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2:专题4第3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作业.doc_第1页
人民版必修2:专题4第3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作业.doc_第2页
人民版必修2:专题4第3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作业.doc_第3页
人民版必修2:专题4第3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作业.doc_第4页
人民版必修2:专题4第3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作业.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 第3课1下列报刊哪一个不是维新运动中创办的(a)a昭文新报b中外纪闻c强学报d时务报【解析】昭文新报是在1873年创办的。2 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作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b)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地了解重大事件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解析】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专门报道,体现了报纸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地了解重大事件的功能。a项错在“声像俱备”,c、d两项不够准确。故选b。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在中国近代,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下列西方事物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b)西装电话无线广播电影abc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西装在中国出现是在鸦片战争前后,电话的出现要早于无线广播和电影,电影在中国出现是在19世纪末,最晚出现的是无线广播,故答案为b。4国民政府宣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主要是通过(d)a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b上海新新公司开办的广播电台c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d南京中央广播电台【解析】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5顺口溜是民生诉求的重要反映,往往凸显出重要事件的影响、老百姓的期盼。顺口溜“百货商店频打折,超市购物有赠品;不如网上淘淘宝,鼠标一点廉价美!”突出反映出“第四媒介” (d)a传播信息的功能b学习、办公的功能c娱乐的功能d高度互动、双向传授的功能【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第四媒介”指互联网,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由于其具有传播信息量大,高度互动,双向传授的功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方式。专题四 第3课学 业 达 标一、选择题1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c)a电影电视b电报电话c报刊杂志d铁路交通【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具体历史现象的准确再认能力。注意时间:近代社会;作用: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在中国报刊比电报电话出现要早。2“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b)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abcd【解析】结合重难点讲解,可知可选,但报刊的发展却起不到扫除文盲的作用。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如果此时你在广州,想要最快了解大会的实况,你可以借助的传媒是(b)a报纸b广播c电视d互联网【解析】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广播比报纸要快,故选b项。4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正式开播是在(b)a南京b上海c哈尔滨d北平【解析】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5上海这个深受近代西方文明影响的城市因5年前世博会的举办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如果世博会上举办以“民国初年的上海”为主题的展览,以下情景不可能列入展览内容的是(a)a看电视剧b到徐园观看电影c穿上中山装d品尝西餐【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解题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时间为“民国初年”,此时中国的电视事业还没有诞生,故a项错。6互联网正在覆盖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关于互联网的作用,正确的有(d)互联网使世界上的人们共享知识和信息电子商务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贸易方式 ,足不出户就可以和全世界的人做生意互联网在缩短世界距离,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网络世界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更大abcd【解析】、选项分别从知识提供、贸易往来、加强交流、个体发展方面讲述了因特网的影响。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年份当年创刊总数(种)中国人自办报刊总数(种)所占百分比(%)1895年7342.91896年11763.61897年494591.81898年473983注:1898年9月21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已不再允许民间自办报刊。姚福申中国编辑史材料二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见闻,速变通,强国势”。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汤志钧中国编辑史材料三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1815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的六十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创办或主持的。从1874年到1895年的二十年间,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总共只有十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外,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在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战争中竟败于东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姚福申中国编辑史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期国人办报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答案】(1)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中国报业的主体;寿命大多很短;报刊多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要内容。(2)成因: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变法思想的主要手段;外国人在华办报客观上提供了借鉴。但维新变法失败后,报业遭受重创。素 能 提 升一、选择题1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使人民“开眼界”的是(b)a电视b电影c报纸d广播【解析】材料信息“1909年、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可知正确选项为b。a项是20年代后出现,c、d项与材料无关,俱排除。2(2017四川南充模拟)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 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b)a民众普遍认同西方民主政治b经济变革向政治变革的转变c走立宪道路成为历史的主流d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大众共识【解析】根据题干,在18951911年期间,中国的政论性报刊占到绝大多数,就连典型的商业性报刊申报也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一时期报刊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学习西方内容的变化,即从经济变革向政治变革转变,故b项正确。3(2016山西太原模拟)1897年11月时务报曾记载:“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于是以曷格司射光(即x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不生蛋者居其弱半。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鸭,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这一记载反映了(b)a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b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应用c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d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得到弘扬【解析】题干所述只是“乡人某”应用西方科技的个例,无法得出西方科技在农村广泛应用,故a项错误;时务报登载“乡人某蓄鸡鸭必携射光机器”,意在宣传推广这一技术,故b项正确;时务报记载的是国人应用西方科技的情况,与维新思想宣传无关,故c项错误;由题干得知,当时能够应用西方科技还只是少数,并不普遍,故d项错误。4(2017淄博)1855年2月,遐迩贯珍杂志刊出消息:“今于本月起遐迩贯珍各号,将有数帙附之卷尾,以载招贴(广告)至所取之银,非以求利,实为助每月印遐迩贯珍叁千本之费用而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d)a该杂志性质发生了改变b早期的广告属于纯公益性质c该杂志发行量不断增加d商业信息交流渠道有所拓宽【解析】材料中没有介绍该杂志的性质,更谈不上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中“至所取之银实为助每月印遐迩贯珍叁千本之费用而己”表明这些广告不是公益性的,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该杂志收取登载广告的费用,是为了支付印刷杂志的开销,并不能体现杂志的发行量增加,故c项错误;在杂志卷尾刊载广告,在当时的中国,有利于商业信息交流的发展,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外纪闻和强学报被封禁后,汪康年、梁启超等创办时务报,力倡变法维新,广泛介绍西方的政教风情,适应了官方“讲求时务”和民间渴求新知的需要,是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影响最大的报纸,发行量创中国报刊发行新纪录。所刊载的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为中国报刊倡导民权之先声。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材料二湖广总督张之洞称其“识见正大,议论切要实为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之报”。并饬令“湖北全省文武大小各衙门各局、各书院、各学堂”均须订阅时务报。以此为开端,浙江等省上至巡抚、布政使、学政,下至书院山长,也纷纷通告本省官界、学界订阅时务报,致使该报风行全国,几乎无省无之。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请回答:(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