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doc_第1页
孔子教育思想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doc_第2页
孔子教育思想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教育思想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两千多年来,他和他创立的学说,对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特别是教育,有着极为深刻广泛的影响,其教育思想经历过历史的洗礼和实践的检验,精华部分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烛照着我们为做好教育工作不断地探索、研究。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研究、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将使我们得到许多积极的影响和有益的启示。本文试结合素质教育对孔子教育思想进行分析论述,以找出孔子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以及素质教育与孔子教育思想方面的联系与继承。 一、重视品德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要旨之一,就是整体性原则,即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尤其要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品行修养的培养,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立教。这种思想很多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长期以来从事教学实践,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方法上,总结出许多可贵的经验,他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在教育上注意言行一致。他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这表明人的言行的不一致性。由于言行的不一致,孔子提出对一个人的观察,要通过他的行动来检验他的话是否真实。他教育学生特别注意“行”的方面,强调言行一致性,把它作为判断人的道德修养高低的标准之一。他主张“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要求学生“敏于事而慎于言”,反对“言过其实”的人,强调“行”的重要和多做少说。他还教育学生要做到“仁、义、礼、智,信”,尤其强调要讲诚信,认为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人无信不立”。这些思想,以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工作方面仍有借鉴意义。在教育过程中,孔子十分注意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得到全面的发展,他提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一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全面知识与技能。在注重教育全面性中,孔子曾提出“智、仁、勇”,他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 二、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充分开发其潜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法。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注意到了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提出了“因材施教”,培养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他非常尊重学生的品德个性发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子罕),孔子很赞美弟子子路在这方面的德性,他说:“衣敝温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罕)这种性格无论是环境顺利或不顺利的时候都要做到这一点。孔子还注意从发展学生的特长方面进行教育。他的弟子中有所谓德行、言语、政策、文学四科的区分,这正是发挥其所长教成的。孔子以后的儒家在礼记的学记中提出教学要长善救失,也是对孔子教学经验的总结。“因材施教”一语是朱熹对孔子教学方法的概括。孔子确定是这样做的。他首先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这就是说对高才生要讲高深的道理,不要限制他的发展,对一般学生就只讲一般道理,免得他接受不了。颜回、子项都是孑L子的高才生,但颜回自己说他只能闻一知二,实则颜回却能闻一知十,可见颜回在高才生里是最突出的。因此孔子对颜回讲的道理是很深的,颜回认为听了孔子的教导,“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也体现在孔子对学生的特点很注意、很了解上。他能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教学。最典型的例子是孔子对“闻斯行诸”一句的回答。冉求问孔子听到就该立刻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当然,听到就应该去做。子路问同一问题,孔子却回答,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有父兄在吗,还应再听取些意见呀!第三个学生公西华就怀疑了,去问孔子为什么对同一问题两样回答。孔子说,冉求性慢,力行差一些,所以我鼓励他听了就去做;子路性急说干就干,所以我要教他慎重一些,多听取意见,这些都是从学生个性特征出发,以补救学生的不足而进行因材施教的。因材施教在今天仍是教学工作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方法,我国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也应创造这些方面的经验。 三、使用启发式教学,主张学思统一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教师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个重要的创造,是当今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孔子的启发是相当成功的,往往不给学生现成答案,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常在闲坐时,让学生随意谈论,然后因势利导,引出自己的看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一次他问子路、子贡、颜渊“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答曰:“智在使人知己,仁在使人爱己”,子贡答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颜渊答曰:“智者自知,仁者自爱。”面对不同的答案,孔子没有直接评论,而是给出让学生思考的结论:“子路可以做仕,子贡可以做仕君子,颜渊可以做明君子”。孔子还对如何启发进行总结,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就是说学生不到想明白而又不得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而又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师指导学生要在学生有了求知的兴趣、动机、主动性、积极性的时候才有效,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强迫灌输,学习效果是不可能好的,所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雍也)孔子不仅教学生时用启发的方法,自己和别人谈问题,也善于接受别人的启发。后来的学记把这一经验总结为善喻。“遵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是教学上很宝贵的经验。 四、重视师生关系,主张互敬互爱 师生要建立互相尊敬与爱戴的师生关系。建立必要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关乎整个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活动,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关系。孔子认为在教学中,师生要建立互相尊敬和爱戴的关系。为此,孔子说要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的虚心态度,要采取“不耻下问”甚至“每事问”的态度,并且拜善人为师。不仅如此,孔子与学生情同手足,颜渊死,他悲痛不已。他不是把自己凌驾在学生之上,而是出现在学生之中或与学生结伴同行,或与学生席地而坐,或谈志向报负,或述个人情怀,都能做到胸怀坦荡心心相印。孔子的学生用下面的话来述说对老师的尊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子罕),这正是素质教育所呼唤的真正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五、善于评价,注重教学效果与过程的完美结合 孔子早在2500多年前注重在教育过程中运用评价来改善和提高教育效果,并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积累形成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评价思想与经验。它把教育评价由过去的终结性转变为过程性,由注重对教育效果的评价转变为注重对教育效率和教育过程本身的改革和促进。孔子针对弟子间品德、智能、志趣等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评价。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地对其弟子进行多种评价,有的是面对本人进行,有的评价则是在别的学生面前进行,例如当论子张与子夏谁是贤才时,孔子评价说:“子张有些过分,子夏则有些赶不上。”再如鲁哀公和季康子问弟子中谁最勤奋好学时,孔子便对颜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作了一番评论,由此可见,孔子早已认识到其弟子各有特长,并存在差异,为了把握与缩小弟子间的差异,在教育实践中他进行了大量的教育评价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中庸明确提出“不可以不知人”的主张。学记提出,教师对学生要“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孔子不但在理论上认为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而且身体力行,把这一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教育活动中,施行于课堂内外,使评价与教育、生活融为一体,并由此积累了丰富的评价经验。在长期的教育评价实践活动中,孔子还注意到了评价的综合性或整体性原则,他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名言,反之不然;仁人一定勇敢,反之不然!(宪问)此类辩证而深刻的评价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评价研究很有参考价值。提倡素质教育更要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