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祭十二郎文》教案.doc_第1页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祭十二郎文》教案.doc_第2页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祭十二郎文》教案.doc_第3页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祭十二郎文》教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祭十二郎文教案一、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参考和新课程标准)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感知本文抒发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和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二、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三、教学难点:祭文的情感。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方法:反复诵读。六、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文体和作者。2、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句。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来联系并且引出所讲课文)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二)介绍作者(在从前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过韩愈,但是本处作以概括的陈述,以提供参考,并温故知新。)1.韩愈简介文学成就: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三)写作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二郎死讯,悲不自胜,痛悼万分。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四)文体介绍祭文一般总是赞颂死者的功业或德行,而本文尽脱窠臼,没有一句赞颂的话(只是在文中顺便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五)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差,设计基础知识练习。可以由学生尝试串讲课文。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些必要的点拨,并对以下一些重要字词加以强调和讲解。1、通假字: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皆不幸早世:世通“逝”,死。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2、词类活用:恐旦暮死:旦暮,名词活用状语,在早晚之间,过不了多久。吾兄之盛德而夭起嗣:夭,动词使动,使早死。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名词作动词,继承的事业。长吾女与汝女:长,动词使动,使长大。3、古今异义: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4、句式: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文言文中一种宾语前置的句式。吾佐董丞相于汴州:状语后置。(六)分析课文,整体感知。1鉴赏古代散文,要强调朗读,要以阅读为基础。读懂是前提,然后才能走进作者创造的意境,联想想象,体会作品内涵,与作者同悲同喜。齐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并且尝试概括作者的感情。教师在学生复述过程中不断的加以补充讲解,使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够逐渐理清思路,揣摩文意。2明确:祭十二郎文全文共十二个自然段,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格式,正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第一部分:2、3两自然段,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第2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第3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第二部分:4至9自然段,写十二郎之死。第4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第5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第6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第7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第8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第9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第10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第11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惧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第12自然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七)体味抒情色彩集体朗读5、10自然段(联系课后练习二),诵读时要注意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感情来。明确:第五自然段是作者得到侄儿猝死消息的一段,作者连用了三个“邪”,三个“也”和三个“乎”和五个“矣”来抒发感慨,表示不愿意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又不得不相信的矛盾心理。本文在一些语句中连用的这些连词和语气词,其作用:1、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2、可以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增强作品的感人力量。(八)总结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九)作业1、仔细朗读课文,体味作者情感的感人力量。并且反复阅读抒情段落。2、完成课课达标相关内容。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2、在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真切的亲情。教学过程:(一)检查朗读。抽查学生个读,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去朗读。其他学生体会文中情感。(二)体会文中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感人效果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明确:(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只影单在孙惟汝,在子惟吾(2)为了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牙齿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与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2、本文以抒情为主,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看看有没有标志性的词语。明确:本文的抒情段落是2、5、10、11自然段,以“呜呼”作为标志。3、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是把难以抑制的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之中,尝试分析这种抒情特点。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教师归纳。明确:作者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1)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出来。少年孤苦,而如今自己的童年伙伴侄儿也离开人世,着诸多的不幸怎么能够不引发作者的悲痛?于是作者首次抒情。(2)回忆自己同侄儿的三会三别之中。(3)叔侄二人已经变成永别,所以悲情再起。侄儿的死,自己不愿意相信,但是那已经变成事实,所以抒发了自古以来的至悲至痛之感。(4)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了低沉的叙述。推测侄而死亡的日期等。(5)作者好象在同死者对话,但是想到侄儿的生、老、病、死、葬料理不到,就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中,悲情再一次喷涌而出。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情是主题,叙述是悲情的依托。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4、本文写得极度悲痛,请思考作者在悲侄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明确:(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5、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明确:作者写此文不是在赞颂死者,而是在倾吐自己的悲痛心情。作者紧紧围绕叔侄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的生活琐事来写,充满生活气息,让人感到真实可信。但是作者又不是在纯粹的叙事,而是在叙事中,侧重书写自己的无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