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文阅读提高卷(五)一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 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复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样的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 。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A.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B.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C.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D. 咬文嚼字,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2.下面对“咬文嚼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咬文嚼字”的涵义通常不很好,因为它在很多时候是一个坏习惯。B.“咬文嚼字”是在阅读和写作时必须有的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C.“咬文嚼字”是调整文字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而非斟酌文字的分量。D.“咬文嚼字”是对文字的细心玩索,它需要对文字有一定的敏感。3. 选段列举史记李广射虎一段为例,作用正确的一项是( )A.句式不同,感情不同。 B.文字增删,意味不同。C.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D.修辞不同,表意不同。4.文段空白处选词正确的一项是( )A. 锱铢必较 索然无味 B.斤斤计较 索然无味C. 锱铢必较 意兴阑珊 D.斤斤计较 意兴阑珊二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1.第一段文字的中心是 ( )A. 世界文学是向每一位有志者敞开的。B. 获得教养不一定要读很多书。C. 获得教养必须要以个性和人格作为前提.D.读书要仔细咀嚼,不要囫囵吞枣。2. “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一句中“可教养的客体”所指含义准确的一项( )A.哲学概念,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B.指“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的读书人。C.指“作前提”的“个性或人格”。D.指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高尚人格和独特人格追求的读书人。3.下列对第一段划线句子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世界文学的数量实在太多,与其望洋兴叹,不如精心读十来本书。B作者认为有的人即使一生读的书不多,但一直坚持读书,就是真正的读书人。C作者认为世界文学的数量虽然多,但经典太少,所以能将少有的一些经典作品读完,就是真正的读书人。D.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提高阅读的质量。4.结合课文,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从文体上看是一篇议论文。B作者用谈话方式,说理亲切自然,并借助形象化的议论增强文章的感染力。C选段中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引言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的使用,加强论说力量。D. 针对现实,作者否定部分青年的做法,提倡正确的读书观,作者的思想倾向一目了然。语言生动,可以增强论述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三近代以来随着航海技术和交通的发展,不同文化接触和互动的地域距离障碍变得越来越小。但是作为不同文化的冲撞和互动的规模,就其广度和深度而言,都没有“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更广大、更深远。殖民主义时期以及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都在暴力冲突下伴随有较大范围的不同文化冲撞。人类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互动与人类社会有着同样长的历史。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猛趋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不同文化的冲撞和互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从来就不是单向的。文化冲撞中,并没有哪一个文化是完全被动的。对麦当劳的研究,给人们提供了非常生动的例证。由此可见,“全盘西化”不论对反对者还是提倡者来说,都是一种虚幻的东西。它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事实。没有一个人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历史事实。作为生物体的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被克隆,但作为人创造的文化则是永远不可能被克隆的。1选文第一段正确的语序是( )A B C D2下列对选文第一段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当外来文化及传统文化时,传统文化不会束手就擒,也会对外来文化施加影响。B人类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互动到了近代,随着航海技术和交通的发展,才逐步开始的。C作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文化冲撞和互动,将文化接触和互动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指出两者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体。D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互动到了八十年代,因为有了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开始复苏,终于到了空前的规模。3下列对选文第二段的有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没有一个人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历史事实”, “这样一个历史事实”指的是中西方文化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事例。B“对麦当劳的研究,给人们提供了非常生动的例证”,这一“例证”证明的道理是“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从来就不是单向的。文化冲撞中,并没有哪一个文化是完全被动的”。C“全盘西化不论对反对者还是提倡者来说,都是一种虚幻的东西”,表明作者对“全盘西化”论的否定。D全文以麦当劳为例进行有力地阐述,得出的结论是“作为人创造的文化则是永远不可能被克隆的”。4.下列对文段中“麦当劳”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麦当劳”是美国文化的代表,传入中国后被完全吸纳,体现了“全球化”的特点。B“麦当劳”和“西服、中山装”一样,传入中国后被赋予某种政治含义,证明文化是会变迁的。C“麦当劳”是外来的有型器物,有着本土化的过程,说明西方文化到了东方就完全走样。D“麦当劳”地方化的过程,证明“全球化”的特征是文化的接触与碰撞,文化的互动和吸纳。四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1.文中谈到尼采的真正用意在于( ) A.讽刺尼采。 B.表明尼采作为一位哲学家的丰富、大度。 C.指出中国没有足够的煤碳供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D.批判“送去主义”。 2.对以上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 A.文中多处运用了反语修辞手法。 B.作者认为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没有东西能够送出去。 C.“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作者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实例。 D.作者呼吁国民党当局在对外交流中要吝啬一点。 3.关于“抛来”、“抛给”与“送来”三个词,正确的说法是( ) A.“送来”就是“抛来”。 B.“抛来”就是“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西省忻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 2025年山西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师招聘体育学科专业知识试卷(真题模拟回顾)
- 吉林体育学院《酒店业概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理工大学《国际金融》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微生物与微生物检测技术》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动物源食品加工专题》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品牌设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电子信息技术中级实操模拟题集及解析
- 青岛大学《轮滑技巧》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海洋大学《线性代数》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中国机械传动部件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正确测量血压的操作方法
- 2025年初级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苏州威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建设苏州集成电路高端材料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太阳能路灯采购安装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采购制度及流程
-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双GP)合作框架协议书范本
- 城市经理人合作合同范本
- 电网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参考价(2024年第四季度)
- 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案例
- 证券行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