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3 宋明理学 课件(46张).ppt_第1页
人民版必修3 宋明理学 课件(46张).ppt_第2页
人民版必修3 宋明理学 课件(46张).ppt_第3页
人民版必修3 宋明理学 课件(46张).ppt_第4页
人民版必修3 宋明理学 课件(46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宋明理学 课标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程朱理学 王阳明的心学 隋 三教合归儒 儒学获得发展 2 隋唐 一 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 魏晋 佛 道传播 儒学面临挑战 三教合一 唐 三教并行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1 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 佛教盛行 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 公元68年 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 所以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 祖庭 和 释源 有 中国第一古刹 之称 白马寺 河南洛阳 佛教盛行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 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 同时 当时南北对峙 王朝更迭频繁 兵戈不息 剥削残酷 压迫深重 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 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 僧尼不入国家户籍 可以逃避赋役 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 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 加上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 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 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 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 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 老君岩 福建泉州清源山 刻画的是道家宗主老子洞悉世间沧桑 慈祥而睿智的形象 老君岩 道教圣地 武当山古建筑群 1994年12月15日入选 世界遗产名录 现存4座道教宫殿 2座宫殿遗址 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 岩庙 武当山 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东汉末期 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 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 黄巾起义失败后 太平道遭到镇压 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 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 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 东晋时道教日盛 不仅有皇帝 大臣信奉 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 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 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 在宋明儒学家看来 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是 不备 要么是 不明 思考 为什么少数民族统治者也提倡儒学 儒学首先是一种行为哲学 它与传统的相对稳定的农耕生活相适应 逐步演变成日常生活行为准则 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化 迎合了传统社会的客观要求 也迎合了少数民族社会的需要 儒学对统治阶级是一种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 对士人知识分子 社会精英是人生信条 又是借之参与政治的手段 受到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欢迎 魏晋南北朝时期 我国处于战乱 动荡和民族大迁徙 大融合时期 人民渴望过上和平 安定的生活 而儒学强调的是 和 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容易被人民所接受 有利于少数民族的统治 儒学比佛教 道教传播的更广 影响更大 少数民族的统治阶级也认识到儒学是最好的统治人民的一种精神工具 2 儒 佛 道三家相互影响和融合 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 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 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 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 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 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隋唐时期 儒学发展进入一个更辉煌的时期 三教合一 二 宋明理学 理学 一词 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 朱熹和二程都说过 理 程颢曾说过 吾学虽有所受 天理 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理 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 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 二程兄弟所谓的 理 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 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 它适用于自然 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 这就把儒家传统的 天人合一 思想 用 天人一理 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中国上古哲学中 天 所具有的本体地位 现在开始用 理 来代替了 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北宋时 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 抨击佛教的活动 同时 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 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义理 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术体系 理学 理学是儒 道 佛三家融合的产物 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 完成了更为理论化 思辨化的过程 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 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2 三教合一 潮流的出现 3 儒学体系的更新 社会动荡不安 受到道 佛教的冲击 1 代表人物 北宋 南宋 二程 程颢 程颐 朱熹 二 宋明理学 一 程朱理学 程颢 程颐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父子君臣 天下之定理 仁 与万物俱生 朱熹 中国南宋思想家 字元晦 号晦庵 徽州婺源 今属江西 人 绍兴十八年 1148 中进士 历仕高宗 孝宗 光宗 宁宗四朝 庆元六年卒 理宗宝庆三年赠太师 追封信国公 改徽国公 活到老 学到老 少年易学老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 欺人亦是自欺 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朋友 以义合者 嵩阳书院 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 公元484年 自宋以来在历史上以理学大师每多宣讲于此而著称于世 程颢 程颐在此讲学 更使书院地位独特 时与河南睢州的应天书院 湖南的岳麓书院 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河南伊川二程祠庙 岳麓书院 位于今长沙市岳麓山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宋 明理学的一些学者曾在此讲学 一物需有一理 万物皆有理 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天者 理也 有理而后有象 有象然后有数 二程遗书 二程言论 阅读下列言论 概括程朱理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父子 君臣 天下之定理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为君尽君道 为臣尽臣道 过此则无理 性即是理 仁 义 礼 智 信五者 性也 今日格一件 明日格一件 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二程言论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 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 其纪之为五常 盖皆此理之流行 无所适而不在 未有天地之先 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 便有此天地 一事不穷 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格 至也 物 犹事也 穷致事物之理 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圣人千言万语 只是教人从天理 灭人欲 朱子语类 2 思想体系 a 核心思想 天理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万物只有一个天理 先有理后有物 b 天理 在社会中体现为伦理道德 三纲五常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c 主张通过 格物致知 的方法去把握 理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理气论 心性论 著作 观点 四书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3 主要理论著作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二 陆王心学 1 代表人物 南宋 陆九渊 明朝 王守仁 2 主要思想主张 a 陆九渊 心即理也 并提出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b 王守仁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致良知 认为良知就是天理 强调加强修养 知行合一 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人皆有是心 心皆具是理 此心此理 我固有之 所谓万物皆备于我 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心皆是理 心即理也 陆九渊集 陆九渊言论 王阳明 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 吾心之良知 即所谓天理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 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 苟此心之存 则此理自明 王阳明言论 三 宋明理学影响 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 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 其谁怜之 戴震 1723 1777 1 消极 宋明理学压抑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残忍的童年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吃人 鲁迅 宋明理学崇尚道德 重义轻利 强调自我约束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2 积极 3 实质 理学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比较二程 朱熹 王阳明观点的异同 探究与思考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陆九渊 王守仁 程颐 朱熹 程颢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1 内容相同 2 影响相同 a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 都继承了孔孟 仁 礼 的思想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 理 b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 天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 心 认为心是 理 程朱理学主张用 格物致知 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 理 陆王心学提出 求 理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1 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2 把握 理 的途径不同 拓展训练一 单项选择1 魏晋南北朝时 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a 统治者反对儒学b 佛教 道教迅速传播c 佛教占统治地位d 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 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 禅宗b 理学c 心学d 道学3 存天理 灭人欲 这里的 天理 主要指 a 儒家道德伦理b 自然规律c 人的良知d 上天的意志 b b a 4 下列宋明理学家中 提倡 去人欲 存天理 观念的是a 朱熹b 程颢c 周敦颐d 王守仁5 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 的思想都是从哪种理论而来的a 儒家学说b 道家学说c 宋明理学d 佛教6 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 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a 学问要求是尚实 方有助于国计民生b 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c 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d 要勤于读书研究 努力用功 a c c 二 材料辨析题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 程颐 天下只是一个理 万物皆是理 朱熹 存天理 去人欲 材料2 朱熹 一事不穷 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 王守仁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1 材料1中的 理 指什么 他们认为 天理 与 人欲 是什么关系 2 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 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回答 1 理 指儒家伦理道德 是对立关系 2 程 朱主张 格物致知 既通过实践 学习明事理 陆王主张 致良知 即通过自我反思 回复良知 天理就在心中 材料4 朱熹 人之异于禽兽 是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材料5 程颐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材料6 张载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断绝学 为万事开太平 顾炎武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3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 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3 参考思路 可取的一面 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 强调人与自然 与家庭 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 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 奋发进取 为理想不懈追求 宋明理学崇尚道德 重义轻利 强调自我约束 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 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 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 尊卑等级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