蚕10.0 大黄6.0 姜黄6. 蝉退3.0 水煎服,每日一剂. 三剂,鼻塞大减。六剂,鼻胛红肿消退。九剂,全全愈。 6、大泻肺汤自治口疮 1997年夏天,工作繁忙,加上早晚勤诵经咒,以致心火上炎,发生口疮,下唇有两处如豆大溃疡,未介意,间断服复合维生素B。不料,十天过后,病情加重,上唇、舌尖均发生溃烂,稍饮食,则疼痛难忍,口热如火烧,舌体鲜红,见辅行决大泻心汤可治“舌上生疮”,急煎大泻心汤:黄连10.0 黄芩20.0 白芍20.0 干姜6.0(炮 )甘草10.0 大黄6.0 加水1000毫升,煎取400毫升,分两次温服. 一剂,疼痛减轻,三剂,全愈。停药未复发。 7、吹鼻治疗忿气 患者,男,39岁,本村人。1999年冬,因发动三轮车时用力过猛,突发右胁剧烈疼痛,连及腰背,不敢改变体位及深呼吸,十分痛苦。 用事先配制的皂角细辛散少许,以园竹笔管吹入右侧鼻腔,二分钟后,喷嚏连连,涕泪俱下,全身微有汗,痛立止。 8、点眼治癔病尸厥 患者,女,45岁,焦家庄人。有神经衰弱病史数年,发则头痛,憋气,呕不能食,面色晦暗,目光凝滞,遍经威、广两县名医,服药稍有不慎,则立即吐出。我配合心理安慰,用百合地黄丸治愈。一年后,因心情不顺,发生尸厥,仰卧不语,经本村医生针刺、按摩无效,请我出诊,见呼吸微弱,心音低落,双手摸不到脉搏。用张锡纯的五行化妙丹点右眼内,不久面部、四肢振动,呻吟而起。 按:张氏五行化妙丹,是在辅行决点眼方的基础上,加皂矾、辰砂、梅片而成。 忘机 (2009-4-29 10:20:25) 敦煌辅行诀原卷无大勾陈等四方(转) 敦煌藏经洞所藏宝贵经卷于20世纪初先后被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等盗掠,继而日本、德国、俄国相继派人涌进敦煌藏经洞劫掠。这些经卷现多藏英国伦敦图书馆、法国巴黎图书馆、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德国普鲁士学士院等处,国内有少量收藏。回首思之,不胜惋叹。 民国六七年间,河北省威县张偓从敦煌千佛山守洞道士王园箓手中购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一卷。王园箓说:此经卷是法国传教士伯希和雇请王园箓将经卷装箱时王秘藏下来的。张偓南(18671919)将此经卷传给其子,其子传给其孙张大昌(19261995)。张大昌在1965年将辅行诀抄本寄赠中国中医研究院,未引起重视,1974年张大昌将抄稿第二次寄赠中国中医研究院,引起王雪苔、马继兴等专家重视,王雪苔教授两次亲访张大昌,获得两个抄本,材料整理后于1988年出版,书名敦煌古医籍考释。1991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派人再访张大昌,又获得一个抄本,连同以前的两个抄本共计三个抄本,互相校读,校读稿收进敦煌医药文献辑校,1998年10月出版。敦煌医药文献辑校与敦煌古医籍考释最大不同是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有小勾陈汤、大勾陈汤、小螣蛇汤、大螣蛇汤,敦煌古医籍考释无。 笔者与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赵怀舟先生于2007年6月到河北省广宗县访问张大昌先生的十一位弟子,一起座谈,共得到众弟子及大昌先生私淑弟子十四个抄本,座谈者称我们把各抄本“一网打尽”。校读之,发现有的后期抄本有大小勾陈、大小螣蛇四方,前期抄本无。 此四方有无,在学术发展史上关系重大。经考察,此四方系张大昌增补。张大昌于1995年逝世,他的弟子把大昌所写尚未发表的文字整理成册,名经法述义,在经法述义中大昌明确指出此四方出自何处,如小勾陈汤原载千金要方卷十七,北宋林亿校定金匮要略时,在卷上第七节据载之。此四方皆非敦煌卷子辅行诀所原有。后人误以为敦煌原卷有其方而研究之,当予辨明。 经详考十四个抄本,发现该卷子名称需要说明。辅行诀敦煌原卷确切的名称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不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因为辅行诀讲的全是五脏病证,无涉六腑病证。张大昌有一个早期抄本亦作“五脏”,而不作“脏腑”。 笔者与赵怀舟以及张大昌弟子合撰一本书,名为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将十四个抄本全部录入,该书正由学苑出版社排印。 (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 忘机 (2009-4-29 10:20:58) 忘机 (2009-4-29 10:21:51) 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法则探微经方配伍法则的新发现(转) 徐浩张卫华(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级硕士研究生成都610075) 指导:杨殿兴翟慕东(成都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成都610075) 摘要: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据云源自敦煌遗本,1974年藏者献于中国中医研究院。考证认为成书不晚于隋唐,保留有大量失传的古代中医学内容,引起不少学者的兴趣与研究。目前文献考证以马继兴、钱超尘氏比较深入,理论阐释与临床应用则丛春雨氏着力颇多。通过对该诀的学习,发现其中五脏病症诸方包含有久已失传的严谨组方法则,这些法则对解开所谓“经方配伍之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法则 中图分类号:R 2-09文献标识码:A 1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的组方要素 探讨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的组方法则,主要有三大研究要素:五脏补泻法则、“诸药之精”五味属性与五脏病症方。补泻原则为组方之原理,五味属性为组方之基石,五脏病症方则为最终所成之方,通过对三者间相互联系的分析,即可使五脏病症方之组方法则得以大白。 然而,这三大要素在诀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前后违隔,不便对比分析。笔者在此将此三大要素并列于下,俾利笔者之分析与读者之阅读: 11辅行诀五脏补泻法则 肝: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以咸补之,以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以甘补之,以辛泻之,脾苦燥,急食苦以燥之。肺:以酸补之,以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肾:以苦补之,以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按:以上补泻法则亦见于素问脏器法时论,但有较大出入。 脏器法时论五脏补泻原文: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二者比较,辅行诀之文明显具有更严谨的逻辑性与规 律性,而素问则显得略为杂乱。由于素问的版本流传关系,笔者大胆揣测辅行诀的记载可能较今本素问更为接近原始文献的原貌。 12辅行诀“诸药之精”五味五行属性表 味辛皆属木 桂为之主 椒为火 姜为土 细辛为金 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 旋覆为之主 大黄为木 泽泻为土 厚朴为金 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 人参为之主 甘草为木 大枣为火 麦冬为金 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 五味为之主 枳实为木 豉为火 芍药为土 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 地黄为之主 黄芩为木 黄连为火 术为土 竹叶为水 按: (1)以上五味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与目前主流理论认识不同,但与素问七大论的相关记载存在一定对应关系,辅行诀五脏病症诸方的组方法则均以之为基石。 (2)从以上补泻法则及属性表已可看出,补某脏者,必为该脏之本味,如以木之本味辛补肝;泻某脏者,必为克该脏之味,如以克木之酸味泻肝;某脏急食者,必为该脏所克制之味,如肝急食之甘,为其木所克之土味。试观其余诸脏,概莫能外。 (3)以上对补泻法则含义的简析说明,辅行诀的五脏补泻法则自成严密的生克制化体系,而素问脏器法时论的记载相对杂乱,估计当为同源之论,而今本素问有错简之误,详细笔者将另文讨论。 13辅行诀五脏病症方剂组成及药味表 按: (1)以上诸方药物的药味,系笔者根据辅行诀“诸药之精”的五味记载标注,少量药物(葶苈、麦冬、栗子)或未包括在“诸药之精”中,或虽包括而与辅行诀组方法则有所出入,笔者或者根据神农本草经标出,或者以辅行诀组方法则进行反推,故以问号标记,个别无法推撰者则阙如。 (2)在五脏病症方中大小补泻心汤比较特殊(说详于后),以下分析配方法则暂时未考虑该脏方剂,而是以大小补泻心包汤严格符合后述之配方法则。 (3)代赭石虽“诸药之精”中未录入,但在辅行诀卷末残断部分中,对诸石类药有五行属性分类,其中代赭石归入火类,按辅行诀之说火之味为咸,加之大小补心(包)汤中以代赭石为主药,故可推测辅行诀中代赭石当为味咸之品。 2辅行诀五脏病症组方法则简释 以下法则均为笔者根据上述三大配伍组方元素(补泻法则、诸药之精五味属性、五脏补泻方)进行前后对比、相互印证的基础上得出。 方名 组成 小泻肝汤 枳实(酸)熬芍药(酸)生姜(辛)各三两 大泻肝汤 枳实(酸)熬芍药(酸)甘草(甘)炙各三两黄芩(苦)大黄(咸)生姜(辛)切各一两 小补肝汤 桂枝(辛)干姜(辛)五味子(酸)各三两大枣(甘)十二枚(去核) 大补肝汤 桂枝(辛)干姜(辛)五味子(酸)各三两旋覆花(咸)代赭石(咸?)烧竹叶(苦)各一两大枣(甘)十二枚(去核) 小泻心汤 龙胆草(苦?)、栀子(苦?)打,各三两、戎盐(咸?)如杏子大三枚,烧赤 大泻心汤 龙胆草(苦?)、栀子(苦?)捣,各三两、苦参、升麻各二两、豉(酸)半升、戎盐(咸?)如杏子大三枚 小补心汤 栝蒌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洗去滑 大补心汤 栝蒌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洗去滑、厚朴炙,二两桂枝一两 小泻心包汤 黄连(苦)、黄芩(苦)、大黄(咸)(各三两) 大泻心包汤 黄连(苦)、黄芩(苦)、芍药(酸)(各三两)、干姜(辛)(炮)、甘草(甘)(炙)、大黄(咸)(各一两) 小补心包汤 代赭石(咸?)(烧赤,入酢浆中淬三次,打)旋覆花(咸)、竹叶(苦)各二两豉 大补心包汤 代赭石(咸)(烧赤,入酢头中淬三次,打)、旋覆花(咸)、竹叶(苦)(各三两)、豉(酸)、人参(甘)、甘草(甘)(炙)、干姜(辛)(各一两) 小泻脾汤 附子(辛)一枚(炮)、干姜(辛)、甘草(甘)(炙)各三两 大泻脾汤 附子(辛)(一枚,炮)、干姜(辛)(三两)、黄芩(苦)、大黄(咸)、芍药(酸)、甘草(甘)(炙,各一两) 小补脾汤 人参(甘)、甘草(甘)(炙)、干姜(辛)(各三两)、术(苦)(一两) 大补脾汤 人参(甘)、甘草(甘)(炙)各三两、干姜(辛)三两、术(苦)、麦门冬(酸?)、五味子(酸)、旋覆花(咸)各一两 小泻肺汤 葶苈子(咸?)(熬黑,捣如泥)、大黄(咸)、芍药(酸)(各三两) 大泻肺汤 葶苈子(咸?)(熬)、大黄(咸)、芍药(酸)(各二两)、甘草(甘)(炙)、黄芩、干姜各一两 小补肺汤 麦门冬(酸)、五味子(酸)、旋覆花(咸)各三两、细辛(辛)一两 大补肺汤 麦门冬(酸)、五味子(酸)、旋覆花(咸)各三两、细辛(辛)一两、地黄(苦)、竹叶(苦)、甘草(苦)各一两 小泻肾汤 茯苓(甘)、甘草(甘)、黄芩(苦)各三两 大泻肾汤 茯苓(甘)、甘草(甘)、大黄(咸)、黄芩(苦)各三两、芍药(酸)、干姜(辛)各一两 小补肾汤 地黄(苦)、竹叶(苦)、甘草(甘)各三两、泽泻(咸)一两 大补肾汤 地黄(苦)、竹叶(苦)、甘草(甘)各三两、泽泻(咸)、桂枝(辛)、干姜(辛)、五味子(酸)各一两 泻肝汤 枳实(酸)、芍药(酸)、代赭石(咸)、旋覆花(咸)、竹叶(苦)(各三两 泻心汤 黄连(苦)、黄芩(苦)、人参(甘)、甘草(甘)炙、干姜(辛)各三两 泻脾汤 附子(辛炮)、干姜(辛)、麦冬(酸)、五味子(酸)、旋覆花(咸)各三两 泻肺汤 葶苈子(咸?)(熬黑,捣如泥)、大黄(咸)、生地黄(苦)、竹叶(苦)、甘草(甘)各三两 泻肾汤 茯苓(甘)、甘草(甘)、桂枝(辛)、生姜(辛)、五味子(酸)各三两 养生补肝汤 蜀椒(辛)一升,桂心(辛)三两,韭叶(辛)切,一把,芍药(酸)三两,芒硝(咸?)半斤,胡麻油一升 调中补心汤 旋覆花(咸)一升,栗子(咸?)十二枚,葱叶(十四茎),豉(酸)半斤,栀子(苦?)十四枚,打,人参(甘)三两,切 建中补脾汤 甘草(甘)炙,二两,大枣(甘)十二枚,去核,生姜(辛)三两,切,黄饴(甘?)一升,桂枝(辛)二两,芍药(酸)六两 宁气补肺汤 麦门冬(酸?)二升,五味子(酸)二升,白浆(酸)五升,芥子半升,旋覆花(咸)一两,竹叶(苦)三把 固元补肾汤 地黄(苦)切,王瓜根(苦?)切,各三两,苦酒(苦)一升,甘草(甘)炙,薤白四两,干姜(辛)二两,切 以下笔者以肝病诸方为例,举例说明如次: 21小泻肝汤 211主治治肝实,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 212组成枳实(酸)熬芍药(酸)生姜(辛)各三两。 213煎服法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214组方法则分析按照辅行诀“诸药之精”药味记载:枳实味酸属金;芍药味酸属金(金克木,以酸泻之)。生姜味辛属木(以辛补之)。 (1)按照辅行诀记载的“以辛补之,以酸泻之”的法则组方。 (2)严格以二泻一补的格局组成。 (3)药味为3味,分量上各药均为3两(计量单位特殊者除外),煎药的液体容量为3升,煮取1升,服法为“顿服”。 (4)其余四脏“小泻”方(除小泻心汤),基本同样遵循以上三条法则。 22小补肝汤 221组成桂枝(辛)干姜(辛)五味子(酸)各三两大枣(甘)十二枚(去核) 222煎服法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中满者,去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223组方法则分析按照辅行诀“诸药之精”药味记载:桂枝味辛属木;干姜味辛属木(以辛补之)。五味子味酸属金(金克木,以酸泻之)。大枣味甘属土(木克土,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1)按照辅行诀记载的“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补之”的法则组方。 (2)严格以二补一泻一“急食”的格局组成。 (3)药味为4味,分量上补泻之品为3两,“急食”之品为 1两(计量单位特殊者除外),煎药的液体容量为8升,煮取3升,服法为“日三服”。 (4)肝病诸方中仅小补肝汤附有加减法。 (5)其余四脏“小补”方(除小补心汤),基本同样遵循以上四条法则。 23大泻肝汤 231组成枳实(酸)熬芍药(酸)甘草(甘)炙各三两黄芩(苦)大黄(咸)生姜(辛)切各一两 232煎服法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233组方法则分析按照辅行诀“诸药之精”药味记载:枳实味酸属金;芍药味酸属金;(金克木,以酸泻之)。生姜味辛属木;(以辛补之)。甘草味甘属土;(木克土,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黄芩味苦属水;(水生木,为肝木之母)。大黄味咸属火;(木生火,为肝木之子)。 (1)在小泻肝汤的基础上加入三味药物,其中两味是治疗“我生”之脏心之实证的小泻心包汤的两味药味不同的主要药物黄芩(苦泻)、大黄(咸补),另一味是本脏急食之品甘草(甘缓)。 (2)大泻肝汤的药味辛咸甘酸苦五味俱全。 (3)药味为6味,所加除“急食”之品的另外两种药味,其分量均为1两(计量单位特殊者除外),煎药的液体容量为5升,煮取2升,服法为“日再服”。 (4)其余四脏“大泻”方(除大泻心汤),基本同样遵循以上法则(依此法则,大泻肾汤所加的三味药应该是两味小泻肝汤中不同药味的主药,再加一味肾宜急食之品而成,事实上干姜的使用并不完全符合本规律尽管辛味符合,所以称为“基本”,但笔者认为从主治看此处枳实较干姜更适宜)。 24大补肝汤 241组成桂枝(辛)干姜(辛)五味子(酸)各三两旋覆花(咸)代赭石(咸)烧竹叶(苦)各一两大枣(甘)十二枚(去核) 242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升 243组方法则分析按照辅行诀“诸药之精”药味记载:桂枝味辛属木;干姜味辛属木(以辛补之)。五味子味酸属金(金克木,以酸泻之)。大枣味甘属土(木克土,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旋覆花味咸属火;代赭石味咸属火(木生火,为肝木之子)。竹叶味苦属水(水生木,为肝木之母)。 (1)在小补肝汤的基础上加入3味药物,其中两味是治疗“我生”之脏心的虚证的小补心包汤的两味“补品”旋覆花(咸补)、代赭石(咸补),另一味则是小补心包汤中的“泻品”竹叶(苦泻)而成。 (2)大补肝汤与大泻肝汤一样也是五味俱全。 (3)药味为7味,所加另三味之分量均为1两,煎药的液 体容量为1斗,煮取4升,服法为“日三夜一服”。 (4)其余四脏“大补”方(除大补心汤),基本同样遵循以上法则。 25泻肝汤 251组成枳实(酸)、芍药(酸)、代赭石(咸)、旋覆花(咸)、竹叶(苦)各三两 252煎服法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253组方法则分析按照辅行诀“诸药之精”药味记载:枳实味酸属金;芍药味酸属金(以酸泻之)。代赭石味咸属火;旋覆花味咸属火(木生火,为肝木之子)。竹叶味苦属水(水生木,为肝木之母)。 (1)以泻本脏之味两种(枳实、芍药之酸属金金克木,以酸泻之),本脏之子味两种代赭石、旋覆花之咸属火木(辛)生火(咸),本脏之母味一种竹叶之苦属水水(苦)生木(辛),共三类药物组成,而后三味正好是小补心汤的组成药味。 (2)药味为5味,分量均为3两,煎药的液体容量为7升,煮取3升,服法为“温分再服”。 (3)其余四脏“泻”方,同样遵循以上法则。 26养生补肝汤 261组成蜀椒(辛)一升,桂心(辛)三两,韭叶(辛?)切,一把,芍药(酸)三两,芒硝(咸?)半斤,胡麻油一升 262煎服法上六味,以水五升,称煮椒、椒、韭叶、芍药,取得三升,去滓,纳芒硝于内,待消已,即停火,将麻油倾入,乘热,急以桑枝三枚,各长尺许,不住手搅,令与芍药和合为度,共得三升,温分三服,一日尽之。 263组方法则分析蜀椒味辛属木;桂心味辛属木(以辛补之)。 (1)头两位药物之味为补本脏之味(以辛补之)。 (2)药味共6味,煎取药汁为3升,服法为“每服一升,日三服”。 (3)其余四“补”汤均遵循上述两条组方法则。 按:此方出自辅行诀救诸劳损病方,与前述之大小补泻某脏方及泻某脏方颇有不同 首先,采用的“诸药之精”中药物不如他方广泛,故而不易以五脏补泻原则分析之;其次,诸药计量单位多有不同于他方处,如麦冬、五味子、旋覆花他方以两计,此处以升计。再次,煎服法亦有自身特点,他方煎药液体量五脏方相同,此处则各脏有别。 由此观之,救诸劳损病方与其余五脏诸方似非出一人之手,然细玩方意,形虽有别,神实相通,当皆为一脉传承。 附:关于大小补泻心汤 大小补泻心汤的配伍规律在五脏补泻汤中具有一定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药物大多未见于“诸药之精”:与包括大小心包补泻汤在内的其他20方不同,大小补泻心汤很少采用“诸药之精”的药物成方,四方共用药12种,其中仅豉、桂枝、枳实见于“诸药之精”,而大小补泻心包汤共用药12种,11种均见于“诸药之精”(五脏补泻方用药种类总和均为12种,也是其配伍规律之一)。这种不同导致很难用五脏补泻法则分析大小补泻心汤。 (2)小泻心汤与小补心汤的药味均为3味,而它脏小补汤药味均为4味;大泻心汤与大补心汤的药味均为6味,而它脏大补汤的药味均为7味。由于3味至6味的药物组合是小大泻某脏汤的特点,而从大小补心汤的适应症看,也是实证为主,这种药味的差别与症状、病机显然具有内在联系。 (3)其他五脏方均在小补某脏方后附有68种加减法,而小补心汤方后无加减法。 (4)煎服法也与其他五脏方多有不同。 虽有以上不同,但大小补泻心汤仍与辅行诀中的其他五脏方组方法则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鉴于篇幅所限,笔者将另文讨论。 3讨论 从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法则看,主要是以素问脏器法时论记载的五脏补泻法则为组方的理论依据(虽然脏器法时论中的记载与辅行诀有较大出入,但从基本思想到语言风格都比较一致,且这种出入从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及与方剂组成的契合程度看,应该是以辅行诀更为接近历史文献原貌),以辅行诀中记载的25味“诸药之精”为基本药物,在比较严格的味数、份量、煎煮法、服法等规定下完成组方。笔者对其组方特点归纳为如下四点: (1)以味为纲,主治为目 这是辅行诀最为基本的一大特点,是贯穿辅行诀五脏病症诸方的基本组方法则。五味与五脏通过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联系起来,不同的味对相应五脏的虚实病机产生不同的补泻作用。更具体地说,即是以本脏之味补己之虚(如以辛补肝),以克己之味泻己之实(如酸泻肝),以己克之味缓本脏之急(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在此基本原则之下衍生出五脏大小补泻诸方。从现有文献看,这种组方法则在金元之前,尤其唐以前,乃是医学界重要的,甚至可能是主要的组方法则。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这种组方法则绝非简单的以五味对应五脏来代替一切,而是以此为纲领,在对相应药物的主治功效作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组合成方。也即在以味择药的同时,还要以功效择药,可以说是以味为纲,主治为目,纲举目张,乃成其方!以小补肝汤为例:本方以枳实、芍药、生姜三味成方,主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我们可以分别从上述的纲目两个层面分析其涵义: 以味为纲:枳实、芍药之酸属金,克泻肝木之实,生姜之辛属木,助遂肝木之性(此中所寓补泻兼施之义后文再论)。 主治为目:从症状看,本证为一派木气郁滞,疏泄太过之象。肝脉布胁肋抵少腹,气郁脉中,迫于少腹,致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横逆犯胃,则当有干呕。治当疏肝行气,和胃止呕。枳实有行气降泻、破气除痞之功;芍药可平抑肝阳,柔肝解痉止痛,此处以肝实为主要病机,以痛为主要症状,正是二药疏泄平逆,行气柔肝解痉主治之所长,同时和胃止呕也是生姜的主治功效之一。三药的主治功效与本方证之病机、症状可谓丝丝入扣。 由以上简析其实我们已经可以对辅行诀的组方思路作出如下归纳: 通过辨证,确定病证所属脏腑及其病机虚实以味为纲,确定所需用之药味以主治为目,在相应药味中选择所需用之具体药物组合成方。 我们今天的组方思路与这一思路的最大区别或许就在于省去了中间环节以味为纲,这一省略的得失笔者暂不予评价,但至少在分析、讨论唐以前的方剂,或者比较经方、时方的时候,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省略的客观存在。 (2)方中有方,子母同治 这也是贯穿辅行诀五脏病症诸方的一大重要特点。具体体现为每一首某脏的大补泻方,都是由该脏的小补泻方再加上其所生之脏(即其子脏)的小补泻方主要药物而成。 以大补肝汤为例: 大补肝汤组成:桂枝、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赭石、竹叶、大枣 小补肝汤组成:桂枝、干姜、五味子、枣 小补心包汤组成:代赭石、旋覆花、竹叶、豉 由以上三方的组成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出,大补肝汤是以小补肝汤原方加上小补心包汤的主要药物而成。充分体现了方中有方,子母同治的组方结构特点。这种特点同样体现在其余四脏相应方剂当中。 这种子母两脏间方剂的联系,是与子母两脏间症状、病机的联系密切对应的。以大补肝汤、小补肝汤、小补心包汤的主治病症为例: 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 小补肝汤: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 小补心包汤:治血气虚少,心中动悸,时悲泣,烦中,汗出,气噫,脉结者。 从症状上看,大补肝汤基本包括了小补肝汤与小补心包汤的主要症状。从病机上看,大补肝汤证其实是在小补肝汤证的基础上,肝气虚进一步发展,母病及子,导致心之气血虚少的结果。名为补肝,其实是心肝并补,子母同治,只因病本在于肝虚,同时大补肝汤所包含的小补心包汤主要药物分量均为一两,而小补心包汤原方相应药物的分量为各二两,故以补肝为方名。 (3)斟酌虚实,补泻兼施 辅行诀五脏病症诸方以虚实为辨证定性的主要依据,对于五脏内伤杂病而言无疑较“寒热、表里”更具代表性及普遍意义。因而各脏病症诸方就是在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斟酌其不同病机发展程度以补泻之,轻虚则以小补,重虚则以大补,轻实则以小泻,重实则以大泻。然而,辅行诀补泻诸方并非虚则纯用其补,实则纯用其泻,而是在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基本原则之下,非常重视补泻兼施。这一点在小补泻方 中体现得比较清晰,兹以小补泻肝汤为例说明如下: 小泻肝汤:枳实(酸泻)、芍药(酸泻)、生姜(辛补) 从药味补泻角度,二泻一补,泻中寓补;从主治功效角度,枳实、芍药降气破滞以泻肝气盛逆的同时,生姜辛通行滞,畅遂肝木之性,可谓以通为补之滥觞。 小补肝汤:桂枝(辛补)、干姜(辛补)、五味子(酸泻)、枣(甘缓) 从药味补泻角度,二补一泻,补中寓泻;从主治功效角度,桂枝、干姜温肝阳、益肝气,五味子在此处之泻,当理解为“降逆气”,因小补肝汤有“气上冲心”的症状,肝寒而致浊阴上逆,五味子酸敛之性与桂枝相伍,具平冲降逆之功。 补泻兼施是古人组方的常用规律,在仲景方、千金方中均经常看到类似的补泻兼施之法,金匮肾气丸、薯蓣丸等即是。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从药味出发的补泻兼施,其味的补泻作用与其主治功效的补泻作用在有些方剂中存在与今天认识上的不一致。如五味子的功效一般认为其更接近补益之品,但在小补肝汤中明显是取五味子之酸以泻肝,尽管可以理解为配合桂枝、干姜平抑肝脏上犯之浊阴,但必竟与今日普通意义上的泻实已有所不同。这种情况在小泻心包汤之用大黄咸补及小泻肾汤之用黄芩苦补上体现得更为典型。 由于这些药物在与相应病机症状的对应上都是相当合理且丝丝入扣的,因此笔者认为,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的组方者是充分考虑了药味补泻搭配及主治功效的需要,使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 同时,古人的补虚泻实观与今日也有所不同,其内涵更加丰富,除了补益虚损和泻泄实满之外,还具有根据五行生克制化补其不足,制其太过之义,所谓“亢害承制”。如小泻肝汤用于肝木太过之实证,味酸之品既是在抑肝木,也是在扶肺金,以金制木,以利恢复肝肺两脏生克制化之平衡。 然而,一个疑问也同时出现了:在明确了药物主治功效的前提下,何不直接将对应病机,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组合起来(正如今天常用的组方方法)?还要首先满足药味补泻的需要,是否有画蛇添足,甚至胶柱鼓瑟之嫌? 这种想法其实反映了今日组方重视药性(寒热温凉平对应病机)与主治功效(对应病机与症状),而不重视药味的现状。对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层面理解: 首先,五味组方是有其合理内核的。且不论今天尚且时有运用的“辛甘发散”、“酸苦涌泻”、“酸甘化阴”、“辛开苦降”等法则,即使以饮食的五味论,我们也知道何种病宜食何味,不宜食何味的常识,说明五味与人体疾病确有联系。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药物的药味与其特定的化学成分及功效间的确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如辛味药多含挥发油,酸味药多含鞣质,苦味药多含生物碱、甙类,甘味药多含氨基酸、糖类、维生素,咸味多含无机盐、硫酸钠等。尤其重要的是,我们今天常用的许多效果卓著的经方如半夏泻心汤、四逆汤、理中汤等都见于辅行诀中,同时也都充分体现了五味补泻组方法则,这些都说明古人的这一组方理论确有认真学习的必要。 (4)法度严谨,有如战阵 通过前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辅行诀诸方具有非常严谨的结构,无论是药味的组合,每方的味数、分量、煎煮法、服法、甚至煎煮的水量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甚至可以用整齐划一形容。张景岳曾立“新方八阵”、“古方八阵”,笔者认为辅行诀五脏病症诸方的严谨性更具方阵之实。对于这种犹如战阵般的严谨,笔者认为一方面充分体现了辅行诀方剂非常具有系统性;另一方面也容易令人产生一种误解,认为其方机械刻板,不宜于临床。 其实,对于辅行诀五脏病症诸方的法度严谨,笔者认为应当理解为是确立一种规矩、法则,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对其具体方剂的运用应当是不离亦不泥,既要深刻领会其法则背后的义理和实践结晶,又要灵活运用。 仅以煎煮法为例:小大泻方的煎煮水量分别是三升、五升,煎取药液均为二升,服药频次均为日再服;小大补方的煎煮水量分别是八升、一斗,煎取药液分别为三升、四升,服药频次分别为日三服及日三夜一服。补方用水量明显大于泻方,煎取药液也多于泻方。笔者认为,盖因水多方容久煎,使滋补成分更易析出,煎取药液量多则适于虚症治疗所需的一日三服以上的服药频次;水少一则煎煮时间较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