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之音,奏响于城市山林.doc_第1页
天籁之音,奏响于城市山林.doc_第2页
天籁之音,奏响于城市山林.doc_第3页
天籁之音,奏响于城市山林.doc_第4页
天籁之音,奏响于城市山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籁之音,奏响于城市山林访古琴艺术梅庵琴派国家级传承人刘善教 本刊特约记者 陈宏嘉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中共镇江市委宣传部、镇江市文化局联合拍摄的大型人文纪录片诗话镇江,2010年2月26日至3月2日在央视10套探索发现播出时,轰动镇江,波及全国。第4集里有刘善教的一组特写镜头,解说词对他作了这样的描写:“刘善教是一位著名的古琴演奏家,每隔一段时间,他会背着古琴来到镇江的南山。在南山,他可以聆听自然的声响,更重要的是,南山还是一位大音乐家戴颙隐居的地方。这里,青山未改,碧水长流,似乎可以通过琴声与前人对话。”这一段充满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的解说词扣人心弦,至今记忆犹新。宋代著名画家米芾将南山之野命名为城市山林,后人为纪念戴颙(东晋)而建造的听鹂山房就坐落于招隐山增华阁(萧统编纂昭明文选处)东北山腰上。在千家诗和幼学注解等古籍中都载有“戴颙斗酒双柑听鹂声”的典故,这位卓越的音乐家,从明山秀水啁啾鸟鸣中获得灵感,创作了十五部曲谱和一部长曲,其中以广陵、游弦、止息最为著名。刘善教选择这里一次又一次地奏响古琴的天籁之音,以他神奇的手指激活了尘封千年的音乐。能进行这样“对话”的人绝非等闲之辈,心仪久矣,只恨无缘相识。不久前金山编辑部来电,约我采访刘善教,不禁大喜过望。2011年4月26日,记者在设于刘景韶旧居的镇江梦溪琴社受到热情接待。刘景韶旧居是市级文保单位,位于永安路30号(原尚友新村6号,刘景韶诗云:“尚友新村第一家,十间厅屋满庭花。”),为民国建筑,呈回字形,占地一亩。梦溪琴社设于东侧一室,室内陈设古色古香,琴桌上一排4张古琴最为夺目。寒暄之后,刘奉上清茶水果,我们就攀谈起来。刘中等身材,衣着朴素,面带沧桑,目展睿智,胸怀坦诚,有问必答,出语高雅,多书卷之气。其父刘景韶是古琴演奏家,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诗人和书法家。他生前说过,若事张扬,穷于应酬,还有何精力提高琴艺?大约是受了父亲低调为人的影响,在谈到成就时刘总是虚怀若谷,有所保留,即便如此,记者还是从他平静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他所创造的非凡业绩。全景式地展现刘的艺术人生,非本文所能承载,这里奉献给读者的只是一些片段。结缘古琴 学有所成1949年10月2日,就在记者采访所在的这座建筑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发出响亮的啼哭声。他仿佛是此前一天成立的人民共和国送来的礼物,让刘家沉浸在国与家双喜临门的欢乐里。父亲为之取名善教,显然是希望孩子将来能在杏坛有所作为,而若干年后的事实证明,他果然不负父之所望。据刘善教介绍,其父刘景韶(19031987 ),字积健,号琴子,祖籍昆山,出生于建湖。于19221926 年就读南通师范时师从梅庵派创始人王燕卿先生的弟子徐立荪学习琴艺,尽得梅庵琴谱真传。后又就读国立中央大学至毕业,1931年定居镇江。建国后,19561976 年任上海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教师,培养出一批著名琴家,如龚一、林友仁、成公亮、刘赤城、李禹贤、孙克仁等。退休后于1979年回镇,并于1986 年创办“镇江梦溪琴社”,为古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由于有刘景韶这样一位大师级的父亲,4 _1 刘善教自幼便与古琴结下不解之缘。在镇师附小、市一中读书期间, w: q- j6 k u E: c由于父亲的指点,加之日常耳濡目染,天资聪慧的刘善教已能演奏归去来辞、关山月之类的梅庵琴派名曲。从刘善教的成长道路来看,他之所以能学有所成,主要因素有三:父亲传授。. i, i+ K. ?6 Z! 6 一九七二年春天,当时正处文革期间,其父刘景韶在上海音乐学院专职教授古琴,但没有学生活动,于是他从插队劳动的穷乡僻壤,风尘扑扑地赶到上海,住在上海音乐学院的一座西式小楼里,随父亲正式学习古琴。由于是系统学习,其父在传授琴艺之余,往往穿插讲一些古琴理论。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两者相得益彰,使刘善教琴艺提高很快,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学会了梅庵琴谱上的全部曲目,并依谱学会了其他一些传统的古琴名曲。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追随父亲学古琴时,他不假思索地说:“想学就学了,谈不上是因为喜欢,还是因为需要继承。”无一句司空见惯的豪言壮语,朴实而真诚的回答,令人心生感动。我想,对于刘善教来说,随父学琴是自幼养成的习惯,是自然而然的事,不需要理由,这好像人的呼吸,世上没有一个人是找好理由再呼吸的。名师指点。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刘善教几乎每周六晚上都去威海卫路石库门二楼的醉琴楼弹琴,这里是父亲的老学友邓宝森先生的家。古琴虞山派名家、中央音乐学院的古琴教授吴景略先生因被迫害暂住上海女儿家,也常来喝茶弹琴。刘善教听父亲说过,他的指法里加了不少花,韵味十足,生动传人。遇此良机,岂容错过?故但凡吴先生在场,刘善教就认真听他弹琴。其时,刘善教学弹梅花三弄正好用的是吴先生的谱本,经过吴先生亲自指点,大有长进。这段时期,刘善教还先后结识了上海越剧院的琴师钱曾省、邓宝森的女儿邓崇英、张子谦、姚丙炎、林友仁等一些著名琴家和琴友,并经常有机会欣赏各种中外音乐会。随着眼界的开阔,知识的积累,技法的纯熟,他对音乐、对古琴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习也从自发转向自觉。梅庵琴派和其他流派琴艺的交融,为他形成个人独特的演奏风格奠定了基础。 ; r# a7 H0 M/ E3 y8 X9 5 Z 永不放弃。作为同龄人,刘善教和人民共和国共同走过了62年漫漫征程。一路走来,并不都是风和日丽一马平川鲜花盛开,也有雨骤风狂沟沟坎坎荆棘丛生,个人的命运和前途总是与祖国休戚相关荣辱与共。采访中,他一再叮嘱记者,对于个人的坎坷历程,尤其是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不要作过多的报道,与国家相比,自己的一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我尊重他的意见,更尊重他的豁达大度,这里只作简要的介绍。1966起,为期9年的知青生涯中,在丹阳练湖之滨做过人民公社社员、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队员,在镇江七中做过语文、数学代课教师,以及校办工厂的车工、钳工。1977年考入南京师院,先后取得数学专科和教育本科两个专业的学历,被分配至江苏省电力技工学校任教至退休。这样的履历,不管时空和身份如何变换,都似乎与古琴艺术风马牛不相及,对于一个琴家来说,可谓是蹉跎岁月,然而刘善教并不以为憾。他对记者说,一个琴家首先得先谋生,才能有条件谋艺,这样的履历正是谋生所必须的,况且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全面的文化素养也为学琴奠定了基础。他的身材有些瘦弱,却是一位从不向命运低头的硬汉。他说年轻时就不想依靠家庭生活,更不想生活在父亲的阴影里,靠父亲的名声过日子,因此无论条件怎样艰苦,他都不会放弃音乐,放弃琴艺。练湖边的清晨,留下过他苦练月琴、提琴的身影;醉琴楼的夜晚,响彻过他从指尖流出的古琴旋律。为了有更多的时间钻研琴艺,他甚至辞去了有些人梦寐以求的中技教导主任职务,宁愿做一名普通教师!即便退在退休之后,仍坚持每日操琴不少于两小时。叙述告一段落时,刘善教若有所思地抚弄了几下琴弦,室内立刻飘起一串美妙的清音,仿佛是起于青萍之末的微风吹过,池水泛起的一片涟漪,让人心动不已。琴艺是怎样炼成的?他指肚上厚厚的茧花也许是最好的答案。梅庵琴曲 蜚声神州2009年6月,刘善教被文化部命名为“古琴艺术.梅庵琴派”国家级传承人。何谓梅庵琴派?据有关资料记载,它是众多古琴流派中比较晚近的一个流派,乃山东诸城琴派的一个分支。清末书法家李瑞清,号梅庵,19061911年任两江师范监督(校长)。1915年,两江师范更名为南京高等学校,江南硕儒江谦任校长,为褒扬李瑞清开拓师范教育的功绩,于1916年在校园的西北角建茅屋三间(即今南京鸡鸣寺北麓北极阁下之梅庵),以李瑞清之号名之,并悬其手书校训木匾,上书:“嚼得菜根,做得大事”。1917年,江谦聘山东诸城琴派著名古琴家王燕卿在梅庵教授古琴,开高等院校古琴教育之先河,从教者甚众,刘善教之父刘景韶的老师徐桌(字立荪)亦在其中。为纪念王燕卿在梅庵传授琴艺,此派琴家便名之为梅庵琴派。由此可见,刘善教乃梅庵琴派在镇江的正宗传人。他告诉记者,13个国家级传承人中,他年龄最小。刘善教得其父真传,又能博采众家之长,勇于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随着交通日益现代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琴派的地域特点随之淡化,虽然如此,我们仍然能从他的演奏中感受到梅庵琴派鲜明的艺术特色:近似山东民乐色彩的曲调;吟猱幅度大,清新刚健而又不失绮丽缠绵的演奏手法;音域宽厚,奔放洒脱的气势和韵味。捣衣是梅庵派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也是刘善教最拿手的曲目之一。它是一首宋代以前的古曲,弦调为“清商调”,相传为唐代潘廷坚所作,亦称秋杵弄、秋水弄,描写的是因外族入侵,男子被征戍边,秋凉时节妇女在河边捣衣时思念亲人的情景。与李白子夜吴歌所云颇为吻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从内容上看,此曲应是忧思哀怨之曲,但经梅庵派琴人的发展演绎,已变成一首旋律明朗轻快的琴曲了。刘善教演奏此曲,旋律疾多徐少,抑扬顿挫,在大绰大注、多处轮指的陪衬下,体现出此曲对于山东地方民乐的吸收与融入。听刘善教的捣衣,眼前会呈现这样一幅画面:秋日寒夜,月光如水,秋风送爽。一群女子在清澈的溪水边两两对立,她们有的是姑嫂,有的是姊妹,有的是邻居,正在执杵捣练,击砧而鸣(记者注:有人认为捣衣就是洗衣服时用木杵在砧板上敲击,使之干净。这是个误解,实际上它是古人制作衣服的第一道工序。捣的过程,其实就是“精练”的过程。蚕丝在未练之前,还是一种生丝,含有较多的杂质及丝胶,而且手感很硬,没有光泽。因此捣练为一极其重要的工序,它的主要目的,在于脱胶、分解色素,把生丝练成熟丝,使其柔软、容易染色,然后作为布料用来制作成衣。唐代王建“妇姑相对神力生”、杜甫“新月犹悬对杵鸣”等诗句,佐证了两人对立、执杵而捣、击砧而鸣的事实。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亦云:“盖古之女子对立,各执一杵,上下捣练于砧。”)心中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她们已得知远方亲人即将凯旋的消息,再也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说笑声、嬉闹声随着流水欢快地奔向远方。平沙落雁也是刘善教经常演奏的梅庵琴派经典曲目,它是一首“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古琴曲,三百多年来流传广泛,琴谱多达五十余种。传世琴谱最早见载于明末古音正宗(1634年),又名雁落平沙。曲之作者说法不一,相传有唐代陈子昂、宋代田芝翁、毛敏仲、明代臞仙等多人,至今尚无定论。宋代传奇小说李师师外传中,就有李师师为宋徽宗弹奏平沙落雁的传神描述:“师师乃起,解玄绢褐袄,衣轻绨,卷右袂,援壁间琴,隐几端坐而鼓平沙落雁之曲。轻拢慢捻,流韵谈远,帝不觉为之倾耳,遂忘倦。”可见此曲最迟也当为明末以前的古曲。如今不同琴派传承的“平沙”各具特色,总的来说可分为“南”、“北”平沙,“北平沙”刚健生动,“南平沙”淡柔清远,按理说梅庵派既是山东诸城派之分支,所传当属“北平沙”,然而刘善教演奏此曲却是别样韵味,分明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处置,最明显的是加大了吟猱的幅度,致使苍茫刚健的基调之中又增添了几分缠绵悱恻之意。静静聆听,一幅“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的“平沙落雁图”便悠然在眼前展现出来,让人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刘善教独具一格的演奏,倾倒无数观众,往往曲未半便掌声四起,此曲曾获地、市广播电台优秀节目奖。长门怨是一首梅庵琴派独有的经典曲目,最早见于山东历城毛式郇所撰的龙吟馆琴谱(1799年),后来为梅庵琴谱所收录,为他派琴谱所无。长门赋序云:“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上,陈皇后复得亲幸。”此曲表现的正是陈阿娇被汉武帝冷落后,求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从而感动汉武帝的故事。在刘善教的演绎下,全曲柔中带刚,委婉动人,陈阿娇如泣如诉的哀怨之情,申诉无门的悲愤之意,以及贵为皇后的大器风韵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曲之后段旋律渐渐趋于平和,于跳跃的旋律中似乎还可隐隐约约感受到陈阿娇对昔日美好生活的回忆,以及对未来光明前景的向往。1995年,刘善教应邀去香港参加南北琴家汇香江琴稳演奏会大获成功。他演奏的长门怨,由中国音乐研究所录音,台湾风潮公司发行CD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刘善教的琴艺已炉火纯青,达于化境,蜚声海内,重振了梅庵琴派雄风。据刘善教介绍,他确实喜爱在南山抚琴,但绝不限于这片城市山林。中泠泉畔,芙蓉楼里,妙高台上,西津渡口,北固楼头,焦山碑林,梦溪园内,(赛)珍珠故居,到处都留下了他辛勤的足迹,古琴旋律洒遍了镇江山山水水;北京音乐厅、上海贺缘厅、香港大会堂、全国政协礼堂,北京大学、江苏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美院、海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科技大学等高等学府,无锡、武汉、广州等地举办的古琴名家演奏会,到处都闪耀着他演奏的身影,梅庵琴音传遍了神州大地。在鲜花与掌声之中,刘善教将一系列令人仰慕的头衔顺理成章地收入囊中: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古琴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学会古琴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民族乐器演奏艺术水平考级委员会古琴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琴比赛评委。情系梦溪 回馈社会刘善教对记者说,古琴艺术不单纯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确实如此。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据史记载,古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春秋时期就已盛行记谱法 1. 古琴琴谱2. 一 音色 3. 二 材质 4. 三 油漆工艺 5. 四 附件 6. 五 一张较好的古琴,应具备以下一些优点:。我们熟悉的诗经中就有许多诗句是以琴抒情咏怀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等。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千古佳话;魏晋时期,嵇康因反对司马氏篡权获罪,在刑场上弹奏的一曲广陵散,成了他生命的绝唱;“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陶渊明归隐南山,竟常弹一把无弦之琴,高士雅风,世所称颂。唐代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一句, 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的令人向往的淡泊境界。明清小说“四大名著”,其中三部有对琴的细致描写。诗文、戏曲、史书涉及古琴的更是不胜枚举。绵延至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迎来了古琴艺术的春天,流派纷呈,名家并起。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这首古曲,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去寻求新的“知音”了。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保护和传承古琴艺术这一世界级文化遗产,任重而道远,刘善教为此作出了不懈努力。据他回忆,1979年其父从上海音乐学院退休回到镇江居住,住所离梦溪园很近。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此书论及古琴有14条之多,所以刘景韶不无自豪地自称是沈括的邻居。1986年7月,由刘景韶和南京艺术学院程午嘉先生共同发起,在镇江市文化局、文联的支持下,琴人杨积山和刘善教共同操办,成立了镇江梦溪琴社,刘景韶出任第一任社长。刘善教虽只任理事,由于父亲年迈,具体事务皆由他打理。1996年,刘善教就任镇江梦溪琴社社长,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除本文上节已叙述的演奏之外,他在古琴的科研、制作、鉴赏、教学诸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为中国古琴的推广、发展和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刘善教认为,中国古琴艺术在审美价值上区别于其他民族乐器最突出的特征,就在于其所包涵的丰厚无比的文化内蕴。如果无视于古琴艺术的文学性以及中国传统哲学审美意识,对于诸多琴曲所蕴涵的意趣、境界及个性没有深刻的理解,纵然是技术娴熟、功底扎实,也决难使琴曲的内在韵味和风神得到充分的表现,所以对新一代琴人必须加强文、史、哲知识和古琴艺术理论知识的教育。为此,他在:主持出版了社刊梦溪琴刊,撰写多篇论文发表于琴韵、艺苑、音乐研究,并为中国古琴珍萃大型画册撰稿。他的中国古琴与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及演奏在全国高校巡回讲演,得到北京大学等众多名校师生的追捧。1985年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专题继承探索、努力出新供稿。1988年为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天地制作专题漫淡古琴。,1998年为浙江卫视文化时空制作专题报导又闻高山流水。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刘善教以晚唐飞泉琴为蓝本,借用北京故宫博物院图纸,潜心研究,进行适当改良(如加宽琴身以有利于共振),与扬州民族乐器厂联袂,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制成“JK仿唐古琴”,并作为科技新产品通过了江苏省科委签定,1994年获首届中国金榜技术与产品博览会金奖。刘善教少年时代就是市艇模俱乐部成员,青年时期又做过车、钳工,动手能力特强,常免费为人修理、调试,在群众中口碑极佳。刘善教不仅是古琴演奏家也是古琴鉴赏家。他不仅能从古琴的形制、工艺和音色等方面判断其高下,而且能根据文献记载判断其优劣。古琴不仅是演绎心境的乐器,也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工艺品,因而极具收藏价值。由于资源稀缺。流传于市的古琴,身价高者过亿。令人钦敬的是,琴社社员、学生、琴友购琴、鉴琴有求于他,从不收费。因声名远播,应邀于1990年和1995年,两次出席成都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1994年出席北京中国古琴名琴名曲国际鉴赏会。刘善教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古琴教育家。从教几十年,育人无数,可谓桃李满天下。目前,依托琴社,在民间艺术馆设培训班和传承班各一,前者聘有教学经验的弟子为师,适当收费;后者亲自执教,免收学费。刘善教说,拿了国家发的退休金和津贴,理应回馈社会,尽尽义务!他的教学方式除集体授课外,还有“一对一”,对慕名而来外地来访者和假日登门求教的大学生,多采用这种免费辅导方式。除授课外,他还多次主持举办琴展、正规的古琴演奏会及小型雅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长他们的才干。历届学生中,多有在省市或国家级竞赛中获奖者,以及考取高等音乐院校者。有些弟子今已成名成家:北京的杨春薇、杨秋悦(皆为博士),分别在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九江的施宏、南京师范大学的郭平等,都是名闻遐迩的琴家,无锡的吴炯现在已经成为当地琴界的领军人物。刘善教的业绩得到了政府的嘉奖,社会的认可:1989年、2009年,两次获镇江市人民政府文化艺术奖,1998年其名录入中国音乐家辞典。此次采访,跟随刘善教进行了一次古琴名家的艺术人生之旅,一次梅庵琴派的赏鉴传承之旅,一次古琴文化的寻根探源之旅。亲身感受到,古琴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已在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生根开花。返回路上,回眸刘景韶旧居,诗话镇江中的特写镜头仿佛又呈现在眼前:刘善教身背古琴跋涉在南山,他在听鹂山房拨动琴弦,奏响了城市山林,高山流水般美妙的天籁之音正向遥远的地方飞去。 2011年 5月2日% O* 2 E1. 古琴常见指头法2. 记谱法 3. 古琴琴谱4. 一 音色 5. 二 材质 6. 三 油漆工艺 7. 四 附件 8. 五 一张较好的古琴,应具备以下一些优点: 1990年、1995年出席成都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1994年出席北京中国古琴名琴名曲国际鉴赏会。多篇论文发表于琴韵、艺苑、音乐研究,为中国古琴珍萃大型画册撰稿,主编梦溪琴刊1995年担任技术总监的中国古琴百琴书画博览展在成都国际古琴会议和香港文化中心展出,受到中国音协和新华社香港分社高度评价。在北京音乐厅、上海贺缘厅、香港大会堂、全国政协礼堂演出;多次参加中国古琴名家演奏会;多次在北京大学、江苏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美院、海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科技大学等高校高等院校举办中国古琴与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及演奏。担任主要研究的“JK仿唐古琴”作为科技新产品通过江苏省科委签定,1994年获首届中国金榜技术与产品博览会金奖。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天地制作专题漫淡古琴,1985年为中央人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天地制作专题漫淡古琴,1985年为中央人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天地制作专题漫淡古琴,1985年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专题继承探索、努力出新供稿。1998年浙江卫视文化时空为其制作专题报导又闻高山流水。所培养学生考取专业音乐学院。1992年,所培养学生参加杭州古琴邀请赛获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一名。涉足古琴演奏、教学、研究、修制及鉴赏多领域。1986年,梦溪琴社成立,刘景韶任第一任社长。/ q2 Q9 a3 i8 D, 8 + |# L. N1985年6月一天,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吕骥先生在北京琴家王迪的陪同下专门看望已退休在家的刘景韶先生同时,也肯定了刘老先生在古琴传承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当时福建琴家李禹贤先生也在场,刘老先生右,其中不少是外地会员。刘善教于1996年就任琴社社长,并于1997年主持出版了梦溪琴刊。( + u( w# z6 r O7 Z9 j琴社自创建之后,在刘善教社长的倡导下,经常和其他各地很感动。之后,由老先生和南京艺术学院程午嘉先生共同发起,在文化局、文联的支持下,琴人杨积山和刘善教共同操办,镇江梦溪琴社于次年七月成立了。由刘景韶先生出任第一任社长。( 0 g% |; z1 K. k. z5 e琴社创建之初,会员连同古琴爱好者仅二十人左琴社及扬州民族乐器研制厂开展交流活动,也,为中国古琴的推广、发展和传承做出了贡献。S! j L* F7 q4 Q4 / O目前梦溪琴社无定期雅集,但有外地琴友来访时也。一般过几年会有一次较大的活动,外地琴家纷至沓来,非常热闹。刘教告诉笔者,琴社打算明年开始设定期活动,届时可能是在镇江南山风景区公开活动。- u$ 9 , i* ?2 j1 5 1 T+ f% q刘善教教琴几十年,育人无数,其中不乏现出师自立门户者。其中有北京的杨春薇、杨秋悦,她离开镇江后基本学的是音乐学,直到博士,两人现在分别在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任教。还有九江的施宏、南京师范大学的郭平等,都是文人琴家的典型,无锡的弟子吴炯现在已经成为当地琴界的领头人物。他们都是青年古琴家中的佼佼者。. i! a* x g4 _0 9 h. M1 E1 不必担心古琴后继无人。$ x6 ?3 q( t4 E D4 Q, N“按目前古琴的现状来看,不必担心无人继承。”刘先生说,“目前学琴的人当中,有些素质还是不错的,当然也有些素质和文化差些的,但只要他们喜欢古琴,就都可以学,至于能否学成又是另外一回事。”刘善教中恳地评论:“扩大古琴队伍,培养较多的爱好者对推动古琴的发展是有益的。”8 I+ # N % x- i“古琴是高雅乐器,这就决定了不是所有人都能学好,但通过培养和个人努力,是完全可以使人的素质得到提高的。古琴成为世界非文化遗产后有关部门应重视。比如成立琴院,在各地成立古琴推广中心,培训师资,提高古琴的质量等等。”刘善教补充道:”在高素质人群中寻找知音是最好的途径,这就是我十多年来乐意在大学演出和讲座、对话的动力。”) t7 j) j L T g9 h1 c! 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