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挫折教育探讨.doc_第1页
大学生心理挫折教育探讨.doc_第2页
大学生心理挫折教育探讨.doc_第3页
大学生心理挫折教育探讨.doc_第4页
大学生心理挫折教育探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心理挫折教育探讨摘?要:近年来,日渐凸显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面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已成为当前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概述了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挫折的具体表现,提出了开展心理挫折教育的有效措施,对健全大学生人格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竞争和生存压力的加剧,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在校园生活、学习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该群体普遍脆弱的心理素质给他们带来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其成才和发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挫折教育既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一、挫折的内涵与构成挫折是指个体在实现目标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导致需要和动机无法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1。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与冲突,如环境适应、人际关系、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因素引发的一些心理烦恼、焦虑、失望、痛苦等情绪反应。挫折的概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存在着的目标不能实现、需要和动机不能满足的干扰情境,如理想与现实的挫折、考试与就业应聘的失利、考研落榜等;二是指对挫折情境的认知与评价,这种认知与评价的过程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三是指在对挫折认知评价的基础上,产生情绪或行为反应,如紧张、消沉、悲观忧郁、退缩、逃避、冷漠等。这三方面内容的关系是挫折情境(真实或想象的)引起挫折认知,从而产生挫折反应。挫折对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能力,汲取经验教训,调整目标或策略,从逆境中重新奋起;另一方面,挫折也可以扰乱人的心理情绪,使人心态失衡,导致不安全的行为反应,如不安、愤怒、攻击、幻想、偏执等。二、大学生心理挫折的具体表现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变革、人才竞争的社会背景之下,正面临着各种严峻的考验,不少学生在报考院校、选择专业、考级考证、应聘就业等环节中,在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造成挫折时,便不知所措、无所适从,陷入不良情绪的困扰而不能自拔,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孤独心理孤独是与他人、与社会隔离的自身孤立心态,是一种主观感受。大学生中容易产生孤独感的人主要是学习困难生、经济贫困生以及生理残缺者、严重违纪者、人际交往困难者、情感处理困难者等。很多大学生进入陌生的大学环境后,新的人际关系往往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在行为上无所适从、心理上失落无助,表现出人生没有奋斗的方向、精神的支柱以及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甚至找不到可信任的朋友,由此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失落感、空虚感、孤独感2。加上学生自身存在个性差异、城乡差别以及经济文化背景、生活行为习惯、知识储备等方面的不同,往往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没有主动把自己融入集体中去,常常出现心里烦恼无人倾诉的情况,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孤僻、冷漠等心理问题。一旦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便会更加感到孤独无助,从而产生心理挫折。2.焦虑心理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时所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色彩的情绪状态。一部分学生由于教学方式不适应、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动力不足等原因,个别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经常沉溺于上网、玩游戏,致使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考试失败,甚至个别学生还因此休学或退学。当然也有不少学生原来在高中都是佼佼者,但进入大学后,由于高等学校人才济济,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之间出现了分化,有的学生逐渐发觉自己原来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优越感和自信心随之丧失,对自己的能力开始产生怀疑和动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业受挫、焦虑不安、紧张恐惧的挫折心理体验。3.厌倦心理厌倦是心理疲劳、心理消沉的一种情绪表现。厌倦常发生在对自己的一切失去兴趣、对前途缺乏信心、自我封闭的学生中。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只是停留在浅层次上,相互间很难做到敞开心扉。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上的空虚和厌倦。此外,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成熟期,身心迅速发展,他们表现得更加关注自我,有非常强烈的交往愿望,希望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他们缺乏基本的社会交往的能力和技巧,加上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又比较强,这就导致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缺乏自信、理解和宽容的品质,也缺乏合作的精神,从而使他们的人际关系陷入紧张、孤独的境地,特别是性格内向、缺少特长、不善于交际和言辞表达者,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淡漠、沮丧等状况。4.自卑心理自卑是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而造成的妄自菲薄,缺乏自信,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一种自我意识3。自卑的产生最主要还是因为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的能力素质、外貌体态等都不如别人而否定自己。有的大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面对大学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等一系列变化,跟不上教学进度,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和关爱,在家庭中也往往缺少父母的认同,形成了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加上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有的是在父母的宠爱中成长的,生活上的娇生惯养,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缺乏战胜困难、克服磨难的毅力,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也有的学生甚至未能脱离高考失利的阴影,有一定的挫折感和自卑感。面对就业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他们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家人期待的冲突,职业期望与就业竞争力的反差等都可能导致他们自我评价偏低,对前途悲观失望。三、开展心理挫折教育的有效措施造成大学生产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认知的偏差和人格的不健全因素、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教育因素,也有大学教育方面的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应采取以下措施:1.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支持性条件。一方面,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其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以“预防为主、迅速反应、重点突出、长期监控”的新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挫折,培养积极进取的心态,掌握基本的自我调节方法,增强自身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4。另一方面,要建立课堂教学与心理行为训练相结合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着重强化抗挫折教育,进行挫折应对的模拟训练,针对学生心理发展问题和心理障碍问题做理论分析和实际指导,帮助和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就业择业、个人发展和成长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以达到陶冶心情、启迪人生的目的,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工作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普遍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和执著的追求。不少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变幻莫测的复杂的事物面前,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尤其是不良环境会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出现虚荣、攀比、孤独、封闭、自卑等心理问题。因此,高校要将德育和学校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将德育内容和方式渗透到学校教育管理的所有环节中去,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拓宽德育渠道,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关怀的育人机制。充分调动辅导员、共青团、学生社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发挥学生教工团支部、党支部的组织作用,带动广大学生形成一种健康和谐、积极上进的局面;利用“两课”教学来加强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成才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自觉地把社会理想、时代要求内化为个人成才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发展目标,正确地看待世界、认识自我,冷静地对待困难和挫折,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3.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学生关注自我的意识和应付挫折、调控情绪的能力,增强人际交往的自信心,锻炼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高校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思想品德塑造的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行动、献爱心工程、希望工程和社会调查等活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协作意识,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同时,要充分发展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和心理话题调查等活动,使广大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4.构建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其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5。校园文化是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具有人格塑造、理想信念与目标追求、精神激励、文明形象形成、建立自信、磨炼意志等功能,它能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升华精神,培养学生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因此,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政治、学术、科技、文体、艺术、娱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和集体主义观念,减轻、消除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挫折,提高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增强心理的适应能力,促进自主发展的潜能,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总之,加强大学生心理挫折教育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勇于面对挫折的顽强拼搏的意志,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心理全面健康发展。参考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