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审题九大技巧之一.doc_第1页
中考作文审题九大技巧之一.doc_第2页
中考作文审题九大技巧之一.doc_第3页
中考作文审题九大技巧之一.doc_第4页
中考作文审题九大技巧之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复习资料作文审题篇 2015/4/27中考作文审题九大技巧之一:题眼揣摩法所谓题眼揣摩,就是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来进行揣摩思考。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眼又是题目的眼睛,扣住了题眼,就能把握住写作重点。审题时,首先要找准题眼,然后对这个题眼进行揣摩思考。题眼的体现,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动词题眼。题目的动词,一般都是题眼,它是文中人物主要动作在题中的显露,是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特点的体现。例如1990年安徽省中考作文题我帮妈妈做家务,这个题目的题眼就是动词“帮”字,不是“学做”家务,也不是“学会了”做家务,而是“帮”妈妈做家务。文章要围绕着怎样“帮”,“帮”什么,为什么“帮”来写。“帮”中受了哪些苦,出了哪些错,获得了哪些乐,学习了哪些知识;妈妈在“帮”中怎样指点,怎样告诫的。通过对这个“帮”的审思,想好“帮”的发生和经过,“帮”的忧怨和喜乐,“帮”对“我”产生的价值和意义。二是形容词题眼。形容词题眼往往能表示文中人物或事物的性质或状态,是对人物或事物的赞美或贬斥的集中体现,通过它,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和对人事物的评价。例如1992年山西省中考作文题校园新风,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形容词“新”。所写的事是“新”。所写的人也是“新”的。要写出“新”在哪方面,这些“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新”,要挖掘“新”的因,要表现“新”的意。三是名词题眼。名词作题眼,题目一般比较简短,或提供情境,或设置氛围,或规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客观性较强,但审题时要带主观感情,赋予名词题眼以深意。例如1992年四川省中考作文题雨中,这个题目的题眼就是名词“雨”。审题时,要考虑写什么季节或时间的“雨”,为人物或事件设置特殊的氛围;谁在“雨中”活动,选好典型人物,是“我”还是他人;“雨”对人物或事件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和影响,对人物起何作用。这样思考,题目审清楚了,文章就好写了。四是有的虚词也可以做题眼。虚词题眼一般在题中起强调作用。例如1991年天津市中考作文题家乡变了和1992年海南省中考作文题我最爱唱的歌。这两个题目中的题眼都是虚词,前者是助词“了”,而不是动词“变”,它的重点就要写家乡变“了”的情景,山怎样变秀“了”,水怎样变美“了”,家乡怎样变富“了”,变样“了”。要写现实中眼前美好的景象,至于“变”的过程只可略写,重点写变“了”的景象。后者的题眼是一个副词“最”,“我”爱唱的歌可能很多,但“最”爱唱的歌也只有那么一两首,要写出“最”爱唱的是什么歌,“最”的原因是什么,“最”到什么程度,“最”的结果如何等。中考作文审题九大技巧之二:选项填空法半命题作文是近几年来兴起的颇受考生欢迎的一种题型。它介于命题与自拟题之间,取材范围广,学生有话可说。它的外在形式是,一半题目已经命好,而另一半题目则空着,常以“()”、“、“”、“”等符号表示,要求考生先填空完成题目,然后再作文。考生要充分利用这不加限制的部分,写自已熟悉的、确有感受的、符合命题要求的材料。写好这种题型的作文,关键在空缺着的那半个题目上。这半个题目填好了,审题任务也就完成了。可见拣选填空的过程就是审题的过程。这种作文拣选填空,有两种情况。一是命题者已经罗列了一些选项内容,这些内容一般在题下“要求”或“提示”中摆出。考生可直接选用,择一入题。例如1994年陕西渭南地区的作文题我爱好在“要求”中就给考生提供了五个选项:“书法、绘画、唱歌、种植、饲养”等。为拟题严密,也为进一步拓宽考生思路,有时列项后面还有省略号或“等”字样,意在启发引导考生自由填写,联想新的内容项目。在这种情况下,考生最好从所列选项中择一填空作文,因为所列项目有一定的代表性,且考场时间有限,重新拟项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造成题目语病。审题填空时,要对所列各项进行逐一排队,联系自已的生活实际,选填那个最适合自已、最好写、最容易写出新意的一项。而且,一旦选定,就不要犹豫,应抓紧时间作文。二是拟题中只规定填空要求,不具体拟定内容项目。这就要我们临场发挥,首先要联想出若干填空项目。然后进行逐一推敲揣摩,最后选定一个最恰当的填空成题。例如1993年云南省中考作文题忘不了,题后只有一个概括笼统的要求:“根据自已的构思把题目补足。”填什么,补哪些内容,全靠考生开动脑筋,展开联想。如“那一天”,“那堂课”,“那张照片”,“那份情”,“那个夜晚”,“那次考试”,“那回争执”等等。因为是“忘不了”带有回忆性,最好带有“那”字。将这些项目内容联想出来,选填审题也就不难了。中考作文审题九大技巧之三:关系理绪法中考材料作文试题,一般包括材料、题目、要求或提示。材料和题目之间的关系要理清,以形成明晰的条理。这种作文试题所显示的关系,通常有以下四种情况。一、论点与论据式。它的特点,题目往往是中心论点,是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所在;如果没有题目,自拟之题最好也是论点。材料是论据,当然,还可以在材料之外再增补一些论据,但应以所供材料为主要论据。例如1992年南京市中考作文题为振兴中华自觉磨练,题目即论点,观点鲜明。所供材料有两个:一是南京小学生“注意到艰苦环境中磨练自已”,二是日本幼儿园让孩子“在严寒醋暑中活动”。这两则材料都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二、作文与提纲式。所供材料是作文的提纲,相当于写作的层次大意,它既是作文标题中的“目”,又是行文操作时的“纲”。例如1991年贵州六盘水市的中考作文题王新进步记。题下提供的材料是:王新,“初二年级,表现不好;初三年级,表现很好。”不难看出,这个试题中的题目与材料之间就构成了纲目关系,宙清了这种关系,写作时要在“目”上做文章,进行添枝加叶,但要始终扣住“纲”,写出王新的“进步”过程。三、启发与联想式。所供的材料具有启发的特点,意在点拨考生联想的智慧,让他们由此及彼,由点到面,进行拓宽、加深。例如1994年贵州黔东南州的中考作文题:“学生生活是长长的胶卷,你和你的同学,你和你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上面感了光。请想想那已经逝去的初一、初二,乃至刚刚结束的初三吧那上面记载着你这些年的渴望和迷惘,记载着你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留下你一串串深浅不一的脚印请截取你初中生活的一个或几个片断,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到800字的文章。”它融材料、题目(自拟)和要求于一炉,启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供联想的方面很多,审视题目,明确了关系,拟题写作也就顺手了。四、前提与延展式。所供的材料是基础,是前提,要求考生所写的作文是延续,是伸展,实际上是续写。例如1994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先提供一篇名为伞的短文,文末一句是文中人物伟伟“转回身,朝自已家走去”命题者要求考生根据短文的情境,合理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审这种题目,就是审思原材料的发展和延伸,意在保持续写与材料的一致性。中考作文审题九大技巧之四:拟题替代法所谓拟题替代,就是通过拟设题目来代替审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说是拟题,也可以说是审题,专用于自拟题目的作文,材料作文尤其是写材料议论文最为常见。审材料,思命题,是拟题与审题的有机结合,题目拟好了,审题也就结束了。这种拟题方法,实施的对象是材料。审读材料,就是审题,审题又通过拟题来实现。现以1993年杭州市中考作文题为例,来谈谈这种审(拟)题的具体方法:根据下面材料,选准一个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写一篇议论文,400字左右。不久前,德黑兰举行国际摔跤邀请赛,伊朗运动员获胜,狂热的观众把白花花的硬币朝运动员扔去,下起了一阵“钱雨“,不少外国运动员连忙弯腰拾钱,有的干脆脱下球衣装钱。在场的中国运动员却端坐不动,没人去拾一枚硬币。几个外国人爬到他们脚下,一面拾钱,一面抬起头来,用困惑不解的目光看着这些见钱眼不红的人。伊朗电视台记者立即把镜头对准这一场景,全伊朗的电视观众都看到了这感人肺腑的一幕。一、摘其要语而用之。在审读材料中,经过思考揣摩,根据自已作文的构想,直接摘取材料中的关键短语作为题目。摘语为题的原则,一是简洁明了,不罗唆,不含糊;二是所摘短语必须是材料主题所在,或是某个撰文角度的反映。具体摘取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地完整地截取,二是间接地摘录几处文字连缀成题。如给上面这则材料作文拟题,可以是:这感人肺腑的一幕见钱眼不红(直接截取);外国人的困惑不解,中国人端坐不动的精神(间接摘录)。二、概其大意而定之。就是将材料的大意用简短的文字概括为文题,它是考生对原材料进行审视、提炼和概括的结果,是材料的主题或主题的某个方面的高度浓缩。但对一则材料的中心大意,因分析者所站的角度不同而从不同的基点去归纳总结,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拟的文题,也就多种多样了。如上面所供材料,概其大意为题,可以有:在“钱雨”面前(本义),金钱的奴隶(反面),“钱雨”之下见精神(正面),一阵“钱雨”两种人(对比式),伊朗观众看到了什么(疑问式)。中考作文审题九大技巧之五:干枝剖析法所谓干技剖析,是一种比喻说法,是从语法角度来说的,意即题目中的主谓宾为“主干”,定状补为“枝叶”,通过对题目语法结构的分析和理解,来领会题意,明确写作内容。运用这种审题方法,可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抓主干之一的谓语来审题。主谓宾俱全也好,缺了主语或宾语也好,只要有谓语,无论它是动词或形容词,都要围绕谓语来构思联想,这样,作文的题旨就会鲜明起来。例如1994年青海西宁中考作文题这件事使我懂得了。这是一个半命题,横线上当填宾语,应该视之为主谓宾俱全,是由完整的单句构成的,而且是个兼语句,有两个动词谓语,审题时就要重点抓住这两个动词。一是“使”,是对“我”直接起作用的行为;二是“懂得了”,是由“我”发出的,是“使”的结果。这两者有先后关系,先写“使”的这件事,后写“懂得了”的某种道理。只有既写了这件事对“我”产生的作用,又写了“我”通过这件事懂得了某种道理。只有既写了这件事对“我”产生的作用,又写了“我”通过这件事懂得了某种道理,而且把重点放在后者,才是切中题意的。二是抓枝叶中的重点来审题。对于没有谓语而以短语做作文题的,就要抓住那修饰性、限制性或补充性的词语进行审题,因为这些词语往往是特殊要求的标志,是审题的重点。例如1994年安徽省中考作文题神奇的夜晚,它是由偏正式名词短语构成的,名词“夜晚”规定了写作的时间范围,形容词“神奇”是这个夜晚的特点标志。审题时,就要重点抓住定语“神奇”,因为它表意最丰富,既是写作重点,又是题旨所在。可以写“神奇”的特色,“神奇”的亮度,“神奇”的人物情态,“神奇”的闹腾景象等等。要写出“神”的力量,“奇”的特点,使人感到这个夜晚令人“神往”而“奇特”。这样,题意就扣得很准了。这种审题方法的实施步骤非常明显。要先对题目进行语法分析,明确题型结构和重点,然后抓住重点,或谓语,或定状补语,进行审度揣敲。对以一个字词命题的,虽然不存在“干枝”问题,但仍可以从语法角度来审题。如1989年湖南省的中考作文题礼物和山东省中考作文题起步,前者含有引申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际间表示客套的那种狭义和迎送行为,应是具有纪念意义和特殊意义的东西。后者含有比喻义,“起步”应理解为“起点”,是所写人物某个阶段的过渡。这就要求考生必须挖掘题目深层内容,不能只审表层意义。中考作文审题九大技巧之六:增加信息法用作题目的文字,毕竟是有限的,实际上,有不少题目含有题外之意。这些题外之意,我们把它想出来,放进题目中,就是增加信息法,也是一种很巧妙的审题方法。增加信息,使题目表意更具体,更完善,宽题变狭题,从而降低审题和写作难度。增加信息的位置,要因题而易。可以加在题首,如1994年江苏省苏州市作文题心愿,可在前面加上“我的”、“美好的”等,构成我的心愿和美好的心愿,一是加对象,二是加性质;也可以加在题尾,如1991年湖南省中考作文题同学,你不能这样,可在后面加上“固执”,“自悲”等,构成同学,你不能这样固执和同学,你不能这样自悲,都加贬义词,带有劝告性,也都是写作重点;还可以加在中间,如1993年四川省中考作文题母亲的爱,可在题中加上“溺”、“挚”等,构成母亲的溺爱和母亲的挚爱,一反一正,使“爱”的特点具体明显,写起来就方便多了。增加信息的内容,同样要因题而易。可以加进有关要素,如1994年河南省中考作文题书包,加时间,今天的书包;1994年南京市中考作文题掌声,加地点,教室里的掌声;1992年四川省的中考作文题雨中,加人物,雨中的我;1994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题课后,加事件,课后嬉戏。也可以加上写作重点、写作角度、写作频率、写作动机等等,如1993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压岁钱,加重点,压岁钱的风波;1992年广州市中考作文题我成长中的一件事,加写作角度,我成长中的一件小事;1993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成功的喜悦,加写作频率,一次成功的喜悦;1991年贵州安顺地区中考作文题友谊,加写作动机,友谊颂。运用增加信息的方法审题,不同的考生增加的内容也不同。同一个题目,我加“重点”,他加“频率”,你可能加“要素”。这是由于考生阅历长短、家庭情况、认识深浅、生活习性、知识状况、交往关系等方面千差万别所致。如1990年吉林省中考作文题在温暖的集体里,可以增补为在温暖的集体里成长、在温暧的集体里转变、在温暧的集体里追求、在温暧的集体里竞争等等。每个考生,都可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选取那些自已体会最深、最容易写好,最有话可说的信息加进题目中。中考作文审题九大技巧之七:标记提示法命题作文题目中,常有一些标记性词语,给人以某种提示,依据这些词语来把握作文体裁,以便快速行文。这就是标记提示审题法。用作标记提示的词语,记叙文题目中常有:记、传、见闻、回忆、怀念、故事、一瞥、之前、之后、经历等;说明文题目中常有:话、说、自述、介绍、怎样、何、什么等;议论文题目中常有:议、评、谈、论、析、驳、启示、有感、随想、谈起、提倡、反对等。审题时,注意这些标记词语就会减少失误。标记所在的位置,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在题首,二是在题尾,三是在副标题中。例如,记一次升旗活动(1992年山西省题),王新进步记(1991年贵州六盘水市题),跌交争执握手记一次自行车相撞,(1994年江苏准阴题)。这三题首,都以“记”为标记提示考生,前者在题首,中者在题尾,后者在副标题中。它们都是体裁限制在题目中的外露,要写成记叙文,前后者以记事为主,中者以写人为主。议论文题目中的标记用词也有这三种情况。例如,谈谈我们的课堂教学(1992年贵阳市题),锄禾的启示(1998年浙江嘉市题)。听到夏斐之死的消息之后(1988年河南省题)。这三个题目都有表示要写成议论文的标记,前者是“谈谈”,表示议论的方式,要写成见解式的议论文;后二者“启示”和“听到以后“,限定言论的角度,要写成引申式的议论文。有的标记,并不具有专一性,体裁限制也不那么严格,例如泥土赞,这个题目的体裁标记是一个“赞”字,既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抒情散文,还可以写成议论文。像这种灵活性很大的作文题,审题时也要灵活考虑。考生可以根据自已的写作特长来选择某种有把握的体裁去写。标记在题目的体现多为单音字,也有双音字的,还有固定结构的。拟题者有时还在标记之前加上相关词语与之配合,如记叙文:记小记、散记、杂记等,议论文:议小议、浅议、漫议等。这些标记,都由单音节变成了双音节,审题时,不仅要抓住标记,更要扣住标记前面的那个字。有些标记词语,不仅有提示体裁的意义,还具有较强的表意功能,如“提倡”、“回忆”、“怀念”等。前者可写成议论文,态度鲜明;后二者表明记叙的方式,必须通过“回忆”和“怀念”来叙述,最好用倒叙的方式写。中考作文审题九大技巧之八:认清“要求”法一般来说,中考作文题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作文题目(包括材料),二是题下“要求”。所谓认清“要求”,就是对题下“要求”进行全面认识,逐项分析理解,并在写作时遵照执行,这是动笔之前不可缺少的一个审题步骤。“要求”认清了,可以避免疏漏。中考作文题中的“要求”有如下四种:一是体裁要求。有的限得很死,如1990年浙江宁波市中考作文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其他文体一概排斥,别无选择。也有的要求比较宽松,如1991年贵州安顺地区中考作文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言下之意,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都可以写,选择的余地就很大。但不管写哪种体裁的作文,都必须明确,既要按规定体裁行文,又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二是拟题要求。要考生自已命题,有两种情况:供材料作文拟题,如1991年四川省中考作文题,先提供简短的材料,然后提出“要求”,第一点就是“自已给文章加标题”。直接要求考生拟题,但有一定的提示或限制,如1991年上海作文题,“但必须包含我、第一这两个词”。这就是限制,考生拟题时,一定要照此去做。三是字数要求。文章的字数是与文章的内容相适应的,能否按一定的篇幅完成作文,也是考查学生写作水平高低的一个重点方面。该长不能长,说明考生思路不畅,文字表达能力差;反之则说明考生概括提炼能力弱。所以,字数要求,是每年每个省市中考作文题中都有的。大致有四种类型:最小极限要求,如1994年云南省中考作文要求“不少于600字”,多者不限。最大极限要求,如1991年贵州遵义中考作文要求“字数在500以内”,不得超过。区间要求,即字数在两个极限之内,如1993年江苏苏州中考作文要求“不少于500字,不超过700字”,相差200字,约束并不太严。伸缩要求,即多少字“左右”,如1994年江苏徐州中考作文要求“全文600字左右”,既可以600字以上,也可以600字以下。但不管哪种要求,要掌握这样一个总原则,中考大作文要在400字以上,700字以下,因为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初中生的作文“五六百字”就行了。四是保密要求。中考保密性很强,而作文常常要涉及一些人名和地名等,不加限制,容易泄密,所以这种要求无论对阅卷教师还是考生,都是必要的。这类要求,常常以“XXX”或“”或“ABCD”代替人名和地名。我们作文时,必须按要求行事,不可有意无意地泄密。中考作文审题九大技巧之九:易误辨正法所谓易误辨正,就是对那些表意或重点比较模糊、考生最易致误的题目,进行析误归正,准确地把握题旨,以减少作文审题的失误。容易致误的并不是整个题目,而是题目中的关键字,实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