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教案(顾).doc_第1页
六上教案(顾).doc_第2页
六上教案(顾).doc_第3页
六上教案(顾).doc_第4页
六上教案(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 时 教 案第 一 单元 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第 1 课时 总第 1个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运用方程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表达,并建立形如ax+b=c的方程,进而解决问题,初步体会建模思想。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2使学生经历探索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ax+b=c的方程的过程,能将形如ax+b=c的方程逐步转化成形如x=a的形式,初步体会化归思想。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交流、自觉检验的好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正确掌握书写格式;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ax+b=c的方程的过程,能将形如ax+b=c的方程逐步转化成形如x=a的形式,初步体会化归思想。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程序:一、口算 70.62= 0.5628= 54.38-(19.5+4.38) (12525)4 7.80.5= 0.85+0.15= 3.750.25= 93.14= 453+198= 二、先学提纲 1回忆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2. 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答下面的方程: (1)2x86 (2)x2264 (3)9.3+ x=10.7 (4)X6=53尝试完成课本第2页练习一第2题。4.阅读例1(1)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2)找一找大雁塔与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你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吗?(3)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4)思考:怎样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并尝试解答。三、交流共享【板块一】.交流先学1、2、3,深入认识 1、学情预判 (1)等式的第二个基本性质,学生可能会把“零除外”漏掉。 (2)机械理解为多,注意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共享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不透彻,不清晰之处。 2、后教预设集体交流,说说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板块二】.交流先学4,交流提升,得出一般方法 1、学情预判 (1)“大雁塔与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有些学生可能找不到或找错,作为重点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2)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学生可能出现错误。 2X2264 2X 64-222X42X21(3)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2、后教预设(1)出示例1:你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2)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4)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怎样列出方程? (5)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指名生板演,全班交流解答过程并检验一下。【板块三】.迁移深化,拓展经验 1、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 2、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最关键是哪一步?板书:找、设、列、解、验、答四、反馈完善。1P1/练一练:(1)交流:你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再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2)比较: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P2/练习一第1题(1)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么做,依据是什么。(2)集体交流,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3P2/练习一第3题(1)小组交流思考过程。(2)全班交流。有选择性评讲。五、本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方程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课内:补P课外:当P附板书: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例1:西安大雁塔高64米,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小雁塔高多少米?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解:设小雁塔高米。 2X22642X222264222X86X862X43教后反思(第 篇) 课 时 教 案第 一 单元 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 2 课时 总第 2 个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能够熟练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交流、自觉检验的好习惯。教学重点熟练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程序:1、 口算 7437 10035.22 0.30.01 1.920.04 1.0199 142035 1350.5 4.90.7 286+198二、先学提纲 1试一试,下面的方程会解答吗? 20x3240 2阅读课本第3页的第13题,思考:知道摄氏温度,可以怎样推算华氏温度?知道华氏温度可以怎样推算摄氏温度?自己试着举例解答。3、 学情预判 1、这部分知识点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已知经验,通过自主探索能较好的掌握了,本节课重点放在拓展训练上。 2、学生可能出现错误: 20x3=240 20x=80 X=403、华氏温度摄氏温度1.832四、基础练习 1P2/第6题出示:4x+12=50 2.3x1.02=0.36(1)指名生板演。(2)集体校对,提醒学生要自觉检验。并说说以后遇到像这样的方程一般可以怎样解。(3)交流先学1出示:30x2=360这样的方程可以怎样解?生试做。说说解这个方程的依据,并口头检验。(4)师生共同总结解此类方程的一般方法。强调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2P2/第7题(1)说说两题中的x分别表示哪个数量。(2)预设 :找出每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第1题如果有困难,教师可提醒学生回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3)生独立解答,指名生板演。3P3/第8题(1)你能把与杨树和松树有关的信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吗? (2)集体校对,联系整理的过程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说一说。(3)你会列方程解答吗?口头说说。4P3/第9题 (1)预设:通过画简单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2)让学生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口头列方程。5P3/第11题(1)你会解答吗?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2)指名生板演,集体交流。五、综合练习1P3/第12题(1)出示题中的发票,让学生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你有办法算出墨水的单价吗?(3)集体交流,注意不同的方法。(方程和算术方法)2P3/第13题。 出示温度计,说说你对华氏度和摄氏度的理解。 如果温度计测出的温度是86,相当于多少? 你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六、反思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觉得何时用方程解决问题比较合适? 七、布置作业:课内:补P课外:当P教后反思(第 篇) 课 时 教 案第 一 单元 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 第 1 课时 总第 3个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2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3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教学难点能寻找合理的“设未知数”的方法,理解等量关系。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程序:一、 口算 1.920.04 1.0199 42035 1350.5 4.90.7 286+198 314-202 10245328 2.83.1+17.68二、先学提纲1化简下列各式。 X+4X=( ) 7X-3.5X=( ) 2.3A-1.3A=( ) 2尝试解下列方程。 (1) 2x3x30 (2) 3.5x1.5x83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练习二第2题)4仔细阅读例2,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1)画线段图来表示题意。(2)写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3)根据等量关系式,怎样设未知数,为什么这样设?(4)尝试列方程解答这道题(5)检验。三、交流共享【板块一】深入认识1、学情预判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学生可能出现没有把“含有字母的式子化简”的错误,要培养学生化简的意识。 2、后教预设 交流先学1、2、3,组内交流解惑。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去北京的颐和园看看吧!【板块二】迁移认识1、 学情预判(1)“怎样设未知数,为什么这样设?”学生可能不理解为什么把“一倍数”设为未知数?作为重点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2)“检验”可以用两种方法,要让学生灵活运用数量关系。 2、后教预设 (1)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启发:颐和园的水面面积与陆地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了看得更加直观和清楚,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表示题目中的水面面积与陆地面积之间的关系呢?全班交流。师板书线段图陆地面积: (290)公顷水面面积: 追问:从这幅线段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怎样知道的?如果用方程来解,你觉得设哪个量为X比较合适?(同桌讨论)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 X公顷陆地面积: 3X公顷 (290)公顷水面面积: 小结板书:设陆地面积为X公顷,则水面面积为3X公顷。(2)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根据题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颐和园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3)尝试解答提问: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怎样列方程? 板书:X+3X=290观察:这个方程与我们前面所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之处?同学们会解吗?请大家试试看。 (4)检验启发:如何知道我们求出的这个解是否正确呢?学生口答,师板书检验过程:725+2175=290(公顷)2175725=3四、反馈完善。 1P4/练一练比较:这题的解答过程与例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2P5/练习二第1题(1)谁来说说解这些方程的第一步需要怎样做?(2)说说如何检验。指出:应养成检验的习惯。3P5/练习二第2题 指出:填出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要进行化简。4P5/练习二第3-5题(1)交流:每道题列出了怎样的方程,你依据怎样的等量关系?(2)比较: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3)小结:列方程解答这类问题要注意什么?五、本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课内:补P课外:当P附板书: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X公顷陆地面积: 3X公顷 (290)公顷水面面积: 解:设陆地面积为X公顷,则水面面积为3X公顷。X+3X=2904X=290X=2904陆地: X=72.5水面:3X=72.53=217.5 检验: 725+2175=290(公顷)2175725=3教后反思(第 篇)课 时 教 案第 一 单元 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 2 课时 总第 4个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列上述方程解决需要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2.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交流、自觉检验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并会运用这样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准确迅速的把握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程序:一、口算 (5012.5) 2.5 3001-1998. 86+(98+14+2)= 255+(352+145+48)= (345+377)+(55+23)= 9+(80+191)= (268+314+132)+86= 519015= 495+(278+5)+222= 二、先学提纲 1思考:第5页第6题这些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在解答时你是怎么想的?2试做:第6页第9、11、思考题要求:弄清题意和图意,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三、学情预判 1、“等量关系”有些学生可能找不到或找错,作为重点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 2、这部分知识点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已知经验,通过自主探索能较好的掌握了,本节课重点放在拓展训练上。四、基础练习1.交流先学1P5/练习二第6题解方程。18x2x60 5x6x12.1 6.6x5x84xx24 1.5xx1 1.9x0.4x9.2 让学生说说这些方程的共同特点,在解答时你是怎么想的?2P6/练习二第7题(1)读题,结合题中的线段图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要突出“小丽和小明所走的路程之和等于960米”。(2)学生独立解答,提醒学生自觉检验。(3)集体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3P6/练习二第8题 (1)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整理题中的信息。(2)等量关系是什么。(3)集体交流,让学生借助所画的示意图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4.P6/练习二第9题、第10题、第11题。(1)小组交流,说说每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2)集体交流解题思路。五、综合练习。 1光明小学举行献爱心活动:(1)五年级共捐款80元; (2)六年级比五年级多捐款160元;(3)五年级和六年级共捐款320元;(4)六年级的捐款是五年级的3倍;小组活动:请选择合适的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2.P6/思考题甲乙两人沿着400米的环形跑道跑步,他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而行。甲每分跑280米,乙每分跑240米。经过多少分甲比乙多跑1圈?(1)理解:说说“甲比乙多跑1圈”就是说明什么?(2)说说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甲跑的路程乙跑的路程甲比乙多跑的路程(3)让学生列方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交流。六、反思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七、布置作业:课内:补P课外:当P教后反思(第 篇)课 时 教 案第 一 单元 课题 整理与练习 第 1 课时 总第 5个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与整理,引导学生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进一步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分类整理,理清解题思路,梳理本单元知识要点。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程序:一、口算 1743625= 6.80.55 165025= 2608-8-859= 0.8312.58 697525= 328-(163-72)= 199+(84-99)= 885-1-201-298= 二、先学提纲1回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你学到了什么?2解方程:3.4x+1.8=8.6 5x-x=24,并说一说这样的方程的解法。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是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三、学情预判 1、“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有些学生可能找不到或找错,作为重点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 2、这部分知识点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已知经验,通过自主探索能较好的掌握了,本节课重点放在拓展训练上。四、基础练习 今天,我们把列方程解决问题进行整理与练习。1P7/第一题 解方程。指名板演。集体核对。解“1806X330”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解“27X31X145”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得出方程的解后,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2填空(1)合唱队有男生X人,合唱队的女生人数是男生的3倍。女生有( )人,合唱队一共有( )人,男生比女生少( )人。(2)王大妈和刘大妈买同一种花布,每米X元。王大妈买了2.6米,应付( )元;刘大妈买了1.4米,应付( )元。两人共付( )元,刘大妈比王大妈少付( )元。学生独立思考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全班交流。3P7/第2题(1)指名读题。提问: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之间又有什么关系?(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全班交流。4P7/第3题(1)提问:小树从3月1日到9月1日共经过了几个月?长高多少?(2)你能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吗? 小树原来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现在的高度(平均每月长的高度6个月)(3)生列方程、解答并检验,全班交流。5P7/第4题(1)指名读题,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2)提问: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其中印刷费是怎样得到的?制版费每本印刷费本数印制画册的总费用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五、综合运用提升1.小强买了3支笔,小丽买了一个本子付1.2元,比小强少付2.1元,每支笔多少元?2. 甲、乙两人从东、西两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4.5千米。他们在离中点2.55千米处相遇,东、西两村相距多少千米?3.在爱心捐款活动中,五年级同学捐款258元,六年级同学捐款比五年级同学的1.5倍少12元,五年级同学的捐款数比四年级的1.2倍多6元,问四年级、六年级的同学分别捐款多少?生独立解答,组内交流。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课内:补P课外:当P教后反思(第 篇)课 时 教 案第 一 单元 课题 整理与练习 第 2 课时 总第 6个教案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c、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2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3.在练习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熟练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不同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程序:1、 口算 460-35-3-262= (98+59+2)+41= 312425= 900025= 502-287-54-159= 307+(92+93)= 5.38+7.85-5.37= 180001504= 343-188-12= 二、先学提纲1根据下面的条件,说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1)师傅每小时加工的零件比徒弟的3倍少18个。(2)一堆黄沙运走了30车后还剩下16吨。(3)一条围巾的价钱比一副手套价钱的2倍多25元。2.P8/第5题(1)看图,回忆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以及周长公式。(2)说说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3)独立解答。三、学情预判1、“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有些学生可能找不到或找错,作为重点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 2、第二题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列出“2X1.529”,也可以列出“X1.592”四、基础练习1.P8/第6题、第9题、第10题(1)生独立完成,指名生板演。(2)集体交流时,追问:每道题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是什么,你是怎样找到数量间的等量关系的?地铁一号线地上部分的长度20.7千米地下部分的长度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师傅每天比徒弟多装配的台数天数师傅比徒弟多装配72台2.P8/第7题(1)读题,从哪句话着手找数量关系?(2)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是什么?(3)用什么方法解答。怎样写解设?(4)指名生板演。五、综合练习1.P8/第8题(1)算一算自己在体育课上测试百米跑步时的速度大约是每秒多少米?(2)生独立解答问题,说说自己有什么感想。2.P8/思考题 (1)生读题后可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理解“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这句话的意思。(2)生列方程解答。交流时说说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六、本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 七、布置作业:课内:补P课外:当P 教后反思(第 篇)课 时 教 案第 一 单元 课题 整理与练习 第 3 课时 总第 7个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2、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3、让学生在评价反思中实事求是地给自己作出评价,并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明确努力的方向。教学重点在独立探索、尝试的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分析问题时思路的条理性、清晰性和严密性。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程序:一、口算 180001504= 343-188-12= 792425= 46+15+54= 89245+15589= 92+(79+8+21)= 12588 88102 52892二、先学提纲 1.画一个面积是9平方厘米,高是3厘米的三角形。2.画一条12厘米长的线段分成两段,使其中一段的长是另一段的3倍。3.课前在学校的跑道上或者其他已知长度的路上,按照正常的步行速度走一段距离,并记录好时间,反复23次后,借助计算器算出平均每分钟大约步行多少米。三、学情预判1、“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些学生可能不理解,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2、重点考查“每分钟大约步行多少米?”数据的合理性。可能有些学生的数据不合理,要查找原因。四、基础练习1.P9/第11题(1)思考: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要画出符合题意的三角形,必须先求出什么?(2)小组讨论解决后操作。组内交流成果。(3)展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2.P9/第12题。(1)同桌合作讨论:怎样对这条线段进行分割,再动手尝试分一分。(2)全班交流。3.P9/第13题(课前要求学生课前进行测量活动)(1)交流学生课前准备情况,重点考查数据的合理性。(2)计算一下,大约需要几分可以相遇?4P9/第14题 (1)教师先和一名学生示范玩猜数游戏。(2)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老师想的数的。(3)和同桌玩一玩这个游戏。五、综合运用提升1.填空题。(1)五一班有上学期有X人,本学期转来3人,转走2人,五一班本学期有( )人。(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X千米,3.5小时共行了( )千米。(3)粮仓里有120袋大米,用五辆车运走,每辆车运X袋,还剩( )袋。(4)甲数是48,比乙数的3倍多6,乙数是( )。(5)一堆货物,共56吨,上午运了3次下午晕了4次刚好运完,平均每次运( )吨。(6)白兔是黑兔的4倍,黑兔比白兔少360只,列方程解时。应设( )为X只。解得黑兔有( )只,白兔有( )只。(7)上层书架有180本书,下层有240本书,从上层取出( )本书放入下层,可以使下层的书正好是上层的两倍。 生独立思考,交流是怎样想的?六、本课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情况,可以举例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存在什么不足。七、布置作业:课内:补P课外:当P教后反思(第 篇) 课 时 教 案第 二 单元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 1 课时 总第 10个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并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立体图形的识图。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程序:一、 口算 6.30.07= 0.2580-450.9= 15.910.8 1.14+0.98= 1001.01 4.2 0.1 = 1000258 578216 2512548=二、先学提纲1.拿出长方体模型(或者家里的微波炉之类的长方体),向你的爸妈介绍长方体。(譬如指一指什么是面、棱、顶点?长宽高在哪里?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然后写出或者画出你想表达的重点。 2.观察长方体模型的六个面是什么形状,想办法把长方体模型的六个面画在或者印在下面的纸上。并观察思考如果把长方体的面和棱各自分分组,怎么分?你的理由是? 3、我们数学上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你认为这句话有道理吗?一块长方体的橡皮,先找找它的长宽高,再想想怎样才能把它变成正方体,把你的想法画在橡皮上,并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三、交流共享【板块一】深入认识长方体学情预判:学生对面、棱、顶点的认识应该是有生活基础的,可能对棱的定义比较模糊,教学时应该明确。棱和面的数量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如何数的,就会因人而异,有的孩子在数几个面几条棱的时候已经模糊地感受到了特征。 1.小组交流预习单1和2. 2.出示长方体教具模型,请学生展示介绍。预设:把长方体模型换个样子放,长宽高是哪里?相机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定义方法。 小黑板出示P13页练习1,观察直观图,长宽高各是多少?追问为什么有的棱用实线表示,有的用虚线表示? 关注学生观察思考过程,怎么得出相对的面相同(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相等,不管是直观猜想,或者推理论证,或者量一量,比一比也好,都要给其展示的机会,而不仅仅是一个结论。通过追问思考,让学生明白这两个特征实际上相辅相成的。 面和棱的分组(类)各自有两种,在交流中要明确分类的标准,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困惑。 借助第2题,追问长方体不是有12条棱吗?为什么这里不止12条呢?相机让学生更深地理解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板块二】迁移认识正方体学情预判:鉴于前面认识长方体的活动经验,这里学生应该能迁移性地去认识正方体。同时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也不难发现正方体和长方体虽然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但是面、棱长都是一模一样的,可能有学生也会像长方体一样分组,但必然有争议。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对正方体的认识。追问:把正方体的面分分类,分成几类?为什么是一类呢?棱呢?辨析得出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板块三】沟通联系,辨明区别学情预判:“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学生有想法,但可能是模糊不清的,而且不同水平学生的想法必然差异很大,所以需要集体的操作辨析。 全班交流预习单第3题,你是怎么想的? 拿出橡皮教具(投影仪上),先把长切成和高一样长(追问怎么切), 现在是正方体了吗?前面已经是正方形了,为什么不是正方体呢?得出还有一组棱长不相等。 现在这种长方体和一般的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8条棱相等,另外4条棱相等。2个面是相等的正方形,4个面是相等的长方形。)板书。 那要变成正方体还要怎么办?(把一组宽也切成和高一样长) 现在是正方体了吗?怎么看出来?(棱长都相等,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都相等),看来要把一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只要怎么样?我们数学上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你认为这句话有道理吗?为什么?四、反馈完善。 1P13/练习三第2题。借助直观图,指名生口答。2P13/练习三第3题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1)哪个是正方体,哪个是长方体?(2)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有几个面完全相同?(3)长方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有几个面是正方形?其余几个面完全相同吗?3P13/练习三第4题先判断课本中摆出的几个图形中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同桌互相指一指每个图形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4P13/练习三第5题理解底面积后独立计算。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认识? 六、布置作业:课内:补P课外:当P附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形体相同点不同点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长方体6128一般都是长方形一般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每条棱长度相等 教后反思(第 篇)课 时 教 案第 二 单元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第 1课时 总第11个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长方体、正方体相对的面,能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城长方体、正方体 。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2让学生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换,发展空间想象能力。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教学难点辨认展开图的每个相对面。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程序:一、 口算 90.15= 0.83.31.25= 5.6-3.27= 636198 = 3.60.36 = 00.875= 27+456+73= 12528 56058=二、先学提纲1.把一个正方体纸盒, 沿棱剪开,不能剪散,注意边剪边想,相对的面跑到哪里去了? 然后得到一些展开图。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试试看,看看你能玩出几种花样,把不同的展开图画在下面(并注明相对应的面)。看看自己的作品,你有什么发现? 2.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粘好的头孢药盒),沿着它的一些棱剪开,注意不要剪断,就会得到一些展开图。和正方体的有点不一样,但也能玩出花样。试着剪剪、画画,你能找到三组相对应的面并在图上表示出来吗?然后你又有什么发现吗? 3.把书P121页和书P123页的图形剪下来。三、交流共享 【板块一】想象操作,建立初步表象 1、学情预判 “展开后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关系?”(相对的两个面中间隔着一个面)这个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可能不理解,作为重点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 2、后教预设 a.小组交流第一题,拿出你的作品,说说展开图中对应的原来的正方体的前、后、上、下、左、右面分别在哪?然后按照你的描述将它还原。所有不同的作品说完后,再说说你的发现。象这样由立体图形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就叫做正方体的展开图。 b.全班交流,投影仪上汇总学生不同的做法,同时追问如果这个是前面,那么反面在哪里等等问题。 c.穿插练习P12页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展开图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对于不能围成长方体的图形要说明理由,最后再进行操作验证。 【板块二】迁移深化,拓展活动经验1.小组交流预习单第二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能在展开图上找到原来的面吗?长宽高呢?还原成长方体验证一下你的发现。2.根据学生的展示,教师把农夫山泉包装箱展开,贴在黑板上,全班重现想象展开验证还原的过程。3.观察黑板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感悟: 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小图形的特点 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不唯一的特点【板块三】沟通联系,辨明区别 1、学情预判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有学生剪得可能不好,画可能有难度,印下来是个好办法,有利于后面的分组。学生的分组可能有两种,无谓好差之分,关键是如何想的以及分组的标准是什么要明晰。2、后教预设 (1)是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只能像刚才那样呢?你还能沿着其他的棱剪开,得到一个六个面互相连接的平面图形吗?比一比谁剪得快! (2)相同的正方体可以得到许多不同的展开图,你能把它折回原样吗? (3)操作要求是:四人小组合作,边折边说,找出展开图上的每个面分别对应正方体上的哪个面。 (4)将不重复的展开图进行展示,全班交流。经过数学家细心的罗列:6个正方形一共有35种拼接方法,并不是都能拼成完整的正方体。“141型”:中间一行4个作侧面,上下两个各作为上下底面,共有6种基本图形。“231型”:中间3个作侧面,共3种基本图形。“222”型:两行只能有1个正方形相连。“33”型:两行只能有1个正方形相连。四、反馈完善。 1.交流先学2 P12/练一练第一题。让学生在观察展开图的基础上,先在图中标注下面、后面、和左面,并说明自己的理由。然后将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来检验。2交流先学3 P12/练一练第二题。(1) 出示各展开图,引导学生先想像把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的过程,再独立判断。(2)把教科书121页的图形剪下来折一折,验证自己先前的判断是否正确。3P14/练习三第6题。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展开图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对于不能围成长方体的图形要说明理由,最后再进行操作验证。4.练习三第7题。说说连线时是怎么想的?五、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课内:补P课外:当P附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后反思(第 篇)课 时 教 案第 二 单元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1课时 总第12个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操作、讨论、交流、归纳的过程,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与表面积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初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实际价值,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3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程序:一、口算70206245= ( )-43=8 40.09-0.3= 0.80.3+0.2= 100.4-0.1= 70.77100= 83.90.125= 912+65+83= 82.53.25 二、先学提纲1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需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一个一个面来算:一组一组来算:2做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想想这题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可以这样算?3认真阅读例4,说说两种不同解法中每一步各求到的是什么?并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4尝试完成试一试。三、交流共享 【板块一】交流探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1、学情预判 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应该比较高的,可能有个别学生“上、下、前、后、左、右”没有看仔细造成错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容易,但是说说“每一步各求到的是什么?”有些学生思维较慢,可能要加强训练。 2、后教预设 (1)小组交流预习题1不同算法,要求结合直观图,分别说清楚你算的是哪个面。(如有不懂,及时追问)(2)全班再交流,重点有两个,一解决还不懂的问题,能不能找到相对应面的长和宽,二根据算式找出对应的面,最后总结归纳不管是哪种算法,都要求出6个面的面积,但是如果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来计算,可以相应简便(意思到即可)。(3)归纳前穿插小游戏(蕴含了练习四的1.2题):老师报算式,学生说哪个面。64?45?56? 4?停顿,不可能是哪个面?【板块二】自主优化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并进行适当的巩固。1、 学情预判 在提示中让学生理解算法。总结归纳,其实算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你怎么算,万变是不离其宗,一定要根据图形的特征去想,去算。 2、后教预设 (1)全班交流第二题。等1分钟让学生自行调准,根据正方体面的特征,你能找到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