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一双手 》教学设计.doc_第1页
语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一双手 》教学设计.doc_第2页
语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一双手 》教学设计.doc_第3页
语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一双手 》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双手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 本文描写了一双“简直是半截老松木”的“天下第一奇手”,塑造了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抒发了对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热爱、敬仰和赞颂的思想感情。本文选自1989年8月1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本文原是作者写的报告文学乌马的传说中的一个部分,后经作者精心修改成为一篇精美的散文,曾被翻译为英文和法文介绍到国外。姜孟之,1938年生于山东省乳山县河崖村。20世纪50年代初到伊春林区。曾任小学、中学教员,中学校长。现任伊春市绿地杂志主编、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作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写法分析:(1)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描写人物,可以从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为了极俭省地表现人物,在肖像描写中可以着力画眼睛。但本文却别开生面,抓住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一个人物。这固然是因为作者和被采访者见面时一握手,就震惊不已,觉得握住的简直不是一双手,而是“半截老松木”,从而激起了强烈的观察愿望;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握住了“一双手”与一个林业工人的关系:“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而“一天能栽1 000多棵树!”看到了“一双手”,就从一个典型的侧面认识了林业工人;抓住了“一双手”进行描写,就获取了一个表现林业工人的最佳角度,独具慧眼地把握角度,选取材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2)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表现手的特征。作者既注重静态地描写“一双手”,又始终结合采访进行描写,在记叙中自然地穿插对“一双手”的刻画。“半截老松木”的手,是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感受到的;手“皮肤木色”等情况,是“我低头去察看”时,“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看到的;手指各关节都“缠着线”的原因,是通过“我”和张迎善的问答交代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是“我”用米尺“像丈量土地似的”量出来的;一双手创建一个“绿色宝库”的奇迹,是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介绍的。叙中画手,化静为动,避免了“写生”“素描”式的单调、刻板。在表现手的特征时,文章还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方法,比喻如“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比较如“那是天下第一奇手”,“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列数字如关于大手长、宽、厚的数量交代,植树数量的统计等,这些都具体地突出手的特征,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3、重点分析:(一) 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去写主人公张迎善的“一双手”的?又是怎样从对手的描写中引出他的事迹,进而揭示其精神世界的?课文先用各种各样的手和张迎善的手相比,指出他的手是天下第一奇手,再从各个角度进行具体的描述。有写视觉中观察到的:如把手比作半截老松木总体;皮肤呈木色,纹络又黑又粗,一道道黑土色手背;掌面鼓皮样硬,老茧皮布满每个角落手心;手指特别粗大,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泥色手指的各个部位。有写触觉中感知到的:那双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写手之大;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写手的粗糙。有写自己动手去量的: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用数字表现手之大。作者综合运用自己的视觉和触觉,再用从理性上去感知,一层层地写出了张迎善的手。作者因手之奇而进行直接采访,了解手由常形变奇的原因:为多栽树全不顾及自己的手的献身精神;再通过间接采访,了解张迎善的贡献,点出他这双手不同寻常的价值:“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二 )有人说:“一千来字的一双手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一万多字的乌马的传说,真是以一当十。”如有可能,请你找一找乌马的传说,和本文作对比阅读,谈谈你的看法。乌马的传说是一篇较长的报告文学作品,面铺得比较开,涉及的事相当多,张迎善的事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留给人们的印象并不那么深。一双手透过手去写人,写得集中,开掘得也深。本文之所以能吸引住人,让人们爱读,是因为浸透了作者的感情,努力接近主人公,去认识和了解他;是因为作了过细的调查,掌握了大量的材料;是因为选择了合适的表现方式。(三) 课文看上去写得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着意雕琢的地方,但平中见“奇”。各人圈点批注自己所喜爱的部分,并集体讨论一下文章取得成功的原因。讨论会上作即席发言,发言时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一定说服力。4、难点分析:(1)对张迎善下面这段话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张迎善同志的话主要是回答为什么“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这一问题的。话虽不多,且很朴实,却很感动人。这些话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植树经验,更表现了张迎善对树苗深厚的感情。“苗苗”“送进”,在张迎善眼里,一棵树苗简直就是一个幼婴,必须百般爱护,精心照料。言为心声,从张迎善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造林工人无比热爱造林事业的赤诚之心。(2)对下面这两句话的理解。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按照通常的理解,铁是坚硬耐磨的,人的血肉之躯是不好和钢铁相比的。但在这句话中,用“铁铸”与“肉长”比较,用“铁铸”衬托人“肉长的”,说明血肉胜过钢铁,这就极为充分地突出了张迎善同志手的坚硬和他坚忍不拔的精神。“亏得”一词,含有庆幸、赞叹之情,表现了作者由衷的赞美。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说明这双手是为祖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美化祖国、造福人类的手。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正确读写。2、通过学习,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极其高尚情操,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3、学习本文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介绍这双手的特殊方法,学会在写作中恰当运用。4、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四、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二课时一、继续学习课文,体会文中的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极其高尚情操,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他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呢? 要求学生说出这双手的特点:如:宽大、粗糙、有力、勤劳。这双手创建了绿色金库,创造了美好生活;这双手与众不同,比钢铁还坚硬,称为天下第一号大手2、指导阅读: 在预习课文中有哪些疑问?(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 (2)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分明是半截老松木。” “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学习,解决疑难。 在预习课文中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1)摘录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2)摘录喜欢的词语。(3)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为什么这双手会成为这样?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汇报给大家听。(体会老张因为长期艰苦的植树劳动,变得异常粗糙、丑陋。)4、分角色读课文814自然段中,作者“我”和全国劳动模范张迎善的对话。特别是一些数据,:如:“一天栽一千多棵树。”“往土里插三四千次”都要重读,读出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及其高尚情操,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5、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说说为什么?6、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7、“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感动,赞美)8、全班同学带着感动,赞美的语气再读一遍这句话。二、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1、小组讨论并汇报:课文主要写了全国劳动模范张迎善的一双手。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植树,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变得异常粗糙、丑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美,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2、如果你在现场,亲眼看到全国劳动模范张迎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你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他?三、本文有什么特点?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1)比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