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理念下的开发区空间整合策略研究论文(PDF 72页).pdf_第1页
产城融合理念下的开发区空间整合策略研究论文(PDF 72页).pdf_第2页
产城融合理念下的开发区空间整合策略研究论文(PDF 72页).pdf_第3页
产城融合理念下的开发区空间整合策略研究论文(PDF 72页).pdf_第4页
产城融合理念下的开发区空间整合策略研究论文(PDF 72页).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产城融合理念下的开发区空间整合策略研究论文(PDF 72页).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 类 号 TU984 密 级 公 开 单位代码 10878 学 号 20113302019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 产城融合理念下的开发区空间整合策产城融合理念下的开发区空间整合策 略研究略研究 以合肥新站区为例以合肥新站区为例 学科门类 学科门类 工学硕士工学硕士 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 作者姓名 作者姓名 沈永明沈永明 导师姓名 导师姓名 陈晓华陈晓华 储金龙储金龙 完成时间 完成时间 20142014 年年 6 6 月月 产城融合理念下的开发区空间整合策略研究 以合肥新站区为例 The Research of development zone space integrated strategy under the concept of City Industry integration Taking Hefei Xinzhan General Pilot zone for example 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 产城融合理念下的开发区空间整合策产城融合理念下的开发区空间整合策 略研究略研究 以合肥新站区为例以合肥新站区为例 学科门类 学科门类 工学硕士工学硕士 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 作者姓名 作者姓名 沈永明沈永明 导师姓名 导师姓名 陈晓华陈晓华 储金龙储金龙 完成时间 完成时间 20142014 年年 6 6 月月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开发区作为工业化的主要载体 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为我国经济和社 会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 由于我国开发区建设的初衷是发展工业 忽视了城市服务功能的配套 因而造成了开发区用地结构不平衡 空间布局不合 理 服务设施配套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并导致开发区职住分离而带来潮汐式交通 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 基于此 研究当前开发区空间整合优化的问题显得 尤为重要 本文引入 产城融合 的理念 将产城融合作为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最终目标 进而探讨开发区空间整合的规划策略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我国开发区的空 间演变过程 认为我国开发区空间发展经历了起步期 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归纳总结出当前我国开发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包括空间内涵与质量不高 空间 结构失衡 用地功能在空间上的隔离以及用地规划单调且缺乏弹性等 进而判断 出我国开发区空间发展的趋势 其次引入产城融合的理念 认为产城融合在空间 上表现为产业区空间与城市其他功能空间的融合发展 进而探讨了推动开发区空 间整合的动力机制 主要包括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两个方面 并针对功能复合 配套完善 空间融合 公交主导 环境宜居的产城融合目标 提出了开发区空间 整合的规划策略 1 以功能复合为导向构建适当规模的空间单元 2 以新城 区建设目标为导向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3 以公共交通主导构建多样组合空 间 4 以土地集约混合使用为导向调整用地结构 5 以生态宜居为导向提升 环境品质 最后以合肥市新站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回顾了新站区的发展历程 总结了新站区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了新站区空间整合的规划策略与保障 措施 促使新站区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以期为类似开发区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提供 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图 27 表 9 参 54 关键词 关键词 产城融合 开发区 空间整合 策略 合肥新站区 分类号 分类号 TU984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Development zone as the main carrier of industrialization promote the country s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for our country economy and the rapid social development However due to the purpose of the development zone construct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in China ignore the city service function of form a complete set thus caused the imbalance of development zone land use structure and spatial layout is unreasonable lack of service facilities and a series of problems and caused the development zone office live the tidal traffic separation further exacerbating the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Based on this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zone space integrated optimization strategy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ity industry integration concep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ity as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on zone is the ultimate goal then 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of spatial planning strategies development zone First comb through the literature study spatial evolution of our zone that zone space experienced initial stage of development growth and maturity in three stages summarize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a s development zones and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Including spatial meaning and quality and spatial structural imbalance land features in space isolation and monotony and lack of flexibility in land use planning etc Seco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city that the city produced fusion performance in the space industry space and urban areas of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ther functional space Then discusses the promotion zone spatial integration of the dynamic mechanism including external power and internal power two aspects And for the functional complex complete and perfect spatial integration transit oriented production environment livable city fusion target proposes the integration of spatial planning strategy Zone 1 To build the appropriate scale functional complex spatial units oriented 2 The goal of building a new city oriented system to improve public services 3 To build diverse portfolio of public transport leading space 4 Mixed land intensive land use structure oriented adjustment 5 Livable oriented to improve environmental quality Finally an example of empirical Research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it summarizes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it and then put forward planning strategies and safeguards to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integrate the new space station area prompting the Hefei Xinzhan General Pilot Zone to achieve production integration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with a view to similar futur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zon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igure 27 table 9 reference 54 Key Words city indust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zone Spatial integration strategy Hefei Xinzhan General Pilot Zone Chinese books catalog TU984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目目 录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插图或附表清单 VII 第一章 绪论 1 1 1 研究背景 1 1 1 1 快速工业化造成产城空间分离 1 1 1 2 产城融合发展是 四化同步 战略实施的现实需要 1 1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1 2 1 研究目的 2 1 2 2 研究意义 2 1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1 3 1 研究思路 2 1 3 2 研究方法 3 1 4 研究内容与框架 3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6 2 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6 2 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7 2 2 1 区域与城市空间整合研究概况 7 2 2 2 开发区空间整合研究概况 7 2 2 3 开发区转型与再开发研究概况 8 2 2 4 产城融合研究概况 9 2 3 研究述评 11 第三章 我国开发区空间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 12 3 1 我国产城关系的空间类型 12 3 1 1 城区型 12 3 1 2 边缘型 12 3 1 3 近郊型 13 3 1 4 远郊型 13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 3 2 我国开发区空间演变过程及其特征 13 3 2 1 起步阶段的孤岛化发展 14 3 2 2 成长阶段的分散化发展 15 3 2 3 成熟阶段的团块状发展 16 3 3 我国开发区发展存在的空间问题 17 3 3 1 空间内涵与质量不高 17 3 3 2 空间结构失衡 19 3 3 3 用地功能在空间上的隔离 20 3 3 4 用地规划单调且弹性不足 21 3 4 我国开发区空间发展趋势判断 21 3 5 本章小结 22 第四章 产城融合 开发区空间整合的路径选择 23 4 1 产城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23 4 2 产城融合对开发区空间发展的指导意义 24 4 3 产城融合的理论基础 24 4 4 产城融合的主要内容 25 4 5 本章小结 27 第五章 产城融合的动力机制与规划策略 28 5 1 开发区产城融合的动力 28 5 1 1 外部动力 28 5 1 2 内部动力 29 5 1 3 开发区空间整合的实施保障机制 29 5 2 产城融合下的开发区空间整合的规划策略 31 5 2 1 以功能复合为导向构建适当规模的空间单元 31 5 2 2 以新城区建设目标为导向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32 5 2 3 以公共交通主导构建多样组合空间 33 5 2 4 以土地集约混合使用为导向调整用地结构 36 5 2 5 以生态宜居为导向提升环境品质 37 5 3 本章小结 38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I 第六章 实例研究 合肥市新站区空间整合研究 39 6 1 新站区发展历程回顾 39 6 2 新站区发展现状概况 40 6 3 新站区空间整合的动力 42 6 3 1 国际国内产业跨区域转移趋势日益明显 42 6 3 2 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42 6 3 3 新站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43 6 4 基于产城融合的新站区空间整合的规划策略 43 6 4 1 构建功能复合的空间等级结构 43 6 4 2 建立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45 6 4 3 构建公交主导的组合空间模式 48 6 4 4 调整开发区用地结构 实现用地混合布局 49 6 4 5 营造生态宜居的环境景观 51 6 5 新站区空间整合的实施保障措施 52 6 5 1 打造综合服务平台 52 6 5 2 制定科学合理的配套政策 53 6 6 本章小结 54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55 7 1 本文结论 55 7 2 研究不足与展望 55 参考文献 56 致谢 59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0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II 插图或附表清单 插图清单 图 1 1 技术路线图 4 图 1 2 论文框架图 5 图 2 1 园区外部空间整合路径图 8 图 2 2 园区内部空间整合路径图 8 图 3 1 产城空间关系类型图 12 图 3 2 开发区空间演变过程示意图 16 图 3 3 开发区用地扩张的光圈效应示意图 21 图 3 4 合肥市 2009 年各园区单位工业用地产出率统计图 23 图 3 5 合肥经开区功能分区图 23 图 4 1 产城融合空间特征示意图 23 图 4 2 开发区产城融合动力系统图 27 图 4 3 产城一体单元示意图 29 图 4 4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示意图 30 图 4 5 开发区多种组合空间示意图 32 图 4 6 公共交通主导的空间模式图 33 图 5 1 新站区产业结构示意图 39 图 5 2 各园区工业用地单位产出率对比图 40 图 5 3 新站区空间结构分级图 42 图 5 4 新站区功能片区划分示意图 43 图 5 5 新站区公共服务设施分级配置图 45 图 5 6 新站区组合空间分区图 47 图 5 7 新站区公共交通主导的空间模式图 47 图 5 8 用地混合布局示意图 49 图 5 9 新站区三种用地布局方式示意图 50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III 图 5 10 新站区生态系统规划图 51 图 5 11 新站区政策平台和园区品牌示意图 52 图 5 12 新站区投融资体系示意图 52 表清单 表 3 1 合肥市各园区工业用地普查一览表 17 表 3 2 我国 2004 年部分开发区已建工业用地比例一览表 19 表 3 3 部分开发区居住与公共服务设施比重统计表 20 表 5 1 新站区人口受教育状况统计表 39 表 5 2 新站区现状土地利用统计表 40 表 5 3 新站区现状道路系统基本情况表 41 表 5 4 新站区七个产城一体单元主导功能一览表 44 表 5 5 新站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表 46 表 5 6 新站区现状与规划用地结构比较一览表 48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 1 研究背景 1 1 1 快速工业化造成产城空间分离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在深圳成立了第一个经 济特区 由此开始了工业化加速的进程 推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 在沿海地区陆 陆续续建立了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 特别是 1990 年代以来以 1992 年上海浦东开 发开放为代表 掀起了新一轮全面开发开放的热潮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工业化快 速发展阶段 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开发区 包括国家级 省级 市县级 乡镇级等 多个层面的产业园区 然而 由于各地开发区的盲目建设造成恶性竞争 并且出 现了大量侵占基本农田 低水平开发以及产出效率低下等状况 于是在 2003 年 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各类开发区进行清理整顿 共撤销开发区 4800 多家 压缩了 近 70 自此 我国开发区建设得以步入正轨 并逐渐发展成熟 成为地区经济 发展的推动器 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如功能单一 职住不 平衡 公共服务设施缺乏 与区域发展脱节等 由此可见 一方面开发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成效显著 而 另一方面 由于开发区的发展初衷是单纯发展工业 忽视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从 而导致开发区自身发展受到限制 同时也制约了开发区与其周边城镇之间的相互 融合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开发区必须谋求新的出路 因 而产城融合发展成为我国开发区升级与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 1 1 2 产城融合发展是 四化同步 战略实施的现实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 工业化和城市化成为支撑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两大主要动 力 两者在进程上协调同步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 但是 一直以来我国的城市总 体规划与产业园区规划是分开编制的 并且大多地方政府只看重当下的政绩而不 关注长远发展 一方面在开发区规划中单纯考虑工业的发展 忽视城市其他功能 的建设 另一方面在城市规划中偏重于土地的扩张 进行大规模的 造城运动 忽略了产业和人口的发展 从而陷入 空城 鬼城 的困境 伴随着一座座新 城和一个个产业园区的出现 城市 摊大饼 式的扩张了 但城市的各个中心和 组团没有完善和提升 老城区拥挤不堪 产业园区只见工厂不见城镇 缺乏基础 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产业发展难以为继 针对这些问题 新一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了 四化同步 战略 即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 这一产城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2 融合的概念 成为各地推进 十二五 规划的关键词 在此背景下 将 产城融 合 的理念引入开发区的规划建设 并研究开发区产城融合的内在机制与规划策 略 促进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同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2 1 研究目的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 我国开发区建设逐渐趋于成熟 由起初功能单一的工 业园区向综合功能区转变 本文基于产城融合的理念 分析我国开发区空间演变 过程及其特征 目的是要弄清楚开发区功能和空间演变的内在机制 并提出空间 整合的优化策略 以解决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希望对国内开发区的规划与 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1 2 2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由于中国开发区建设发展的背景 目的与国外园区建设存在 一定的差异 因此不能完全照搬国外园区既有的发展模式 本文从产城融合的视 角 探讨我国开发区功能和空间发展演变的过程 提出了空间整合的规划策略 为当前研究开发区整合与转型提供了新的视角 也进一步丰富了产城融合规划理 论 2 实践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开发区的发展面临关键的历史选择 一部分开发区因政策 资金 产业等发展环境的改变而逐渐衰退 另外一部分开 发区及时应对环境变化 通过其主导产业的升级和空间有效整合 逐步向综合性 新区转型 本文通过对合肥新站区空间发展历程的实证研究 分析其内在动力机 制 并提出功能及空间整合的优化策略 为我国其他类似开发区的建设发展提供 有益的借鉴 1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3 1 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由三个部分组成 首先在国内外新城与开发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分析我国开发区空间演变的过程及特征 并总结出开发区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进而推导出开发区未来的发展趋势 其次引入产城融合的理念 分析产城融合的 主要内容 进而提出在产城融合理念指导下开发区空间整合的规划策略 最后进 行实证研究 分析合肥新站区的空间发展过程及特征 并提出相应的空间整合规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3 划策略 1 3 2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根据确定的研究方向 广泛的阅读国内外相关书籍 期刊 杂志以及优秀硕 博士论文等 按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产城融合 开发区 新城 城市空间整合等 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和整理 吸取了地理学 城乡规划学等学科理论的有益成果 借鉴国外新城建设的实践为基础 结合当前我国开发区建设发展的现实情况 探 索现阶段我国开发区产城融合规划理论研究动态 为课题的深入奠定基础 2 系统分析法 将开发区的空间整合作为一个系统 采用整体性 相对独立性 结构性的思 路归纳其系统要素 分析当前我国开发区产城融合存在的问题 提出开发区空间 整合的优化策略 3 分析归纳法 在文献整理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 归纳我国开发区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 征 以此为前提总结出开发区产城融合的内在机制与发展模式 并进一步提出开 发区空间整合的策略 4 实证分析法 通过对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的实地调研与分析 研究其功能与空间的变 化过程及其动力机制 进而提出空间整合的优化策略 1 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 开发区的空间演变过程及现状问题 通过国内外关于产城融合与开发区的相关研究综述 分析我国开发区空间演 变的过程及其特征 总结出当前开发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空间内涵与质 量不高 空间结构失衡 用地功能在空间上的隔离以及用地布局缺乏弹性等四个 方面 进而探讨开发区的发展趋势 为将产城融合的思想引入开发区发展提供依 据 2 产城融合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理论的梳理 并结合相关规划实践 总结出产城融合在空 间层面的主要内容 为开发区空间整合提供指导意义 3 产城融合理念下的开发区空间整合的规划策略 针对开发区现状存在的问题 结合产城融合的主要内容 从功能复合单元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4 配套完善 用地混合布局 公共交通主导以及环境景观等方面提出开发区空间空 间整合的规划策略 并对合肥新站区进行实际案例应用研究 图 1 1 技术路线图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5 图 1 1 论文框架图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6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本文相关研究综述主要从区域与城市空间整合 产业区空间整合以及开发区 转型与再开发三个方面来进行梳理 由于国外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较少 因此主 要对国内相关研究概况进行归纳与总结 2 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国外对于产业园区的研究起源较早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有学者开始对欧 洲部分地区中小型企业的分布区域进行了研究 安虎森 1998 到了八十年代末 期 欧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开始了科学园区的建设 国外学者对其并进行了相 关的研究 如美国硅谷等 与中国开发区相似的主要是国外的科学园区 这也是国外相关学者的研究重 点所在 如 Bakouros 2002 以科学园区与高校之间的关联为研究对象 对希腊三 个科学园区的进行实例研究 认为当前科学园区与高校之间的联系不强的问题较 为突出 并且科学园区内各企业之间以及园区之间的联系也较为薄弱 也有学者 对科学园区的作用和发展机制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科学园区的三个成长机制 包 括产业集聚效应 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产业的培育与更新 并对新加坡科学园进 行了实证分析 Francis 2005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外学者开始关注中 国开发区的研究 Lai Hsien Che 2005 将上海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和台湾的新竹科 学园区进行了对比研究 探讨了影响两个科学园区不同创新能力因素 Tan 2006 认为中关村的产业集群对于技术的转移和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 国外许多学者倾向于研究具体的实际案例 通过分析特定地区的科学 园区来探索其发展规律和趋势 如 Shearmur R 等分析了加拿大部分科学园区的发 展过程及现状 认为园区分布与所在城市的等级和规模具有紧密的联系 并且园 区将成为城市中人才 资金和信息等要素汇集的中心 Nobuya Fukugawa John Phillimore Barbara Bigliardi等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了亚洲和欧洲的部分科学园 区和工业园区 阐述了这些园区的发展现状 并对其发展潜力进行了科学的判断 总体来看 国外对城市开发区的研究主要在于探讨开发区的产生 科学园区 的发展 以及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 偏重于经济方面的分析 对于其空间结 构优化与空间整合缺乏相关的研究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7 2 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2 2 1 区域与城市空间整合研究概况 国内关于区域与城市空间整合及其优化方面的研究较多 也比较全面和系统 包括地理学 社会学以及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的参与研究 经过众多学者多年的 探索和研究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思想和理论体系 其中一些理论成果也可以对本 论文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般来说区域空间整合是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趋势 当然在其过程中也需要人为的进行规划引导 包括政府通过规划来整合区 域空间结构 有地理学方面的学者提出了研究区域空间整合研究方法 即从分析 现状到确定目标导向再到提出相应的空间优化对策等 陈晓华等 2006 也有学 者认为区域空间结构整合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现实需求 并探讨了区域空间结 构整合的相关理论基础 全面的分析了推动区域空间结构整合的动力机制 包括 外部动力 内部动力以及耦合动力三个方面 最后提出了优化区域空间结构的实 现途径 陈修颖 2003 这主要是从社会学和经济学方面来研究的 还有学者结合不同城市地区对城市空间整合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般认为欠发 达地区发展容易呈现边缘化趋势 因而这些地区的空间整合显得尤为重要 如有 学者通过实际案例探讨了边缘化地区空间整合的一些优化策略 包括地区产业结 构的调整和升级 城镇体系和功能的完善提升 分清主次优势开发以及体制创新 等方面 陈晓华 张小林 2008 也有人将大城市外围地区作为研究对象 认为 我国大城市空间扩张导致其外围地区向都市区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到城市 和乡村的双面影响 这些地区会呈现出城乡连片发展的景象 在土地利用 生态 环境以及交通联系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需要通过空间整合来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 展 并结合实证研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余炜楷等 2009 张翼 2007 游小文 2012 以济南市为例 提出了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空间整合的结构和模 式 并由此确定相应的优化策略 此外 还有学者认为城市轨道交通是引导城市 空间变化的重要因素 并将新加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经验借鉴到我国大城市地 区的空间整合研究 2 2 2 开发区空间整合研究概况 国内学者对于开发区整合的研究主要包括产业和空间层面的整合 而对于开 发区空间整合的研究主要从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两方面展开 并且重点在于对外 部空间整合的研究 聂小艳 2006 以南京市为例对开发区空间整合展开研究 认为开发区空间整合包括不同开发区空间之间和开发区与母城空间之间的整合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8 提出通过园区合并和产业集群推动不同类型开发区空间的整合 并探讨了开发区 与母城空间在功能 用地和行政区划上的整合 向发敏 2007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工业园区空间整合的路径 主要包括外 部和内部两个方面 图 2 1 2 并提出了居住及公共服务配套 产业集聚发展 土地集约利用 规范工业地产等一系列优化对策 董尔银 2012 结合实例从产业和空间两个层面探讨了开发区与其所在的城 市之间相互整合的路径 其中空间整合的路径包括城中置换路径 边缘合并路径 和郊区独立路径三中类型 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魏广君 2009 从动力机制 视角 内容等方面对新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 整合进行了研究 其中整合的视角包括新产业空间与主城区的整合 新产业空间 与城市边缘及外围地区的整合 不同新产业空间之间的整合三个方面 并提出了 政策引导 规划管理和制度创新等整合策略 王雄昌 2011 以我国远郊工业开 发区为研究对象 对其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认为工业社区化是远郊开发区 空间结构转型的现实途径 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包括增强开发区与市区的联系 完善开发区自身的服务功能以及加强社区建设等方面 2 2 3 开发区转型与再开发研究概况 我国的开发区建设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 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 但开发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逐渐出现了包括产业 功能 空间 交通及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开发区转型升级和再开发的研 究 主要包括动力机制 规划策略 实施路径等方面 并且对于实证研究主要集 中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开发区 1 开发区转型 开发区转型包括经济 社会 文化等各个方面 涉及到产业 用地 功能 空间以及环境等诸多内容 有学者通过研究开发区转型的动力机制 提出相应的 图 2 1 园区外部空间整合路径 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 25 图 2 2 园区内部空间整合路径 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 25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9 规划对策 王雄昌 2010 分析了开发区转型的内在机制与动力 认为开发区的 升级和转型主要是通过其自身的集聚与扩散效应来实现的 并且开发区转型的动 力因素包括外部动力 内部动力及耦合动力 外部动力是指经济全球化的压迫力 和宏观政策的策动力 内部动力是指产业集聚与转移的动力 产业升级和功能升 级的推动力 也有一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 得出开发区转型的规划策略和实施路径 沈宏 婷 2007 以扬州经济开发区为例 在分析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区向新 城转型的四大策略 1 完善产业结构 2 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3 提高 空间利用效率 4 制度创新 金继晶等 2009 以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对产业园向新城区转型的规划途径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 整合与提升 的总体发 展策略 并从功能结构 产业布局以及用地空间布局三个方面分析了规划对策 买静等 2011 则认为开发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向新的城市区域转变 通过 对无锡新区的实证研究 从空间视角提出了开发区向城区转型的途径 主要包括 1 开发方式由单纯的发展工业向综合功能共同发展转变 2 调整开发区用地结 构 适当减少工业用地比重 提高居住于服务用地比例 另外 还有学者认为在 开发区发展过程中 在不同阶段开发区的产业结构 发展要素以及推动其转型的 动力因素是不同的 并结合实际案例 提出在当前形势下开发区转型要注重特色 创新 低碳环保以及产业和城市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沈宏婷 陆玉麒 2011 2 开发区再开发 相比较而言 开发区再开发研究的范围要小一点 主要集中于用地和空间方 面 并且多是结合实际案例来进行研究的 有学者认为引导开发区建设开发的主 导要素主要包括国家政策 上位规划和自身发展等方面 并结合实例对开发区功 能 空间 景观等方面的再开发现状进行评价 探讨了政府 市场 企业以及政 策对开发区再开发的推动作用 提出开发区的再开发应同时注重开发区自身的提 升及其与整个城市的互动融合发展 袁新国 2010 王兴平等 2011 则从产业 功能 空间和建筑四个方面来探讨开发区的再开发 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案例中 由此更为具体的阐述了开发区再开发的现实路径 王兴平等 2011 以长三角开发区为研究对象 根据开发区的空间区位 自 身规模及转型方向 将开发区再开发模式分为综合新城型 产业社区型 纯产业 区型 消亡空间型等四种类型 2 2 4 产城融合研究概况 1 理论研究 国内对于产城融合的研究是在最近几年才出现的 学者们将 产城融合 作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0 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提出 并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林华 2011 认为 产城融合首要是居住与就业的融合 核心是使产业结构符合 城市发展的定位 这显然是力图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来服务于城市功能的 提升 许健 刘璇认为 产城融合 的内涵是城市核心功能提升 空间结构优化 城乡一体化发展 社会人文生态的协调发展 这是从多角度 多方面来描述产城 融合 但还是过于笼统 也有学者将目标定位于以产业区建设促进新城发展 认 为产城融合主要应服务于集居住区 工业区和商贸区于一体的相对独立的新城建 设 陈云 2011 另外 还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 魏祖民 2013 从功能的视角总结了五种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1 旧城改造提升型 2 城市综 合体拓展带动性 3 产业园区拓展转化型 4 都市功能区带动提升型 5 新城引领型 有人从空间互动的角度 提出了主城区包含提升模式 边缘生长融 合模式 点 轴式拓展模式 卫星城组团发展模式等四种产城融合的空间发展模 式 周海波 2013 而刘畅等 2012 根据单个企业占地规模与集群规模大小等 因素 将产城融合的空间组织模式划分为三种类型 2 规划实践 近年来 国内关于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日益增加 主要集中于城市新区的规 划与开发建设 这里选择两个较为典型的实践案例来加以说明 1 成都天府新区 成都天府新区的规划实是最为系统全面实践产城融合这一 理念的典型案例 天府新区于 2010 年成立 范围以成都高新区 成都经开区 双 流经济开发区等为主体 共涉及 3 市 7 县 市 区 37 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 总 面积 1578km2 在规划中提出了 产城一体单元 的理念 包括职住平衡 功能 复合 配套完善 绿色交通 布局融合五大特征 其中职住平衡是指在某一地域 范围内 居民中劳动者的数量和就业岗位的数量大致相等 功能复合是将生产 居住 服务等功能高度复合 转变原有产业与城市功能隔离的状态 配套完善是 指在产城一体单元内 根据不同的主导产业和功能 规划配套相应的生产和生活 服务设施 绿色交通是指出行以公交和慢行交通为主 2 广元市三江新区 广元市三江新区是 产城一体 理念在山地城市新区 中实践的一个典型案例 由于自然地形因素的影响 山地城市的空间布局与平原 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 规划结合三江新区的区域条件及产业布局规划 从 产城 一体 角度出发 将三江新区划分为 6 个 产城一体单元 并根据不同类型产业 的就业密度 合理配置单元内各类用地的比例及布局 以实现功能复合 以人为 本 职住平衡 从而形成三江新区的用地布局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1 2 3 研究述评 产业园区的概念原本就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 因此国外对于产业园区的研究 相比我国而言开始较早 也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 但与中国不同的是国外 产业园区的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工业区 比如科学园区等都是功能综合的城市区 域 因此对产业园区空间整合 转型与再开发的研究鲜有涉及 国内对于开发区 转型与再开发的研究较多 从动力机制 转型方向 规划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理论 探索和实证研究 但主要集中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开发区 对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开 发区研究不足 对于开发区空间整合的研究主要从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两方面展 开 探讨了开发区空间整合的内容和路径 但重点在于开发区外部空间的整合 对内部空间整合研究存在不足 而对于产城融合的研究 国外少有提及 国内研 究也不多 还处于起步阶段 主要集中于产城融合的内涵和特征等方面 并通过 实例研究提出了一些优化对策 然而 这些研究与开发区的空间发展鲜有涉及 对于产城融合理念引入开发区空间整合和优化方面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我国开发区空间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 12 第三章 我国开发区空间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 3 1 我国产城关系的空间类型 基于开发区与主城区空间关系的角度来看 大概可分为城区型 城区边缘型 近郊型和远郊型四种空间形式 图 3 1 3 1 1 城区型 城区型是指开发区布局在主城区 内部 被其他城市功能区包围 这种空 间关系的形成是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 的 在城市发展早期 城市规模较小 由于规划预期性不够 一般将产业区设 置在城市边缘或郊区 然而 随着城市 的快速发展 主城区空间向外扩张 逐 渐将产业区包围起来 其所需要的各种 设施可以依赖主城区 大幅度节省了 前期建设的投资成本 同时这种类型的开发区发展会受到城市建设的约束 往往 用地范围很小 只作为单纯的工业生产区 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 南京东南大学 科技园长江后街创业园等 但也正因为如此 功能分区不明确 缺乏工业防护 造成城市生产 生活空间混杂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同时 产业区的存在阻碍了 未来主城区的空间拓展 难以满足长远发展的要求 就目前来看 由于大多数城 市转型升级 此类开发区已不多见 3 1 2 边缘型 此类开发区一般位于主城区边缘 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和开发区自身的发展 两者逐渐连成一体 是能够借助主城区道路交通等公用设施的开发区类型 此类 开发区由于离主城区较近 受中心城影响相对较大 因而具有便捷的交通条件 可以有效利用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减少开发区前期的投入成本 而且伴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 该地区主要是承接城市转移出来的支柱产业 这里 不仅可以降低开发和经营成本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还能带动城市周边薄 弱地区的发展 推进城镇化进程 在我国 边缘型产业区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 空间形式 图 3 1 产城空间关系类型示意图 资料来源 作者自绘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我国开发区空间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 13 3 1 3 近郊型 近郊型开发区往往位于城市的近郊区 主要凭借城市周边的乡镇为基础来建 设 也是乡镇自身发展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 乡镇规模小 基础差 工业发展往 往是比较落后的 而开发区的建设在拉动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 由于乡镇数量众多且规模较小 以致在建设开发区的 时候各自为政 不考虑相互之间的分工与协作 普遍出现布局过于分散的现象 这就造成了开发区内基础设施重复建设 各种资源的浪费以及成本投入的增加 无法体现工业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第二 由于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 乡镇工业 企业往往分布在居民生活区外围 给居民生活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3 1 4 远郊型 此类开发区一般位于城市的远郊区 是在中心城区外围的卫星城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 是远离主城区并且相对独立的开发区 以卫星城为基础进行开发 可 以有效的解决开发区对中心城区的干扰 并且在进行开发区建设的同时还可以推 动卫星城自身服务功能的完善和提升 卫星城一般位于相对偏远的城市郊区 周 边具有大片未建设的土地 使开发区在选择用地开发时没有过多的限制 可利用 土地较多 同时也正是因为其与主城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远 不会对主城区的用 地布局和空间发展产生过多的影响 并且主城区用地的拓展也不会对开发区造成 困扰 然而由于该类园区与主城区距离很远 无法享受主城区的各种服务和设施 因此必须进行大量设施的建设 前期投入的成本是巨大的 而且 开发区要达到 一定的发展规模和效果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对城市的影响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才能显示出来 3 2 我国开发区空间演变过程及其特征 城市自形成以来 其功能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 进而推动城市用地 布局和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扩展 城市中的各项功能在空间上总是体现为各类不同 用地之间的组织和布局 城市空间发展就是处于这样一个不停变化的动态过程 同样开发区的空间发展也是如此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我国开发区空间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 14 开发区空间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 其自身规模的扩大和 用地空间的扩展模式与方向 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包括人口 土 地 资金以及政策等因素 所以要研究开发区空间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必须建立在 这些变化的基础之上 设立开发区的初衷是招商引资 拉动地区经济发展 所以 在早期开发区仅仅作为一个发展工业的据点 经历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的开发和 建设 开发区用地规模逐渐扩大 空间逐步拓展 到最后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 与形态 有的甚至成为普遍意义上的城市空间 根据开发区的用地空间发展过程 中所呈现出的特点 将其空间演变过程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图 3 2 3 2 1 起步阶段的孤岛化发展 由于早期的一些开发区选址大多距离主城区较远 在功能和空间上与主城区 缺乏有机的联系 成为相对独立的一个经济增长点 从而使开发区空间在初期阶 段呈现出孤岛化发展 另一方面 也因为受到经济实力的限制 开发区内各项设 施建设和土地开发的规模都比较小 入驻的企业也较少 很多开发区都是集中在 一片区域开发建设 作为启动区一般布置一些工业企业和少量的基本服务设施 这一阶段开发区的用地空间呈现出小块发展的特点 呈集中的点状发展 在空间 结构上形成独立于主城区的 飞地 从内部功能来看 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内部缺乏各种设施的支撑 难以形成良 好的投资环境 所以几乎没有层次较高的企业入驻 基本都是一些小型的工业项 目且数量不多 产业组成中大多是高污染 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 并且 启动区规模较小 仅分布了少量企业和项目 导致其生产功能也比较薄弱 另一 方面 由于此阶段的重点是发展工业 并且因为企业数量少而使得开发区内的职 工人数也不多 不能大规模建设完善的配套设施 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的效益 只 图 3 3 开发区空间演变过程示意图 资料来源 作者自绘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我国开发区空间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 15 有少量最基本的小型设施 较高层次的文化 商业 娱乐设施还十分缺乏 开发 区生活服务功能严重滞后 这在开发区用地结构上表现为工业用地在整个用地结构中占有很大比例 一 般在 50 以上 而其他用地包括居住 配套设施以及道路绿地等普遍不足 基本 可以当作是一个纯粹的工业区 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空间相去甚远 工业项目比 较单一和零散 缺乏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无法形成生产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 虽 然建设初期的孤岛化发展是开发区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时期 但是从长远 发展来看 开发区必须摆脱孤立的困境 与母城以及周边地区同步协调发展 逐 步向功能多元化转型 这也是开发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3 2 2 成长阶段的分散化发展 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更加明显 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量 制造业纷纷迁入发展中国家 也是我国开发区建设的巅峰期 全国各地纷纷设立 开发区 显而易见的是 开发区的用地规模这期间迅速扩大 当然主要是工业用 地面积增加 这是大批企业和公司在开发区落地的必然结果 由于产业用地的大 规模扩张 开发区自身空间也不断地向外扩展 其建设范围不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