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思类散文整体阅读教师版.doc_第1页
文化哲思类散文整体阅读教师版.doc_第2页
文化哲思类散文整体阅读教师版.doc_第3页
文化哲思类散文整体阅读教师版.doc_第4页
文化哲思类散文整体阅读教师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一体化教学案 编制:陈佩华 审核:成莉 编号:11 日期:10月8日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整体感知三(文化哲思类散文)【学习目标】1. 了解文化哲思类散文的一般特点。2.初步掌握文化哲思类散文整体阅读的一般方法。3.能把握行文线索,梳理说理思路,分析说理技巧与表达效果,揣摩和品读蕴含于文中的深邃思想。【课堂体验】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上善若水张笑天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好在都江堰有。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3分)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因为都江堰的建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58题。歌德之勺张炜1987年,从北到南走了一趟德国。一天,我和朋友在法兰克福大街上闲走,突然想起了歌德。这儿有他最重要的故居啊。我和几个朋友立刻匆匆去寻。 这是一个奇特的人物。在文学的星云中,像他一样的文坛“恒星”大概不会太多。在中国,也只有屈原、李白等才能和他媲美。第一次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掰指计算作家当时的年龄,感受一个少年的全部热烈。那时觉得如此饱满的情感只会来自一种写实,而不需要什么神奇的技巧。现在看这种理解有一多半是对的。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究竟需要多少技巧?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会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它只要源于那样的一颗心灵。心灵的性质重于一切。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摸一下诗人出没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大的灵魂。 歌德故居是一幢三层楼房,当然很宽敞,很气派,与想象中的差不多。书房,卧室,客厅,最后又是厨房。我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个宽大的厨房特别这样注意起来,在那个阔大的铁锅跟前站了许久。记得锅上垂了一个巨型排气铁罩。所有炊事器具一律黝黑粗大,煎锅、铲子;特别是那把高悬在墙上的平底铜勺,简直把我吓了一跳。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把炊勺。 这样的炊具有没有办法做出精致的菜肴,我不知道。但我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一定是高朋满座,常常让诗人有一场大欢乐大陶醉。可以想象像酒酣耳热之时,那一场诗人的豪放。大厨房约可以让十几个厨子同时运作,他们或烹或炸,或煎或炒,大铁勺碰得哐哐有声。诗人的一颗心有多么纤细。我难以想象他需要这样的一间厨房。为什么,想不出。这样一间厨房足可以做一家大饭店的操作间,太大,太奇怪。 主要是勺子太大。 从厨房走出,到二楼,又到三楼那里主要是一些关于诗人的各种图片,它们悬满了墙。我没有看到心里去。好象还在想着那把大勺子。它是铜的,平底,勺柄极长。我就是弄不懂它是做什么用的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像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这样一想,似乎倒也明白了。 关于诗人的全部故事,我所知道的一些故事,都在这个时刻从脑际一一划过。回想他那两卷回忆录诗与真,还有他与那个年轻人的谈话录(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感受着一个长寿老人的全部丰厚。他在魏玛宫廷任过显赫的官职,一度迷过光学研究。长篇短篇戏剧样样皆精,一部浮士德写了几十年是的,他像所有人一样,只是一个过客,只是“取一勺饮”。然而他的“勺子”真的比一般人大上十倍二十倍。 关于歌德,有一段话我们是耳熟能详的了。恩格斯曾这样说:“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在法兰克福的歌德之家,我们能够很具体地理解恩格斯的这段话吗?在他的故居中,徘徊于诗人的物品之间。突然,上一个世纪的特异气息浓烈地涌来(文章有删改) 5.“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第一问分析:题目中提到另一种方式,那么我们应该找出“这一种方式”是什么。从文章的第二段可以找到,以前作者只是接触过哥德写的书,而没有见过哥德本人。从第三段可以看出,作者来到了哥德的住所,可见另一种方式就是亲自来到哥德的住所来接触哥德。答案可见就在第三段。下一步就是组织答案。这就得分析层次。经过分析,可以得出,“实实在在的东西”和“出没的东西”说的都是哥德的住所,而“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的神秘”,则是指用手来触摸哥德的遗物。到此,我们可以明确的得出答案: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去接通(感受)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 第二问分析 一段话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是有一定的说法的。如果在开头,一般是引起下文,开宗明义,渲染气氛,点明主旨,总领全文:如果在文章中间,一般是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总结下文;如果在文章结尾,一般是点明主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等。 本文的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或:过渡)的作用。答“上文谈的是年轻时阅读歌德作品的情况,通过这句话,转向下文对歌德故居的描述”这样的意思也可。(1)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去接通(感受)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答“通过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去接通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也可。(2)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或:过度)的作用。答“上文谈的是年轻时阅读歌德作品的情况,通过这种话,转向下文对歌德故居的描述”这样的意思也可。6.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描述歌德厨房中的那把炊勺?(4分)分析:我们首先应该想,本文是在写哥德,为什么提到炊勺呢?可以肯定炊勺和哥德有关系,或者说通过写炊勺可以透视哥德。再者,这把炊勺一定有特别之处,不然也不会引起作者的注意,乃至投入大量的笔墨来描述。第五段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把炊勺。这说明炊勺特别大。往下搜索,第十段一句话进入眼帘: 他像所有人一样,只是一个过客,只是“取一勺饮”。然而他的“勺子”真的比一般人大上十倍二十倍。通过上下文我们可以得出,这里的“取一勺饮”指的是才华和成就,而哥德比一般人大,说明哥德的才华和成就比一般人高。可见勺子的含义在此做了引申。这样答案也就明确了:(1)勺子非同一般,作者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勺子。(2)由勺子之大展开联想,表现歌德的不同寻常。答表现歌德非同一般。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也可。7.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4分)第一问分析: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中学生在作文中经常引用名人的话,作用是什么?不外乎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因为名人的话格外有说服力,答案也就明确了:借用伟人的话对歌德进行评价。答出因为恩格斯是伟人,他的话有着很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广为人知,我们耳熟能详这样的意思也可。第二问分析:这个问题其实也就在问,恩格斯是如何评价哥德的。我们首先找出恩格斯的话,:“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从恩格斯的话中可以看出,哥德是个有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的人,答案也比较好总结了:歌德在人格上具有两面性。把两面性答为矛盾性多样性、复杂性、双重性也可。(1)借用伟人的话对歌德进行评价。答出“因为恩格斯是伟人,他的话有着很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广为人知,我们耳熟能详”这样的意思也可。 d可圈可点组卷c(2)歌德在人格上具有两面性。把“两面性”答为“矛盾性”“多样性”“复杂性”“双重性”也可。8.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第一问分析:本文本来主要是写哥德,但大量笔墨投向了炊勺,通过炊勺写出了哥德的思想品德与成就。这就是本文的最大的写作特色,即: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第二问分析:其实是在问如何才能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也必须分析出作者是怎样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的。如作者去参观哥德住宅,结果却仔细观看到了别人都见过却都没有仔细观看的东西炊勺,这就叫善于观察,这对高中生的写作有所启示;又如,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不一般的东西,看懂了哥德这个人,这叫善于思考,这也对中学生写作有所启示。如此一来,答案也就明晰了:启示主要有两点。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知识归纳】一、整体观照:掌握说理思路与谋篇布局哲理散文一般都要表达出一定的哲理,而这种哲理的表达并不像议论文那样有着严格的“论点论据论证”模式,而是鲜明地体现出了散文之“散”的特征。初读哲理散文,一定要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好作者的行文方式,归纳出说理思路,这样才能进一步把握住作者所要传达的哲理。1、把握行文线索,梳理说理思路哲理散文之“散”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情中有理、理中含情,能将抽象的理论思考融入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例证当中。作者的行文往往会从日常生活景物写起,进而由描绘具体景物转向理性思考,在这种思考的过程之中又能体现出作者一定的感情倾向。在阅读时一定要注意梳理这种说理思路2、概括构思方式,分析谋篇布局高考语文队哲理散文阅读的考查,还经常涉及到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分析谋篇布局的特点,首先也要在把握行文思路的基础上,指明行文特点,然后再进行综合概括。要明确哲理散文的常见构思方式有以情为线、以理为线、以物为线(或以上三种的综合)、以时间为线、以空间为线等。前三种比较常见,而后两种尤其要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二、局部细探:分析说理技巧与表达效果从整体上分析了文章的思路之后,还要从文章各部分出发,弄清哲理散文的说理技巧与表达效果,这也是高考常考的内容之一。1、分析说理技巧,掌握常见方法相对于议论文,哲理散文的说理技巧更加多样和丰富。常见的说理技巧有条理分明,说理有层次性,或由简单到复杂,或深入浅出,或由具体到抽象等。善于运用各种说理方法,如引用论证、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选材精当,细节具体、能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双声、叠字等)与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虚实结合等)。2、归纳表达效果,学会规范答题说理技巧的灵活运用,会给哲理散文带来强烈的艺术美感,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高考常会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散文的深层理解。这类题目的常见提问方式有: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XX?这样的描写有什么样的作用?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等等。作答这样的题目一般应从四个角度着手进行思考和概括:一是文章描写内容的角度。一般来讲,这类描写大多突出了所描绘事物的特点。二是文章主旨的角度。从主旨来看,或表现主旨,或深化主旨。三是段落所处结构位置的角度。从段落所处结构位置来看,文章开头的描写或引起下文,或直接点题,为下文做铺垫。处于文章中间的,或承上启下、或是不同内容的衔接与过渡,或是话题的转换。而文章结尾的部分有总结全文、前后呼应和卒章显志等作用。四是作者情感态度和读者阅读感受的角度。如描写富于艺术感染力和亲切感、使读者产生视觉效果、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与联想等等。作答时一定要全面系统的考虑到以上四个方面,不要以偏概全、漏掉答案。教师可参见教师版优化教师用书P310相关知识【课后巩固】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912题。每只往来的云雀都是我的故知朱学东“玫瑰颤动,恍若昔日;恍若昔日,骄傲的百合随风摇曳;每只往来的云雀都是我的故知。”每当看到魏尔伦的这段话,总会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离开故乡已经三十一个年头了,但我每年春节都要回家。每一年回家,我都会耳闻目睹故乡新的变化和新的进步。但我对故乡的新貌,却一直有着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不是我不欢迎故乡的新变化,每个人,都会欢迎向上的新变化,希望生活变得更加富裕安康。这是故乡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期盼。只是,如今故乡的这种新变化,太过彻底了。熟悉的生活场景不见了。河道填埋的填埋,污染的污染,空气里还常常飘荡着异味;肥沃的土地上不再种植熟悉的水稻小麦,而是种上了厂房和纵横交错的水泥公路;鸦雀争鸣鸡犬相闻的生活,被隆隆的机器声和汽车声盖过繁华热闹是故乡的新生活。“格式化”,我曾经借用这样一个词来描述故乡的这种新变化。故乡对新生活的向往,就像30余年前,我为了摆脱乡下贫困且艰难的生活,发愤读书考大学的心情一样。为的是逃离旧生活的轨迹。但是,当我真的逃离故乡,远走他乡,多年之后,我才明白,物理形态的故乡可以发生格式化似的改变,上班下班的生活状态也可以迥异于故乡的兄弟姐妹,但是,关于故乡,关于成长的记忆,关于亲人间的嘘寒问暖,却永远是无法被格式化的。当我想起故乡,想起远在故乡的父母兄弟的时候,这些影像就如大河奔腾,汹涌而至。于是,有了我笔下源源不断的江南旧闻,为自己为父母兄弟及故乡的朋友们,重构了关于旧故乡的集体记忆。这就是故乡。故乡的大地有一种特别的神性,无论是希腊神话里赋予大力神安泰力量的大地母亲,还是荷尔德林对于故乡的叙说,都讲述过故乡大地的神性于我而言,这块大地同样也曾赋予我力量,赋予温暖和安全。这也是我每年春节拖家带口挤上拥挤的南行列车或飞机,回家过年的动力所在。虽然亲友间电话,邮件,短信,微信,甚至视频交流,同样可以表达真挚的情意情谊,但是,这一切,只是偷懒人的拜访,永远无法取代自小打闹一起长大的兄弟间推杯换盏里的亲情,永远无法取代年老力衰的父母看自己孩子的透着笑意爱意的眼光我们是在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